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宇:唐初《歷代帝王圖》三題

帝王圖是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重要題材,由于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自先秦至明清,歷經(jīng)兩千余年而不衰。帝王形象較早的實例出現(xiàn)在漢畫之上,所表現(xiàn)的古代帝王具有道德鏡鑒作用;魏晉以來,在佛教美術(shù)中表現(xiàn)有身著褒衣博帶南朝服飾的現(xiàn)實帝王,結(jié)合當時崇佛的時代背景,畫面語境應(yīng)是禮佛場景;另外,涂繪帝王真容于太廟之內(nèi),成為當時國家祭祀的對象。兩類圖像(即古帝王圖和現(xiàn)實帝王肖像)于唐初均在沿襲,但其意涵已衍生出更加豐富的政治指向。

在唐初的貞觀年間,帝王圖既有以卷軸、屏風等形式流通于宮廷者,也有以壁畫形式描繪在宮殿、佛寺的視覺呈現(xiàn)。[1]貞觀年間的帝王圖像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大、流布范圍廣,創(chuàng)作于宮廷而能普及到民間,引發(fā)筆者興趣。因此,本文擬對唐初帝王圖相關(guān)問題,尤其是帝王圖在貞觀年間流行的動因試作探析,并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圖像

現(xiàn)收藏在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歷代帝王圖》,畫面從右至左共13位帝王,依次是西漢昭帝劉弗陵、東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quán)、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后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另有男女侍從33人(圖1)。

圖1 (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關(guān)于《歷代帝王圖》,學術(shù)界認為其作者為閻立本1、郎余令2或閻毗3;其時代,學者或認為該畫卷后段(七位)為七世紀作品,前段(六位)是十一世紀之前對后段圖像的摹作4,或認為其創(chuàng)作于唐太宗時期5。雖然畫卷的作者問題眾說紛紜,但關(guān)于其時代歸屬,學術(shù)界則有較為一致的觀點,多認為創(chuàng)作于唐代初期。如果結(jié)合紀年為貞觀十六年(642年)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以下簡稱“220窟”)的帝王形象,由于兩者相似度極高(圖2),《歷代帝王圖》應(yīng)創(chuàng)作于貞觀年間6。

圖2 《歷代帝王圖》局部與220窟帝王禮佛圖

另一件涉及帝王形象的唐初作品,是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步輦圖》,繪畫題材涉及唐蕃和親之事。繪有人物十三位,分為左右兩組:左半部分以使臣祿東贊為中心,其前后分別為著紅色衣服的禮官和白色衣服的翻譯官;右半部分的唐太宗李世民坐在步輦之上,在九名扶抬步輦和持羽扇華蓋的宮女簇擁下,接受祿東贊的謁見(圖3)。

圖3 (傳)閻立本《步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guān)于《步輦圖》的作者及時代歸屬,大致形成了閻立本真跡7、摹本8和偽作9三種觀點。古代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jù)是風格分析,將《步輦圖》中人物與隋唐之際的壁畫進行比對,不論是人物造型、衣著服飾,還是用筆賦色,兩者均顯示出較多的一致性。如初唐李壽墓、楊溫墓等墓室壁畫中侍女,面容清癯,頭髻上部平起作云皺(隋式),著朱、綠諸色相間“十二破”式小袖長裙,上至胸部高處,加披帛,腕佩“金條脫”,體型削瘦,身姿輕盈,與《步輦圖》中侍女形象一致(圖4)。

圖4 步輦圖與李壽墓、楊溫墓仕女人物

《步輦圖》中的禮官和翻譯官均頭戴幞頭,手執(zhí)笏板,身著團領(lǐng)缺骻袍,顏色的紅、白之分,表明了各自身份的不同。其中,禮官頗類西域胡人,滿臉絡(luò)腮胡須,腰胯佩戴銀色魚袋,可能是任職鴻臚寺的官員10。他們在衣著、姿態(tài)和精神氣質(zhì)方面與隋唐之際的史射勿墓中人物形象存在驚人的相似性,體現(xiàn)出人物畫的時代風格(圖5)。其人物線條和色彩的差異,則是因為畫家藝術(shù)水平和作畫方式差異,以及絹素與泥壁的材料不同。如果將《步輦圖》中人物與李壽墓、長樂公主墓和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畫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對比,也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

圖5 《步輦圖》與史射勿墓壁畫男子形象

雖然關(guān)于《步輦圖》的作者問題無法定論,但作品的時代歸屬卻基本可以認定在唐初的貞觀時期。作品中的人物線條雖顯纖弱,人物結(jié)構(gòu)存在不足,人物服飾有晚出的現(xiàn)象,但很可能是因為其流傳時間久遠,由于絹質(zhì)老化和畫面磨損,在歷次修復和補繪過程中,由于工匠水平有限,篡入后期信息,造成畫面改變。即使該作品為北宋的摹本,也應(yīng)該是據(jù)唐初原作摹繪,其間的差錯要考慮到摹繪者和修復者的主觀增刪。

二、空間

《歷代帝王圖》中的帝王形象,其衣冠服飾非普通民間畫工所能見到,應(yīng)為宮廷創(chuàng)作11。而220窟中在群臣簇擁下的中華帝王,其圖像樣式也極具時代特色。

圖6 220窟東壁維摩變相

該窟位于崖面中部,坐西朝東,系西壁開龕式殿堂窟,前后室結(jié)構(gòu)。后室為主室,其正壁(西壁)開龕,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清修)侍立左右??邇?nèi)壁畫原繪于初唐(有“貞觀十六年”墨書題記),正壁龕外兩側(cè)繪《文殊變》和《普賢變》,龕下中央有發(fā)愿文,兩邊描繪供養(yǎng)人七身。主室南、北壁分別繪《阿彌陀經(jīng)變》和《藥師經(jīng)變》各一鋪。東壁窟門上方繪三身說法佛一鋪,兩側(cè)繪《維摩詰經(jīng)變》(即“維摩變相”)(圖6),文殊與維摩詰分列窟門兩旁,帝王圖即位于文殊菩薩之下。

敦煌雖距長安千里之遙,但220窟維摩變相中的帝王形象卻與《歷代帝王圖》中晉武帝司馬炎形象并無二致,可見敦煌粉本來自長安,可能是源于初唐繪制在京師寺院中的壁畫,甚至其繪制者也是由長安請來的名家(圖2)12。于此,帝王圖粉本流傳范圍之廣可見一斑。

另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郎余令〕撰自古帝王圖,按據(jù)史傳,想像風采,時稱精妙?!?3又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閻立本〕嘗奉詔寫太宗御容,后有佳手傳寫于玄都觀東殿前間,以鎮(zhèn)九崗之氣,猶可仰神武之英威也。”14《太平廣記》記載:“立德創(chuàng)《職貢圖》,異方人物,詭怪之狀。立本畫國王粉本在人間?!?5雖然由于年代久遠,大量絹素和佛寺繪畫作品佚失,尤其是在長安佛寺壁畫基本無存的情況下,上述遺物與文獻記載,可知帝王圖的繪制在唐初形成為一股潮流,多由皇帝交予名家創(chuàng)作。

以卷軸形式留傳的帝王圖像,適合舒展在案幾之上,同時,不排除這些帝王圖也曾作為屏風畫或壁畫陳列、描繪于宮殿之內(nèi)16,其觀看者可推斷為貴族官僚。而220窟的帝王圖,由于繪制于石窟之內(nèi),其觀看群體與方式有所不同。如同歐洲中世紀的教堂,佛教寺院為不同階層人士提供了難得的公共空間。正如長安地區(qū)的王公貴族舍宅為寺之后,本來的私人宅邸便成為長安各類人群的聚集之處,為城市提供了難得的面積可觀的公共空間,是朝野僧俗公共的政治空間、學術(shù)空間、大眾文化場所和娛樂空間17。

在中古時期,城市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群則廣泛分布于村落之中。但由于村落之間、人群之間的聯(lián)系相對很少,尤其是廣大的農(nóng)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衣食而奔波,貧窮、落后又相對閉鎖,不能像城市里的貴族官僚那樣生活優(yōu)裕、娛樂活動頻繁;但是,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需要為農(nóng)民提供公共文化場所,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寺院以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原則,對社會各階層開放,逐漸承擔起群眾性文化活動場所的功能。這里不僅能夠滿足他們對宗教生活的需要,也能夠提供多種類型的文化活動,成為溝通社會聯(lián)系的重要場所,發(fā)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18。

中古時期的文字普及并不廣泛,廣大民眾對于文字的識讀存在困難,同時,古代中國的人們接觸到圖像的頻率與現(xiàn)代社會也是不能相提并論的19,因而,寺觀壁畫成為他們觀察圖像、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

帝王圖的粉本源于長安、創(chuàng)自宮廷,因何能在貞觀時期散布民間,廣泛繪制在兩京及各地方佛寺中,需要考慮到公共空間的開放性特征。佛寺因為能夠吸引不同階層、聚集更多人群,成為中古時期圖像宣傳的理想之所,這成為帝王圖繪制其中的原因所在。推動帝王圖繪制的主角,不僅包括佛寺壁畫的贊助者——僧人和信眾,還有帝王圖的描繪對象——帝王自身,他們的多方面意圖形成合力,共同成為當時帝王圖盛行的動因。

三、功用

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S.2630號文書,是唐人的一篇小說,王國維命名為《唐太宗入冥記》(以下簡稱“《入冥記》”),故事講述內(nèi)容與玄武門之變有關(guān)。作為魂魄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冥界閻王面前告狀,于是李世民的魂魄被帶到陰間與其兄弟對質(zhì)。在陰陽兩界分別擔任冥世判官和輔陽縣尉的崔子玉向李世民透露,對質(zhì)當天只要能夠回答為何殺兄弟于殿前,并囚禁父親于后宮,便有機會重返人間。面對這一問題,李世民自知理虧,無法作答。于是,崔子玉幫助李世民解決了這一難題,答以“大圣滅族(興國)”,即他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了其家族,從而擺脫了冥世的懲罰20。關(guān)于此事,張鷟在《朝野僉載》中也有記載21。

根據(jù)學者的研究,《入冥記》大概成形于武則天時期22,但作為民間傳說,應(yīng)在此前相當一段時間,即唐太宗貞觀年間抑或稍晚已經(jīng)廣為流傳?!度脍び洝返某霈F(xiàn),說明玄武門之變即使在大唐邊地已不算秘密,對于太子被殺、父皇退位的大事,民間已是廣為流傳,所形成的輿論會使李世民皇權(quán)合法性受到質(zhì)疑。

李世民自登基以來,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為政權(quán)的平穩(wěn)過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曾干涉史官的工作,篡改歷史,弱化甚至丑化其父李淵及其兄弟的功績和形象,并將自己塑造成唐朝真正的創(chuàng)建者。李世民不僅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強調(diào)其文治武功,也利用視覺形式塑造個人形象,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昭陵的營造和六駿的樹立,《功臣像》、《蕃臣像》以及《步輦圖》、《歷代帝王圖》和220窟帝王形象的繪制便應(yīng)放在這一背景下進行考察。

其中如《歷代帝王圖》對古帝王的選擇飽含寓意,是唐太宗對其皇位合法性的圖像宣傳23。由于這些帝王圖卷由名家創(chuàng)作并流通于宮廷,其宣傳對象自然是心懷不同政見的貴族官僚,尤其是原屬李淵、李建成派系成員。至于推行民間、繪制于佛寺的帝王圖,其宣傳對象則更加廣泛。

佛教經(jīng)過隋代君主的大力倡導,到唐初已經(jīng)頗具影響。不僅在民間擁有廣泛的信眾,在朝廷高官中亦不乏虔誠信奉者。武德年間傅奕多次上疏請除佛法,以中書令蕭瑀為代表的朝中貴戚大多反對,太子李建成更是上疏為佛教聲辯;佞佛朝臣長孫無忌等受到統(tǒng)領(lǐng)僧尼事務(wù)的“十大德”唆使,上表為其求隨官入朝并準于金殿上講經(jīng)說法,興皇帝禮佛之儀,這些無不反映當時朝野間炙烈的崇佛意識24。其后玄奘赴印度朝圣取經(jīng),即使是在國家法令禁止出關(guān)的情況下,依然得到了很多地方官員、士兵和民眾的掩護,原因就在于“在外百姓,大似信佛”(唐太宗語)25。貞觀初期李世民取消李淵的抑佛政策,給予佛教相應(yīng)的地位,說明佛教在唐初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取得佛教信眾的好感,可以獲得更多的認同。以此為背景,帝王圖在寺院等公共空間內(nèi)的繪制,可以看作是君王對佛教信眾主動爭取的結(jié)果。

以220窟為代表的唐初壁畫,將偉岸的帝王形象以及賓服的四夷君長置于維摩詰和文殊菩薩之下,將李世民君臣合契、胡漢一家的世界帝國的巨大成就展示予天下人,通過佛寺的公共空間作為媒介,可以實現(xiàn)唐太宗的輿論導向。

不僅如此,220窟中帝王、蕃臣與文殊、維摩圖像的并列,也能體現(xiàn)佛教信眾的政治態(tài)度。他們深切感受到“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當時的佛教人士在“法付國王”觀念的影響下,將帝王與菩薩并置,使王權(quán)神化來取悅君主,通過依附皇權(quán)謀求自身發(fā)展,反映了唐初王法與佛法的關(guān)系26。綜上,正是唐太宗本人與佛教信眾的多元互動,合力促成了帝王圖的盛行。

貞觀年間的古帝王圖,其繪制與唐太宗修撰前朝史書的背景有關(guān),人物的取舍飽含政治深意27;現(xiàn)實的帝王(李世民)肖像,也反映出唐太宗對于自我形象的塑造。李世民的宗教政策具有明確的現(xiàn)實意圖,這已成為學界共識,包括220窟在內(nèi)帝王圖像,樣式雖與前朝(如北魏)存在借鑒關(guān)系,但意涵已發(fā)生較大轉(zhuǎn)變。李世民通過各種途徑將不同形式的帝王圖,包括宮廷創(chuàng)制的帝王形象面向貴族官僚進行展示,并允許粉本散布民間,繪制于兩京及各地方佛寺之中,意在拓展觀眾群體,實現(xiàn)圖像宣傳的目的。在此過程中,佛教信眾的主動迎合,意在謀求帝王對于佛教的支持,也成為帝王圖得到推廣的重要動因。

作者簡介:唐宇,男,1987年7月生,遼寧營口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講師,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美術(shù)史。

1.宋代以來即認為作者是閻立本,現(xiàn)代學者陳佩秋、沈偉贊同此說。陳佩秋《論閻立本步輦圖與歷代帝王圖》,《收藏家》2003年第4期,56-59頁;沈偉《波士頓藏(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研究》,西安美術(shù)學院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41頁。

2.金維諾《〈古帝王圖〉的時代與作者》,收入同作者《中國美術(shù)史論集》,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年,141-148頁;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臺灣大學藝術(shù)研究所《美術(shù)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年,1-48頁。

3.沈從文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香港商務(wù)書局,1981年,此據(jù)同作者《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257頁。

4.Kojiro Tomita(富田幸次郎),“Portraits of the Emperors-A Chinese Scroll Painting Attributed to Yen Li-pen(died A. D. 673)”,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vol.30(1932), p.2-8.

5.石守謙《南宋的兩種規(guī)諫畫》,收入同作者《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此據(jù)同作者《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3-95頁;Ning Qiang(寧強), “Imperial Portaiture as Symbol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 New Study of the 'Portraits of Successive Emperors’”,Arts Orientalis, Vol. 35(2008), p.118.

6.段文杰《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藝術(shù)》,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著《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卷)》,文物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87年,175-176頁;馬化龍《莫高窟220窟〈維摩詰經(jīng)變〉與長安畫風初探》,北京圖書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中心、臺北《南?!冯s志社合編《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512-516頁;王中旭《陰嘉政窟——禮俗、法事與家窟藝術(shù)》,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37頁;王中旭《敦煌翟通窟〈維摩變〉之貞觀新樣研究》,《藝術(shù)史研究(第十四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390頁。

7.金維諾《“步輦圖”與“凌煙閣功臣圖”》,《文物》1962年第10期,13頁;丁羲元《我觀步輦圖》,《收藏家》2003年第6期,28-31頁;丁羲元《再論<步輦圖>為閻立本真跡》,《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4期,117-128頁。

8.徐邦達《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年;沈從文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276頁;傅璇琮、周建國《<步輦圖>題跋為李德裕作考述》,《文獻》2004年第2期,60-69頁。

9.陳佩秋《論閻立本步輦圖與歷代帝王圖》,56-59頁;王祺明《〈步輦圖〉宮女佩戴的臂飾考辨》,《紹興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4年第7期,32-36頁。

10.謝繼勝、朱姝純《關(guān)于〈步輦圖〉研究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4期,35頁。

11.趙聲良《帝王圖與初唐人物畫》,包銘新主編《絲綢之路:圖像與歷史》,東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143頁。

12.馬化龍《莫高窟220窟〈維摩詰經(jīng)變〉與長安畫風初探》,512-516頁;鄒清泉《莫高窟唐代坐帳維摩畫像考論》,《敦煌研究》2012年第1期,38頁;鄒清泉著《虎頭金粟影——維摩詰變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27頁。

13.(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182頁。

14.(唐)朱景玄撰、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8頁。

15.(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二一一,中華書局,1961年,1617頁。

16.沈偉著《〈歷代帝王圖〉研究》,105、122頁。

17.榮新江《從王宅到寺觀:唐代長安公共空間的擴大與社會變遷》,收入氏著《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8-88頁。

18.謝重光《中古寺院的社會功能》,《百科知識》1986年第11期,24-26頁;謝重光《中古時代寺院為社會文化中心說》,《探索與爭鳴》1988年第3期,34頁;謝重光著《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會生活》,商務(wù)印書館,2009年,441-446頁。

19.(美)柯嘉豪著《佛教對中國物質(zhì)文化的影響》,中西書局,2015年,63頁。

20.劉瑞明《〈唐太宗入冥記〉缺文與校釋》,《文獻》1987年第4期,28-37頁;(美)芮樂偉·韓森著《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182頁。

21.(唐)張鷟撰、趙守儼點?!冻皟L載》卷六,中華書局,1979年,148-149頁。

22.程毅中著《唐代小說史話》,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0年,93-94頁;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記〉與“玄武門之變”》,《敦煌學輯刊》2000年第2期,2-3頁。

23.Ning Qiang, “Imperial Portaiture as Symbol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 New Study of the 'Portraits of Successive Emperors’”, P118.

24.顧自奮《李世民宗教政策嬗變的思考》,《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3期,71頁。

25.(宋)王溥撰《唐會要》卷四七,中華書局,1955年,836頁。

26.肖建軍著《圖像與信仰——中古中國維摩詰變相研究》,巴蜀書社,2015年,122-130頁。

27.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1頁;Ning Qiang, “Imperial Portaiture as Symbol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 New Study of the 'Portraits of Successive Emperors’”, P97.

載于《藝術(shù)工作》2019年第5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代帝王:李世民(唐太宗)
書法《王玉良“歷代帝王百首之唐太宗李世民”》等兩幅
中國歷代帝王全集合圖
中國美術(shù)史:第二節(jié) 隋及初唐的繪畫和雕塑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國藝術(shù)(二十七) 閻立本
中國歷代帝王書法欣賞【大全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