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羹梅內科秘驗方

      張羹梅,1905年生,上海市川沙縣人。早年畢業(yè)于江蘇省立師范學校,后從師名醫(yī)凌秀千學習中醫(yī)內科、陳雪生學習中醫(yī)外科,于1923年獨立開業(yè)。歷任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委員。精于醫(yī)理,勤于臨床,經驗豐富,善于內科雜癥,常起沉疴,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披露,引起學界格外關注。

1.健脾湯

【處方】黨參12克,白術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白芍、半夏各9克,陳皮6克,川楝子3克,吳茱萸8克,瓦楞子30克(先煎)。

【用法】將上藥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取汁,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偏于虛寒者)。證見脾胃虛弱,中脘疼痛,嘔惡泛酸,神疲乏力,納食減少,舌淡苔薄白或膩,脈濡細無力。

【加減】臨證如見納呆,便溏,口黏,苔厚膩,可加用蒼術、厚樸燥濕;如濕盛不化,加肉桂丸;如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可加用阿膠、仙鶴草止血;如有嘔惡,泛酸,噯氣腹脹,則加旋覆花、代赭石、枳殼等理氣降逆。

2.養(yǎng)胃湯

【處方】川石斛12克,太子參15克,川楝子、延胡索、芍藥各9克,黃連8克,吳茱萸1克,生甘草6克,谷芽、麥芽各12克,佛手9克,瓦楞子18克。

【用法】將上藥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取汁,每劑煎2次。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效】安養(yǎng)胃益陰

【主治】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偏于胃熱者),證見胃脘疼痛,嘔惡泛酸,或有口干而苦,胃脘灼熱,脈弦細數(shù),苔薄白或黃,舌質紅絳或偏紅。

【加減】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兩脅疼痛、易怒,口干而舌質紅繹,可加焦梔子、丹皮、茅根、藕節(jié)等養(yǎng)陰清肝之品;如脘腹脹悶,加用枳殼、柴胡;如舌紅苔光,口干甚,加沙參、麥冬、玉竹生津養(yǎng)陰。

3.潰瘍散

【處方】新鮮胎盤1個,烏賊骨、地骨皮、浙貝母各120克,甘草90克。

【用法】先將胎盤洗凈血污,置火邊焙干,然后和方中其他藥物共研細面,過篩備用。每次10克,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以愈為度。引起該證的原因很多,如肝胃不和、脾胃虛寒、陰虛胃熱、血瘀阻絡等。

【功效】制酸止痛,收斂止血,促使創(chuàng)面盡快愈合。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癥,癥見進食后不久胃脘疼痛,噯氣,吐酸水,胃脘嘈雜,嚴重者甚至嘔血,便下黑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

4.蠟礬雞蛋煎

【處方】黃蠟30克,白礬8克,雞蛋4個,香油60克。

【用法】先將白礬研成細面,雞蛋打開與之和合,另將黃蠟和香油置鐵鍋內熔化,再把白礬雞蛋汁加入炒熟即成。方中藥物如法加工炒熟食之,每天1次,癥狀消失后即可停用。

【功效】緩急止痛,收斂止血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證見胃脘疼痛,吐酸,或兼便下黑血。

【注意】患膽裹炎、膽石癥者慎用。

5.健胃散

【處方】烏賊骨(或雞子殼)80克,浙貝母、佛手片各20克,枳實10克,甘草20克。

【用法】烏賊骨刷洗干凈,砸成小塊,用文火微炒。如用雞子殼,將其洗凈、烤干。枳實放熱鐵上拌炒至微黃色。同他藥共研成細極,放入瓶中貯存。每日3次,飯后1小時開水調服4克。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癥見胃脘痛,嘔酸,進食緩解,饑則病重、病有定處,或灼熱嘈雜,脘悶腹脹、惡心嘔吐,噯氣吞酸,甚或嘔血便黑,或時泛清水,神倦肢涼。

【加減】若痛而喜暖,肢涼乏力,舌淡苔白,為虛寒痛,可加黃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若疼痛勢急,心煩易怒,嘈雜口苦,舌紅苔黃燥,為熱郁,可加石膏20克,大黃15克,蘆根20克,川楝子15克;若痛處固定拒按,舌紫脈澀,為夾有血瘀,可加丹參30克,郁金、三七、桃仁各15克;兼有便黑或便血,加大黃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地榆炭各20克,延胡索15克。此方系經驗方,臨床應用數(shù)十年,療效稱著

6.萎縮性胃炎慣用方

(1)脾胃氣虛,明火初起

【處方】黨參12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半夏9克,陳皮6克,川連3克,吳茱萸1克,白芍、川石斛各15克,蒲公英20克,谷芽、麥芽各12克,瓜蔞仁13克,瓦楞子(打碎)30克。

【功效】補益脾胃,兼固脾胃之陰。

【主治】萎縮性胃炎,癥見中脘部有燒灼感,口干發(fā)苦,納少,神疲,喛氣,腹脹,氣短懶言,舌苔黃,脈弦細滑。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胃液分析無胃酸。

(2)脾虛失運,中陽不振:

【處方】太子參30克,白術10克,炙黃芪15克,谷芽、麥芽各30克,桂枝6克,瓦楞子15克,吳茱萸3克,川連1克,木香10克。服完7劑左右癥即減,又服7劑后可去瓦楞子繼服。

【功效】益氣健脾,溫中助運。

【主治】萎縮性胃炎,癥見胃脘脹悶,食后更甚,消瘦乏力,肢冷,大便時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3)脾虛氣滯胃熱:

【處方】太子參、石斛各15克,黃連5克,佛手、枳殼、白術各10克,赤芍、白芍、木香、桃仁各10克,服1周左右癥狀可減,繼服以鞏療效。

【功效】健脾清胃理氣。

【主治】萎縮性胃炎,癥見胃脘隱痛,食入不舒,納谷不馨,噯氣,口干不欲飲,便干。舌質紅,苔薄,脈小弦。

【注意】在藥物的配伍上宜以補為主,兼以辛通、散中有收,忌過用開破、辛通,防耗傷正氣

(4)脾胃陰虛,濕熱蘊結而肝有余:

【處方】黃連9克,藿根、佛手、太子參各10克,麥芽、谷芽各15克,綠萼梅、白芍各10克,甘草6克,懷山藥15克

【功效】清化濕熱為先,柔肝養(yǎng)陰輔之。

【主治】萎縮性胃炎,癥見胃部隱痛,灼熱感,納呆,脹滿,神疲乏力,消瘦,煩躁易怒,便溏。舌紅、苔薄膩,脈濡細。

7.胃潰瘍慣用方

【處方】川石斛12克,生地、黨參各9克,黃芪12克,山藥15克,煅瓦楞18克,川連9克,吳茱萸0.9克,白芍18克,甘草3克,當歸9克,海貝粉18克(分3次吞服)。

【功效】補中、益陰、止血。

【主治】胃潰瘍,癥見反復嘔血,上腹部疼痛可由規(guī)律性發(fā)展持續(xù)性,由進食后緩解亦可發(fā)展為進食后反劇增。神疲形瘦,舌紅,脈細數(shù)。

8.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慣用方

【處方】黨參30克,白術9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白蜜6克,瓜蔞仁(打碎)18克,半夏12克,陳皮4.5克,當歸12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補氣,潤下和胃。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癥見上腹部疼痛時作,病初,每于飲食后三四小時發(fā)作,數(shù)年后轉為疼痛連綿,噯氣頻頻,納差,甚則數(shù)月不思飲食,大便秘結,舌苔白膩,脈虛無力。證屬脾胃氣虛,胃失和降。

9.乳糜尿慣用方

【處方】大青葉、板藍根、草河車各18克,車前草20克,生地黃15克,川黃柏12克,肥知母10克,威喜丸6~10克,生龜板、六一散各10~30克,苦參片24克。

【主治】乳糜尿見于絲蟲病的慢性期。癥見牛乳樣小便,且時時出現(xiàn)塊狀物如脂如膏。伴溲時刺痛感,舌質紅,脈弦細。尿檢:乳糜試驗陽性,多伴蛋白尿,紅細胞、白細胞陽性。

【加減】腰痛、乏力時,加杜仲、枸杞子;伴有遺精、帶下清稀等癥時,加金櫻子、芡實、覆盆子;若尿檢紅細胞上升加大薊、小薊、白茅根;尿檢白細胞上升加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土茯苓;蛋白尿明顯時,加黃芪、黨參、烏梅肉。

10.潰瘍性結腸炎慣用方

(1)脾虛夾濕方

【處方】太子參、白術、炒薏苡仁各20克,茯苓、砂仁各15克,白扁豆、炒山藥、蓮子肉各30克,陳皮、桔梗各12克,烏藥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補氣健脾,和胃滲濕。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脾虛夾濕,癥見大便溏薄,每日3~5次,便中夾有少量黏液或暗血,伴有少腹隱痛,納差乏力,舌質淡,苔白或厚,脈沉細或濡緩。電子結腸鏡下可見直腸、乙狀結腸充血水腫,有散在針尖樣潰瘍,有少量黏液附著腸壁。

(2)濕熱蘊結方

【處方】白頭翁、土茯苓各30克,秦皮、當歸、焦三仙各20克,枳殼10克,黃柏、陳皮各12克,黃連9克,廣木香、生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調氣行血化滯。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癥見大便質稀,有時如水樣,便中夾有大量膿血黏液,每日5~6次,伴有低熱37.5℃左右,肛門灼熱疼痛,腹痛下墜,瀉后疼痛稍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電子結腸鏡下可見全結腸充血++,水腫++,有散在性片狀潰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甚。并有膿苔附著于腸壁,有少量鮮血向潰瘍滲出。

(3)血瘀腸絡方:

【處方】當歸、赤芍、肉豆蔻、滑石各20克,桃仁、厚樸、杏仁各10克,竹葉6克,木通9克。

【功效】活血化瘀,理腸通絡。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癥見腹痛,下墜,瀉后痛減,便質可溏可成形,便中有少量暗血,舌質暗淡并有瘀點,脈沉。電子結腸鏡下可見結腸充血水腫有小片狀潰瘍。

(4)脾腎兩虛方

【處方】當歸、太子參、白芍、訶子肉、肉豆蔻各20克,補骨脂30克,五味子、吳茱萸各12克,制附子9克,廣木香、肉桂、炙甘草各6克,大棗5枚。

【功效】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癥見腹痛腸鳴,瀉后痛減,以黎明為甚,每日3~4次,伴腰酸乏力,腹部及四肢不溫,舌質淡稍胖,苔白,脈沉遲。電子結腸鏡下可見全結腸黏膜充血,水腫,呈花斑樣改變,有散在點狀潰瘍

(5)肝脾不和方:

【處方】焦白術、炒白芍、麥芽各20克,黃芪30克,陳皮、防風、柴胡、吳茱萸各12克,黃連、木香、甘草各6克。

【功效】疏肝健脾,調氣活血,止瀉止疼。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癥見腹痛即瀉,質溏,每遇精神刺激加重(如生氣或驚嚇等),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電子結腸鏡可見全結腸黏膜稍充血水腫,血管紋理紊亂,進鏡時有腸痙攣現(xiàn)象。

(6)氣血兩虛方:

【處方】當歸、太子參、焦白術、茯苓皮、炒棗仁各20克,炙遠志、陳皮各12克,馬齒莧、生黃芪、補骨脂各30克,龍眼肉15克,阿膠珠18克,廣木香、炙甘草6克

【功效】補益氣血化滯。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癥見少腹隱痛,瀉后痛減,便質稀溏,有少量黏液血跡,或量多色淡,伴有頭暈、全身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電子結腸鏡下可見全結腸黏膜稍充血水腫呈花斑樣改變,有片狀潰瘍并有黏液附著腸壁。

【注意】治療至癥狀消失后,還應注意飲食調節(jié),慎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品。

11.頑固性便秘慣用方

(1)津液不足型便秘方:

【處方】當歸、白芍各20克,川芎12克,生地黃20克,肉蓯蓉、何首烏各30克,鎖陽、瓜蔞仁、槐花、女貞子、柏子仁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頑固性便秘,癥見大便秘結、結塊成團、便色褐黑,3~5日排便一次,糞便量少,氣味甚臭,患者多伴有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心悸、失眠、體倦消瘦、口干舌燥、五心煩熱、食不知味、消化不良、小便頻數(shù)、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治宜補血養(yǎng)血,滋陰生津,潤腸通便

(2)氣機郁滯型便秘方:

【處方】蘇子10克,姜半夏12克,前胡10克,厚樸9克,當歸、瓜蔞仁各20克,枳殼12克,萊菔子20克,肉桂6克,生姜3克,陳皮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升清降濁,理氣行滯(即開上竅,通下竅,理氣開郁,“提壺揭蓋”)。

【主治】頑固性便秘,癥見“氣內滯而物不行”,糞便雖不干結,但排出困難,雖感腹脹,肛門下墜,但如廁后又無糞便排出,解了還想解,總有排便不凈感覺;排便后仍感肛門墜脹,伴有胸脅痞滿,納食減少,頭重昏悶,身困乏力,腹脹腸鳴,噯氣。矢氣多,舌苔薄膩,脈象弦大。

(3)脾腎兩虛型便秘方:

【處方】當歸、白芍各20克,何首烏30克,女貞子、鎖陽各20克,韭菜子10克,熟地黃20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萊菔子各2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脾益腎,培元通便(脾腎雙虛、陽氣失煦,而今陰結)

【主治】頑固性便秘,癥見糞蓄腸間而無便意,或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排便十分困難,便時汗出氣短,便后疲乏不堪,伴有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腰酸背痛,腹脹喜按,小便清長,納呆食少,需長期依賴瀉劑方能排便,不服瀉藥就數(shù)日不排,舌質淡,苔厚膩,脈虛弱無力。

(4)燥熱內結型便秘方:

【處方】制大黃(后下)6克,芒硝(沖)10克,厚樸15克,枳實12克,當歸、赤芍各20克,桃仁10克,生地黃、麥冬各20克,黃芩10克,桔梗12克,萊菔子2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瀉熱潤燥軟堅,蕩滌熱結燥屎,滋陰生津,潤肺寬中,消積除滿。

【主治】頑固性便秘,癥見大便干結,肛門灼熱,腹痛腹脹,食少胃脹,口臭唇瘡,面赤身熱,大便短赤,煩躁口渴,舌苔黃燥,脈象滑數(shù)。

(5)血虛腸燥型便秘方:

【處方】當歸20克,肉蓯蓉30克,何首烏30克,杭白芍、槐花、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瓜蔞仁、炙杏仁、鎖陽各20克,陳皮12克,萊菔子、焦三仙各2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血養(yǎng)血,強陰益髓,開郁去垢,潤腸通便。

【主治】頑固性便秘,如年老體衰,氣血兩虛,腸運失司便秘;產后失血,血虛腸燥便秘;久病體弱,津液虧損便秘;排便習慣不良,數(shù)日不解,腸內容物積存過久,津液干涸便秘;飲食偏嗜,食物過精,腸內容物過少,多日無有便意,排便時間與排便功能紊亂便秘等。

(6)老年性便秘方:

【處方】黃芪、白術、生山藥、當歸、白芍、何首烏、肉蓯蓉、鎖陽、杏仁、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

【主治】頑固性便秘

【加減】屬脾腎虛弱者加太子參、升麻,氣虛氣郁者加疏通氣機之品如炒枳殼、蘇子、烏藥、木香等,血虛津少腸燥者去鎖陽、白術加玄參、生地榆、槐花、麥冬、石斛。

12.大半夏湯

【處方】黨參、半夏、陳皮、甘草、瓜蔞仁、白蜜。

【主治】治不完全性幽門梗阻,《丹溪心法》說:“如朝食暮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秘結不通,食反而上奔也。”本病常見癥狀就是嘔吐、反胃。乃脾氣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散布津液。故補脾氣、生津液為治本之法,張氏用大半夏湯加味,臨床多驗。

13.膽囊炎利膽湯

【處方】金錢草、柴胡、枳殼、赤芍、白芍、平地木、板藍根、生大黃、生甘草,另:硝礬片

【功效】清熱利濕、理氣止痛、軟堅消結、利膽排石的作用。

【主治】膽囊炎,適應證為右脅疼痛,引及肩部,口苦納呆,或有發(fā)熱寒戰(zhàn),目黃溲赤,或右脅疼痛拒按,惡心嘔吐,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常應用于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或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患者。

14.消癥積湯

【處方】荊三棱、蓬莪術各9克,金錢草60克,硝礬丸4.5克(分吞),青、陳皮各4.5克,赤、白芍各9克,生川軍3克(后下),車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利膽。

【主治】梗阻性膽囊炎、膽石癥、膽囊積液。癥見右脅疼痛、時時泛酸、痛處拒按、腫塊、脈弦、苔膩。

【方源】張羹梅,《臨證偶拾》

15.舒肝解毒湯

【處方】鮮茅根30克,雞內金、焦枳殼、赤芍、白芍各9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8克,川石斛12克(先煎),平地木、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柏子仁18克,生麥芽30克,生甘草、軟柴胡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舒肝郁、益肝腎、解肝毒。

【主治】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證見右脅脹痛、頭暈目花、神疲納呆、腰酸乏力,脈弦細,苔薄根膩質紅。

【加減】有黃疸者,加茵陳、黃柏;有瘀阻者,加桃仁、紅花。

【方源】張羹梅,《臨癥偶拾》

16.清熱養(yǎng)陰湯

【處方】生地、炙龜板(先煎)各12克,川黃柏9克,大青葉、草河車各18克,板藍根12克,威喜丸9克(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養(yǎng)陰。 

【主治】乳糜尿。小溲白如牛乳,且有塊物如脂如膏,反復發(fā)作。脈虛細、舌紅。 

【加減】紅細胞多者,加小薊炭12克。 

【方源】張羹梅,《臨證偶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內科名醫(yī)方系列(48)鄭偉達內科方26首】
男科方之脫囊方
方1344
?【老中醫(yī)】祖?zhèn)髌?則(收藏)
道醫(yī)學堂丨常見病簡易方劑選之腹痛
[轉載]治病秘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