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 與你說晚安
網(wǎng)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到了冬天之后,最近幾天回老家了,老家沒有集中供暖,開空調(diào)也不暖和,四肢冰涼,手腳冷,關節(jié)疼痛的病癥又犯了了,有沒有驅寒使身體不這么冷的方法?
想要解決身體寒涼,導致寒涼疼痛的三個原因,先了解下:
第一:陽氣不足。
健康,是建里在陰陽平衡的基礎上。陽指的是陽氣,陰指的是陰液,陰液泛指體內(nèi)一切的液體。
陽氣不足的患者,可以多吃點溫熱類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姜棗茶等。
經(jīng)常熬夜,久病的患者,會耗損大量的陽氣,容易出現(xiàn)體寒。
第二:陽氣郁結。
陽氣郁結,這類患者實際上陽氣的量是夠的。
只是陽氣運輸?shù)礁鱾€部位的路途中,受到了阻礙,導致陽氣發(fā)散不出來,這就要溫通經(jīng)脈。比如擦脅肋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三:血虛受寒。
血虛,就是是體內(nèi)血液不足。
血液有滋養(yǎng)的作用,比如皮膚得到血液滋養(yǎng),會有彈性,有光澤。頭發(fā)得到血液滋養(yǎng),會烏黑濃密。
同時,血液還有溫暖身體的作用。因為「心主血」,血液從心臟泵出,流經(jīng)身體各處不僅帶來營養(yǎng),也帶來溫度。
手腳,關節(jié)等寒涼部位,往往距離心臟較遠,心臟的供血對于遠端四肢滋養(yǎng)不足,從而導致寒涼。
對于體寒,關節(jié)冷痛,推薦四個穴位: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太沖穴。
(戳上圖,可進店)
1
養(yǎng)氣血
■.「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食物經(jīng)過脾胃的運化,才能生成氣血,供給全身。
中脘穴,是八會穴的腑會,也就是全身五臟六腑之中,六腑的精氣交匯的地方。
凡是和六腑相關的病癥,都能用中脘穴來解決。比如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類的疾病都可以選擇中脘穴。
中脘穴還是胃的募穴,所以六腑之中的病癥,中脘穴以調(diào)治胃病效果最佳。
一次,一個朋友在家喝了點啤酒,隨后腹瀉胃痛,感覺上腹部一陣陣的痙攣,疼痛厲害。
當時給他推薦了三個穴位,中脘穴,足三里穴和梁丘穴,過了二十多分鐘,疼痛就緩解消失了。
中脘穴的穴位深處,對應的就是「胃」。
「位置」:肚臍上4寸。
■.足三里穴,作用和中脘穴類似,是胃經(jīng)的合穴,也是治療胃病首選穴位之一。
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搭配,能增強脾胃運化食物的效率和轉化率,能生化氣血。
在去年就有一個患者,腹瀉,腸鳴,怕冷特別嚴重,吃了很多調(diào)補氣血和補陽氣的藥物,總是不見效。
原因就在于脾胃消化太差,藥物的藥效無法徹底運化和吸收,之后先暫停了藥物,重點艾灸了中脘穴和足三里穴,過了一個月,脾胃功能有了好轉,再次服藥,效果就非常的明顯。
所以,久病患者,脾胃差的朋友,可以把這兩個穴位作為日常保健穴位。
「位置」:屈膝90度,膝蓋骨外側凹陷下3寸。
2
通經(jīng)脈
■.氣血充足之后,我們下一步就要考慮經(jīng)脈是否通暢。
關元穴對于體寒的患者而言,是一個要重灸的穴位。艾灸時間推薦40-60分鐘以上。
關元穴是任脈,肝經(jīng),腎經(jīng)和脾經(jīng)的交會穴,而「肝主藏血」,「脾主統(tǒng)血,主生血」,「腎主藏精,精可以轉化為血」。
可見,肝脾腎都和血的關系非常密切。艾灸關元穴就一次行打通了三條和氣血相關的大經(jīng)脈,既可以補血,又可以通絡,血液充盈,就能驅散在身體各處的寒邪。
「位置」:肚臍下3寸。
■.太沖穴,作為肝經(jīng)的原穴,有「順氣」的效果。
一次,患者說:我一生氣發(fā)脾氣,就感覺頭暈,一量血壓就發(fā)現(xiàn)血壓飆升,數(shù)值偏高,怎么辦?
我回答說:按揉太沖穴,可以順氣,澆滅肝火。太沖穴可以補可以瀉,重按能清肝火,順氣,避免易怒導致血壓飆升。
輕按+艾灸,可以調(diào)補肝血,使「肝主藏血」的功能增強。
氣順了,血液在經(jīng)脈中跟隨氣循行到身體各處,手腳,關節(jié),小腹都可以得到氣血的充足滋養(yǎng),就不容易受寒疼痛。
「位置」:足背,沿第1、第2 趾間橫紋向足背上推,可感有一凹陷處即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