辛夷常用劑量3~9 g,鵝不食草10~30 g,蒼耳子6~15 g。鼻炎的治療當辨涕之膿清,辨過敏之有無。
仝小林認為鼻炎的治療當辨涕之膿清、辨有無過敏。當其辨證要點為黃濃涕時,仝院士常精選三味藥物——炒梔子、連翹、薄荷合成三味小方,炒梔子瀉火除煩,清熱解毒,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三者以清上焦之熱為主,共奏清鼻竅之功,在鼻炎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療效。該小方臨床常用劑量分別為薄荷6~15 g,炒梔子、連翹15~30 g。
方中土茯苓常用劑量為15~60 g,威靈仙常用劑量為9~30 g,萆薢的常用劑量為15~30 g
方中露蜂房祛風止痛,常用劑量為9~15 g;鹿銜草祛風濕、強筋骨,常用劑量為15~30 g;豨薟草祛風濕、利關節(jié),常用劑量為15~30 g。
根據(jù)疼痛程度及病邪深淺調(diào)整劑量,檀香常用6~9 g,九香蟲6~15 g,五靈脂6~15 g
前胡、蘇子、葶藶子三味小方出自仝小林教授所創(chuàng)之前百蘇藶湯,臨床用于治療上焦肺氣郁閉之勁咳、郁咳有著良好的效果。臨床上,前胡常用劑量為9~30 g,以15 g為多,根據(jù)咳嗽頻度及劇烈程度選擇合適劑量;百部常用15~30 g;蘇子與葶藶子則依據(jù)咳嗽以痰為主或以飲為主來化裁使用,蘇子化痰,常用劑量為9~15 g,葶藶子化飲,常用劑量為15~30 g。
該小方臨床常用劑量為干姜9~30 g,吳茱萸6~15 g,肉豆蔻6~15 g。
小兒五遲、五軟,婦女產(chǎn)后精血虧虛,老年腦髓空虛是臨床上常見的疑難病。仝小林院士認為,羸弱、或貧血或行遲,腰脊無力是本病臨床辨識要點,需將大補精血、益髓充督貫穿治療的始終。用藥上,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精選鹿胎膏、阿膠、紫河車合成三味小方。臨床常用劑量鹿胎膏3 g,阿膠9~30 g,紫河車3~6 g。
治療可選用冬凌草、滁菊花、麥冬三味小方制成代茶飲頻服緩治。方中冬凌草甘苦微寒,擅消咽喉腫痛,常用劑量為3~6 g;滁菊花清輕疏透,能發(fā)上焦郁火,散上焦郁熱,常用3~6 g;麥冬潤肺養(yǎng)陰生津,清熱利咽,常用9~15 g。
蒲公英、山藥、白及三味小方清熱消炎同時護胃,抑制幽門螺桿菌,促進黏膜修復,態(tài)靶同調(diào)治療本病。蒲公英常用15~45 g,懷山藥一般用量為15~30 g,白及為9~15 g。
入湯劑時,莪術臨床用量范圍為6~15 g,三七用量范圍為3~9 g,黃芪用量范圍為30~90 g。
方中蒲黃、三七、仙鶴草三藥合用,活血不破血,止血不留瘀,臨床反饋良好;現(xiàn)代研究顯示三藥均有促進凝血的作用。
馬鞭草、垂盆草、土茯苓是仝小林院士臨床常用的清肝經(jīng)濕毒態(tài)靶同調(diào)的三味小方。臨床常用劑量分別為馬鞭草30~45 g,垂盆草20~45 g,土茯苓30~240 g。
仝小林教授將高血壓病分為'三期六態(tài)',指出熱壅態(tài)中的肝熱證具有'四紅二干'的臨床表現(xiàn),'四紅'指面(目)紅、唇紅、舌紅、掌紅,'二干'指便干、口干。常處以靶方夏枯草、黃芩、鉤藤清肝降壓,一般用量為夏枯草30~60 g,黃芩15~30 g,鉤藤15~30 g,根據(jù)兼證配合使用清熱、降火、散火、行氣、利濕之品。該小方治療肝熱型高血壓病時,降壓效果顯著,并可以明顯減輕頭暈、頭痛、目赤等癥狀,臨床療效良好,但需注意不可長期大劑量使用。
鹽杜仲、獨活、威靈仙三味小方是導師治療該病態(tài)靶同調(diào)的靶方,其中鹽杜仲補肝腎、強督脈,獨活祛寒濕、通督脈,威靈仙祛寒濕、消骨質(zhì)增生。三者臨床常用劑量均為15~45 g。
仝小林教授認為淺表性胃炎(胃熱型)病因主要是濕以及病程日久,濕郁而化的濕熱。治療時首先要改善胃所處的環(huán)境——濕。其次,要針對胃熱型淺表性胃炎運用態(tài)靶同調(diào)的三味小方——蒲公英、薏苡仁、黃連以清熱除濕,臨床常用劑量分別為蒲公英15~45 g,薏苡仁30~60 g,黃連6~15 g。
黃連、清半夏、瓜蔞子三味小方組合取小陷胸湯之意,源于張仲景《傷寒論》,仝小林教授常用之治療代謝綜合征中醫(yī)辨證為痰熱互結者。仝小林教授認為,黃連可清熱降糖,常用劑量9~30 g,熱較重或血糖明顯偏高者可酌情用至60 g;清半夏辛溫,可化痰滌飲、消痞散結,臨床常用劑量9~30 g;瓜蔞子甘寒,潤肺消痰、清火止渴,既可助黃連泄熱,又能與清半夏共奏滌痰之功,臨床常用劑量15~30 g。全方合用可很好的改善患者代謝狀態(tài)。
仝小林教授認為,夜明砂、晚蠶砂、五靈脂均屬于動物糞便藥,三藥合用能清熱化濕,消積導滯,以復中焦升降氣機之功,且三藥均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可作為天然的腸道菌群調(diào)節(jié)劑,靶向調(diào)整腸道菌群結構,有望成為未來治療糖尿病的重要靶點。
降香、水蛭、川芎是仝小林教授臨床常用的微循環(huán)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認為,久病入絡,慢性病后遺癥期多見絡瘀之證,西醫(yī)鮮有治療藥物。降香為氣絡之藥,辛香走竄,常用劑量為9~15 g;水蛭為血絡之藥,破血逐瘀,常用劑量為3~9 g,常用劑型為粉劑;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常用劑量為9~15 g,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肺間質(zhì)纖維化、腦中風后遺癥等絡瘀之證。
桑葉、桑枝、桑白皮均來自桑樹,是臨床常用的清熱降糖通絡小方。仝小林教授認為,桑葉可散中焦及上焦郁火,臨床常用劑量為15~60 g;桑白皮清肺胃之熱,有'小白虎湯'之美譽,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桑枝散四旁經(jīng)絡、皮腠之郁火,糖尿病末梢神經(jīng)病變兼有血糖高者尤宜,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三藥各30 g,其降糖力度大約相當于阿卡波糖50~75 mg,3次/d的效果。三味藥組成糖尿早期中滿內(nèi)熱階段的態(tài)靶同調(diào)小方,既能針對'熱態(tài)',又具有明確的降糖療效,同時桑葉、桑枝為芳香莖藤類通絡藥物,在糖絡病的預防和治療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仝氏益氣消水方是仝小林院士常用來治療腎性水腫的三味小方,由生黃芪、澤瀉、大黃三味藥組成,其中生黃芪固表實衛(wèi)、補氣利水,用量范圍是30~120 g;澤瀉滲濕利水、降泄水中脂濁,用量范圍是15~60 g;大黃乃腎臟之引經(jīng)藥、通泄腎濁,用量范圍是3~30 g。臨床運用時,在此基礎上靈活配伍,隨證施量,適用于腎性水腫的各階段。
三藥合用,標本兼治,補虛潤腸通便。其中肉從蓉常用劑量為6~30 g,火麻仁常用劑量為15~60 g,當歸常用劑量為9~30 g。
根據(jù)肝脾虛實不同,采用不同的用量與配伍,便粘臭重用黃連,黃連、吳茱萸用量之比為6:1;便溏重用吳茱萸,吳茱萸、黃連用量之比為6:1;痛瀉重用白芍,配甘草;便膿加當歸;便血加三七;里急后重加厚樸;緊張即加重者,合四逆散。
丹參、赤芍、醋鱉甲是仝小林教授治療肝硬化的有效基礎小方,其具有攻補兼施、標本兼顧的優(yōu)勢,入煎劑時丹參常用劑量范圍為15~30 g,赤芍為15~90 g,醋鱉甲為30~45 g。
苦參、白鮮皮、地膚子是臨床治療糖尿病熱的階段合并皮膚瘙癢癥時常用的的三味小方。方中苦參清熱燥濕,常用量為6~15 g,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常用量9~30 g,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量為15~30 g。濕熱重時可加黃芩、黃連,濕邪偏勝可加生苡仁、茯苓、陳皮等。
仝小林院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主要病機是氣虛血瘀,益氣活血通脈是其主要治則。常用黃芪、川桂枝、雞血藤三味小方進行治療,方中黃芪益氣行滯通痹,補經(jīng)絡之氣,用量多為24~45 g。川桂枝溫經(jīng)散寒止痛,用量范圍為9~30 g,以15 g居多;雞血藤活血養(yǎng)血,舒筋活絡痛,用量常為15~45 g,多為30 g。
肝硬化腹水與中醫(yī)學中的'鼓脹''肝水'密切相關,仝小林教授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腹水作為本病的病理產(chǎn)物,乃有形之邪,為治病之標,是本病突出的特征,故治療當以利水為先,常將商陸、葶藶子、車前子組成三味小方,功專利水,在消減腹水方面取得一定了效果。其入煎劑常用劑量為商陸9~15 g,葶藶子15~30 g,車前子15~30 g。
方中常用劑量,生薏苡仁為30~120 g,蓮子為15~30 g,芡實為15~45 g。
蒼術可健脾燥濕,常用劑量為12~30 g;砂仁可芳香醒脾,常用劑量為3~6 g;薏苡仁健脾祛濕,常用劑量為30~60 g。燥脾濕三味小方用于代謝綜合征、脂肪肝、消化性潰瘍等有脾濕之證。
大葉金錢草為清熱通淋、化堅排石的要藥,仝小林教授臨床中常從30 g起步,逐步加量至90 g,最大用量達120 g;雞內(nèi)金健胃消食、通淋化石,臨床常用劑量為10~30 g;桃仁活血通絡,臨床常用劑量為5~10 g。三味藥組成治療尿石癥的核心藥物,既能針對'濕熱態(tài)',又具有明確的通淋排石療效。
菟絲子溫補腎陽,女貞子滋肝腎之陰,合用則平補腎之陰陽,使腎氣化生有源。此外,二藥又均有固澀腎精之功,再合金櫻子則固澀腎精之力倍增,為治療腎病蛋白尿的靶藥。常用劑量菟絲子、女貞子為9~15 g,金櫻子為9~30 g。對于慢性腎病各期見蛋白尿患者,常在補氣通腎絡基礎上加菟絲子、女貞子、金櫻子三味小方,如見水腫,可加茯苓、澤瀉利水消腫;如合并低蛋白血癥,則再加淫羊藿、巴戟天補陽益氣,如合并腎性貧血,則加當歸、紅參補氣生血。
中醫(yī)藥在退熱,改善發(fā)熱癥狀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仝小林教授認為,熱病應首辨新感與伏氣,清溫透表,給邪氣以出路。治療時以蘆根清熱透表,臨床常用劑量60~120 g;葛根解肌透表,臨床常用劑量30~60 g;石膏清氣透表,臨床常用劑量60~120 g。三味藥組成小方,有良好的清熱透表作用。
濕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仝小林院士認為濕疹發(fā)作時多為濕熱瘀毒所致,常用黃柏、生薏苡仁、白鮮皮三味小方態(tài)靶結合治療濕疹,黃柏、生薏苡仁調(diào)濕熱態(tài),白鮮皮為治療皮膚病之靶藥。方中常用劑量黃柏為9~30 g,生薏苡仁為30~120 g,白鮮皮為9~30 g,若瘀重者,可加牡丹皮、赤芍,濕毒重者加土茯苓、苦參。
黃芪、川桂枝、炒白芍三味小方組合取黃芪建中湯之意,源于張仲景《金匱要略》,仝小林院士常用之治療虛寒型胃痛。方中黃芪性微溫味甘,可益氣補脾,用量范圍為15~45 g;桂枝味甘性溫,具溫健脾陽之效,用量范圍為15~30 g;白芍味甘、酸,性微寒,具有和中止痛功效,臨床常用劑量15~45 g。全方共奏溫中補氣,和里緩急之效,屬于虛寒型胃痛的靶方。
仝小林院士認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核心病機是肝火旺盛,痰核凝練。治則為苦寒清熱收斂。治法以清肝解毒散結,斂肝、保肝為主,佐以散結消腫。夏枯草、黃藥子、五味子組成的三味小方是治療該病態(tài)靶同調(diào)的藥物,一是清肝火;二是散結消腫;三是斂肝、保肝。該小方臨床常用劑量分別為夏枯草30~120 g,黃藥子9~15 g,五味子9~30 g。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過食寒涼冷飲成為了現(xiàn)代人生活的常態(tài),寒濕直中中焦,脾胃則首當其沖,先受其害。寒濕中阻,脾胃氣機運行不暢,日久氣耗陰傷而成瘀。仝小林院士提出,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既要追根溯源,抓住寒濕之始動因素,又要活血化瘀,從瘀論治。針對該病機,桂枝、茯苓、桃仁三味小方為治療寒濕瘀的基礎方,方中桂枝能化氣而消其本寒,茯苓滲脾濕,桃仁以之破惡血,消積癖,諸藥合用,'調(diào)其寒溫,扶其正氣',共奏散寒除濕、活血消癥之效。臨床常用劑量為桂枝9~15 g,茯苓9~30 g,桃仁9~15 g,均較安全,未見不良反應報告。
生白術、炒白術、炒蒼術是仝小林教授臨床常用的治療代謝性疾病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認為脾胃乃氣機運行之中樞,代謝性疾病要從脾胃入手,調(diào)暢中焦氣機。生白術利脾濕,常用劑量為9~90 g,炒白術補脾氣,常用劑量為9~30 g,炒蒼術燥脾濕,常用劑量為9~30 g。
汗證是中醫(yī)臨床常見病證,中醫(yī)認為'陽加于陰謂之汗',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仝小林院士認為治療虛汗時,需厘清病機,審因?qū)彴Y;表虛自汗者可用桂枝湯加減;陰虛盜汗者常用當歸六黃湯治療,并從腠理不固,汗液外泄的角度臨證配伍黃芪、浮小麥、煅牡蠣三味小方可取得良效。臨床常用劑量分別為黃芪10~20 g,浮小麥15~30 g,煅牡蠣30~120 g。
仝小林教授認為,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癥腰痛的核心病機為腎精虧虛,治法當以補腎強骨為主,精裁三味小方補骨脂、骨碎補、杜仲,三藥合用補腎強骨解痛,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代研究顯示,三藥均有改善骨質(zhì)疏松的作用。
仝小林教授認為糖尿病腎病的核心病機為虛、瘀、濁,益氣活血降濁是其主要治則。臨床上,常用黃芪、水蛭粉、大黃合成的三味小方進行治療。方中黃芪益氣扶正,固澀精微,水蛭破血通絡,大黃祛瘀泄?jié)?三藥合用,益氣活血降濁,可改善糖尿病腎病氣虛血瘀之病機。其中黃芪常用劑量為30~90 g,水蛭粉常用劑量3~6 g,大黃常用劑量為3~15 g。
高膽紅素血癥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可由各種原因?qū)е履懼俜e、從而直接引起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可伴有肝功能損傷、引起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γ-G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升高。仝小林教授認為此病可參照中醫(yī)的黃疸病論治,其主要為濕邪致病,濕可挾熱、挾寒、挾瘀等。治療時以茵陳利膽退黃,臨床常用劑量為15~120 g;赤芍涼血散瘀,臨床常用劑量為15~60 g;金錢草利濕退黃、排石通淋,臨床常用劑量為15~90 g。三味藥組成濕熱態(tài)下的態(tài)靶同調(diào)小方,有良好的保肝利膽,降膽紅素、降酶的功效。
脾氣虛弱,運化、統(tǒng)攝、升清功能不足,是痞滿、便秘、泄瀉、肥胖、糖尿病、血證、臟腑組織脫垂等多種疾病的共同病機。仝小林院士認為,臨床辨治此類疾病,當抓住其核心病機,根據(jù)不同疾病癥狀表現(xiàn)和病情程度,靈活加減,精確施量。臨床常以黃芪、人參、炒白術三藥合用,黃芪長于益氣,炒白術功在健脾,人參大補元氣,三藥配伍,共奏補脾益氣,固表復脈,統(tǒng)血攝津,升陽舉陷之功。方中黃芪臨床劑量范圍為15~60 g,人參為3~15 g,炒白術為9~60 g。
以黃芪、陳皮、炒白術為主藥的補中益氣湯,是仝小林教授臨床辨證治療脆性糖尿病中氣虧虛證的效方。其辨證要點有二:一曰體倦乏力、二曰脈細弱。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jīng),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常用劑量30~120 g;炒白術補氣健脾,常用劑量9~30 g;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常用劑量9~15 g。用于以體倦乏力、舌淡脈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脆性糖尿病患者,亦可用于內(nèi)臟下垂、慢性胃腸炎以及重癥肌無力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同時,大量臨床研究和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顯示,以上三味單藥及其組成的復方均有顯著的雙向調(diào)節(jié)血糖效果,為脆性糖尿病患者通過中醫(yī)手段控制血糖的一線用藥。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為臨床常見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家庭關系。仝小林院士認為,改善血運,調(diào)節(jié)局部的血管神經(jīng)的功能狀態(tài)是關鍵。本病有虛實之分,標實者以氣滯血瘀為主;本虛者以腎虛為主,行氣活血化瘀應貫穿治療的始終。仝小林院士臨床常用川芎、白芍、蜈蚣粉為基礎,配伍淫羊藿治療陽痿,方中白芍酸甘化陰,養(yǎng)血柔肝,榮養(yǎng)絡脈,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竄通達,通經(jīng)逐邪,暢通經(jīng)絡,川芎甘辛溫通,為行氣活血之要藥,佐蜈蚣以養(yǎng)血活血。三藥配伍,補肝柔肝,榮養(yǎng)宗筋,養(yǎng)血益精,調(diào)和陰陽,行氣通絡,活血起痿。方中白芍常用劑量為9~30 g,川芎常用劑量為9~15 g,蜈蚣粉的常用劑量為1.5~3 g,打粉沖服。
仝小林院士認為治療反酸時,需把握關鍵,態(tài)靶同調(diào);小半夏湯中清半夏配伍生姜降逆化痰、和胃止嘔調(diào)態(tài),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打靶,治療反酸可取得良效。臨床常用劑量為清半夏6~45 g,生姜15~30 g,煅瓦楞子9~15 g。
葛根、松節(jié)、威靈仙是仝小林院士臨床治療痹證的常用藥。在諸多導致頸椎病的邪氣因素中,以風、寒、濕尤為重要。葛根舒利太陽經(jīng)氣,治療項背強緊疼痛,臨床常用劑量為15~60 g;松節(jié)祛風燥濕,舒筋通絡,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威靈仙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痹痛,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三味藥同用可共奏通陽散寒、祛風燥濕、柔筋通絡之效,為治療頸椎病的靶方靶藥。
仝小林教授主方以瓜蔞、薤白、丹參三味配伍治療,方中瓜蔞豁痰清痰熱,薤白通陽散痹結,丹參活血歸心經(jīng)。三藥寒熱并用,氣機合調(diào),血絡通達。劑量配伍方面,多用瓜蔞30 g,薤白15 g,丹參15 g,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同時,秉承制因療病之原則,調(diào)主態(tài)打因靶,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充分發(fā)揮中醫(yī)之多靶點治療。
仝小林教授認為,直徑<3 cm的子宮肌瘤用中藥治療,安全有效、操作簡便。莪術乃消女性癥瘕的活血靶藥,用量多為15 g,最大可用至30 g;三七為抑制肌瘤增生的要藥,常用6~15 g;枯礬善消痰散瘀,常用1.5 g。
仝小林院士臨床常用生蒲黃、側(cè)柏葉、木賊三藥治療熱灼血絡型眼底出血,奏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生新明目之功效。仝小林院士認為,蒲黃涼血止血不留瘀,臨床常用劑量為9~15 g;側(cè)柏葉善清血熱而止血,臨床常用劑量為12~30 g;木賊善止血、明目退翳,臨床用量為9~15 g。該方既能針對血熱出血而涼血止血,又能作用于出血后期而活血化瘀,態(tài)靶同調(diào),為血熱出血的代表方。
仝小林院士提出中醫(yī)'靶藥'的概念,其中干蟾皮、硇砂、三七正是治療胃癌的三味靶藥。蟾皮攻毒抗癌,清掃無形之癌毒;硇砂軟堅消積,消除有形之癌塊;三七化瘀止血,兼有溫補之性。干蟾皮用量范圍為3~9 g,硇砂用量范圍為1.5~6 g,三七用量范圍為15~30 g。運用干蟾皮和硇砂時,應嚴密監(jiān)視不良反應和肝腎毒性。
仝小林院士認為免疫力低下主要表現(xiàn)為易感綜合征、疲勞綜合征以及慢性感染反復發(fā)作等,機能減退主要表現(xiàn)為老年記憶力減退、抑郁癥、行動遲緩等,衰弱、老化是其核心要素,治療以溫腎火、補腎精為主。仙茅、淫羊藿、枸杞子是仝小林院士治療免疫力低下、機能減退的基礎小方,臨床常用劑量分別為仙茅6~30 g,淫羊藿9~60 g,枸杞子9~30 g。
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DR)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仝小林院士認為眼絡病出現(xiàn)在糖尿病病程發(fā)展的'虛損階段',氣虛絡瘀為主要病機,基本治法為益氣活血通絡,臨床常選用黃芪、夜明砂、潼蒺藜三味藥物配伍治療。方中黃芪補氣通絡,氣行則血行,夜明砂、潼蒺藜均入肝經(jīng),夜明砂散瘀明目,潼蒺藜養(yǎng)肝明目,還需要結合肥胖型糖尿病和消瘦型糖尿病病理基礎進行加減。黃芪常用劑量為9~30 g,夜明砂常用劑量為6~15 g,潼蒺藜常用劑量為9~15 g。
神曲、半夏曲和紅曲是仝小林教授治療高脂血癥的常用配伍。臨床辨治高脂血癥應抓住脾虛不運,邪實結聚的核心病機,標本兼顧。治療時當辛開苦降,消膏降濁,調(diào)和脾胃寒熱。在臨床用量方面,神曲常用9~15 g以健脾和胃,消導調(diào)中;半夏曲常用 9~15 g以通泄消導,燥濕化痰而協(xié)助病理產(chǎn)物排除體外;紅曲作為降血脂的靶藥,其臨床用量范圍為3~15 g以健脾燥濕,消膏降濁?,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以上三味藥可促進胃腸動力,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降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膽固醇。
厚樸、枳實、生大黃組成的厚樸三物湯是仝小林教授臨證辨治2型糖尿病的靶方之一。中滿內(nèi)熱,土壅木郁是該方運用的核心病機。臨床運用時,厚樸作為小腸動力藥,常用9~30 g以下氣除滿;枳實作為胃動力藥,用9~15 g以破氣消積;大黃作為大腸動力藥,視患者腸腑燥實之輕重而用1.5~15 g以瀉熱通下。三者用于以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等為臨床表現(xiàn)的2型糖尿病胃腸實熱證患者,藥證相應,效如桴鼓。
仝小林院士認為,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主要病機為腎陽虧虛,氣滯、濕熱、瘀血等蘊結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治療上行氣、利水、祛瘀三方兼顧,重在行氣。橘核、荔枝核、沉香粉是治療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行氣的常用藥對,橘核、荔枝核入肝經(jīng),長于理氣通絡,沉香粉疏膀胱郁氣。夾瘀配伍琥珀粉、生大黃散瘀止血,利水通淋,無論寒熱虛實,皆可作為基礎之藥。常用劑量橘核為15~30 g,荔枝核為15~30 g,沉香粉為1~3 g分沖。
腎性血尿是腎內(nèi)科常見疾病,多見于急慢性腎炎、IgA腎病、隱匿性腎小球腎炎、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疾病中,這類疾病常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最終可進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仝小林教授認為此類疾病屬臟腑風濕病的范疇,其發(fā)病往往由于感受風寒濕,邪伏腎絡所致,而見血尿者則多兼濕、熱、瘀等病理產(chǎn)物,臨床常在扶正透邪的基礎上,加用仙鶴草、側(cè)柏葉、小薊三味藥針對癥靶治療。仙鶴草收斂止血兼可補虛,側(cè)柏葉祛風止血兼能散瘀,小薊善清血分熱而涼血,三者配伍,恰合腎性血尿的病機特點,能針對性減少尿紅細胞數(shù)量,臨床用量均為15~30 g。
肥胖與中醫(yī)學中的'脾癉'密切相關,為脾癉的早期階段和中心環(huán)節(jié)。仝小林院士認為,虛胖多因后天之本不足,少食但脾胃虛弱無以運化,飲食聚于中焦,釀生痰濕,治療以健脾利濕為主。虛胖多為代謝能力低下,辨證要點為腹型肥胖為主,常見氣喘吁吁、囊囊肚腩,手腳發(fā)脹或水腫,女性多見。生薏苡仁、茯苓、山藥是仝小林院士治療虛胖的基礎小方,可每日煮粥或煎藥,長期服用半年以上。入煎劑時常用劑量為生薏苡仁30~120 g,茯苓為9~30 g,山藥為9~15 g。
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仝小林院士認為,現(xiàn)代脾胃病,多寒熱錯雜。長期貪涼飲冷或素體脾胃虛弱是主要病因,脾胃陽氣受損,中焦虛寒,脾虛則運化失常,易壅滯積熱。吳茱萸味辛,黃連苦寒,辛開苦降,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偏寒者加黃芪補脾氣。黃芪為合并消瘦、臟器下垂者的靶藥,常用劑量為15~45 g,吳茱萸溫脾陽,常用劑量為6~15 g。胃熱加用黃連,常用劑量為3~9 g,如胃熱較重,可配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炎,濕盛加生薏米健脾除濕,如濕更甚,見舌苔白厚膩,加茯苓、生白術利脾濕。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臨床常見病,西醫(yī)治療常以對癥處理、控制相關危險因素為主,整體效果較差。仝小林院士認為本病病位在腦與肝,病因以風、痰、瘀為主。臨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加入靶藥天麻、葛根、川芎各15~30 g,以平肝解肌、祛風活血改善腦供血,常收到滿意效果。
大黃附子湯是仝小林教授臨床辨治腎功能不全的效方,通過多年臨床經(jīng)驗,精選大黃、淫羊藿、生麻黃組成新方,尤適用于形寒肢冷、大便秘結伴肌酐、尿素氮升高的腎功能損傷患者。方中大黃苦寒降瀉,排毒瀉濁,常用劑量6~30 g;淫羊藿補腎壯陽,溫腎排水,常用劑量15 g;生麻黃發(fā)汗利尿,常用劑量6 g。
大血管不通主要是指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常見為缺血性心臟病、缺血性腦卒中及外周動脈閉塞癥,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嚴重。此病屬于中醫(yī)脈絡損傷的范疇,主要病理基礎為體內(nèi)膏、脂、痰、濁堆積,致使瘀血阻滯脈中,導致痰瘀互結,需治以化瘀消癥,祛痰散結之法。莪術是活血破瘀的要藥,用量多為9~30 g;三七為預防血管老化的要藥,三七粉沖服一般1~3 g,三七塊煎湯,用量最多可至30 g;浙貝母是消堅散結的要藥,用量多為9~30 g。
仝小林教授將高血壓分為'三期六態(tài)',認為水液代謝異常是導致水態(tài)高血壓的直接原因,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舒張壓升高,脈壓差減小。該病致病因素中,水濕尤為重要,常見體胖、下肢水腫等癥狀,針對病因及辨證予以靶方茺蔚子、茯苓、車前子利水降壓,可根據(jù)臨床高血壓分級及下肢水腫程度調(diào)整用量,一般以茺蔚子15~45 g,茯苓30~90 g,車前子15~30 g靶向降壓,同時減輕水腫,共奏活血、滲濕、利水之效,必要時配合益母草、澤瀉等藥。該小方降壓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舒張壓、減小脈壓差,有效治療水腫,針對水態(tài)高血壓患者臨床療效穩(wěn)定,安全性良好。
仝小林教授從'態(tài)靶因果'方略出發(fā),根據(jù)高血壓病的自然發(fā)展過程,將高血壓病劃分為'病氣血、病脈絡、病臟腑'三期及'壅、水、郁、寒、老'五態(tài)。本文主要論述仝小林教授對于'壅態(tài)'高血壓病的辨治思路及用藥經(jīng)驗。'壅態(tài)'高血壓病常見于中青年患者,常合并超重或肥胖、糖脂或尿酸代謝異常、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其核心治法為通腑降氣、決瀆壅塞。調(diào)節(jié)'壅態(tài)'的常用方為厚樸三物湯、大柴胡湯,而決明子、萊菔子、大黃針對'壅態(tài)'高血壓病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其中決明子常用劑量為15~60 g,萊菔子常用劑量為15~60 g,大黃的常用劑量為6~15 g。
仝小林教授認為'腎虛態(tài)'為高血壓病常見態(tài)勢之一,此類高血壓病多見于老年或久病體虛之人,常見脈壓差較大,并伴有腦轉(zhuǎn)耳鳴,腰部酸痛、空虛,足跟疼痛等癥狀。高血壓病見腎虛態(tài)者,用懷牛膝、炒杜仲、桑寄生組方補益肝腎以降壓,三者常用劑量均為16~60 g,其中牛膝為治療脈壓差大的靶藥,最多可用至120 g。靈活配伍這3味藥,可以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葛根、川桂枝、白芍是臨床上治療寒凝經(jīng)脈型高血壓病的常用小方。仝小林院士認為,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脈管拘攣不舒,管壁壓力增加是寒凝經(jīng)脈型高血壓病的基本病因病機,并提出以葛根、川桂枝、白芍為代表藥物的葛根湯是治療此類高血壓病的靶方靶藥。葛根為解肌之要藥,能升陽舒筋,條達督脈,使拘攣得解,氣機得暢,常用劑量為30~60 g;桂枝辛甘而溫,透達營衛(wèi),驅(qū)散表寒,又兼能解肌發(fā)表,常用劑量為15~30 g;白芍能化陰斂營,柔肝緩急,助葛根解肌舒筋,常用劑量為15~30 g。三藥合用,組成高血壓病寒凝經(jīng)脈證的態(tài)靶同調(diào)小方,在臨證時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抑郁狀態(tài)為臨床常見的疑難雜癥之一,西醫(yī)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療效短時間內(nèi)顯著但多伴隨嚴重的副作用,且有較強的依賴性,斷藥后常出現(xiàn)嚴重的反彈。仝小林教授提出抑郁狀態(tài)當從腎論治,并將本病病機總結為'陽氣不足,則生機暗淡,頹萎而來'。治療上以扶陽散霾為基本治則,臨床常選用'仝氏光明丸'加減治療。'仝氏光明丸'由淫羊藿、人參、附子組成,以補腎壯火、扶陽散霾之法,治療陽光不足型抑郁狀態(tài),收效顯著,能夠為臨床抑郁狀態(tài)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
仝小林教授認為,心動過速實證者居多,心血熱性,搏動亢進,宗氣過揚,故心火難收,當以苦寒清火,重鎮(zhèn)寧心為治療原則,常選用黃連、苦參、紫石英三味配伍治療。方中黃連、苦參清熱瀉火,穩(wěn)定心率,紫石英重鎮(zhèn)寧心,全方寒溫相宜,清心重鎮(zhèn)。在配伍劑量方面,方中黃連常用劑量為9~30 g,苦參常用劑量為9~30 g,紫石英常用劑量為30~60 g,若合并心神不寧甚者,可加生龍齒15~30 g,或生龍骨與生牡蠣各30~60 g先煎。
仝小林教授將認為,對于老年人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夜尿多是早期腎動脈硬化的預見癥。補腎縮泉、活血通絡為基本治療原則。仝小林教授臨床常用黃芪、山萸肉、水蛭粉為基礎配伍治療夜尿多,方中黃芪益氣補虛固攝,山萸肉滋補腎陰,酸澀收斂,固精益腎,亦可以增強他藥斂尿之力。水蛭粉疏通腎絡,抵抗早期腎動脈硬化引起的血流減少,增加腎臟血流,為血絡常用藥物之一,也可化瘀通絡,防止?jié)岫緜j。方中黃芪常用劑量為30~90 g,山萸肉常用劑量為9~30 g,水蛭的常用劑量為3~6 g,打粉沖服。
風熱咽炎為門診常見疾病,中醫(yī)藥在急慢性咽炎的治療上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仝小林教授認為,呼吸道黏膜喜潤,易感受各種熱邪而發(fā)病,常表現(xiàn)為咽炎,常見的熱邪包括外感風熱之邪或是吸煙、吹熱風空調(diào)等,均可導致呼吸道黏膜受損。仝小林教授認為,臨床中風熱咽炎患者,治療需要疏風清熱,透邪出表,可選用蟬蛻、藏青果、胖大海配伍治療外感風熱、長期抽煙、吹熱風空調(diào)引起的急慢性咽炎。方中蟬蛻味甘質(zhì)輕藥性升浮,其功能疏散宣透,能引邪上行發(fā)表而散郁火;青果擅消咽喉腫痛,胖大海清肺熱散上焦郁結。仝小林教授常用劑量為蟬蛻9 g,藏青果15 g,胖大海30 g。
以葛根、黃芩、黃連為主藥的葛根芩連湯,是仝小林教授臨床辨治2型糖尿病胃腸濕熱證的效方,用于以大便粘臭、舌苔黃厚膩為主要表現(xiàn)的肥胖2型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病人,亦可用于腹瀉、結直腸炎等其他疾病辨證為胃腸濕熱證的患者,藥證相合,往往能在短期內(nèi)迅速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濕熱環(huán)境,緩解患者癥狀,大量基礎研究和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顯示,以上3味單藥及其組成的復方均有顯著的降糖效果,為糖尿病患者通過中醫(yī)手段控制血糖的一線用藥。
知母、鹽柏、生地黃3味藥是仝小林教授臨床常用的滋陰清熱降糖小方,常配伍治療更年期糖尿病、類固醇糖尿病及糖尿病陰虛火旺證。仝小林教授認為,陰虛火旺為該類疾病的主要病機,火熱與陰傷并存,血糖升高為疾病的'指標靶',治療需滋陰清熱降糖。針對陰虛火旺的態(tài)勢,生地黃益陰血,知母清熱滋陰,黃柏清虛火;針對血糖升高,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顯示,知母、鹽柏、生地黃均具有降糖的作用,三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降糖之效。
頑固性頭痛為臨床常見的疑難雜癥之一。中醫(yī)在本病的治療上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療效。仝小林教授認為,絡脈不通是導致本病的直接原因,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提出的微循環(huán)障礙。該病致病因素中,風、痰、瘀尤為重要,久病入絡,非蟲類藥不可搜風剔絡,以蜈蚣粉、全蝎粉、僵蠶粉各1~1.5 g沖服,一是祛風,并引諸藥上行;二是活血化瘀,三是通絡止痛,改善腦血管微循環(huán)。該小方止痛效果顯著,并可以明顯減輕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頭痛程度,治療頑固性頭痛久病入絡者,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良好。
仝小林院士臨床常以制香附、佛手、香櫞三味藥物組方開郁。制香附作用偏于肝,長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diào)經(jīng)止痛,用量多在9~15 g;佛手相較藥力緩和,作用偏脾胃,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燥濕化痰,用量多在9~15 g;香櫞作用與佛手相似,均能調(diào)和肝脾,而其化痰止咳之力略勝,用量多在9~15 g。三藥各有側(cè)重,又相互兼顧,相互配伍,協(xié)同發(fā)揮開郁理氣之功效。
仝小林院士認為本病多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為脾腎陽虛,標實多為濕熱,常用生薏苡仁、黑順片、敗醬草三味態(tài)靶結合以溫陽散寒、清熱利濕止淋,其中常用薏苡仁15~60 g,黑順片6~15 g(先煎2 h),敗醬草15~30 g。對于久淋不愈、小便淋瀝不已者效果顯著。
茯苓、生白術、澤瀉是仝小林院士臨床常用的利脾濕三味小方。仝小林認為,現(xiàn)今多種疾病以脾虛濕困為基本病機。茯苓可利水滲濕,常用劑量為9~120 g;生白術可健脾燥濕,常用劑量為9~90 g;澤瀉滲濕化濁,常用劑量為15~30 g。利脾濕三味小方用于代謝性疾病、內(nèi)分泌、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等有脾濕之證。
息肉的發(fā)病總由脾虛為先,濕濁、痰結、血瘀在后;以脾虛為本,濕濁痰瘀為標。故治療應當健脾以治其本,化濕祛痰、逐瘀散結以治其標,如此標本同治才能恰對息肉之病機。仝小林院士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精選三味藥物:威靈仙,皂角刺,生薏苡仁合成三味小方。方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濕以治本,調(diào)整機體脾虛之態(tài),且薏苡仁能解毒散結,為治療息肉的態(tài)靶同調(diào)之藥;皂角刺搜風通絡,化痰散結,其鋒銳引諸藥直達病所,威靈仙滌痰逐瘀,通行十二經(jīng)絡,可以消痰瘀凝滯之癖積,皂角刺和威靈仙同為治療息肉的靶藥。該三味小方態(tài)靶同調(diào),標本兼治,從不同的角度達到健脾祛濕、滌痰逐瘀、軟堅散結的目的。方中威靈仙常用劑量為15~30 g,皂角刺常用劑量為15~30 g,生薏苡仁常用劑量為15~60 g,臨證時應根據(jù)病情的變化、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合理調(diào)整用藥劑量。
黃連、肉桂、酸棗仁,是臨床常用治療心火亢盛不寐的小方。仝小林院士認為,黃連入心經(jīng),長于清心火以安神,臨床常用劑量為3~6 g;肉桂性大熱,味辛、甘,補火助陽,引火歸原,與黃連配伍,能交通心腎,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既濟,臨床常用劑量為1~3 g;酸棗仁味酸,性斂,有助于'陽入陰',且使已入之陽不輕易外出故亦能防治早醒。臨床常用劑量為15~60 g,可用至120 g。仝小林認為,心火亢盛之失眠癥辨證要點為心煩失眠、夜尿多,溲黃舌紅。盜汗加煅龍骨、煅牡蠣,腎水不足加生地,舌紅少津加瓜蔞牡蠣散,失眠重加夜交藤、遠志。治睡眠之藥需注意服法,晚飯后服半劑,睡前服半劑。三味藥組成治療心火亢盛小方,既能針對'心火亢盛',基礎實驗表明其又具有明確的鎮(zhèn)靜助眠作用,在臨床上應用效如桴鼓。
仝小林院士將2型糖尿病分為'郁熱虛損'四個階段,病至'虛損'階段,則變證百出,此階段以正氣不足,陰陽兩虛,兼有血瘀為核心病機,治療注重扶助正氣,調(diào)補陰陽,輔之以活血化瘀,并針對各種并發(fā)癥隨證治之。肉桂、山萸肉、生曬參是仝小林臨床常用的益氣扶正、陰陽雙補的小方,三味藥合稱'溫脺飲',對于2型糖尿病晚期但見陰陽兩虛者,皆可配伍使用。方中肉桂常用劑量為3~30 g,山萸肉常用劑量為9~60 g,生曬參常用劑量為6~30 g。
氣虛陽微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常見病機,助推了血管病變、神經(jīng)病變、腎病等多種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仝小林院士臨床常以黃芪、當歸、淫羊藿三味小方作為處方基礎進行治療。黃芪為'補氣之長',其性升提,可充盈脈絡之氣,常用24 g或30 g;當歸與黃芪同施,在令氣血互生的同時,亦可養(yǎng)血活血以護絡脈,常用15 g;淫羊藿溫腎助陽,以小劑施之,可溫化寒邪、令氣血生化不竭,常用9 g,陽虛甚者用15 g。三味同用,氣、血、陽兼顧,相須相使,在改善'老態(tài)'的同時,亦對改善多種糖尿病并發(fā)癥大有裨益。
津傷可見于糖尿病病程的多個階段,緊抓核心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仝小林院士認為,因熱傷陰,因熱耗氣,因此滋陰益氣的同時更要警惕背后之'熱',所謂'揚揚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熱為致病之源,清熱為澄源之治,滋陰益氣更應注重清熱。知母、天花粉、葛根是仝小林院士臨床常用的清熱養(yǎng)陰生津小方,三味藥合稱'滋膵飲',見熱盛陰傷均可配伍使用。方中知母常用劑量為9~30 g,天花粉常用劑量為15~30 g,葛根常用劑量為15~60 g。
仝小林院士認為濕熱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辨證上,需在以下3個要點上與疾病后期進入虛寒階段者進行鑒別:辨尿之寒熱,辨痛之虛實,辨陽痿之身心。仝小林認為下焦?jié)駸?瘀阻經(jīng)絡,氣機不暢為核心病機,宜清熱燥濕解毒,行氣化瘀,選用黃柏、生蒲黃、橘核組成三味小方,黃柏常用劑量為9~30 g,生蒲黃9~15 g,橘核15~30 g,臨床隨證加減,療效顯著。
糖尿病患者早期大多有嗜食肥甘厚味的習慣,郁熱內(nèi)阻脾胃,多表現(xiàn)為中焦胃腸實熱證。仝小林院士認為糖尿病早中期的核心病機是中滿內(nèi)熱,以熱態(tài)為主,胃腸實熱證是其主要證型,口干渴、口苦口臭、大便干結為癥狀靶,血糖升高為指標靶,治法以瀉熱除滿、行氣通膵為主,創(chuàng)治療糖尿病的經(jīng)驗小方通膵飲,全方由生大黃、黃連、焦檳榔三味組成,態(tài)靶同調(diào),方簡效著。方中生大黃為瀉熱導滯通腑的要藥,臨床常用量3~15 g;黃連為苦寒之最,善清中焦郁熱,又是確有療效的降糖靶藥,臨床常用量為15~30 g;檳榔行氣消積,臨床常用量6~15 g。
淫羊藿、巴戟天、枇杷葉三味小方用于治療老年肺腎虛型哮喘,在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哮喘的病因之一,是風寒濕邪侵襲在表為標;其次是素體虛弱,年老體虛,腎陽虛衰在里為本,病位在肺腎、脾胃,治療上以扶陽補腎止咳為原則。仝小林院士多用淫羊藿、巴戟天調(diào)態(tài),溫補腎陽用以固本,維持腎可納氣作用,以平喘;枇杷葉打靶,補肺化痰止咳平喘。用量方面,淫羊藿、巴戟天、枇杷葉常用劑量各為15 g,臨床中可根據(jù)病情酌情調(diào)整用量,其最大劑量可至30 g,但須注意淫羊藿、巴戟天類激素作用對患者的影響。
癉,即'熱'也。現(xiàn)代早中期糖尿病,可分為'脾癉'與'消癉',其中,脾癉以中滿內(nèi)熱為核心病機,而消癉以肝郁脾虛胃熱為核心病機,無論是脾癉或是消癉,清熱皆為此階段的澄源之治。赤芍、生地、黃柏合稱'涼脺飲',是仝小林院士常用的清熱涼血降糖小方,多用于糖尿病郁熱化火,傷陰動血,火熱盛極,囂張肆虐之階段。赤芍清熱涼血,兼能散瘀以保護絡脈,生地甘寒涼血滋陰,黃柏苦寒清火降糖。苦寒清胃火,甘寒養(yǎng)胃陰,清熱涼血,防火毒耗傷,亦有'早期治絡,全程通絡'之意。根據(jù)熱勢輕重,方中三味藥在臨床實際使用中,范圍通常在15~30 g之間,若一派火熱熾盛,則劑量常以30 g起步。
中滿內(nèi)熱是脾癉病的核心病機。由于體質(zhì)、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中滿內(nèi)熱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也不同,但追究其根源大多是過食肥甘厚味,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在中滿的基礎上化生內(nèi)熱,表現(xiàn)為火熱之象,如濕熱、肝熱等,肝脈挾胃,波及肝木,形成肝熱,連及血分,以致血熱,火伏氣分,從而形成肝熱、血熱、濕熱相互搏結?;蛘咄鳞談t木郁,影響肝之疏泄,木不疏土,加劇中滿,致積久化火,形成內(nèi)熱,波及臟腑,形成肝熱,日久肝熱、血熱、濕熱相互搏結。仝小林臨床多以赤芍、生地黃、黃連組成'清肝熱、血熱、濕熱互結'三味小方,結合不同疾病背景和病情程度,靈活加減,精確施量,收獲良效。
仝小林院士在調(diào)整濕熱體質(zhì)或治療濕熱病癥時,主張清化、清利之法。常以荷葉、芡實、蓮子心組成清化組合三味小方,旨在輕清去實宣化。方中荷葉清暑熱、利濕氣,升清降濁,芡實健脾除濕去伏熱,蓮子心清泄清火去熱;荷葉臨床用量為15~30 g,芡實為15~45 g,蓮子心為3~9 g。
心陽主一身之陽氣,腎陽即'元陽',為先天之陽,兩者具有密切關系,且在五臟之陽氣中尤為重要。慢性疾病危重階段或遷延日久常損及心陽和腎陽,見心腎陽衰。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是仝小林院士臨床常用的助陽三味小方,尤擅扶助心腎之陽。仙茅可補腎陽、強筋骨、祛寒濕、補命門之火,常用劑量6~30 g;淫羊藿可補命門、益精氣、堅筋骨,常用劑量9~30 g;巴戟天可補腎助陽、強壯筋骨、祛風除濕,常用劑量9~15 g。
仝小林院士認為,中重度脂肪肝多由患者長期嗜食肥甘厚味,膏濁內(nèi)蘊于體內(nèi)所導致,肥甘之品易影響脾胃正常運化,精微堆積,滋生病理之膏濁。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臨床多見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惡心、嘔吐等癥。茵陳、紅曲、生大黃三味小方消膏調(diào)脂,通腑降濁,可治療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異常,減輕內(nèi)臟脂肪堆積,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茵陳常用15~45 g,紅曲一般用量為15~30 g,生大黃為9~15 g。
黃帶為婦科臨床常見癥狀之一。仝小林院士認為,濕熱內(nèi)侵,損傷帶脈,致穢濁之液下流是黃帶的主要病機,治以清熱止帶,健脾利濕,椿根白皮、黃柏、茯苓是臨床治療黃帶時常用的三味小方。方中椿根白皮清熱燥濕止癢,常用量為9~15 g,黃柏清熱解毒燥濕,常用量為9~30 g,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常用量為9~30 g。熱邪重時可加知母、梔子等,濕邪偏勝可加生薏苡仁、陳皮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