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發(fā)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領域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戰(zhàn)術層面,雖然臨床醫(yī)師及各界做出了很大努力,但STEMI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尤其是存活患者的心衰發(fā)生率更高。在2018年12月14日-16日于深圳舉行的亞洲心臟病學會年會(ASC 2018)上,來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的顏紅兵教授從戰(zhàn)略層面對2018新版歐洲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進行了再解讀。《門診》現(xiàn)場為您帶來精彩內容。
一、STEMI患者的特征及影響
STEMI患者的特點與穩(wěn)定性冠心病患者特點不一樣,STEMI患者大多數(shù)處于高炎癥狀態(tài),導致的結果就是藥物吸收延遲;在高致血栓狀態(tài)下,更需強化抗栓;并且STEMI患者大多屬于多支病變,往往導致心功能不全、心原性休克等,直接引起死亡風險增高約50%;對于合并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和房顫的STEMI患者,其缺血和出血風險均顯著增高。因此,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處理,心血管醫(yī)師要有綜合處理的能力,對各個學科要有全面理解,才能在緊急情況下將患者處理好。
STEMI患者的血栓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血栓性物質成分非常復雜,即使在早期3小時內也并不一定都是新鮮血栓,會有很多混合性血栓。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呢?1、心原性休克,死亡率仍然占50%;因此,急性心肌梗死首要任務,就是將患者救活;2、心力衰竭,今天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絕對不是單打獨斗,一定是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要讓患者有良好預后,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二、新版指南修改了9項建議
新指南中針對橈動脈路徑、藥物洗脫支架和金屬裸支架、完全血運重建、血栓抽吸、比伐蘆定的應用、依諾肝素的應用、患者早期出院、吸氧、替奈普酶等9項建議做了修改。其中,橈動脈路徑由之前的II類推薦升為I類推薦;藥物洗脫支架和金屬裸支架相比,藥物洗脫支架是常規(guī)選擇;過去不主張完全血運重建,現(xiàn)在則可以考慮做完全血運重建。顏紅兵教授就橈動脈路徑、完全血運重建和血栓抽吸等三方面做了詳細講解:
1、橈動脈路徑
對于一個危重患者,路徑的選擇非常重要,可以肯定的是,橈動脈一定不是最佳選擇。危重心?;颊咝枰⒖煽康撵o脈通道,應盡量選擇股動脈。任何臨床PCI醫(yī)師面對患者時,首先應判斷:(1)患者血流動力學是否穩(wěn)定,患者是否伴大汗、臉色蒼白,是否存在心動過速、焦慮等情況;(2)患者電活動是否穩(wěn)定,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如果血流動力學和電活動都不穩(wěn)定,一定不建議考慮橈動脈路徑,優(yōu)先考慮股動脈。時間就是生命,術者應以患者獲益作為首要考慮因素,不能因考慮橈動脈路徑而耽誤救治時間。
2、完全血運重建
針對穩(wěn)定性ST段抬高心?;颊?,臨床醫(yī)師到底應選擇完全血運重建還是部分血運重建?在新指南發(fā)布之前,多數(shù)觀點反對完全血運重建策略,但現(xiàn)在指南建議可以考慮,前提是須針對穩(wěn)定性冠心病患者。在臨床實際中,術者需根據(jù)具體情況來決定,如:(1)患者血流動力學是否穩(wěn)定;(2)病變解剖情況;(3)器械是否充足;(4)醫(yī)師能力;(5)抗栓治療是否足夠等。部分專家也建議通過FFR來判斷邊支血管情況,但STEMI患者大多數(shù)處于高炎癥狀態(tài),F(xiàn)FR操作較費時,操作中患者也會有胸部不適,結果可重復性較差。
3、血栓抽吸
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對血栓抽吸操作一直持反對意見,但國內急診PCI仍有很大比例機構在做血栓抽吸,因此,到底應如何評價血栓抽吸?關于血栓抽吸有非常著名的“3T”研究:TAPAS研究、TASTE研究和TATOL研究。在研究評判的終點方面,TAPAS研究主要是以血流恢復情況為終點,這是符合臨床的;TASTE研究和TATOL研究則是將死亡作為終點,但臨床上單純因血栓抽吸導致的死亡是極少見的;因此,TASTE研究和TATOL研究我認為是不可靠的,臨床上的治療應以綜合治療為原則。血栓抽吸的目的是改善血運,只要血運改善,就是成功的,并且中國心肌梗死患者有自己的特點。國內PCI醫(yī)師在使用抽吸導管時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1)為何使用?因為要改善血流;(2)何時使用?針對高血栓負荷的患者;(3)如何應用?臨床醫(yī)師聯(lián)合使用。
三、心原性休克的診斷及處理標準
臨床醫(yī)師對心原性休克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其臨床診斷標準非常明確:(1)不用升壓藥,收縮壓<90 mmHg,持續(xù)30分鐘;或需用升壓藥,或IABP等維持收縮壓≥90 mmHg;(2)器官低灌注表現(xiàn);(3)心率≥60 bpm(包括起搏心律)。心原性休克的血流動力學標準:(1)肺毛細血管楔壓≥15 mmHg;(2)心臟指數(shù)≤2.2 L/min/m2。
心原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學有3大要素:(1)冠狀動脈嚴重狹窄;(2)LVEDP升高;(3)低血壓。因此,對心原性休克的治療應圍繞以上3點展開,解除冠狀動脈的狹窄,達到最基礎的目的。在血流灌注方面,ECMO的使用應結合IABP,僅用IABP也是不夠的。因此,心原性休克患者救治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
四、總結
新版指南雖有很大的修改,但仍然不是完美的。目前最突出的兩個問題是:1、縮短D2B并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美國的D2B時間已縮短了45分鐘,但死亡率依然在6%左右。2、死亡率降低,但心衰發(fā)生率升高。如何降低心衰的發(fā)生率,成為了重要考慮因素;因此,全程的心肌保護十分重要。
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需要從戰(zhàn)略上解決問題:提高再灌注率和降低死亡率是核心理念,全面有效地保護心肌,降低心衰發(fā)生率是救治STEMI患者的另一大目標。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患者的教育比醫(yī)師的教育要困難得多,因此,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成功率任重而道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