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李東垣的《蘭室秘藏》。
組成: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連、黃柏各等份,黃芪加倍。
用法:以上為粗末,每服五錢(15克),水二盞(300毫升),煎至一盞(150毫升),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功用:滋陰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旺(可見如下癥狀:盜汗、發(fā)熱、面赤、心煩、唇赤口干、大便干燥、尿黃、舌紅、脈數(shù))。
陰虛火旺而成盜汗
中醫(yī)學認為,不論睡著還是清醒時,無端出汗的情況稱為“自汗”;睡著時出汗,醒來時汗就漸漸停止了的情況,稱為“盜汗”。一般而言,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陰陽平和之人,則無自汗盜汗之病。而陰虛有火之人,火熱之氣擾動,逼迫陰液,使之從毛孔外泄,就形成盜汗。故《內(nèi)經(jīng)》中說:“陽加于陰謂之汗。”
標本兼治滋陰止汗
應用當歸六黃湯的辨證要點為:盜汗,面赤心煩,便干尿黃,舌紅,脈數(shù)。這種盜汗,屬于陰虛火旺之證。有陰虛,也有陽火的亢盛。因此,本方配伍的顯著特點是:滋陰與瀉火并用,滋陰是治本,瀉火為治標;益氣固表與滋陰瀉火相配,滋陰瀉火是治本,益氣固表是治標。共同組成了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之劑。
本方由三個方面藥物組成:當歸、生地、熟地三藥,滋陰養(yǎng)液,令陰液得其養(yǎng),為當務之急,為主;黃芩、黃連、黃柏三藥,分別瀉上、中、下三焦之火,令三火得其平,為輔;倍用黃芪,以益氣固表。
盜汗和自汗雖有陰陽之分,但都存在衛(wèi)虛不固的情況,所以本方使用加倍劑量的黃芪,一來可以補已虛之表,二來可以固未定之陰,尤為妙用。
現(xiàn)代研究及用法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主要具有抗感染作用。據(jù)臨床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盜汗、慢性骨髓炎、白塞氏病、慢性口腔潰瘍、慢性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結(jié)核病、更年期綜合征、心肌炎、心律失常、月經(jīng)過多、慢性尿路感染等多種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療效。但必須注意,不論何種疾病,必須符合本方的適應證候及主要癥狀表現(xiàn)者方可應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決不能以現(xiàn)代病名為據(jù)對號入座。
本方現(xiàn)代多制成湯劑服用,參考用量:當歸9克,生地、熟地各12克,黃芩、黃連、黃柏各6克,黃芪15克。
注意事項
產(chǎn)后盜汗者不宜應用。
需在醫(yī)生指導下應用。
盜汗是一種臨床癥狀,在很多疾病過程中都可以見到這一癥狀。而盜汗有不同的中醫(yī)證候類型,當歸六黃湯雖然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被稱為“治盜汗之圣藥”,但不能包治一切盜汗癥。只有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應用,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清代《醫(yī)宗金鑒》中說:“當歸六黃湯,治心火傷陰盜汗……酸棗仁湯,治心虛不固盜汗,即酸棗仁、當歸、白芍、生地、知母、黃柏、茯苓、黃芪、五味子、人參也。”二方均治盜汗,應用時要注意鑒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