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代女皇武則天退出歷史舞臺后,由張柬之、崔玄暐等一批大臣擁戴李顯復位為中宗。整個行動主要是針對除掉張易之、張昌宗等兄弟,但武氏子弟的勢力并沒有清除。以梁王武三思和魏王武承嗣及其子嗣,在朝廷的根基都很大。
在武則天決定傳子以后不久,武三思已經看清形勢,加上他素來為人圓滑,于是改變立場,配合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擁戴李顯復位。表面擁戴還不夠,憑借上官婉兒的疏通,進一步巴結韋氏,百般奉承,反而使其地位越發(fā)牢固。再次通過推動韋氏家族報復那些擁戴李顯復位的大臣,利用韋氏的表兄韋溫等打擊張柬之、敬暉、崔玄暐等人,簡直是一石二鳥的伎倆。
對付完這一批有功李氏的大臣,太子李重俊又成為新的敵人。武三思知道李重俊同樣是韋后的心病,因為不是她親生,所以很討厭他。武三思從旁煽風點火,意圖制造摩擦。當時老二李重福也不是韋氏所生,早被貶到外地。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生性聰穎果決,由于長期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性格比較叛逆,行為不是很規(guī)矩,容易招到非議。武三思看出太子的問題后,就常常讓兒子武崇訓鼓動安樂公主針對李重俊,激起兩人仇怨。
景龍元年(707)七月,李重俊覺得忍無可忍,聯(lián)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不是一般人,是李世民之子吳王李恪的兒子)、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為遼東靺鞨族名將,投降唐朝賜姓李氏)、右羽林將軍李思沖(是高宗李治的伴讀、宰相李敬玄的兒子)及李承況(為楚王李智云的嗣孫、李靈龜?shù)膬鹤?,也算宗室)、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等,率左右羽林軍心腹大約三百余人起事。
李重俊有點簡單粗暴,就沖著武家而去,這一批人可見還是以保護李唐,清除武氏殘余為主要目的,沖入武三思府邸,殺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侍從十余人。命金吾大將軍李千里率軍闖肅章門,在皇城搜尋韋后、安樂公主與昭容上官婉兒。韋后聞變,擁中宗李顯奔玄武門,并召左羽林軍將軍劉仁景護駕。
李多祚率軍追來,本想沖上玄武門樓,被宿衛(wèi)士兵阻住。韋后十分恐懼,危急關頭,上官婉兒急中生智,鼓勵中宗出面喊話,對羽林士卒道:“你們都是我的衛(wèi)士,為何要作亂?若能歸順,斬殺李多祚等,將長保富貴。”王歡喜等人倒戈,斬殺李多祚和李承況、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等。李重俊領百余騎逃往終南山。天黑以后,在山中樹林休息時被左右殺害。
中宗李顯復位以后只有約五年,一直處于韋后和武三思的干擾,誰都看出這朝野局面并不穩(wěn)定。那么李顯如何處理關系?他能力有限,所以只想一切平穩(wěn),以處處忍讓、息事寧人為主,因此后人會覺得李顯性格軟弱,結果還是惹出種種事故,尤其最后自己還死的不明不白。
李顯的死要算唐朝歷史一樁很離譜、離奇的事情,史書疑點指向他身邊的女人——妻子和女兒,就是韋氏和安樂公主。以官方說法是景龍四年(710)夏,李顯在吃喜歡的肉餅時中毒而亡,年五十五歲。
因為李重俊一事,后宮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李顯有所耳聞。他雖然平庸,但不是白癡。他對韋氏百般縱容,韋后和武家子弟還是帶來莫大危險。盡管李重俊屬于忤逆行為,這卻是一個針對李氏子孫的信號。之后韋氏依然如故,李顯也沒有警惕,他對妹妹太平公主(名叫李令月,日月在武則天是非常看重的吉祥寓意,所以很寵她)也很倚重。無形中造成公主與韋后的矛盾,導致太平公主暗中聯(lián)合李旦要保住李唐社稷。
史書稱在李重俊事件不久,安樂公主與宗楚客就已經指稱太平公主、李旦與太子是一起的。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李顯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殘害嗎?”
韋后不甘寂寞,分別以治病為名,與通醫(yī)術的散騎常侍馬秦客私通,以調膳為名,與善烹調的光祿少卿楊均有染,還以騎馬為名,與善奇術的國子祭酒葉靜能勾搭(葉靜能是偏方術色彩的一個道士)。
史書渲染后宮丑聞遠播在外,景龍四年(710),許州參軍燕欽融上書:“后宮丑聞已傳遍民間,韋后干預朝政,造成諸多弊病,韋氏家族日益強大,必然危害社稷。”李顯召燕欽融進京當面詰問。燕欽融在朝堂上大膽直言,神色不變。韋氏黨徒竟蜂擁而上,當廷將燕欽融摔死?!吧想m不窮問,意頗怏怏不悅;由是韋后始憂懼?!薄顿Y治通鑒唐紀》
根據(jù)這一信息,促使韋氏鋌而走險,擔心李顯會追究她,安樂公主也希望自己當上皇太女,母女倆與馬秦客產生毒害中宗李顯的一幕。這個故事和唐朝前期許多秘聞一樣具備戲劇性,可從史書其他細節(jié)看,也不見得是定論,其實有讓人懷疑的地方。
首先,在李顯死后半個多月,韋后、安樂公主母女就死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突發(fā)行動。當時萬騎左營將領葛福順歸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統(tǒng)領,但韋氏子弟為高級主管,對他們將領經常羞辱鞭笞。李隆基為了推父王上位,就抬出中宗被毒害的說法,與心腹陳玄禮參與薛崇簡和葛福順之中,用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收服萬騎營將士倒戈。
葛福順聽從薛崇簡、李隆基授意,將羽林營主事的韋璿、韋播、高嵩三人斬首。高聲對將士們道:“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大家要齊心協(xié)力鏟除韋家,凡是長得高過馬鞭的人一律斬殺;擁立相王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膽敢首鼠兩端,判罪連及三族。”《資治通鑒》
葛福順后來與李隆基心腹王毛仲聯(lián)姻,一度受到牽連,不久還是被召回繼續(xù)重用,加左驍衛(wèi)大將軍。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病故,封耿國公。在事情結束后,韋后和安樂公主的下葬還是給足禮節(jié),并沒有真以謀害皇帝的罪名處置。即使唐朝對女人再寬容,假如真有大逆不道舉動,不可能以“禮葬”方式對待。
其次,安樂公主李裹兒空有唐朝第一美女的標簽,在史書中基本沒有什么好形象。不要說男女關系一團糟的渲染,也毫不避諱她想當皇太女、修定昆池等出格行為,但史書有關她的其他記載并沒提到給父親下毒。
安樂公主李裹兒比武崇訓小一歲,由于生于韋氏和李顯流放房州(今湖北房縣,著名原始森林神農架的所在地)途中,韋氏自幼疼愛有加,性情確實十分驕縱。當然后人可以判斷韋氏和安樂公主都不是智商太高的女人,可她們身邊畢竟有宗楚客等一伙謀劃的人,例如宗楚客對太平公主定下所謂“遺詔”的反應。
第三,李顯的死也不排除只是單純意外。眾所周知,李唐家族有遺傳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長孫皇后、唐高宗統(tǒng)統(tǒng)患有'氣疾'、'風疾',今天雖有各種說法,推斷屬于心腦血管類疾病。總的來說,唐朝皇帝長壽的不算多,假如認為李顯死于五十五歲的疾病發(fā)作,在唐朝皇帝年齡中反而可以歸于正常的行列。
以《資治通鑒》記載,韋氏掌握大局以后,上官婉兒曾與太平公主草擬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相王李旦出來輔佐。韋后以皇太后身份主事,算是平衡各方。史書以“遺詔”字眼,表明是李顯死后,太平公主對當時局面的一種安排,顯然要壓制韋氏一伙太過急切的心思。
這時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韋家諸人一同勸說皇太后韋氏沿用武則天的慣例登基稱帝,排除李旦干擾,改他為太子太師,將其地位架空。
宗楚客和武后有點沾親帶故(史書說武氏一族某位姑媽的兒子,和武則天是血緣稍遠的姑表兄弟),武三思被殺后,進一步巴結韋后和安樂公主,她們都是女人,必須要有在外朝辦事的大臣,宗楚客就充當代言人。
宗楚客也極力勸說韋后學武則天,想要更大的權勢。但被太平公主發(fā)覺,希望制衡。其實李旦和哥哥李顯半斤八兩,都無明顯的爭位之心,恰恰因此,公主才想要推他為盟友,只為了利用李旦的身份影響力。沒有想到,這點燃了李旦家族和韋氏家族的直接矛盾,引出了20多歲的李隆基浮出水面。
距中宗死還不到二十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倆的合作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當時少帝李重茂還坐在龍椅上,太平公主過去說“天下人心已經是相王的了,這寶座不再是你這小孩的了”一把就將李重茂拉下了寶座。然后軟禁起來,被貶房州刺史,李隆基登位后一年,李重茂莫名其妙死了,才十九歲。
李旦為人也很寬容,原本對皇位完全沒有奢求(修道氛圍在李旦的家庭非常濃,如兩個女兒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是女道士,包括當了皇帝的李隆基)。因為他是被兒子推到皇位上的,哪怕有長子李成器在前,也早早明確表示太子地位非三郎(李隆基排行第三)莫屬。當然,史書也點明像劉幽求這類大臣的推動。
于是李旦就立李隆基為皇太子,后來李隆基和大哥的關系一直很不錯,李成器長李隆基六歲,和李隆基一樣從小喜歡音樂,尤其精通龜茲樂。也從不參與朝廷事務,只是和皇帝偶爾家庭聚會歌舞,李隆基在兄弟關系上,算是李唐前期非常少見的一團和睦。
除了老大的謙厚禮讓,老二李成義也一樣,包括弟弟岐王李范等(原名李隆范,后避諱改李范),這一家人都關系融洽,都是喜歡文學、音樂的閑王。
李旦的幾個兒子,唯有李隆基有才略似乎也不假,而且他還真有一點運氣。如他能夠在競爭中占得先機,若晚上一步,局面就不一定那么順利。當時小皇帝李重茂外,尚有一個不受韋后待見的中宗兒子李重福,封為譙王,外放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也有行動。
東都洛陽官員張靈均與譙王李重福聯(lián)絡舉事。李重福返洛陽城,想另外征調守軍。最后左右屯營軍士追李重福,將其逼的自殺,自此,李旦、李隆基基本完全掌控朝局,李顯的子嗣已經沒有人了。
韋氏家族的倒臺還連帶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兒。她從武后到睿宗復位這段時間,在復雜的宮廷之爭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韋氏空有野心,處理事務并不熟悉,當時上官婉兒在里里外外都顯得很特殊。而且,她深得武則天多年栽培,又和太平公主關系匪淺。
對于韋氏與安樂公主渴望再次效法武則天的舉動,上官婉兒內心有所動搖,所以漸漸轉向太平公主一方。但是她聰明伶俐,面上并不顯山露水,日常以喜好文學,以文壇宗主著稱,她留意和扶持了不少有才華的人物。 如宋之問曾因結交張易之獲罪,中宗復位以后得到她提攜進入修文館,但沒幾年睿宗以后再受賄而受處罰(罪名是莫須有,主要是宋之問通過婉兒起復,屬于巴結太平公主的人)。類似還有與宋之問齊名的沈佺期。另有崔湜也因她提攜后來在太平公主得勢時升宰相。
出于宮闈風氣,不少人認為上官婉兒的私生活也很糟糕,像崔湜歷來被說成她的情人。
唐代文人武平《景龍文館記》有一句“晚年頗外通朋一黨,輕弄權一勢,朝廷畏之矣”,但其實有地位的女人“外通”就一定是兩性關系嗎?除開后來史書,其他記錄很難見她在男女關系方面的評價。
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對唐代重要女人無一例外全是私生活放縱的“名媛”,盡管后人都相信唐代社會風氣比較開放,這種事也許是事實。但也不排除宋代儒家觀念抬頭以后,過分渲染貶低這些女人在道德操守方面素質很低。
事實上崔湜的官職提升,上官婉兒固然是一個重要人物,同時安樂公主也說了不少好話。所以,崔湜和上官婉兒的關系是不是很不道德,筆者認為不能輕易下結論。
從上官婉兒人生經歷看,既不是武氏宗族,也不算親韋氏的家族,為什么她還必須死?
景龍四年(710),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lián)合展開行動清除韋氏勢力,上官婉兒執(zhí)燭率宮人迎接。并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已經表明態(tài)度自己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
劉幽求知道婉兒和公主關系,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偏偏李隆基堅持要殺婉兒,大唐一代才女未能幸免。太平公主后來建議收集其詩文,在李隆基得勢以后,讓張說做序,編著上官婉兒的文集(貌似是張說晚年負責集賢院以后的事)。史書又稱是玄宗的恩典了,其實這一文集并沒有流傳下來,后來《全唐詩》僅收集婉兒詩歌32首。
上官婉兒的人品雖有爭議,但她就是一個女人,同時也算一個文人,為什么李隆基無法容忍她?除了忌諱她是李顯、韋氏的家人(是李顯的昭容)外,上官婉兒在復雜的宮廷關系里,她才是真正幫助韋氏、太平公主處理具體事務的代言人。
另一外朝代言人宗楚客與其兄宗秦客也都被殺,或許從側面看,李白雖被欣賞有文才,但皇帝不肯重用他的一個背景。李白后娶妻子宗氏是宗楚客孫女或許在皇帝心里有一根刺也說不定。
里里外外都知道上官婉兒的分量,所以李隆基不容許把她留下,接下來他就要對付咄咄逼人的姑姑太平公主了。
當李旦回到寶座上,妹妹太平公主的威脅同樣能量巨大。李旦經常同她商量大政方針,每次入朝奏事,她都和李旦單獨談上一段時間。有時沒去朝堂,李旦也會派宰相到她家中征求意見。每當宰相奏事,李旦還問:“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才問:“與三郎商量過嗎?”由于太平公主如此受皇帝倚重,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異姓王在李唐時代還是很非常的特例。
在李旦的角度說,一邊是兒子,一邊是妹妹,他內心很希望在雙方之間維系一種和睦。但太平公主對李隆基要擺長輩架子,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太子能干得力,很想要改立一位平庸一些的侄兒作太子,以便自己能保住現(xiàn)有的地位。
景云二年(711),太平公主乘輦車在光范門攔住宰相(光范門距離宣政殿不遠,毗鄰中書省,武則天后期在裴炎出任中書令時把宰相政事堂改設中書省,許多文官向宰相遞交文書往往在光范門,可見《唐六典》有關記載),暗示他們改立皇太子。宋璟質問道:“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莫大的功勞,是宗廟社稷的主人,公主為什么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p>
宋璟與姚崇秘密向李旦進言:“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長子,豳王李守禮是高宗皇帝的長孫,太平公主在他倆與太子之間制造事端,將會使東宮地位不穩(wěn)。請陛下將宋王和豳王兩人外放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業(yè)所擔任的左、右羽林大將軍職務,任命他們?yōu)樘幼?、右衛(wèi)率以事奉太子,將太平公主與武攸暨安置東都洛陽。”
李旦說:“朕現(xiàn)在已沒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一個妹妹,怎么可以將她遠遠安置到東都去呢,至于諸王可任憑你們安排?!?/p>
李旦夾在妹妹和兒子之間十分難做,索性次年提前傳位給兒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太平公主極力諫阻,李旦說:“中宗皇帝在位時,一群奸佞小人專擅朝政,上天屢用災異來表示警告。朕當時請求中宗選擇賢明的兒子立為皇帝以避免災禍,但中宗很不高興,朕怎么能夠對中宗可以勸他禪位,對自己卻不能做到這一點。”
但當太上皇的李旦并不是完全不管事,實際上大事還是他負責,剛登位的李隆基正受太平公主壓制,地位也不穩(wěn)固。
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仗自己勢力正盛,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她的門下,文臣武將中也有不少依附。太平公主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和胡僧慧范等準備廢掉李隆基。
李隆基通過心腹王毛仲包括宗室兄弟如岐王李范、薛王李業(yè)和得力大臣如名將郭元振等,火速行動,太平公主被賜自盡,家族子弟幾乎鏟除干凈,唯一躲過一劫的兒子是薛崇簡。史書說薛崇簡曾勸阻公主逼迫李隆基,還遭公主毒打,加上薛崇簡與李隆基一起對付韋氏,兩人關系不錯,所以賜姓李氏而保全性命。
實際上李隆基因為與太平公主關系的惡化,對薛崇簡多半疏遠,甚至可能關系從來都不算親密。其墓志《大唐故袁州別駕薛府君墓志銘并序》顯示,太平公主事敗后,改姓李崇簡,隨即被送出長安,出為蒲州(今山西永濟)別駕,不久坐事謫居于溪州(今湖南龍山)數(shù)年,妻方城縣主武氏(武三思女兒)于開元十二年(724)病逝溪州。李崇簡起復為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別駕,然后病故。
可以看到,薛崇簡唯一幸運的只是沒有隨母親一起被處死,多活的十二三年里并沒有受李隆基(論親戚他們算姑表兄弟)的信任,更別說重用。可見史書認為兩人關系好,說薛崇簡改姓李受優(yōu)待終老可信度不高。
那么,回過頭再審視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經歷過親密合作,姑侄關系原本應該說是不錯的,為什么很快會變得背道而馳?
唐玄宗畫像
太平公主自幼深受母親武后熏陶,雖然不一定還想像韋后那樣再來一個武周翻版,但太平公主至少希望李旦、李隆基都對她惟命是從,甚至要感激她的扶持才能復位。之前在中宗李顯、韋后時期,全是太平公主沖鋒在前,與韋后、安樂公主斗智斗勇。李旦父子那時候說不上話,李隆基兄弟早早就被分別安頓了,一個個失去人身自由(這里面還牽扯李隆基和他青梅竹馬的皇后一家關系變化,這是下一篇會涉及的故事)。從這一層面看,確實太平公主對他們父子有保全的恩情,正是李旦感激、信任公主的一大初衷。
當李旦真的有機會復位,李隆基能夠施展抱負幫父親謀劃,他壓抑多年的雄心壯志爆發(fā),開始試圖掌握局勢發(fā)展,整個行動又是李隆基沖鋒在前。同時開始鏟除任何有威脅的對手,如宗楚客和上官婉兒。李隆基也有過尊重父親意愿,假如太平公主不那么咄咄逼人,李隆基可能未必會和姑姑鬧到不可收拾。
姑侄關系發(fā)生無可挽回的變化,真正的推動者恰恰是被夾在當中,看似兩邊都想維系平穩(wěn)的李旦。他大半輩子修道,與世無爭,并不希望姑侄倆鬧僵,這一點情感應該不假。但從他身在君位以后,出于大局觀念和聽從朝臣的意見,在最重要的一步棋,他打破常規(guī),毅然選擇功勞能力最大的李隆基為太子,并沒有循著立嫡立長的傳統(tǒng)原則。
太平公主的初衷是扶持比較溫和平庸的李旦父子,雖然侄子之中李隆基著實能干,幫得上忙,從原則上的確不該立他為繼承人,前面還有李成器、李成義兩個兒子呢。李旦對李隆基的寵愛和器重大大妨礙了太平公主掌控局面,姑侄沖突一直圍繞這個變得激化,她才干涉宰相要試圖改立繼承人。
沒想到糾結之余,李旦第二次打破常規(guī),居然選擇“以退為進”——表面上他退出姑侄倆的矛盾旋渦,直接推李隆基上位;事實上這個李旦無形中再一次“火上澆油”,把妹妹與兒子的矛盾擺到桌面。這就促使太平公主想趁李旦剛退下來,李隆基的地位還不穩(wěn),想以強硬方式拉他下馬。
所以,真正要找原因,為什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關系會變得不可收拾,反而就是一心想平穩(wěn)無事,以清心修道自居的睿宗李旦是幕后推手,哪怕這是無心的惡果。因為總體的確是僵局,如果沒有一種甘愿讓步妥協(xié)的“高姿態(tài)”,那是沒有回旋余地的。
可要說李隆基是否從一開始就要對付姑姑,目前的史書都把李隆基美化,從李隆基后來對父兄關系的長期表現(xiàn),對于幫助過他一家的姑姑太平公主,應該是不希望鬧僵。當他作為太子和未來繼承人,當姑姑擺明要針對他時,情況就變了,李隆基的確就還手了。何況父親李旦已經選擇直接讓位給他了,從輿論和形勢都變得對李隆基有利,否則他對京畿萬騎營的掌控不會那么順利。
最終李旦出于親情,希望李隆基能留妹妹一條性命時,李隆基卻鐵面無私了,和當時殺婉兒一樣,對有巨大威脅的對手,李隆基是不會念及親情的,所以太平公主一樣必須死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