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的奧秘就在于,運用大自然的規(guī)律,貫通掌握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大自然中月圓則滿,潮起潮落,人類社會也存在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
人生的悲劇就是吉兇悔吝,叫做無奈的必然性,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才能趨吉避兇,跳出吉兇悔吝的必然律,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福,就是要采取居安思危的態(tài)度,按照義理做事,我們不要
為了短期的利害,而忽略了得失。
利害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得失才是長期的效果,就是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yuǎn)一點,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做一些有損于德性的事。
如果為了錢財,而做盡了壞事,坑、蒙、拐、騙、偷,即使獲得萬貫家私,結(jié)局也會大兇。
《易經(jīng)》在古代焚書坑儒的時候,沒有被燒毀,是因為有人把它歸入了占卜一類的書籍,才得以幸存。
最近讀了曾仕強的《易經(jīng)的智慧》這本書,明白了《易經(jīng)》不僅僅是占卜,更重要的是它為人們指出了凡事要怎樣做的道理,怎樣做事是吉利的,怎樣做是不吉利的,對當(dāng)今社會而言,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易經(jīng)》是一本指導(dǎo)我們生存在人世,應(yīng)該怎樣去做,如果我們違背《易經(jīng)》的道理來做事,就會出現(xiàn)兇險。
我們通常都希望心想事成,而我們的意志是可以令我們超越吉兇的。
《易經(jīng)》給我們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按照這個思路行事,無往不利。
我多年以前在下班的途中,看見路邊有一個算卦的,就想去占卜一下。
于是,他先問你的生辰八字,他掐指一算,沉吟一下,就下一斷語,有什么不好,過個十天半月就好了,算完給他三塊錢。
《易經(jīng)》告訴我們吉兇是可以提前預(yù)知的,所以我們要懂得時時修正自己,大自然的困難我們是很難克服的,我們要做到未雨綢繆,把危害降到最小,甚至是零。
而我們的意志是可以超越吉兇的,我們的精神意志,或者是我們自己決定了吉兇,思想決定行動。
我們千萬要記住,凡事只問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少去問結(jié)果,人生應(yīng)該享受的是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就像我們的廚房革命一樣,我們重視的是做飯的過程,就是這飯是怎樣做成的,而不是結(jié)果,我們不要去計較結(jié)果。
我們做任何事,若果心中有一個理想,就是不管什么成功與失敗,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就是一定要做,沒有什么好與不好,沒有什么吉兇的概念,順著自己的心意做事,依著自己的喜歡做事,自己喜歡了,輕松滿足了,也就超預(yù)吉兇了。
所以,我們都在超越吉兇的情境下生活,一切是你在決定,不是命在決定。
自然是沒有吉兇的?;ㄩ_花落是沒有吉兇的,吉兇是一種感覺。
我們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大家都是這樣認(rèn)為的,比較合理的,在一些小事上不要特立獨行,是要在大事上特立獨行。
不要一天到晚求大吉大利,我們要的是“無咎”。
我們知錯就改,就“無咎”了。
我們要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您。要時時刻刻謙虛謹(jǐn)慎,不亂說一句話,不亂做一件事情。
安分守己,做事說話符合自己的身份,把握時機,場合,要合時宜,發(fā)揮謙的美德。
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養(yǎng)成習(xí)慣,說話之前,要先想時機對不對,這個時候說這句話對不對。
我們要想趨吉避兇,就要跳出吉兇悔吝的必然性,做到后悔在先,取得成就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要尊重別人,得到財富,要想到,不能丟掉勤儉的好傳統(tǒng),要盡力去幫助別人。
《易經(jīng)》就講這四個字:時(時機),位(場合),中(合適),應(yīng)(反應(yīng))。
對《易經(jīng)》有一個正確的認(rèn)識,好好調(diào)整自己,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y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體會它的博大精微,是一種智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