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被唐朝文宗御封為“三絕”。作為詩仙,李白的作品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然而2017年火遍中國的手游《王者榮耀》里,李白作為一位劍客登場,翩翩劍仙,念著“大河之劍天上來”,令無數(shù)玩家追捧。其實,在真實的歷史里,李白確實是一位俠客,而且劍術超群。
唐朝尚武,游俠之風頗為盛行。李白所生活的盛唐時代雖然已經有科舉選才的制度,但其實并不是十分完整,士族還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培養(yǎng)下一代的方式通常是文武合一,以求將來能夠出將入相。至于李白的劍術究竟如何,有人曾把李白的劍術排在當世第二,居“劍圣”裴旻之下。
李白是不是第二無可考證,但裴旻確是真真實實當世官方認定的第一,他曾經過擔任龍華軍使,出鎮(zhèn)北平,后來又參與了平定奚人和契丹、吐蕃的戰(zhàn)爭,官至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據《獨異志》載,他“擲劍入云,高數(shù)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栗。”
而李白劍術師父,正是裴旻。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碑》,里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愿出將軍門下。’”名師出高徒,師父天下第一,弟子怎么也不會差。而且據史載,李白也曾收徒授劍術,還有一個殺手徒弟,有詩為證——《贈武十七諤》“ 門人武諤,深于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shù)數(shù)于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余。余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武諤是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
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稱李白“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維揚(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專門到去山東。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如果對中國古代那些出名的詩人的武力值進行一個排名,李白是能夠入前三的。也就比陸游和辛棄疾可能稍遜一籌。生活于靖康之變中的陸游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武將,他曾主持北伐抗金,又有記載他曾多次打虎,其戰(zhàn)斗力自然無需多言。而辛棄疾亦是武將,更有萬人之中追殺叛賊的傳奇故事。而盛唐之下的李白,顯得有些無用武之地,而且政治嗅覺不敏感的他,經歷過安史之亂卻并沒有過多出彩的表現(xiàn),在期間因站錯隊伍而潯陽入獄,令人扼腕。李白注定只能做浪跡天涯的俠客,一柄劍一壺酒,快意恩仇。
李白好劍,常常隨身帶劍,詩詞也常常談到劍。李白與劍、劍與李白,總是聯(lián)在一起的。據統(tǒng)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xiàn)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真可謂是一劍一酒走江湖。
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的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xiāng)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xiāng),無處不可故鄉(xiāng)。他二十多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一生游歷無數(shù)地方,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千古絕唱。他在詩壇如耀眼明珠般璀璨,詩成泣鬼神,劍舞任游俠。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舞他的劍。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弊鋈司鸵缫粋b客,山川皆在腳下,名傳千世百代。豈能如一儒士,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可你李白,詩文是瀟灑的劍氣,劍影是飛舞的詩文。你的劍與詩皆是流傳千古的盛唐氣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