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除了司馬氏皇族之外,王家和謝家則是最顯赫的權(quán)臣家族,因此有“王謝共天下”之說。
唐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東晉王、謝兩家堂前的燕子。
謝家,指的是謝安、謝玄等謝氏家族。
王家,則是王羲之家族,原屬山東瑯琊王氏。
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其父王曠,歷任丹楊太守、淮南內(nèi)史、淮南太守等職,堂伯父王導(dǎo)、王敦,先后官至丞相,王家權(quán)傾朝野。
公元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建康(南京),建立東晉政權(quán),王羲之家族因此隨之南遷南京。
公元351年,王羲之被任命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因此遷居會稽郡,即現(xiàn)在的浙江省紹興市。
王氏家族中,首先遷入浙江省內(nèi)的就是王羲之。
謝安隨王羲之而來隱居于紹興,因此現(xiàn)在的浙東一帶,王謝兩姓人氏,多為東晉王謝兩家后裔。
王羲之擔(dān)任會稽郡內(nèi)史期間,喜與文人雅士結(jié)交。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王羲之邀約謝安、孫綽、孫統(tǒng)、支遁等41人,相聚于紹興蘭亭,在一條“之”字形的小溪旁,飲酒賦詩。
活動過程中,一共成詩37首,匯集成冊,稱之為《蘭亭集》。
眾人請王羲之為《蘭亭集》作序,王羲之趁著酒興與詩興,即興揮毫疾書,凡字有重復(fù)者,筆峰皆變化,其中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簡稱《蘭亭序》。
王羲之次日酒醒后,打算重新規(guī)規(guī)矩矩地書寫,然而寫來寫去,終不及酒興中的草書之功力,“再寫不能逮”,因此放棄了重新書寫。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遒媚飄逸,字字珠璣,精彩絕倫,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因此被尊稱為:“書圣”,歷代文人墨客,臨摹者不計其數(shù)。
唐太宗李世民至愛《蘭亭集序》,想方設(shè)法獲取到手,相傳李世民去世后,《蘭亭集序》成為了陪葬品,真跡由此從人間消失,如今世人所見,皆為臨摹品。
公元1693年,康熙皇帝臨摹的《蘭亭集序》,人們建碑立亭,刻于碑上,是為御碑亭,現(xiàn)存于紹興市蘭亭景區(qū)內(nèi)。
古時以官職呼人名,史籍中多把王羲之稱呼為“王右軍”。
王羲之擔(dān)任會稽郡內(nèi)史期間,與前任內(nèi)史王述,向來不和,并且矛盾越來越深。
王述升任揚州刺史后,命人檢舉王羲之的各種問題,王羲之只好稱病辭職。
公元355年,王羲之從會稽郡城辭職,隱居于剡縣之金庭,即現(xiàn)在的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zhèn)華堂村一帶,隱跡于山林。
華堂村的羲之自然村,金庭觀、右軍祠、王羲之墓所在地,已開辟為“王羲之故居旅游區(qū)”。
王羲之隱居之地,地處群山環(huán)抱的山岙之中,放鶴峰擁于后,香爐峰聳于左,卓劍峰峙于右,地形如座椅,風(fēng)水甚好。
現(xiàn)在的地名已有變化,東面的山叫爐峰山,西面叫大鼻頭山,北靠瀑布山,南面隔谷地與巖頭前山相望。
嵊張線公路和甬金高速公路從谷中通過,曾經(jīng)的避世隱居之地,再也不隱秘。
王羲之出生于公元303年,夫人郗璿,是太尉郗鑒之女,生有七子一女,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王孟美。
王羲之搬到金庭時,已經(jīng)52歲,最小的兒子王獻之和女兒王孟美當時年僅11歲。
王羲之官場失意,再加上公元357年,長子王玄之去世,再受打擊。
公元361年,王羲之,郁然而終,時年58歲。
王羲之故居旅游區(qū)所在的羲之村,早期名叫后廠村,又叫金庭觀村,再改名為羲之村。
王羲之七子一女,人丁興旺,周圍的華堂村、巖頭、小坑、觀下、濟渡等十多個村莊,王氏人家皆為王羲之后裔,再陸續(xù)分遷至嵊州、新昌、奉化等多地,如今世界各地皆有王羲之后裔分布。
王羲之隱居金庭期間,相傳也曾在距金庭不遠的奉化剡源晚香嶺,建有別業(yè),寫字牧鵝。
當時的東晉皇帝晉穆帝司馬聃,聞王羲之辭職隱居,非常震驚,連下六道詔書,諾以新職委任王羲之。
王羲之歸隱之心已絕,六詔不就。
寧波市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六詔村,村名就來源于王羲之“六詔不就”的典故。
寧波市奉化區(qū)內(nèi),王氏聚居的村落,多為王羲之后裔。
包括著名的棲霞坑古道所在地,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棲霞坑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