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心理治療師凱西·柯恩所寫。孩子的社交技能都來源于原生家庭,需要訓練指導才能提高,作者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和案例分析,總結了孩子在社交領域需要解決的要點問題,提出了科學有效的辦法,幫助孩子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
這次,我們重點介紹書中關于幫孩子提升同理心的7個內容。
①
『了解』
家長可能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學習成長都非常在意,但唯獨對孩子的社交不太關心。而社交又是孩子共情的最基本體現,換句話說,共情上的小問題,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社交上的大問題。
最好問孩子一些和其它小朋友的社交場景。比如,“午餐的時候誰坐你對面?”“今天和哪個小朋友聊天了?”“課間的時候,你都做什么了?”有畫面感的詢問,不僅讓家長能掌握孩子的社交范圍,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周圍都發(fā)生了什么,明白人際交往的重要性。畢竟來自父母的詢問,孩子一般都比較在意。
②
『提醒』
只有畫面還不夠,一定要引導孩子思考別人的感受和反應。比如,可以讓他思考別人的需求,“你覺得其它小朋友跌倒了,會有什么感受?”“你覺得如果你的生日宴不請小明,他會怎么想?”“中午的那個小伙伴為什么哭了?”
站在第三方的重新思考,可以幫孩子建立同理心的萌芽。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聽孩子把話說完,即便他和你想的不一樣。否則,來自于你的打斷和否定,會給孩子帶去判斷障礙。
③
『豐富』
有時,孩子可能能夠體會,但是說不出來。家長一定要幫他們儲備更豐富、更細致的詞語。可以一周定一個小主題,比如,生氣、難過、高興等,然后再過渡到較難的詞語,像沮喪、失望、困惑等。
在幫助孩子用清晰的詞表達情緒前,你首先要做到用詞精準。因為,孩子會在和你的交流中,會觀察模仿你,并從中學習。如果你滿嘴都是:“牛啊”“我去”“666”,你就別指望他有更豐富的表達了。
④
『識別』
孩子非常容易被大人的表情感染。但是他們還都只處于模糊辨認下,不太能把表情和形容詞對上。比如,他可能知道大人在生氣,但并不清楚這個生氣的程度是:憤怒,吃驚或不滿。
因此,不管是通過看電視,還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長都要多結合實際表情,幫孩子給表情和文字做連線,并解釋表情背后的原因。當孩子能用準確的詞語,描述他或周圍小朋友的情緒時,他的同理心就有了參考依據。除了表情之外,那些表示情緒的語言和動作,也是家長要解讀的重點。
⑤
『暗示』
社交是有信號的,但是孩子們還無法領會,他們常常分辨不出語氣的不同。他們可能不會把別人限制他們的語言當回事,比如,家長總強調不要在馬路上亂跑,熊孩子卻總也不聽話。當別的小朋友拒絕時,他們還可能會反應過激。這在兒童中,很常見。
基本上,很多社交信號,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層窗戶紙,家長要主動幫他們捅破。比如“小明把玩具藏在了身后,說明他不想借你玩,咱們玩自己的就好了?!薄靶P在拉著他媽媽走,說明他想回家?!?/span>家長可以把這種孩子理解不了的社交問題,多給他們做解讀。
⑥
『回應』
孩子和家長的對話,多半以孩子跑掉,無疾而終。可是,即使孩子還不太能理解別人表達的細節(jié),家長也要鼓勵他們,做出似乎理解的樣子來回應,這一點很重要。
“依葫蘆畫瓢”,模仿從來都是學習的第一步。比如,當孩子不聽話,媽媽很生氣時,爸爸就得讓寶寶過來道歉,并通過傾聽、點頭、關心等表情,盡量體會媽媽的感受。比如,家長可以定期做一些和表情相關的小游戲,用來幫孩子在不同情境下,處理社交問題。
你還可以設計一張圖表,就讓孩子評價自己的社交行為。用笑臉表示好的社交行為,用皺眉頭的臉表示不好的社交行為,這樣他對社交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
⑦
『接納』
除了回應之外,家長最后要做的功課就是解讀,比如,媽媽為什么生氣、幼兒園小朋友為什么哭著鬧著要回家、老師為什么在放學時要說再見等等。
只有把現象解讀清楚,孩子才能理解自己做回應的意義,否則他真的會把這種回應當成游戲。發(fā)自內心理解外界的言行,孩子才能從內心接納,而不是排斥。幫助孩子學習包容和理解別人,他們的世界會更寬廣。
總結一下,在不讓娃輸在起跑線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提升他們的軟實力。這些提升孩子同理心的方法,都是基于常見場景下的方法論,很實用,很有效。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