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學上有個現(xiàn)象叫馬太效應,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圣經(jīng),后來被美國的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煉出來,廣泛應用在經(jīng)濟學、社會學領域。
馬太效應一言概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在職場中也非常明顯,我們經(jīng)常說在職場上“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不妨看下這幾位明星的職場之路,是怎樣體現(xiàn)馬太效應的。
2005年,湖南衛(wèi)視舉辦了一期主持人選秀綜藝節(jié)目-《我叫新主播》,這一期里,杜海濤和吳昕分別獲得了冠軍和亞軍,隨后直接簽約湖南臺,同何炅、謝娜同臺主持節(jié)目。
“背靠大樹好乘涼”,兩人扎根《快樂大本營》十多年,幾乎每周末都有大量曝光機會,可謂是前途一片平坦和光明。
而成績不靠前的選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當時杭州賽區(qū)五強里還有位選手-劉恩尚(那時他還沒改名字,叫劉雋),他在20進12的時候慘遭淘汰出局,雖然出局,但也和吳昕、海濤等人一樣同期出道了。
出道多年,劉恩尚到處跑龍?zhí)?,?0多部影視作品中出演配角,雖然演技過硬,但是始終沒有成為一線明星。直到在《延禧攻略》中,扮演乾隆皇帝的貼身太監(jiān)李玉,劉恩尚才有了那么一絲絲熱度。
在《我叫新主播》比賽中,你以為的本是十來名成績的差別,可是所有的資源都向冠軍、亞軍傾斜,后面的人只能繼續(xù)掙扎努力。
老子曾經(jīng)說過: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所有當初漠視的職場差距,你以為稍微努力就能彌補的不足,在往后職業(yè)的生涯中,都漸漸演化成一道鴻溝。
所以,職場之路一步都慢不得!這三種思維比經(jīng)驗,更能幫你步步反超,永遠快人一步。
學會“職業(yè)化”思維,拒絕“本能化”讓你從小白中脫穎而出
前幾天,網(wǎng)上一個圖片火了。原來有位員工在微信中給領導回復“嗯”,然后領導開始教導員工在職場上該怎樣正確回復微信,沒想到員工覺得委屈,認為領導不尊重人,甚至想辭職。這位員工本來把圖片想曬在網(wǎng)上求同情,沒想到很多人給領導點贊,認為領導是好領導。
因為,這位員工的回復實在太“本能化”了。
本能化思維是自己意識的原始化狀態(tài),例如感性、隨意、情緒化。就像上面例子中回復微信的時候敷衍,有的小白上班時偏偏遲到3分鐘,穿拖鞋T恤上班,都是隨意閑散的“本能化”狀態(tài)。
追求本能化的人,屈從自己本能,因為不用動腦,所以非常舒服、輕松,可是這樣一來卻讓領導、同事、客戶不舒服了。而“職業(yè)化”雖然可能自己不輕松,但能讓職場上的其他人更輕松,這樣,自然對你不一樣。
什么是“職業(yè)化”思維呢?
“職業(yè)化”思維的本質(zhì)是用職業(yè)需求去重塑自我,將自己包裝的得體、靠譜,這樣會降低信任成本,贏得尊重。
例如,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問題、守時、整潔、冷靜、從不情緒化,都是職業(yè)化的表現(xiàn)。
做到職業(yè)化很難,它要求我們時時刻刻約束自己的本能,多想一點、再多做一點,你一開始也許會感覺累,但是正是這一點一滴,讓你和其他小白拉開差距,從而越走越遠。
學會“創(chuàng)業(yè)者思維,拒絕“打工者思維”,讓你和同事拉開差距
打工者思維又稱為“小職員思維”:主要表現(xiàn)在計較眼前利益,對工作毫無熱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份工資一份活。創(chuàng)業(yè)者思維又稱為“股權思維”,主要是指看中能力提升,專注未來長遠利益。
俞軍現(xiàn)任滴滴出行顧問,他曾任百度產(chǎn)品副總裁、首席架構(gòu)師,被稱為“百度貼吧之父”,他就有著“創(chuàng)業(yè)者思維”,從不計較當下得失,最能體現(xiàn)他創(chuàng)業(yè)者思維的,就是他應聘百度一個普通產(chǎn)品經(jīng)理時候的“雷人”求職信。
長期想踏入搜索引擎業(yè),無奈欲投無門,心下甚急,故有此文。
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誠意乞一參與機會。
本人熱愛搜索成癡,只要是做搜索,不計較地域(無論天南海北,刀山火海),
不計較職位(無論高低貴賤一線二線,與搜索相關即可),
不計較薪水(可維持個人當?shù)匾率匙⌒屑词堑拙€),
不計較工作強度(反正已習慣了每日14小時工作制)。
在這封求職信中,我們看到了俞軍的創(chuàng)業(yè)者思維,這份思維讓他只在乎機會和平臺,不斷地充實自己、鍛煉自己,最終成就自己。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經(jīng)說:打工得有創(chuàng)業(yè)的心態(tài),不然浪費的是自己。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把每一份任務當做自己人生的事業(yè),這樣做到滿分,才能和同事拉開差距。
學會“復利思維”,讓你在人生賽道上越走越遠
出入職場時要超越小白,深扎職場時要超越同事,其實到最后,我們終將超越的是自己。
你可能會著急,我這么拼命努力,但還是普普通通,別著急,你知道么?就算是巴菲特,他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50歲以后獲得的。
只有長時間的耐心積累,才能最終爆發(fā),而我們此時此刻最需要的就是需要學會“復利思維”。
復利思維就是長期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情,不斷積累,最終爆發(fā),迎來質(zhì)變。
《都挺好》中的蘇大強火了,他的扮演者是老戲骨倪大紅。倪大紅的父母都是話劇演員,受父母影響,他從小也想當研究,可是倪大紅長得不好看,連考三次才考上中戲。在中戲排練節(jié)目的時候,他因為長得老,經(jīng)常被安排演老年人。倪大紅也不惱,每次都認認真真排練。
后來,他參演了謝晉導演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當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在演藝圈一展身手的時候,他卻轉(zhuǎn)行踏踏實實練演技、演話劇,并獲得了話劇界的頂級殊榮-中國戲劇梅花獎。
漫長的積累終于有了回報,在《都挺好》這部電視劇里,倪大紅圈粉不輸姚晨等一線明星。他將蘇大強的懦弱、自私刻畫的淋漓盡致,甚至興起了“全民皆可蘇大強”。
倪大紅不斷超越自己,挑戰(zhàn)了一個又一個角色,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獎項。這成功的背后,就是他日復一日的積累,積累的背后就是“復利思維”。
職場上機遇少、競爭多,只有自己脫穎而出,才能獲得更多機遇,而這些機遇,又會促使你不斷成長、進步,收獲更多機遇。
想要在職場中越走越遠,記得入職時用“職業(yè)化”超越小白;深耕職場時,用“創(chuàng)業(yè)者思維”超越同事;最終用“復利思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