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也是體現(xiàn)李東垣“甘溫除熱”治法的代表方

補氣 保元湯  【方名】 保元湯  【出處】 《博愛心鑒》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黃芪(9克) 人參(3克) 炙甘草(3克) 肉桂(1.5克)(原書無用量,今據《景岳全書》補)  【功用】 益氣溫陽?!  局髦巍?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fā)起灌漿者?!  居梅ā?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時服?!  窘伞?斟酌。 補氣 補中益氣湯  【方名】 補中益氣湯  【出處】 《內外傷辨惑論》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黃芪(18克) 炙甘草(9克) 人參(6克) 當歸(3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白術(9克)  【功用】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局髦巍?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2.氣虛發(fā)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本方常用于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用法】 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蜃魍鑴?,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溫開水或姜湯下)?!  窘伞?陰虛發(fā)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痉浇狻?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黄⒅魃?,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等;清陽陷于下焦,郁遏不達則發(fā)熱,因非實火,故其熱不甚,病程較長。時發(fā)時止、手心熱甚于手背,與外感發(fā)熱之熱甚不休、手背熱甚于手心者不同。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治宜補益脾胃中氣,升陽舉陷。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牌、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yǎng)血和營,協(xié)人參、黃芪以補氣養(yǎng)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xié)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癥自愈。氣虛發(fā)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關于用本方治療氣虛發(fā)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fā)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燥熱?!庇终f:“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保ā秲韧鈧婊笳摗肪碇校┛梢娺@種發(fā)熱在李東垣看來,就是“陰火”。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郁而生熱上沖,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yǎng)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xiàn)的熱象。治療這種發(fā)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薄吧w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綜上李氏創(chuàng)立“溫能除大熱”的理論,對區(qū)別外感與內傷發(fā)熱的辨證、病機、治則、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闡發(fā),對深入理解本方意義和指導臨床運用均有稗益?!  净谩?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頭頂痛者,加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  靖椒健?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升陷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舉元煎(《景岳全書》)  【附注】 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以上三方與補中益氣湯立意有相同之處,即重用補脾益氣藥物,配伍舉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并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養(yǎng)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濕;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濕清熱;白芍養(yǎng)血和營。適用于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郁生熱之證。升陷湯重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陽舉陷;并以知母之涼潤,以制黃芪之溫;桔梗載藥上行,用為向導,主治胸中大氣下陷之證。對脾肺虛極者,可酌加人參以加強益氣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斂氣分之耗散。舉元煎用參、芪、術、草益氣補中,攝血固脫,輔以升麻升陽舉陷,適用于中氣下陷,血失統(tǒng)攝之血崩、血脫證?!  疚墨I】 方論 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卷1:“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護皮毛而閉胰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圣藥也。佐白術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于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fā)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薄  秲韧鈧婊笳摗肪碇校骸皻飧叨?,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毖a氣 參苓白術散  【方名】 參苓白術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蓮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參(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術(1000克) 山藥(1000克)  【功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 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證是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納運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于濡養(yǎng),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痉绞窃谒木訙A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參苓白術散兼有滲濕行氣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xiàn)“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  豆沤襻t(yī)鑒》所載參苓白術散,較本方多陳皮一味,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者?!  净谩?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溫中祛寒止痛?!  靖椒健?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  【附注】 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泄瀉,舌苔白膩,脈虛緩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吳昆《醫(yī)方考》卷4:“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術、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于地道矣?!薄  短交菝窈蛣┚址健肪?:“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悸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噫?!毖a氣 舉元煎  【方名】 舉元煎  【出處】 《景岳全書》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10-20克) 炙黃芪(10-20克) 炙甘草(3-6克) 升麻(4克) 白術(3-6克)  【功用】 益氣升提?!  局髦巍?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居梅ā?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舉元煎用參、芪、術、草益氣補中,攝血固脫,輔以升麻升陽舉陷,適用于中氣下陷,血失統(tǒng)攝之血崩、血脫證?!  净谩?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一個,或文蛤七八分。補氣 六君子湯  【方名】 六君子湯  【出處】 《醫(yī)學正傳》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陳皮(3克) 半夏(4.5克)  【功用】 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局髦巍?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居梅ā?上為細末,作一服,加大棗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窘伞?斟酌。補氣 七味白術散  【方名】 七味白術散  【出處】 《小兒藥證直訣》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6克) 茯苓(12克) 炒白術(12克) 甘草(3克) 藿香葉(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 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局髦巍?脾胃虛弱,津虛內熱證。嘔吐泄瀉,肌熱煩渴?!  居梅ā?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或水煎服?!  窘伞?斟酌。補氣 升陷湯  【方名】 升陷湯  【出處】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生黃芪(18克) 知母(9克) 柴胡(4.5克) 桔梗(4.5克) 升麻(3克)  【功用】 益氣升陷?!  局髦巍?大氣下陷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沉遲微弱,或叁伍不調?!  居梅ā?水煎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升陷湯重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陽舉陷;并以知母之涼潤,以制黃芪之溫;桔梗載藥上行,用為向導,主治胸中大氣下陷之證?!  净谩?對脾肺虛極者,可酌加人參以加強益氣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斂氣分之耗散。補氣 升陽益胃湯  【方名】 升陽益胃湯  【出處】 《內外傷辨惑論》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黃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5克) 獨活(9克) 防風(9克) 白芍藥(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澤瀉(5克) 白術(5克) 黃連(1.5克)  【功用】 益氣升陽,清熱除濕?!  局髦巍?脾胃氣虛,濕郁生熱證。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肢體重痛,口苦舌干,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至五錢(15克),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后溫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并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養(yǎng)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濕;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濕清熱;白芍養(yǎng)血和營。適用于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郁生熱之證。補氣 生脈散  【方名】 生脈散  【出處】 《醫(yī)學啟源》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9克) 麥門冬(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局髦巍?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苦,脈虛數(shù)。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本方常用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煩失眠,以及心臟病心律不齊屬氣陰兩虛者。生脈散經劑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脈注射液,經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點,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內分泌失調等病屬氣陰兩虛者。)  【用法】 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窘伞?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痉浇狻?本方所治為溫熱、暑熱之邪,耗氣傷陰,或久咳傷肺,氣陰兩虛之證。溫暑之邪襲人,熱蒸汗泄,最易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傷之證。肺主皮毛,暑傷肺氣,衛(wèi)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人匀站脗危瑲怅幉蛔阏?,亦可見上述征象,治宜益氣養(yǎng)陰生津。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麥門冬甘寒養(yǎng)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yǎng)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y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敝劣诰每确蝹?,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yǎng)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諸癥可平?!  净谩?方中人參性味甘溫,若屬陰虛有熱者,可用西洋參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靖阶ⅰ?本方是治療氣陰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體倦,氣短,咽干,舌紅,脈虛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吳儀洛《成方切用》卷7:“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肢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麥冬甘寒,補水源而清燥金,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而百脈皆朝于肺,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日生脈。夏月火旺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御暑也。”  《醫(yī)學啟源》卷下:“補肺中元氣不足。”補氣 四君子湯  【方名】 四君子湯(簡稱:四君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氣健脾?!  局髦巍?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脾氣虛者。)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證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故大便溏?。黄⒅骷∪?,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榮于面,而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皆為氣虛之象。正如《醫(y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敝我搜a益脾胃之氣,以復其運化受納之功。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臣以苦溫之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痉脚c理中丸比較,兩方均用人參、白術、炙甘草以補益中氣,僅一藥之別,而功能相異。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于中焦虛寒證?!  净谩?若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溫中祛寒?!  靖椒健?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保元湯  【附注】 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后世眾多補脾益氣方劑多從此方衍化而來。臨床應用以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以上前三方均為四君子湯加味而成,皆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功兼行氣化滯,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配半夏、陳皮,功兼和胃燥濕,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伍半夏、陳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于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保元湯以補氣藥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于小兒元氣不足之證?!  疚墨I】 方論 江昂《醫(yī)方集解·補養(yǎng)之劑》:“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術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也。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p>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榮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毖a氣 完帶湯  【方名】 完帶湯  【出處】 《傅青主女科》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白術(30克) 山藥(30克) 人參(6克) 白芍(15克) 車前子(9克) 蒼術(9克) 甘草(3克) 陳皮(2克) 黑芥穗(2克) 柴胡(2克)  【功用】 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局髦巍?脾虛肝郁,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本方常用于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者。)  【用法】 水煎服?!  窘伞?帶下證屬濕熱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痉浇狻?本方為治療白帶的常用方劑,所主病證乃由脾虛肝郁、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脾虛生化之源不足,氣血不能上榮于面致面色恍白;牌失健運,水濕內停,清氣不升致倦怠便溏;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脈不固致帶下色白量多、清稀如涕;舌淡白,脈濡弱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補脾益氣,疏肝解郁,化濕止帶。方中重用白術、山藥為君,意在補脾祛濕,使脾氣健運,濕濁得消;山藥并有固腎止帶之功。臣以人參補中益氣,以助君藥補脾之力;蒼術燥濕運脾,以增祛濕化濁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條達而脾土自強;車前子利濕清熱,令濕濁從小便分利。佐以陳皮之理氣燥濕,既可使補藥補而不滯,又可行氣以化濕;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術則升發(fā)脾胃清陽,配白芍則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調藥和中。諸藥相配,使脾氣健旺,肝氣條達,清陽得升,濕濁得化,則帶下自止。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寓補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化裁】 若兼濕熱,帶下兼黃色者,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燥濕;兼有寒濕,小腹疼痛者,加炮姜、鹽茴香以溫中散寒;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xù)斷以補益肝腎;日久病滑脫者,加龍骨、牡蠣以固澀止帶?!  靖阶ⅰ?本方為治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下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帶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脈濡緩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夫帶下俱是濕證,而以帶下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蓋帶脈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故婦人有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所謂白帶也。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氣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yōu)榘谆?,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于地中,則地氣自升騰于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薄  陡登嘀髋啤肪砩希骸鞍讕隆!毖a氣 香砂六君子湯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出處】 《古今名醫(yī)方論》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3克) 白術(6克) 甘草(2克) 陳皮(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用法】 上加生姜二錢(6克),水煎服?!  窘伞?斟酌。補氣 異功散  【方名】 異功散  【出處】 《小兒藥證直決》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6克) 茯苓(6克) 白術(6克) 陳皮(6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局髦巍?脾胃氣虛兼氣滯證。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脘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姜五片,大棗二個,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量多少與之?!  窘伞?斟酌。補氣 玉屏風散  【方名】 玉屏風散  【出處】 《醫(yī)方類聚》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防風(30克) 黃芪(60克,蜜炙) 白術(60克)  【功用】 益氣固表止汗?!  局髦巍?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本方常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者。)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熱服。(現(xiàn)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窘伞?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  痉浇狻?本方主治衛(wèi)氣虛弱,不能固表之證。衛(wèi)虛腠理不密,則易為風邪所襲,故時自惡風而易于感冒;表虛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外泄,則常自汗;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皆為氣虛之象。治宜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方中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藥。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為臣藥。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外邪亦難內侵。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因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對于表虛自汗,或體虛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風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風屏障,而又珍貴如玉之意?! ”痉脚湮樘攸c是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 ”痉脚c桂枝湯均可用治表虛自汗,然本方證之自汗,乃衛(wèi)氣虛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湯證之自汗,因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而致。故本方功專益氣固表止汗,兼以祛風;而桂枝湯則以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取效?!  净谩?自汗較重者,可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以加強固表止汗之效?!  靖阶ⅰ?本方為治療表虛自汗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以自汗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脈虛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卷4錄柯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何則?發(fā)散太過,玄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解期矣。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目七竅,內除骨節(jié)疼痹,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wèi),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fā),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wèi);得白術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醫(yī)方類聚》卷150:“腠理不密,易于感冒。”補血 當歸補血湯  【方名】 當歸補血湯  【出處】 《內外傷辨惑論》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黃芪(30克) 當歸(6克)  【功用】 補氣生血?!  局髦巍?血虛陽浮發(fā)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后血虛發(fā)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婦人經期、產后發(fā)熱等屬血虛陽浮者,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用法】 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禁忌】 陰虛發(fā)熱證忌用。  【方解】 本方證為勞倦內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致。血虛氣弱,陰不維陽,故肌熱面赤、煩渴引飲,此種煩渴,常時煩時止,渴喜熱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是血虛氣弱,陽氣浮越之象,是血虛發(fā)熱的辨證關鍵。治宜補氣生血,使氣旺血生,虛熱自止。方中重用黃芪,其用量五倍于當歸,其義有二:本方證為陰血虧虛,以致陽氣欲浮越散亡,此時,恐一時滋陰補血固里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此其二。配以少量當歸養(yǎng)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而虛熱自退?! ≈劣趮D人經期、產后血虛發(fā)熱頭痛,取其益氣養(yǎng)血而退熱。瘡瘍潰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補氣養(yǎng)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內外傷辨惑論》說:“血虛發(fā)熱,證象白虎?!惫时痉綉c白虎湯加以區(qū)別。白虎湯證是因于外感,熱盛于內,病情屬實;當歸補血湯證由于內傷,為血虛氣弱,病情屬虛。因此,白虎湯證大渴而喜冷飲,身大熱而大汗出,脈洪大而有力;當歸補血湯證口渴則喜溫飲,身雖熱而無汗,脈大而虛,重按無力。所以《內外傷辨惑論》強調:“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薄  净谩?若婦女經期,或產后感冒發(fā)熱頭痛者,加蔥白、豆豉、生姜、大棗以疏風解表;若瘡瘍久潰不愈,氣血兩虛而又余毒未盡者,可加銀花、甘草以清熱解毒;若血虛氣弱出血不止者,可加煅龍骨、阿膠、山茱萸以固澀止血?!  靖阶ⅰ?本方為補氣生血之基礎方,也是體現(xiàn)李東垣“甘溫除熱”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時除肌熱、口渴喜熱飲、面赤外,以脈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吳昆《醫(yī)方考》卷3:“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饑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令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此證純象傷寒白虎湯之證,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可辨爾?!秲冉洝匪^脈虛血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yǎng)血;而黃芪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芪多于當歸數(shù)倍,而曰補血湯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秲冉洝啡眨骸柹庨L’,是之謂爾?!薄  秲韧鈧婊笳摗肪碇校骸爸渭?,燥熱,口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又云血虛發(fā)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于饑困勞役?!毖a血 歸脾湯  【方名】 歸脾湯  【出處】 《正體類要》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白術(3克) 當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 遠志(3克) 龍眼肉(3克) 酸棗仁炒 (3克) 人參(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局髦巍?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者。)  【用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證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上述諸癥雖屬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為核心,氣血虧虛為基礎。脾為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故方中以參、芪、術、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yǎng)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痉降呐湮樘攸c: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故張璐說:“此方滋養(yǎng)心脾,鼓動少火,妙以木香調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保ā豆沤衩t(yī)方論》)  本方原載宋·嚴用和《濟生方》,但方中無當歸、遠志,至明·薛己補此二味,使養(yǎng)血寧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適應范圍,隨著后世醫(yī)家的臨床實踐,不斷有所擴充,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中增加治療脾不統(tǒng)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內科摘要》增補了治療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癥?! w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前者以補氣藥配伍養(yǎng)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tǒng)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升提,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fā)熱及臟器下垂等。  【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靖阶ⅰ?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汪昂《醫(yī)方集解·補養(yǎng)之劑》:“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血不歸脾則妄行,參、術、黃芪、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當歸滋陰而養(yǎng)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芪而補氣。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癥悉除矣。”  《正體類要》卷下:“跌仆等癥,氣血損傷;或思慮傷脾,血虛火動,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臥,怔忡驚悸,自汗,大便不調;或血上下妄行?!毖a血 膠艾湯  【方名】 膠艾湯(又名:芎歸膠艾湯)  【出處】 《金匱要略》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川芎(6克)阿膠(6克)甘草(6克)艾葉(9克)當歸(9克)芍藥(12克)干地黃(15克)  【功用】 養(yǎng)血止血,調經安胎?!  局髦巍?婦人沖任虛損,血虛有寒證。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后或流產損傷沖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居梅ā?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窘伞?斟酌。補血 圣愈湯  【方名】 圣愈湯  【出處】 《醫(yī)宗金鑒》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熟地(20克) 白芍(15克) 川芎(8克) 人參(一般用潞黨參20克) 當歸(15克) 黃芪(18克)  【功用】 補氣,補血,攝血?!  局髦巍?氣血虛弱,氣不攝血證。月經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體倦神衰。  【用法】 水煎服?!  窘伞?斟酌。補血 四物湯  【方名】 四物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當歸(10克) 川芎(8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功用】 補血調血?!  局髦巍?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fā)疼痛。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居梅ā?現(xiàn)代服法:作湯劑,水煎服。一劑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時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本方是補血調經的主方,它是從《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篇》中的芎歸膠艾湯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對諸種血虛證,均以本方為基礎隨證化裁。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若沖脈虛損,則女子月經量少,色淡,經期推遲。再加下焦寒滯,則小腹作痛。若脾虛而不攝血,腎虛沖任不固,則崩中漏下等證也可相繼發(fā)生。又或肝寒血滯,血行不暢而瘀停,可兼見癥塊硬結,少腹臍周作痛。本方一當歸補血、活血,熟地補血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氣,芍藥斂陰養(yǎng)血。故全方盡屬血分藥。但組合得體,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補中有散,散中有收,構成治血要劑?!  净谩?若血寒,經期腰腹疼痛,克酌加炮姜、桂枝、吳萸、枳殼、香附、桑寄生、續(xù)斷溫寒、理氣,行血、止痛。如妊娠胎漏,可加阿膠、酒炒艾葉、炙甘草變?yōu)椤败簹w阿膠湯”。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參、桃仁、紅花而逐瘀行血。若血虛而有郁熱,可加黃芩、丹皮。若氣虛而不攝血,可加潞黨參、黃芪、白術??傊痉诫S證加減,可統(tǒng)治諸種血證?!  靖椒健?圣愈湯、桃紅四物湯  【文獻】 方論 張秉成:“夫人之所賴以生者,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之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補氣者,當求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地黃入腎,壯水補陰,白芍入肝,斂陰益血。二味為補血之正藥。然血虛多滯,經脈隧道,不能滑利通暢,又恐地、芍純陰之性,無溫養(yǎng)流動之機,故必加以當歸、川芎辛香溫潤,能養(yǎng)血而行血中之氣以流動之??傊?,此方乃調理一切血證是起所長,若純屬陰虛血少,宜靜不宜動者,則歸、芎之走串行散,又非所宜也?!薄冻煞奖阕x》補血 四物湯《仙》  【方名】 四物湯《仙》  【出處】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當歸(9克) 川芎(6克) 白芍(9克) 熟干地黃(12克)  【功用】 補血調血?!  局髦巍?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本方常用于婦女月經不調、胎產疾病、蕁麻疹以及過敏性紫癜等屬營血虛滯者。)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15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熱服(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窘伞?對于陰虛發(fā)熱,以及血崩氣脫之證,則非所宜?!  痉浇狻?本方是補血調經的主方,是從《金匱要略》中的芎歸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本方治證由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沖任虛損所致。血虛與心、肝兩臟關系最為密切。肝藏血,血虛則肝失所養(yǎng),無以上榮,故頭暈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虛則心神失養(yǎng),故心悸失眠;營血虧虛,則面部、唇舌、爪甲等失于濡養(yǎng),故色淡無華;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虛損,肝血不足,加之血行不暢,則月經不調,可見月經量少、色淡、或前或后,甚或經閉不行等癥;血虛則血脈無以充盈,血行不暢易致血瘀,可見臍腹疼痛,甚或瘕塊硬結;脈細澀或細弦為營血虧虛,血行不暢之象。治宜補養(yǎng)營血為主,輔以調暢血脈。方中熟地甘溫味厚質潤,入肝、腎經,長于滋養(yǎng)陰血,補腎填精,為補血要藥,故為君藥。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良藥,兼具活血作用,且為養(yǎng)血調經要藥,用為臣藥。佐以白芍養(yǎng)血益陰;川芎活血行氣。四藥配伍,共奏補血調血之功?! ”痉降呐湮樘攸c是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血中血藥)與辛香之當歸、川芎(血中氣藥)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成為補血調血之良方?! ”痉皆凇断墒诶韨m(xù)斷秘方》中治外傷瘀血作痛,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于婦人諸疾?!  净谩?若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以補氣生血;以血滯為主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為赤芍,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萸,以溫通血脈;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為生地,以清熱涼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以止血安胎?!  靖椒健?桃紅四物湯、膠艾湯(又名芎歸膠艾湯)、圣愈湯  【附注】 本方是補血調經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以上三方在組成中均含有四物湯。膠艾湯多阿膠、艾葉、甘草,側重于養(yǎng)血止血,兼以調經安胎,是標本兼顧之方,故既可用于沖任虛損,血虛有寒的月經過多、產后下血不止,又可用治妊娠胎漏下血。桃紅四物湯多桃仁、紅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圣愈湯則加用參、芪以補氣攝血,故適用于氣血兩虛而血失所統(tǒng)的月經先期量多等?!  疚墨I】 方論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夫人之所賴以生者,血與氣耳,而醫(y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補氣者,當求之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地黃入腎,壯水補陰;白芍入肝,斂陰益血,二味為補血之正藥。然血虛多滯,經脈隧道不能滑利通暢,又恐地、芍純陰之性,無溫養(yǎng)流動之機,故必加以當歸、川芎,辛香溫潤,能養(yǎng)血而行血中之氣者以流動之??傊?,此方乃調理一切血證,是其所長。若純屬陰虛血少,宜靜不宜動者,則歸、芎之走竄行散,又非所宜也?!薄  断墒诶韨m(xù)斷秘方》:“傷重,腸內有瘀血者?!毖a血 桃紅四物湯  【方名】 桃紅四物湯(原名‘加味四物湯”)  【出處】 《醫(yī)壘元戎》,錄自《玉機微義》  【分類】 補益劑-補血  【組成】 即四物湯加桃仁(9克)紅花(6克)    【功用】 養(yǎng)血活血?!  局髦巍?血虛兼血瘀證。婦女經期超前,血多有塊,色紫稠粘,腹痛等。  【用法】 水煎服?!  窘伞?斟酌。補陰 大補陰九  【方名】 大補陰九(又名:大補丸)  【出處】 《丹溪心法》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酒蒸,180克) 龜板(酥炙,180克) 黃柏(炒褐色,120克) 知母(酒浸,炒,120克)  【功用】 滋陰降火。  【主治】 陰虛火旺證。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本方常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腎結核、骨結核、糖尿病等屬陰虛火旺者。)  【用法】 上為末,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每服七十丸(6-9克),空心鹽白湯送下(現(xiàn)代用法:上為細末,豬脊髓適量蒸熟,搗如泥狀;煉蜜,混合拌勻和藥粉為丸,每丸約重15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鹽水送服;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窘伞?若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以及火熱屬于實證者不宜使用?!  痉浇狻?本方證是由肝腎虧虛,真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腎為水火之臟,本應既濟以并存,真陰虧虛,則相火亢盛而生虛火、虛熱之證,故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足膝疼熱;虛火上炎,灼傷肺金,損傷肺絡,故咳嗽咯血;虛火上擾心神,則心煩易怒。治宜大補真陰以治本,佐以降火以治標,標本兼治。本方以滋陰降火為法,以“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宜常養(yǎng)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為理論依據,方中重用熟地、龜板滋陰潛陽,壯水制火,即所謂培其本,共為君藥。繼以黃柏苦寒瀉相火以堅陰;知母苦寒而潤,上能清潤肺金,下能滋清腎水,與黃柏相須為用,苦寒降火,保存陰液,平抑亢陽,即所謂清其源,均為臣藥。應用豬脊髓、蜂蜜為丸,此乃血肉甘潤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龜板以滋陰,又能制黃柏之苦燥,俱為佐使。本證若僅滋陰則虛火難清,單清熱則猶恐復萌,故須培本清源,使陰復陽潛,虛火降而諸癥悉除。正如《刪補名醫(yī)方論》中說:“是方能驟補真陰,以制相火,較之六味功用尤捷?!薄 ”痉降呐湮樘攸c是:滋陰藥與清熱降火藥相配,培本清源,兩相兼顧。其中龜板、熟地用量較重,與知、柏的比例為3:2,表明本方以滋陰培本為主,降火清源為輔?!  净谩?若陰虛較重者,可加天門冬、麥門冬以潤燥養(yǎng)陰;陰虛盜汗者,可加地骨皮以退熱除蒸;咯血、吐血者,加仙鶴草、旱蓮草、白茅根以涼血止血;遺精者,加金櫻子、芡實、桑螵蛸、山茱萸以固精止遺?!  靖椒健?虎潛丸  【附注】 本方為治療陰虛火旺證的基礎方,又是體現(xiàn)朱丹溪補陰學派學術思想及其滋陰降火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骨蒸潮熱,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為辨證要點?! 》絼┍容^:  大補陰丸與六味地黃丸雖均能滋陰降火,但后者偏于補養(yǎng)腎陰,而清熱之力不足;前者則滋陰與降火之力較強,故對陰虛而火旺明顯者,選用該方為宜。  【文獻】 方論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2:“是方能驟補真陰,承制相火,較之六味功用尤捷。蓋因此時以六味補水,水不能遽(ju,急速)生;以生脈保金,金不免猶燥;惟急以黃柏之苦以堅腎,則能制龍家之火,繼以知母之清以涼肺,則能全破傷之金。若不顧其本,即使病去猶恐復來,故又以熟地、龜板大補其陰,是謂培其本,清其源矣。雖有是證,若食少便溏,則為胃虛,不可輕用?!薄  兜は姆ā肪?:“大補陰丸降陰火,補腎水?!薄  狙芯俊?劉氏為觀察大補陰丸對血糖和免疫功能的影響,復制陰虛小鼠模型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測定血糖和免疫功能。結果:大補陰丸對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對陰虛小鼠的血糖降低有保護作用,對正常及陰虛小鼠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結論:大補陰丸有降血糖和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劉雪莉,等.大補陰丸的降血糖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00;17(3):1]  【運用】 張氏用大補陰丸加減治療血精癥28例。藥物組成為:黃柏10克,知母10克,熟地黃12克,阿膠(烊化,10克),白茅根30克,丹皮10克,生蒲黃12克,每日1劑,10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3個療程。結果:1個療程治愈者3例,2個療程治愈者9例,3個療程治愈者14例;共治愈26例,治愈率為93%。隨訪:5年未復發(fā)者4例,4年未復發(fā)者8例,3年未復發(fā)者5例,2年未復發(fā)者3例,l年未復發(fā)者3例;復發(fā)3例,占12%。[張越林.大補陰丸加減治療血精癥28例臨床體會。北京中醫(yī) 2000;(6):39]補陰 都氣丸  【方名】 都氣丸  【出處】 《癥因脈治》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藥(12克) 澤瀉(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滋腎納氣?!  局髦巍?肺腎兩虛證??人詺獯?,呃逆滑精,腰痛?!  居梅ā?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克),空腹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都氣丸偏于滋腎納氣,適用于腎虛喘逆。補陰 虎潛丸  【方名】 虎潛丸  【出處】 《丹溪心法》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黃柏(酒炒,240克) 龜板(酒炙,120克) 知母(酒炒,60克) 熟地黃(60克) 陳皮(60克) 白芍(60克)鎖陽(45克) 虎骨(用狗骨代,炙,30克) 干姜(15克) {《醫(yī)方集解》所載虎潛丸尚多當歸、牛膝、羊肉三味}  【功用】 滋陰降火,強壯筋骨?!  局髦巍?肝腎不足,陰虛內熱之痿證。腰膝酸軟,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暈,耳鳴,遺精,遺尿,舌紅少苔,脈細弱?!  居梅ā?上為末,酒糊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黃,懶言者加山藥。(現(xiàn)代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淡鹽水或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本方與大補陰丸均有熟地、龜板、黃柏、知母,有滋補肝腎之陰,清降虛火之功,用于肝腎陰虛火旺證。大補陰丸以豬脊髓、蜂蜜為丸,故滋補精血之功略勝;本方尚有鎖陽、虎骨、白芍、干姜、陳皮,故補血養(yǎng)肝之力較佳,并有很好的強筋壯骨作用,且補而不滯,為治痿證的專方。補陰 六味地黃丸  【方名】 六味地黃丸(又名:地黃丸)  【出處】 《小兒藥證直訣》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藥(12克) 澤瀉(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功用】 滋補肝腎?!  局髦巍?肝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本方常用于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肺結核、腎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中心性視網膜炎及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腎陰虛弱為主者。)  【用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現(xiàn)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禁忌】 脾虛泄瀉者慎用。  【方解】 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肝為藏血之臟,精血互可轉化,肝腎陰血不足又??上嗷ビ绊憽Q鼮槟I之府,膝為筋之府,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余,腎陰不足則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軟無力、牙齒動搖、小兒囟門不合;腦為髓海,腎陰不足,不能生髓充腦,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目眩;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足,精不上承,或虛熱上擾清竅,故耳鳴耳聾;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陰虛則相火內擾精室,故遺精;陰虛生內熱,甚者虛火上炎,故骨蒸潮熱、消渴、盜汗、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治宜滋補肝腎為主,適當配伍清虛熱、瀉濕濁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但熟地黃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之和,故仍以補腎為主。澤瀉利濕而泄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復其位;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萸肉之溫澀。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六味地黃丸系宋·錢乙從《金匱要略》的腎氣丸減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黃丸”,用治腎怯諸證。《小兒藥證直訣箋正》說:“仲陽意中,謂小兒陽氣甚盛,因去桂附而創(chuàng)立此丸,以為幼科補腎專藥。”  【化裁】 若虛火明顯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脾虛氣滯者,加白術、砂仁、陳皮等以健脾和胃?!  靖椒健?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都氣丸  【附注】 本方是治療肝腎陰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黃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陰補腎之功。其中知柏地黃丸偏于滋陰降火,適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之證;杞菊地黃丸偏于養(yǎng)肝明目,適用于肝腎陰虛、兩目昏花、視物模糊之證;麥味地黃丸偏于滋腎斂肺,適用于肺腎陰虛之喘嗽;都氣丸偏于滋腎納氣,適用于腎虛喘逆?!  疚墨I】 方論選錄 費伯雄《醫(yī)方論》卷1:“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并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并治,洵(xun)補方之正鵠(gu)也。”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地黃丸,治腎怯失音,囟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蒼白等癥?!薄  狙芯俊?目的:觀察六味地黃湯對中老齡大鼠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系統(tǒng)器官的形態(tài)學及血清性腺激素水平的影響,以探討“腎主生殖”的作用機理。結果表明:六味地黃湯能升高黃體生成素及睪酮濃度,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的濃度,而對雌二醇濃度無影響。同時對大鼠的垂體、精囊有增重作用,并能增加垂體lh細胞的數(shù)量,改變其形態(tài)結構;對fsh細胞則有減少的作用;對睪丸無增重作用,但能改善睪丸間質細胞及曲細精管的結構。作者認為六味地黃湯治療生殖功能減退的機理為其作用于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系統(tǒng)各個層次的綜合效應。本實驗為臨床治療男性生殖功能障礙等提供了理論依據?!戈惤“?,等.六味地黃湯對大鼠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組織器官形態(tài)和性激素的影響。[江蘇中醫(yī)1999;20(3):46]  【運用】 寧氏用六味地黃丸治療復發(fā)性口瘡38例,早晚各1丸,10天為1療程。34例患者經l-3療程治療后,口瘡消失無反復,4例患者偶有輕微復發(fā),再服l-3療程痊愈。38例隨訪均未再復發(fā)。[寧文潔.六味地黃丸治療復發(fā)性口瘡38例。新中醫(yī) 2002;34(3):58]補陰 麥味地黃丸  【方名】 麥味地黃丸(原名:八味地黃丸)  【出處】 《醫(yī)部全錄》引《體仁匯編》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藥(12克) 澤瀉(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5克)  【功用】 滋補肺腎?!  局髦巍?肺腎陰虛證。虛煩勞熱,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克),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窘伞?斟酌?!  痉浇狻?麥味地黃丸偏于滋腎斂肺,適用于肺腎陰虛之喘嗽。補陰 杞菊地黃丸  【方名】 杞菊地黃丸  【出處】 《麻疹全書》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藥(12克) 澤瀉(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枸杞子(9克) 菊花(9克)  【功用】 滋腎養(yǎng)肝明目?!  局髦巍?肝腎陰虛證。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干澀,迎風流淚等?!  居梅ā?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克),空腹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杞菊地黃丸偏于養(yǎng)肝明目,適用于肝腎陰虛、兩目昏花、視物模糊之證。補陰 知柏地黃丸  【方名】 知柏地黃丸(又名: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  【出處】 《醫(yī)方考》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藥(12克) 澤瀉(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知母(鹽炒,6克) 黃柏(鹽炒,6克)  【功用】 滋陰降火?!  局髦巍?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虛火牙痛,五心煩熱,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遺精夢泄,骨蒸潮熱,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紅,脈細數(shù)。  【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6克),溫開水送下?!  窘伞?斟酌?!  痉浇狻?知柏地黃丸偏于滋陰降火,適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之證。補陰 左歸丸  【方名】 左歸丸  【出處】 《景岳全書》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大懷熟地(240克) 山藥(炒,120克) 枸杞(120克) 山茱萸(120克) 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 鹿角膠(敲碎,炒珠,120克) 龜板膠(切碎,炒珠,120克) 菟絲子(制,120克)  【功用】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局髦巍?真陰不足證。頭暈目眩,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本方常用于老年性癡呆、更年期綜合征、老年骨質疏松癥、閉經、月經量少等屬于腎陰不足,精髓虧虛者。)  【用法】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9克)。(現(xiàn)代用法: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窘伞?方中組成藥物以陰柔滋潤為主,久服常服,每易滯脾礙胃,故脾虛泄瀉者慎用?!  痉浇狻?本方證為真陰不足,精髓虧損所致。腎藏精,主骨生髓,腎陰虧損,精髓不充,封藏失職,故頭暈目眩、腰酸腿軟、遺精滑泄;陰虛則陽亢,迫津外泄,故自汗盜汗;陰虛則津不上承,故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為真陰不足之象。治宜壯水之主,培補真陰。方中重用熟地滋腎填精,大補真陰,為君藥。山茱萸養(yǎng)肝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枸杞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峻補精髓,龜板膠偏于補陰,鹿角膠偏于補陽,在補陰之中配伍補陽藥,取“陽中求陰”之義,均為臣藥。菟絲子、川牛膝益肝腎,強腰膝,健筋骨,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效?! ∽髿w丸是張介賓由六味地黃丸化裁而成。他認為:“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故去“三瀉”(澤瀉、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龜板膠、牛膝加強滋補腎陰之力;又加入鹿角膠、菟絲子溫潤之品補陽益陰,陽中求陰,即張介賓所謂:“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書·新方八略》)之義。本方純補無瀉、陽中求陰是其配伍特點。

  【化裁】 若真陰不足,虛火上炎,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門冬以養(yǎng)陰清熱;火爍肺金,干咳少痰,加百合以潤肺止咳;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以清熱除蒸;小便不利、不清,加茯苓以利水滲濕;大便燥結,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兼氣虛者可加人參以補氣?!  靖椒健?左歸飲  【附注】 本方為治療真陰不足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頭目眩暈,腰酸腿軟,舌光少苔,脈細為辨證要點?! 》絼┍容^:  左歸丸與六味地黃丸均為滋陰補腎之劑,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黃丸以補腎陰為主,寓瀉于補,補力平和,適用于腎虛不著而兼內熱之證;左歸丸純甘壯水,補而無瀉,補力較峻,適用于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故《王旭高醫(yī)書六種·醫(yī)方證治匯編歌訣》中說:“左歸是育陰以涵陽,不是壯水以制火?!?p>  左歸丸與左歸飲均為純補之劑,同治腎陰不足之證。然左歸飲皆以純甘壯水之品滋陰填精,補力較緩,故用飲以取其急治,適宜于腎陰不足較輕之證;左歸丸則在滋陰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陽之品,補力較峻,常用于腎陰虧損較重者,意在以丸劑緩圖之。  【文獻】 方論 徐鏞《醫(yī)學舉要》卷5:“左歸宗錢仲陽六味丸,減去丹皮者,以丹皮過于動汗。陰虛必多自汗、盜汗也;減去茯苓澤瀉者,意在峻補,不宜于淡滲也。方用熟地之補腎為君;山藥之補脾,山茱萸之補肝為臣;配以枸杞補精,川牛膝補血,菟絲子補腎中之氣,鹿膠、龜膠補督任之元。雖曰左歸,其實三陰并補,水火交濟之方也?!薄  毒霸廊珪肪?1:“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yǎng)營衛(wèi),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暈,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薄  狙芯俊?鞠氏為探討左歸丸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作用,以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質疏松大鼠為動物模型,采用骨組織形態(tài)計量學方法測定脛骨骨小梁體積百分比(tbv%)、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trs%)、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gfs%)、活性生成表面百分比(afs%)、骨小梁礦化率(mar)、骨小梁骨生成率(bfr)、類骨質平均寬度(osw)和骨皮質礦化率(mar)。結果:大鼠切除卵巢后,脛骨tbv%顯著降低,trs%以及tfs%、afs%、mar、bfr、osw和mar 顯著提高,從而表明卵巢切除所造成的是一種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轉移型骨質疏松癥。給大鼠灌服左歸丸后,能使上述指標發(fā)生逆轉。結論:左歸丸對去卵巢所致大鼠骨質疏松癥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妇洗蠛辏龋髿w九對去卵巢所致大鼠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作用。[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01;7(3):17]  【運用】 李氏對72例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患者采用左歸丸治療,20天為1療程,共治療3療程。結果:總有效率為90.28%;月經紊亂、汗出、潮熱、睡眠等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左歸丸對更年期綜合征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李莉,等.左歸丸治療更年期綜合征72例。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1;35(3):26]補陰 左歸飲  【方名】 左歸飲  【出處】 《景岳全書》  【分類】 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9-30克) 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功用】 補益腎陰?!  局髦巍?真陰不足證。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飲,舌尖紅,脈細數(shù)。  【用法】 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遠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左歸飲與左歸丸均為純補之劑,同治腎陰不足之證。然左歸飲皆以純甘壯水之品滋陰填精,補力較緩,故用飲以取其急治,適宜于腎陰不足較輕之證;左歸丸則在滋陰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陽之品,補力較峻,常用于腎陰虧損較重者,意在以丸劑緩圖之。氣血雙補 八珍湯  【方名】 八珍湯(八珍散)  【出處】 《瑞竹堂經驗方》  【分類】 補氣劑-氣血雙補  【組成】 人參(30克) 白術(30克) 白茯苓(30克)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白芍藥(30克) 熟地黃(30克) 炙甘草 (30克)  【功用】 益氣補血?!  局髦巍?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現(xiàn)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窘伞?斟酌。  【方解】 本方所治氣血兩虛證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調、或失血過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臟。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虛,故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脈細;脾主運化而化生氣血,脾氣虛,故面黃肢倦、氣短懶言、飲食減少、脈虛無力。治宜益氣與養(yǎng)血并重。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益氣養(yǎng)血,共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助人參益氣補脾;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營,助熟地滋養(yǎng)心肝,均為臣藥。川芎為佐,活血行氣,使地、歸、芍補而不滯。炙甘草為使,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八藥,實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復方。用法中加入姜、棗為引,調和脾胃,以資生化氣血,亦為佐使之用?!  净谩?若以血虛為主,眩暈心悸明顯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氣虛為主,氣短乏力明顯者,可加大參、術用量;兼見不寐者,可加酸棗仁、五味子。  【附方】 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養(yǎng)榮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泰山磐石散《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附注】 本方是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氣短乏力,心悸眩暈,舌淡,脈細無力為辨證要點?! 》絼┍容^:  以上三方均由八珍湯加減而成,皆具益氣補血作用而主治氣血兩虛之證。其中十全大補湯較之八珍湯多芪、桂,偏于溫補;人參養(yǎng)榮湯較之八珍湯多志、陳、五味,并去川芎之辛竄,復增靜養(yǎng)血分,寧心安神之功;泰山磐石散系八珍湯減去茯苓之滲利,而加續(xù)斷補肝腎、益沖任,黃芪益氣升陽以固胎元,黃芩糯米、砂仁清熱養(yǎng)胃安胎,成為頤養(yǎng)胎元之專方。  【文獻】 方論 吳昆《醫(yī)方考》卷3:“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yǎng)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yǎng)。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薄  度鹬裉媒涷灧健肪?:“臍腹疼痛,全不思食,臟腑怯弱,泄瀉,小腹堅痛,時作寒熱?!睔庋p補 人參養(yǎng)榮湯  【方名】 人參養(yǎng)榮湯(原名:養(yǎng)榮湯)  【出處】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黃芪(30克) 當歸(30克) 桂心(30克) 甘草炙(30克) 橘皮(30克) 白術(30克) 人參(30克) 白芍藥(90克) 熟地黃(9克) 五味子(4克) 茯苓(4克) 遠志(15克)  【功用】 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  【主治】 心脾氣血兩虛證。倦怠無力,食少無味,驚悸健忘,夜寐不安,虛熱自汗,咽干唇燥,形體消瘦,皮膚干枯,咳嗽氣短,動則喘甚;或瘡瘍潰后氣血不足,寒熱不退,瘡口久不收斂?!  居梅ā?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克),用水一盞半,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酌減。)  【禁忌】 斟酌。氣血雙補 十全大補湯  【方名】 十全大補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人參(6克) 肉桂(3克) 川芎(6克) 干熟地黃(12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甘草(3克) 黃芪(12克) 當歸(9克) 白芍藥(9克)  【功用】 溫補氣血?!  局髦巍?氣血兩虛證。面色萎黃,倦怠食少,頭暈目眩,神疲氣短,心悸怔忡,自汗盜汗,四肢不溫,舌淡,脈細弱;以及婦女崩漏,月經不調,瘡瘍不斂等?!  居梅ā?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9克),用水一盞,加生姜三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窘伞?斟酌。氣血雙補 泰山磐石散  【方名】 泰山磐石散  【出處】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人參(3克) 黃芪(6克) 白術(6克) 炙甘草(2克) 當歸(3克) 川芎(2克) 白芍藥(3克) 熟地黃(3克) 川續(xù)斷(3克) 糯米(6克) 黃芩(3克) 砂仁(1.5克)  【功用】 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胎。  【主治】 氣血虛弱所致的墮胎、滑胎。胎動不安,或屢有墮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居梅ā?上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遠服。但覺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無慮也?!  窘伞?斟酌。氣血雙補 炙甘草湯  【方名】 炙甘草湯(復脈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癥。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shù)。(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yǎng)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為君,《名醫(y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搫诜勿魧贇怅巸蓚撸褂帽痉?,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痉脚c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yǎng)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yǎng)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之力雖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湯,且偏于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净谩?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靖椒健?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  【附注】 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苦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卷1錄柯琴:“仲景于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護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心虛脈代結,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開后學滋陰之路。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大寒,非發(fā)陳蕃莠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脈,生姜、大棗以和營,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良?!薄  秱摗け嫣柌∶}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弊剃庰B(yǎng)液 加減復脈湯  【方名】 加減復脈湯  【出處】 《溫病條辨》  【分類】 補益劑-滋陰養(yǎng)液  【組成】 炙甘草(18克) 干地黃(18克) 生白芍(18克) 麥冬(15克) 阿膠(9克) 麻仁(9克)  【功用】 滋陰養(yǎng)血,生津潤燥?!  局髦巍?溫熱病后期,邪熱久羈,陰液虧虛證。身熱面赤,口干舌燥,脈虛大,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者。  【用法】 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功用:滋陰養(yǎng)血,生津潤燥。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本方是由炙甘草湯(復脈湯)加減衍化而成。因溫病后期,熱灼陰傷,故本方去益氣溫陽之參、棗、桂、姜,加養(yǎng)血斂陰之白芍,變陰陽氣血并補之劑為滋陰養(yǎng)液之方。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方名】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腸胃  【組成】 半夏(9克) 黃芩(6克) 干姜(6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雞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窘伞?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痉浇狻?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湯證誤行瀉下,損傷中陽,少陽邪熱乘虛內陷,以致寒熱錯雜,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謂;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錯雜,遂成痞證;脾為陰臟,其氣主升,胃為陽腑,其氣主降,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則腸鳴下利。本方證病機較為復雜,既有寒熱錯雜,又有虛實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當調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除痞。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除痞,又善降逆止嘔。臣以干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泄熱開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用。然寒熱錯雜,又緣于中虛失運,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為佐藥。使以甘草補牌和中而調諸藥。綜合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寒去熱清,升降復常,則痞滿可除、嘔利自愈?!  净谩?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因無半表證,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熱錯雜而成,故加寒熱平調之黃連、干姜,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和腸胃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用于中焦寒熱錯雜、升降失調諸癥。濕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干姜,加枳實、生姜以下氣消痞止嘔。  【附方】 生姜瀉心湯(《傷寒論》)、甘草瀉心湯(《傷寒論》)、黃連湯(《傷寒論》)  【附注】 本方為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體現(xiàn)調和寒熱,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熱互結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證。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黃連二兩,并以黃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證為上熱下寒,上熱則欲嘔,下寒則腹痛,故用黃連清上熱,干姜、桂枝溫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參、草、棗補虛緩急。全方溫清并用,補瀉兼施,使寒散熱清,上下調和,升降復常,則腹痛嘔吐自愈?! 【C上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寒熱并調之旨不變,而其主治卻各有側重。正如王旭高所說:“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敝劣邳S連湯寒熱并調,和胃降逆,則治上熱下寒的腹痛欲嘔之證。由此可見,方隨法變,藥因證異,遣藥組方必先謹守病機,方能應手取效?!  疚墨I】 方論 吳昆《醫(yī)方考》卷1:“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此方主之。傷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于中,如天地不變而成否,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后,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調和肝脾 白術芍藥散  【方名】 痛瀉要方 (原名:白術芍藥散)  【出處】 《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丹溪心法》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白術(30克) 白芍(20克) 陳皮(15克) 防風(20克)  【功用】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局髦巍?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或瀉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牌運失常所致?!夺t(y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逼涮攸c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牌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牌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净谩?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附注】 本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脈左弦而右緩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江昂《醫(y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術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shù)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闭{和肝脾 柴胡疏肝散  【方名】 柴胡疏肝散  【出處】 《證治準紀》引《醫(yī)學統(tǒng)旨》方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功用】 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局髦巍?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  【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窘伞?斟酌。  【方解】 柴胡疏肝散證是肝氣郁結,不得疏泄,氣郁導致血滯,故見脅肋疼痛諸癥。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痛止而諸癥亦除。調和肝脾 四逆散  【方名】 四逆散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柴胡(6克) 枳實(6克) 芍藥(6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局髦巍?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郁,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其證緣于外邪傳經入里,氣機為之郁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qū)別。正如李中梓云:“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惫手我送感敖庥簦{暢氣機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fā)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yǎng)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四藥,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飲(米湯)和服,亦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脾氣郁所致脅肋脘腹疼痛諸癥?!  净谩?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氣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氣解郁;有熱者,加桅子以清內熱?!  靖椒健?柴胡疏肝散(《證治準紀》引《醫(yī)學統(tǒng)旨》方)、枳實芍藥散(《金匱要略》)  【附注】 本方原治陽郁厥逆證,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手足不溫,或脅肋、脘腹疼痛,脈弦為辨證要點?! 》絼┍容^:  本方與小柴胡湯同為和解劑,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湯用柴胡配黃芩,解表清熱作用較強;四逆散則柴胡配枳實,升清降濁,疏肝理脾作用較著。故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四逆散則為調和肝脾的基礎方?!  疚墨I】 方論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7錄李中梓:“按少陰用藥,有陰陽之分。如陰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療。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故以柴胡涼表,芍藥清中。此本肝膽之劑而少陰用之者,為水木同源也。以枳實利七沖之門,以甘草和三焦之氣,氣機宣通,而四逆可痊矣?!薄  秱摗け嫔訇幉∶}證并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闭{和肝脾 逍遙散  【方名】 逍遙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柴胡(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白術(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營。  【主治】 肝郁血虛,而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居梅ā?酌定用量,作湯劑煎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逍遙散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若七情郁結,肝失條達,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yǎng),皆可使肝氣橫逆,脅痛,寒熱,頭痛,目眩等證隨之而起?!吧裾?,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虛運化無力之故。脾虛氣弱則統(tǒng)血無權,肝郁血虛則疏泄不利,所以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郁,固然是當務之急,而養(yǎng)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尤其當歸之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以緩急,更是肝郁血虛之要藥。白術、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雖為佐使之品,卻有襄贊之功。生姜燒過,溫胃和中之力益專,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熱。如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藥周到,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  净谩?加丹皮、梔子,成為“加味逍遙散”。加地黃,成為“黑逍遙散”  【附方】 加味逍遙散、黑逍遙散  【文獻】 方論 張秉成:“夫肝屬木,乃生氣所寓,為藏血之地,其性剛介,而喜條達,必須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長之意。若七情內傷,或六淫外束,犯之則木郁而病變多矣。此方以當歸、白芍之養(yǎng)血,以涵其肝;苓、術、甘草之補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懼系辛散氣升之物,以順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則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證豈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梔各一錢,名加味逍遙散。治怒氣傷肝,血少化火之證。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膽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營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熱,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則諸病皆愈耳?!保ā冻煞奖阕x》)和解少陽 達原飲  【方名】 達原飲  【出處】 《溫疫論》  【分類】 和解劑-和解少陽  【組成】 檳榔(6克) 厚樸(3克) 草果仁(15克) 知母(3克) 芍藥(3克) 黃芩(3克) 甘草(1.5克)  【功用】 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 溫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本方常用于瘧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腦炎屬溫熱疫毒伏于膜原者。)  【用法】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窘伞?斟酌。  【方解】 本方是為溫疫穢濁毒邪伏于膜原而設?!吨赜喭ㄋ讉摗氛f:“膜者,橫膈之膜;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薄稖匾哒摗氛f:“疫者感天地之癘氣,……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者也?!睖匾咝叭肽ぴ氡戆肜?,邪正相爭,故見憎寒壯熱;溫疫熱毒內侵入里,導致嘔惡、頭痛、煩躁、苔白厚如積粉等一派穢濁之候。此時邪不在表,忌用發(fā)汗;熱中有濕,不能單純清熱;濕中有熱,又忌片面燥濕。當以開達膜原,辟穢化濁為法。方用檳榔辛散濕邪,化痰破結,使邪速潰,為君藥。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共為臣藥。以上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凡溫熱疫毒之邪,最易化火傷陰,故用白芍、知母清熱滋陰,并可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共為佐藥。配以甘草生用為使者,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清熱解毒之功,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津得復,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故以“達原飲”名之?!  净谩?若兼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于少陽經,本方加柴胡以引經;若兼腰背項痛,此邪熱溢于太陽經,本方加羌活以引經;若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熱溢于陽明經,本方加干葛以引經?!  靖椒健?柴胡達原飲(《重訂通俗傷寒論》)、清脾飲(《濟生方》)  【附注】 本方為治療溫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憎寒壯熱,舌紅苔垢膩如積粉為辨證要點?! 》絼┍容^:  達原飲、柴胡達原飲、清脾飲三方均能主治瘧疾,組成中均有厚樸、草果、黃芩甘草四味,均可燥濕清熱。但達原飲重用檳榔辛散濕邪,且配知、芍清熱滋陰,防諸辛燥之品耗傷陰津;柴胡達原欽則無知、芍之滋膩,而用柴胡、枳殼、桔梗、青皮、荷梗、檳榔,具有透邪外出,升降氣機,通暢三焦之功;清脾飲則配柴胡、青皮、白術、茯苓、半夏,治療痰濕阻于膜原(半表半里),而成瘧者?!  疚墨I】 方論 吳又可《溫疫論》卷上:“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所結;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xié)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血;黃芩清燥熱之余;甘草為和中之用。以后四品,乃調和之劑,如渴與飲,非拔病之藥也?!焙徒馍訇?大柴胡湯  【方名】 大柴胡湯  【出處】 《金匱要略》  【分類】 和解劑-和解少陽  【組成】 柴胡(15克) 黃芩(9克) 芍藥(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實(9克) 大棗(4枚) 大黃(6克)  【功用】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用法】 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兩次溫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系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亦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合成,是和解為主與瀉下并用的方劑。小柴胡湯為治傷寒少陽病的主方,因兼陽明腑實,故去補益胃氣之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以治療陽明熱結之證。因此,本方主治少陽陽明合病,仍以少陽為主。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未離少陽;嘔不止與郁郁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再與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陽,本當禁用下法,但與陽明腑實并見的情況下,就必須表里兼顧。《醫(yī)方集解》說:“少陽固不可下,然兼陽明腑實則當下。”方中重用柴胡為君藥,配臣藥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配枳實以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亦為臣藥。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嘔逆不止,共為佐藥。大棗與生姜相配,能和營衛(wèi)而行津液,并調和脾胃,功兼佐使。總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陽禁下的原則,又可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使少陽與陽明合病得以雙解,可謂一舉兩得。正如《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所說:“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比惠^小柴胡湯專于和解少陽一經者力量為大,名曰“大柴胡湯”。  【化裁】 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桅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以化石?!  靖椒健?厚樸七物湯(《金匱要略》)  【附注】 本方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8:“柴胡證在,又復有里,故立少陽兩解法也。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里不虛。少加大黃,以瀉結熱。倍生姜者,因嘔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p>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焙徒馍訇?小柴胡湯  【方名】 小柴胡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和解劑-和解少陽  【組成】 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 半夏(9克) 炙甘草(5克) 生姜(9克) 大棗(4枚)  【功用】 和解少陽,兼和胃降逆?!  局髦巍?(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二次,分二次溫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為和解少陽之主方。少陽為三陽之樞,一旦邪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故往來寒熱。少陽經脈起于目銳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貫膈循脅,絡肝屬膽,故邪在少陽,經氣不利,少陽相火郁而為熱,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脅苦滿。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熱之征,脈弦是少陽經氣郁而不得疏泄之故。本方之柴胡為少陽專藥,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為君藥。黃芩寒,善清少陽相火,故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結消痞,為佐藥為助君臣藥攻邪之用。人參、甘草為佐,生姜、大棗為使益胃氣,生津液,和營衛(wèi),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實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少陽為主,兼和胃氣,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傷寒論》?;蛑尾蝗绶ǎ〔窈鷾C仍在者,服小柴胡湯后,“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往來無常,故其見證多少不一,所以《傷寒論》第101條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然而,總以寒熱往來,苔白脈弦為主。  【化裁】 此外,若“胸中煩而不嘔者”,是熱聚于胸而氣不逆,可“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18克),開結散熱以除煩;“若渴”,是熱傷津液,可“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8克)、栝蔞根四兩(12克),清熱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膽病及肝,肝郁乘牌之故,可“去黃芩,加芍藥”,泄木安土以止痛;“若脅下痞硬”,是經氣郁而津聚為痰,可“去大棗,加牡蠣(12克)”,化痰軟堅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氣凌心,可”去黃芩,加茯苓(12克),”淡滲去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熱者,”是兼表邪,可“去人參,加桂枝(6克),溫覆取微汗”,解肌發(fā)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氣逆,可“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3克)、干姜(3克)”,溫肺散寒以止咳。以上皆原書加減法,可供臨證時參考。至于熱入血室、瘧疾、黃疸,以及內傷雜病,而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苔白脈弦等小柴胡湯證時,亦可用小柴胡湯加減為治。  【附方】 柴胡枳桔湯  【附注】 小柴胡湯原就有若干加減法,后世據以加減化裁者更多,今選柴胡枳桔湯為例,意在說明參、草、大棗等益氣匡正之品,并非和解少陽必用之藥。原書謂本證系“邪郁腠理,逆于上焦,少陽經病偏于半表證也,法當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湯主之”證既偏于半表,治當促邪外透為合,故加枳、橘、陳皮,暢胸隔之氣,開發(fā)上焦。去棗留姜,亦是用其辛散之功,助柴胡透邪。雨前茶(綠茶)清熱降火,利水去痰,助黃芩清泄邪熱。如此配合,使少陽經證偏于半表者,得外透而解,升降復而三焦通暢,自然諸證悉除?!  疚墨I】 方論 程應施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陽取義,至于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脅肋,在腹背陰陽兩歧間,在表之邪欲入里為里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里相拒,而留于歧分;故胸脅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郁,火無從泄,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郁而為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證。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游部,凡表里經絡之¥,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證皆是太陽經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證?! 》街胁窈允枘荆拱氡碇暗脧耐庑?;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久虛,滋肺全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發(fā)之氣,使邪無內向也。至若迫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土人參、半夏,加栝萎實??收咴镆押囊憾品危嗜グ胂?,加栝簍根。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芍藥以戢木。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咸而¥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則木氣逆,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于肌,故去人參加枝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湊于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木寡畏也??傊霸谏訇枺潜砗餆醿捎舨坏蒙?,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名醫(yī)方論》)扶正解表 敗毒散  【方名】 敗毒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兒藥證直決》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 人參 甘草 生姜 薄荷  【功用】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氣虛者。)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窘伞?本方多辛溫香燥之品,若是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若非外感風寒濕邪,寒熱無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外感風熱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若時疫、濕溫、濕熱蘊結腸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方解】 虛人而感風寒濕邪,邪正交爭于肌腠之間,正虛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壯熱而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故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脈浮而濡,正是風寒兼濕之證。所以治當益氣解表,散寒祛濕。方中羌活、獨活并為君藥,辛溫發(fā)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川芎行血祛風;柴胡辛散解肌,并為臣藥,助羌活、獨活祛外邪,止疼痛。枳殼降氣,桔梗開肺,前胡祛痰,茯苓滲濕,并為佐藥,利肺氣,除痰濕,止咳嗽。甘草調和諸藥,兼以益氣和中。生姜、薄荷,發(fā)散風寒,皆是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參補氣,使正氣足則鼓邪外出,一汗而風寒濕皆去,亦是佐藥之意?! ”痉皆瓰樾憾O,因小兒元氣未充,故用小量人參,補其元氣,正如《醫(yī)方考》曰:“培其正氣,散其邪毒,故曰敗毒?!焙笫劳茝V用于年老、產后、大病后尚未復元,以及素體虛弱而感風寒濕邪,見表寒證者,往往多效。喻昌也認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大旺者,外邪始乘藥勢而出。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nei),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fā)熱無休?!蕴撊踔w,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群非補養(yǎng)虛弱之意也。”(《寓意草》)喻氏不僅常用本方治時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還從表出而愈,稱為“逆流挽舟”之法。  方義2:本方證系正氣素虛,又感風寒濕邪。風寒濕邪襲于肌表,衛(wèi)陽被遏,正邪交爭,故見憎寒壯熱、無汗;客于肢體、骨節(jié)、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風寒犯肺,肺氣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聲重、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浮按之無力,正是虛人外感風寒兼濕之征。治當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方中羌活、獨活發(fā)散風寒,除濕止痛,羌活長于祛上部風寒濕邪,獨活長于祛下部風寒濕邪,合而用之,為通治一身風寒濕邪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川芎行氣活血,井能祛風;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氣,二藥既可助君藥解表逐邪,又可行氣活血加強宣痹止痛之力,俱為臣藥。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殼苦溫,理氣寬中,與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暢通氣機、寬胸利膈的常用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滲濕以消痰,皆為佐藥。生姜、薄荷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調和藥性,兼以益氣和中,共為佐使之品。方中人參亦屬佐藥,用之益氣以扶其正,一則助正氣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復入之義;二則令全方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綜觀全方,用羌獨活、芎、柴、枳、桔、前等與參、苓、草相配,構成邪正兼顧,祛邪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藥得祛邪藥則補不滯邪,無閉門留寇之弊;祛邪藥得扶正藥則解表不傷正,相輔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療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氣疏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止。此種治法,稱為“逆流挽舟”法。  【化裁】 若正氣未虛,而表寒較甚者,去人參,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氣虛明顯者,可重用人參,或加黃芪以益氣補虛;濕滯肌表經絡,肢體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膿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氣和血止痛。  【附方】 荊防敗毒散、參蘇散、倉廩(lin)散  【附注】 本方是一首益氣解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趙羽皇:“東南土地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于中,寒者,寒氣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yī)門之圣,立方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于固密而然??梢娙酥畟?,悉由元氣不固,腠理之不密也。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則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發(fā)也,其出自陽,其源自陰。故陽氣虛,則營衛(wèi)不和而汗不能作;陰氣弱,則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固其內可乎?表汗無如敗毒散、羌活湯。其藥如二活、二胡、芎、倉、辛、芷,群隊辛溫,非不發(fā)散,若無人參、生地之大力者君乎其中,則形氣素虛者,必致亡陽;血虛挾熱者,必致亡陰,而成痼疾矣。是敗毒散之人參,與沖和湯之生地,人謂其補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蓋補中兼發(fā),邪氣不致于流連;發(fā)中帶補,真元不致于耗散,施之于東南地卑氣暖之鄉(xiāng),最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義。然形氣俱實,或內熱熾盛,則更當以河間法為是也?!薄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方論選錄 喻昌《寓意草》:“傷寒病有宜用人參入藥者,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發(fā)汗以驅之。其發(fā)汗時,惟元氣大旺者,外邪始乘藥勢而出;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fā)熱無休,去生遠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去,全非補養(yǎng)虛弱之意也?!薄  短交菝窈蛣┚址健肪?:“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穢寒熱?!薄  狙芯俊俊  具\用】 常氏以人參敗毒散隨證加減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136例。結果:3天內熱退治愈125例,3天后熱未退更方治療9例,2例無效,總有效率91.9%?!渤P氯A.人參敗毒散加減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136例。陜西中醫(yī)1994;15(8):347」扶正解表 參蘇飲  【方名】 參蘇飲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人參(6克) 紫蘇葉(6克) 干葛(6克) 半夏(6克) 前胡(6克) 茯苓(6克) 枳殼(4克) 桔梗(4克) 木香(4克) 陳皮(4克) 甘草炙(4克)  【功用】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兼有痰濕者。)  【用法】 加生姜7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窘伞?斟酌。  【方解】 本方證由素體脾肺氣虛,內有痰濕,復感風寒而致。風寒束表,肺氣閉郁,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痰濕壅肺,阻滯氣機,故咳嗽痰白、胸脘滿悶;表證應當脈浮,今脈反弱,且見倦怠無力、氣短懶言,是氣虛之征。治當益氣解表,理氣化痰。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經,功擅發(fā)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氣寬中,故用為君藥。臣以葛根解肌發(fā)汗,人參益氣健脾,蘇葉、葛根得人參相助,則無發(fā)散傷正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氣;木香、枳殼、陳皮理氣寬胸,醒脾暢中;茯苓健脾滲濕以助消痰。如此化痰與理氣兼顧,既寓“治痰先治氣”之意,又使升降復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氣之開合,七藥俱為佐藥。甘草補氣安中,兼和諸藥,為佐使。煎服時,少加生姜、大棗,協(xié)蘇、葛可解表,合參、苓、草能益脾。諸藥配伍,共成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 ”痉降呐湮樘攸c:一為散補并行,則散不傷正,補不留邪;二是氣津并調,使氣行痰消,津行氣暢?!  净谩?若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寒證重者,宜將荊芥、防風易葛根;頭痛甚者,可加川芎、白芷、藳本以增強解表止痛作用;氣滯較輕者,可去木香以減其行氣之力?!  靖椒健俊  靖阶ⅰ?本方為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咳痰色白,胸脘滿悶,倦怠乏力,苔白,脈弱為辨證要點?! ”痉脚c敗毒散皆治氣虛外感風寒。所不同者:敗毒散所治為風寒夾濕之表證為主,氣虛程度不重,故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祛邪為主;此方為風寒表證,且氣虛程度較重,故用蘇葉、葛根、人參益氣解表為主,加之痰濕與氣滯亦甚,則又增半夏、木香、陳皮等化痰行氣之品?!  疚墨I】 方論 汪昂《醫(yī)方集解·表里之劑》:“此手、足太陰藥也。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邪散矣?!薄  短交菝窈蛣┚址健肪恚玻骸爸胃忻鞍l(fā)熱頭疼,或因痰飲凝結,兼以為熱。……中脘痞滿,嘔逆惡心,開胃進食,無以逾此?!狈稣獗?倉廩散  【方名】 倉廩散  【出處】 《普濟方》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人參(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前胡(9克) 川芎(9克) 羌活(9克) 獨活(9克) 桔梗(9克) 枳殼(9克) 柴胡(9克) 陳倉米(9克) 生姜(9克) 薄荷(9克)  【功用】 益氣解表,祛濕和胃?!  局髦巍?噤口痢。下痢,嘔逆不食,食入則吐,惡寒發(fā)熱,無汗,肢體酸痛,苔白膩,脈浮濡。  【用法】 上研末。加生姜、薄荷煎,熱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倉廩散于敗毒散中加陳倉米,則具健脾和胃之功,適用于脾胃素弱而外感風寒濕邪之噤口痢。扶正解表 蔥白七味飲  【方名】 蔥白七味飲  【出處】 《外臺秘要》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蔥白(連根切,9克) 干葛(切,9克) 新豉(綿裹,6克) 生姜(切,6克) 生麥門冬(去心,9克) 干地黃六(9克)  【功用】 養(yǎng)血解表?!  局髦巍?血虛外感風寒證。病后陰血虧虛,調攝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風寒致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居梅ā?勞水八升,以勺揚之一千過。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渣,分三次溫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禁忌】 斟酌?!  痉浇狻?蔥白七味飲系補血藥與辛溫解表藥并用,故為治血虛外受風寒證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兼見血虛或失血病史為主要依據。扶正解表 加減葳蕤湯  【方名】 加減葳蕤湯  【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生葳蕤(9克) 生蔥白(6克) 桔梗(4.5克) 東白薇(3克) 淡豆豉(12克) 薄荷(4.5克) 炙甘草(1.5克) 紅棗二枚  【功用】 滋陰解表?!  局髦巍?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shù)。(本方常用于老年人及產后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屬陰虛外感者。)  【用法】 水煎,分溫再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主治陰虛之體外感風熱者。外感風熱,故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咳嗽、口渴等癥;陰虛之體,感受外邪,易于化熱,且陰虛者亦多生內熱,故除上述邪襲肺衛(wèi)的見癥外,尚有咽干、心煩、舌赤、脈數(shù)之癥。治當辛涼解表,滋陰清熱。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人肺胃經,為滋陰潤燥主藥,用以潤肺養(yǎng)胃、清熱生津,因其滋而不膩,對陰虛而有表熱證者頗宜;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用以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共為君藥。蔥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為臣藥。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熱而不傷陰,于陰虛有熱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棗甘潤養(yǎng)血,均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藥性。諸藥配伍,汗不傷陰,滋不礙邪,為滋陰解表之良劑?!  净谩?若表證較重,酌加防風、葛根以祛風解表;咳嗽咽干、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蔞皮以利咽化痰;心煩口渴較甚,加竹葉、花粉以清熱生津除煩?!  靖椒健?蔥自七味飲(《外臺秘要》)  【附注】 本方專為素體陰虛,感受風熱之證而設。臨床應用以身熱微寒,咽干口燥,舌紅,苔薄白,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絼┍容^:  蔥白七味飲與加減葳蕤湯均系滋陰養(yǎng)血藥與解表藥相配的扶正解表方劑。蔥白七味飲系補血藥與辛溫解表藥并用,故為治血虛外受風寒證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兼見血虛或失血病史為主要依據;而加減葳蕤湯是補陰藥與辛涼解表藥合用,為治陰虛外感風熱證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微惡寒、有汗或汗出不多、口渴、心煩、咽干、舌紅、脈數(shù)為用方指征?!  疚墨I】 方論 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以生玉竹滋陰潤燥為君,臣以蔥、豉、薄、桔疏風散熱,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紅棗甘潤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陰潤燥,為陰虛之體感冒風溫,以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之良劑?!薄  吨赜喭ㄋ讉摗さ诙隆ち浄剿帯罚骸瓣幪撝w,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者?!狈稣獗?荊防敗毒散  【方名】 荊防敗毒散  【出處】 《攝生眾妙方》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羌活(4.5克) 柴胡(4.5克) 前胡(4.5克) 獨活(4.5克) 枳殼(4.5克) 茯苓(4.5克) 荊芥(4.5克) 防風(4.5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甘草(1.5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消瘡止痛。  【主治】 瘡腫初起。紅腫疼痛,惡寒發(fā)熱,無汗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居梅ā?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溫服?!  窘伞?斟酌。  【方解】 荊防敗毒散于敗毒散去參、姜、薄,再加荊、防,故解表發(fā)散之力增強而無益氣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風寒濕邪而正氣不虛之表證及瘡瘍、癮疹。扶正解表 麻黃附子甘草湯  【方名】 麻黃附子甘草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麻黃(去節(jié),6克) 附子(炮,去皮,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助陽解表。  【主治】 少陰陽虛,外感風寒。惡寒身疼,無汗,微發(fā)熱,脈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而小?!  居梅ā?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均治陽虛外感風寒證。但前方證病重勢急,外寒與里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fā)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證病輕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fā)汗,使表里之邪緩解。此正是“病有輕重,治有緩急”之義。扶正解表 麻辛附子湯  【方名】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辛附子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麻黃(6克) 附子(9克) 細辛(3克)  【功用】 助陽解表。  【主治】 1.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fā)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2.暴啞。突發(fā)聲音嘶啞,甚至失音不語,或咽喉疼痛,惡寒發(fā)熱,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病竇綜合征、風濕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鼻炎、暴盲、暴啞、喉痹、皮膚瘙癢等屬陽虛感寒者。)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窘伞?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則應遵仲景“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fā)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痉浇狻?本方是為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而設。陽虛之體,應不發(fā)熱,今反發(fā)熱,并見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風寒,邪正相爭所致;表證脈當浮,今脈反沉微,兼見神疲欲寐,是知陽氣已虛。此陽虛外感,表里俱寒之證,若純以辛溫發(fā)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并行。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為君藥。附子辛熱,溫腎助陽,為臣藥。麻黃行表以開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溫里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二藥配合,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組合。細辛歸肺、腎二經,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里,既能祛風散寒,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協(xié)附子溫里,為佐藥。三藥并用,補散兼施,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陽氣得以維護,則陽虛外感可愈?! 『頌榉蜗抵T戶,少陰腎經亦循喉嚨至舌根。若為暴啞,乃大寒直犯肺腎,上窒竅隧,下閉腎氣所致。方中麻黃散寒宣肺,附子溫壯腎陽,細辛協(xié)二藥辛通上下,合用則具宣上溫下、開竅啟閉之功。此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劑,乃靈活運用,異病同治之體現(xiàn)?!  净谩?若證為陽氣虛弱而見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參、黃芪合附子以助陽益氣;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濕滯經絡之肢體酸痛,加蒼術、獨活祛濕通絡止痛?!  靖椒健?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論》)、再造散(《傷寒六書》)  【附注】 本方既是主治少陰陽虛,外感風寒的代表方、基礎方,又是治療大寒客犯肺腎所致咽痛聲啞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重,發(fā)熱輕,神疲欲寐,脈沉為辨證要點?! 》絼┍容^: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均治陽虛外感風寒證。但前方證病重勢急,外寒與里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fā)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證病輕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fā)汗,使表里之邪緩解。此正是“病有輕重,治有緩急”之義。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皆有助陽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黃與附子、細辛相配,為專于助陽發(fā)汗之劑,宜于素體陽虛,復感寒邪者;后方不僅用桂枝、羌活、防風、細辛及附子,更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wèi)之功,宜于陽虛氣弱,外感風寒者?!  疚墨I】 方論 錢潢《傷寒溯源集》卷9:“以麻黃發(fā)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里,以補其命門之真陽;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fā)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微發(fā)汗,無損于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也。”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薄  狙芯俊俊  具\用】 龐氏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干姜、甘草、桂枝為主方,治療兩感證31例。其癥以惡寒畏風,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發(fā)冷,或有寒顫,或有高熱,或有低熱,頭目眩暈,面色蒼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陰囊緊縮,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浮大或沉遲細小為特征。結果:30例痊愈,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藥3劑而愈者21例,4-6劑而愈者4例,10劑而愈者 5例。[龐存生,等.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兩感證 31例。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88;(4):48]扶正解表 再造散  【方名】 再造散  【出處】 《傷寒六書》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黃芪(6克) 人參(3克) 桂枝(3克) 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細辛(2克) 羌活(3克)防風(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功用】 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局髦巍?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證。惡寒發(fā)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用法】 水二盅,加大棗二枚,  煎一盅。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沸,溫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皆有助陽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黃與附子、細辛相配,為專于助陽發(fā)汗之劑,宜于素體陽虛,復感寒邪者;后方不僅用桂枝、羌活、防風、細辛及附子,更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wèi)之功,宜于陽虛氣弱,外感風寒者。辛涼解表 柴葛解肌湯(程氏)  【方名】 柴葛解肌湯(程氏)  【出處】 《醫(yī)學心悟》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柴胡(6克) 葛根(6克) 黃芩(6克) 赤芍(6克) 甘草(3克) 知母(5克) 生地(9克) 丹皮(3克) 貝母(6克)  【功用】 解肌清熱?!  局髦巍?外感風熱,里熱亦盛證。不惡寒而口渴,舌苔黃,脈浮數(shù)。  【用法】 水煎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湯少羌、芷、桔,是因不惡寒無需多用升散發(fā)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溫香燥,見癥已有口渴,故減去;再者,雖去石膏,但配入知、貝、丹、地,不僅清熱,還能滋陰;若見譫語,則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芍淌戏街卦谇謇?,陶氏方重在解肌,是兩方同中之異。  【化裁】 心煩加淡竹葉十片(3克);譫語加石膏三錢(12克)。辛涼解表 柴葛解肌湯(陶氏)  【方名】 柴葛解肌湯(陶氏)  【出處】 《傷寒六書》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黃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 芍藥(6克) 桔梗(3克)  【功用】 解肌清熱?!  局髦巍?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等屬外感風寒,邪郁化熱者。)  【用法】 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3克),煎之熱服(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棗2枚,石膏12克,水煎溫服)?!  窘伞?若太陽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熱而見陽明腑實(大便秘結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證乃太陽風寒未解,而又化熱入里。外感風寒,本應惡寒較甚,而此惡寒漸輕,身熱增盛者,為寒郁肌腠化熱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惡寒仍在,并見頭痛、無汗等癥。陽明經脈起于鼻兩側,上行至鼻根部,經眼眶下行;少陽經脈行于耳后,進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入里之熱初犯陽明、少陽,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聾。熱擾心神,則見心煩不眠;脈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熱邪之佐證。此證乃太陽風寒未解,郁而化熱,漸次傳入陽明,波及少陽,故屬三陽合病。治宜辛涼解肌,兼清里熱。方以葛根、柴胡為君。葛根味辛性涼,辛能外透肌熱,涼能內清郁熱;柴胡味辛性寒,既為“解肌要藥”(《明醫(yī)指掌》卷1),且有疏暢氣機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熱。羌活、白芷助君藥辛散發(fā)表,并止諸痛;黃芩石膏清泄里熱,四藥俱為臣藥。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羌活發(fā)散太陽之風寒,如此配合,三陽兼治,并治陽明為主。桔梗宣暢肺氣以利解表;白芍、大棗斂陰養(yǎng)血,防止疏散太過而傷陰;生姜發(fā)散風寒,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使藥。諸藥相配,共成辛涼解肌,兼清里熱之劑?! ”痉降呐湮樘攸c:溫清并用,側重于辛涼清熱;表里同治,側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涼解表以治風熱表證之方,當有區(qū)別?!  净谩?若無汗而惡寒甚者,可去黃芩,加麻黃增強發(fā)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蘇葉代之;熱邪傷津而見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熱生津;惡寒不明顯而里熱較甚,見發(fā)熱重、煩躁、舌質偏紅者,宜加銀花、連翹,并重用石膏以加強清熱之功?!  靖阶ⅰ?本方是治療太陽風寒未解,入里化熱,初犯陽明或三陽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眼眶痛,鼻干,脈浮微洪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治三陽合病,風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熱者。故以柴胡解少陽之表,葛根、白芷解陽明之表,羌活解太陽之表,如是則表邪無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內必郁而為熱,熱則必傷陰,故以石膏、黃芩清其熱,芍藥、甘草護其陰,桔梗能升能降,可導可宣,使內外不留余蘊耳。用姜、棗者,亦不過藉其和營衛(wèi),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原書主治《傷寒六書》卷3:“治足陽明胃經受邪,目疼,鼻干,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毙翛鼋獗?麻杏石甘湯  【方名】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杏石甘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麻黃(5克) 杏仁(9克) 甘草(6克) 石膏(18克)  【功用】 辛涼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邪。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shù)者。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兩升,去渣,溫服一升。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本方主治證是由風熱襲肺,或風寒郁而化熱,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熱盛,氣逆?zhèn)颍杂泻苟頍岵唤?,喘逆氣急,甚則鼻翼煽動,口渴喜飲,脈滑而數(shù)。此時急當清泄肺熱,自然熱清氣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黃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熱,是“火郁發(fā)之”之義。但其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而且用量倍于麻黃,使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留邪,肺氣肅降有權,喘急可平,是相制為用。杏仁降肺氣,用為佐藥,助麻黃、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和于寒溫宣降之間,所以是佐使藥。綜觀藥雖四味,配伍嚴謹,用量亦經斟酌,尤其治肺熱而用麻黃配石膏,是深得配伍變通靈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熱,療效可靠。  【化裁】 本方出自《傷寒論》,原治太陽病,發(fā)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風寒化熱,或風熱所傷,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急,口渴脈數(shù),無論有汗,無汗,便以本方加減治療,服后輒效。因肺中熱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傷,則汗少或無汗。此時當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蘆根、知母之屬。若無汗而見惡寒,是雖邪已入里化熱,但在表之風寒未盡,或是風溫而挾風寒所致,當酌加解表之品,如荊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類,在用清泄肺熱為主的同時,開其皮毛,使肺熱得泄而愈。所以臨證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當細審無汗之故,或加清熱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屬,自然藥證相當,應手而效?!  靖椒健?越婢湯  【文獻】 方論 盛心如:“按仲師大論,于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杏石甘湯主之??马嵅诖藙t謂‘無汗而喘,大熱?!w汗出而喘者,熱壅于肺也;無汗而喘者,熱閉于肺也。壅于肺者,皮毛開,故表無大熱。熱閉于肺,則皮毛亦閉,故表熱甚壯。是以不論有汗無汗,皆以麻杏石甘為主。蓋以石膏清其里熱;有汗者,得麻黃疏泄,而壅者亦宣;無汗者,得麻黃疏散,而閉者亦開;有杏仁以定喘,甘草以瀉火,煩熱烏有不解者乎。”《中國醫(yī)藥匯?!し絼┎俊沸翛鼋獗?桑菊飲  【方名】 桑菊飲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 葦根(6克)  【功用】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局髦巍?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咳。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窘伞?斟酌。  【方解】 風溫襲肺,肺失清肅,所以氣逆而咳。受邪輕淺,所以身熱不甚,口微渴。因此,治當辛以散風,涼以清肺為法。本方用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并作君藥。臣以辛涼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風熱,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肅肺以止咳。連翹清透膈上之熱,葦根清熱生津止渴,用作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作使藥之用。諸藥配合,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但藥輕力薄,若邪盛病重者,可仿原方加減法選藥。  【化裁】 如“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是兼氣分有熱,可“加石膏、知母”,若“肺中熱甚”咳嗽較頻,可“加黃芩”清肺止咳。口渴者“加花粉”清熱生津。此外,若肺熱咳甚傷絡,咳痰夾血者,可加茅根、藕節(jié)、丹皮之類,涼血止血;若有痰黃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蔞皮、浙貝母之類,清化熱痰。至于原書還有“入營”、“在血分”之加減法,相去已遠,且另有治法,可置之不議。  【附注】 一般治輕微咳嗽。  【文獻】 方論 吳瑭:“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蓋肺為清虛之臟,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今世 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寒,不宜風溫,且有不分表里之弊?!L溫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辛溫重劑,銷鑠肺液,致久咳成勞者,不一而足?!薄稖夭l辨》辛涼解表 升麻葛根湯  【方名】 升麻葛根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升麻(300克) 芍藥(300克) 炙甘草(300克) 葛根(450克)  【功用】 解肌透疹?!  局髦巍?麻疹初起。疹發(fā)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干,脈浮數(shù)。(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帶狀皰疹、單純性瘡疹、水痘、腹瀉、急性細菌性痢疾等屬邪郁肌表,肺胃有熱者。)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 ,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 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內陷而見氣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動者,則當禁用?!  痉浇狻?麻疹之疾,是由小兒肺胃蘊熱,又感麻毒時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襲表,抑遏疹毒外達之機,以致疹發(fā)不出,或疹出不暢。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爭,清肅失調,故初起可見身熱頭痛、咳嗽、脈浮數(shù)等肺衛(wèi)癥狀;風邪疹毒上攻頭面,故目赤流淚;熱灼津傷,則口渴、舌紅苔干。治當辛涼解肌,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經,解肌透疹,清熱解毒為君藥。葛根味辛甘性涼,入胃經,解肌透疹,生津除熱為臣藥。二藥相配,輕揚升散,通行肌表內外,對疹毒欲透未透,病勢向外者,能因勢利導,故為透達疹毒的常用組合。方中芍藥當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熱涼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絡熱毒,為佐藥。使以炙甘草調和藥性。四藥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净谩?麻疹其邪屬熱,初起治宜透邪外出為主,清熱解毒為輔。本方清疏之力皆弱,臨證時可選加薄荷、荊芥、蟬蛻、牛蒡子、銀花等,以增強透疹清熱之功。若因風寒襲表不能透發(fā),兼見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癥,宜加防風、荊芥、__柳以發(fā)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紅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葉以涼血解毒?!  靖椒健?竹葉柳蒡湯  【附注】 本方為麻疹未發(fā),或發(fā)而不透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疹發(fā)不出或出而不暢,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選錄 吳昆《醫(yī)方考》卷6:“足陽明之脈,抵目夾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陽明之經屬胃,胃受邪則不能安臥,此其受邪之初,猶未及乎狂也。無汗、惡寒、發(fā)熱者,表有寒邪也。藥之為性,辛者可使達表,輕者可使去實。升麻、葛根辛輕者也,故用之達表而去實。寒邪之傷人也,氣血為之壅滯,佐以芍藥,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調氣也?!薄 ≡瓡髦巍短交菝窈蛣┚址健肪?:“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fā)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fā)及未發(fā)?!毙翛鼋獗?銀翹散  【方名】 銀翹散  【出處】 《溫病條辨》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連翹(9克) 銀花(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蘆根(9克)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局髦巍?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腸,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居梅ā?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減,該作湯劑,水煎服。亦可制丸劑或散劑服用?!跋銡獯蟪?,即取服,勿過煮?!贝苏f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于肺,所以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狈闻c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發(fā)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泄肺,使熱清毒解。吳氏宗《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為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有芳香辟穢解毒之功。臣藥有二,一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  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保ā稖夭l辨·上焦篇》第十六條)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為是。  【化裁】 “渴者,加花粉(清熱生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因其辛溫發(fā)散而動血),加白茅根9克,側柏炭9克,梔子炭9克,清熱涼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贝私糟y翹散證常見諸兼證之治法,體會其精神即可,不必拘執(zhí)于一證一藥?!  靖椒健?銀翹湯  【附注】 銀翹散為“辛涼平劑”  【文獻】 方論 吳瑭:“本方謹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朔街?,預護其虛,蠢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緝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薄稖夭l辨》辛涼解表 竹葉柳蒡湯  【方名】 竹葉柳蒡湯  【出處】 《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西河柳(15克) 荊芥穗(3克) 干葛(4.5克) 蟬蛻(3克) 薄荷葉(3克) 鼠粘子(炒,研,4.5克) 知母(蜜炙,3克) 玄參(6克) 甘草(3克) 麥門冬(去心,9克) 竹葉(三十片,3克)  【功用】 透疹解表,清熱生津?!  局髦巍?痧疹初起,透發(fā)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惡寒輕,發(fā)熱重,煩悶躁亂,咽喉腫痛,唇干口渴,苔薄黃而干,脈浮數(shù)。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升麻葛根湯、竹葉柳蒡湯都有透疹清熱之功而用治麻疹初起,透發(fā)不出。但前方專于解肌透疹,其透散清熱之力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發(fā)的基礎方;后方不僅透疹清熱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發(fā)不出,熱毒內蘊兼有津傷的常用方?!  净谩?甚者加石膏(15克)、冬米(一撮)辛溫解表 大羌活湯  【方名】 大羌活湯  【出處】 《此事難知》卷上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防風(9克) 羌活(9克) 獨活(9克) 防己(9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蒼術(9克) 炙甘草(9克) 白術(9克) 細辛(9克) 知母(30克) 川芎(30克) 地黃(30克)  【功用】 發(fā)散風寒,祛濕清熱?!  局髦巍?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證。頭痛身重,發(fā)熱惡寒,口干煩滿而渴,舌苔白膩,脈浮數(shù)。  【用法】 上藥相合,每服半兩(15克) 入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得清藥一大盞,熱飲之;不解,再服三四盞解之亦可,病愈則止。若有余證,并依仲景隨經法治之?!  窘伞?斟酌?!  靖阶ⅰ?大羌活湯系李東垣所制,比九味羌活湯少白芷,多黃連、知母、防己、獨活、白術,故其清熱祛濕之功較強,宜于外感風寒濕邪而里熱較重者。辛溫解表 大青龍湯  【方名】 大青龍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石膏(12克) 生姜(9克) 大棗(3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  局髦巍?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居梅ā?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桂枝加葛根湯  【方名】 桂枝加葛根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桂枝(6克) 芍藥(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3枚) 葛根(12克)  【功用】 解肌發(fā)表,升津舒經。  【主治】 風寒客于太陽經輸,營衛(wèi)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chuo,吃)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方名】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桂枝(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甘草炙(6克) 大棗(3枚) 厚樸炙(6克) 杏仁(6克)  【功用】 解肌發(fā)表,降氣平喘?!  局髦巍?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后,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居梅ā?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禁忌】 斟酌。辛溫解表 桂枝湯  【方名】 桂枝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桂枝(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大棗(3枚) 甘草(6克)  【功用】 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 外感風寒。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本方不單可用于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后、產后、體弱而致營衛(wèi)不和。證見時發(fā)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后及病后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qian)麻疹等屬營衛(wèi)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極為講究,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yǎng)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穩(wěn)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合,津液得通,營衛(wèi)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劑”;以及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劑后應該注意的通則。  【禁忌】 表實無汗,或表寒里熱,不汗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見發(fā)熱口渴,咽痛脈數(shù)時,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fā)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fā)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干嘔,是腠理不固,衛(wèi)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wèi)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wèi)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憋L寒在表,當用辛溫發(fā)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wèi)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fā)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wèi)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wèi),是相須為用。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發(fā)之氣而調和營衛(wèi),所以并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薄  净谩?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鼓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靖椒健?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  【附注】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fā)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本方特點:“桂芍等量”  ◆方劑比較:  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wèi)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wèi)、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yǎng)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fā)表,升津舒經;桂校加厚樸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后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yōu)橹卫镏?,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fā)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于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疚墨I】 方論 吳謙:“凡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者,皆屬表虛,宜桂枝湯主之。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wèi)。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于發(fā)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營里。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wèi)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而精義在服后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將束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zhezhe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示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fā)汗,調和營衛(wèi)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薄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se)惡寒,淅淅(xi)惡風,翕翕(xi)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薄疤柌?,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辛溫解表 華蓋散  【方名】 華蓋散  【出處】 《博濟方》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紫蘇子(炒,30克) 麻黃(去根節(jié),30克) 杏仁(去皮尖,30克) 陳皮(去白,30克) 桑白皮(30克) 赤茯苓(去皮,30克) 甘草(15克)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局髦巍?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人陨蠚猓竭扔新?,吐痰色白,胸隔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fā)熱,苔白潤,脈浮緊?!  居梅ā?上為未,每服2錢(6克),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禁忌】 斟酌。辛溫解表 加味香蘇散  【方名】 加味香蘇散  【出處】 《醫(yī)學心悟》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紫蘇葉(5克) 陳皮(4克) 香附(4克) 甘草炙(2.5克) 荊芥(3克) 秦艽(3克) 防風(3克) 蔓荊子 (各3克) 川芎(1.5克) 生姜三片  【功用】 發(fā)汗解表,理氣解郁?!  局髦巍?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證。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fā)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居梅ā?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金沸草散  【方名】 金沸草散  【出處】 《博濟方》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旋覆花(90克) 麻黃(90克) 前胡(90克) 荊芥穗(120克) 炙甘草(30克) 半夏(姜汁浸)(30克) 赤芍藥(30克)  【功用】 發(fā)散風寒,降氣化痰。  【主治】 傷風咳嗽。惡寒發(fā)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  居梅ā?上為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姜、大棗,同煎至六分,熱服。如汗出并三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本方與止嗽散都是治療風邪犯肺的常用方。止嗽散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利肺止咳藥為多,而解表祛邪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將盡,肺氣不利的咳嗽;本方則以旋覆花、半夏、前胡與麻黃、荊芥穗等相配,則解表化痰之功略勝,故主治風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净谩?暫無。辛溫解表 九味羌活湯  【方名】 九味羌活湯  【出處】 張元素方,錄自《此事難知》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羌活(9克) 防風(9克) 蒼術(9克) 細辛(3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6克) 黃芩(6克) 甘草(6克)  【功用】 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局髦巍?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本方常用于感冒、風濕性關節(jié)炎、偏頭痛、腰肌勞損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者。)  【用法】 水煎溫服?!  窘伞?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劑,故風熱表證及陰虛內熱者不宜使用?!  痉浇狻?本方證由外感風寒濕邪,兼內有蘊熱所致。風寒濕邪侵犯肌表,郁遏衛(wèi)陽,閉塞腠理,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惡寒發(fā)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里有蘊熱,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黃,脈浮是表證兼里熱之佐證。治當發(fā)散風寒濕邪為主,兼清里熱為輔。方中羌活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止痹痛,為治太陽風寒濕邪在表之要藥,故為君藥。防風辛甘性溫,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蒼術辛苦而溫,功可發(fā)汗祛濕,為祛太陰寒濕的主要藥物。兩藥相合,協(xié)助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是為臣藥。細辛、白芷、川芎祛風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細辛善止少陰頭痛、白芷擅解陽明頭痛、川芎長于止少陽厥陰頭痛,此三味與羌活、蒼術合用,為本方“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生地、黃芩清泄里熱,并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以上五藥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九味配伍,既能統(tǒng)治風寒濕邪,又能兼顧協(xié)調表里,共成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之劑?! ∨R床應用本方,尚須根據病情輕重,輔以羹粥。若寒邪較甚,表證較重,宜熱服本方,藥后應啜粥以助藥力,以便釀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證較輕,則不必啜粥,溫服本方即可微發(fā)其汗?! ”痉脚湮樘攸c有二:一是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正如 顧松園醫(yī)鏡》所說:“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倍求w現(xiàn)了“分經論治”的思想。原書服法中強調“視其經絡前后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泵魇颈痉剿巶淞洠ㄖ嗡臅r,運用當靈活權變,不可執(zhí)一,對后世頗有啟迪?!  净谩?若濕邪較輕,肢體酸楚不甚者,可去蒼術、細辛以減溫燥之性;如肢體關節(jié)痛劇者,加獨活、威靈仙、姜黃等以加強宣痹止痛之力;濕重胸滿者,可去滋膩之生地黃,加枳殼、厚樸行氣化濕寬胸;無口苦微渴者,生地、黃芩又當酌情裁減;里熱甚而煩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熱除煩止渴?!  靖椒健?大羌活湯  【附注】 本方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兼有里熱證的常用方,亦是體現(xiàn)“分經論治”思想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吳昆《醫(yī)方考》卷1:“觸冒四時不正之氣,而成時氣病,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謂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也。藥之為性,辛者得天地之金氣,于人則為義,故能匡正而黜邪。羌、防、蒼、細、芎、芷,皆辛物也,分經而主治。邪在太陽者,治以羌活;邪在陽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陽者,治以黃芩;邪在太陰者,治以蒼術;邪在少陰者,治以細辛;邪在厥陰者,治以川芎;而防風者,又諸藥之卒徒也。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熱;用甘草者,又所以和諸藥而除氣中之熱也。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熱、春可以治溫、秋可以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也。用之治四時瘟癘,誠為穩(wěn)當,但于陰虛、氣弱之人,在所禁爾。”  《此事難知》卷上:“易老解利法: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則其變不可勝數(shù),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解利神方?!薄熬盼肚蓟顪华毥饫麄坞s病有神。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并三氣合而成痹等證,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煉蜜作丸尤妙?!毙翜亟獗?麻黃加術湯  【方名】 麻黃加術湯  【出處】 《金匱要略》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去節(jié),9克) 桂枝(去皮,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去皮尖,6克) 白術(12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  局髦巍?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居梅ā?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麻黃湯  【方名】 麻黃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局髦巍?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fā)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fā)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zhàn)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fā)表,可一而不可再?!保ā秱畞硖K集·傷寒附翼》卷上)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wèi)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此時,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wèi)通暢,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證悉除。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能發(fā)越人體陽氣,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藥,并用來作為方名。由于營澀衛(wèi)郁,單用麻黃發(fā)汗,但解衛(wèi)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加強發(fā)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麻黃得桂枝,一發(fā)衛(wèi)分之郁,一透營分之邪,所以柯琴評麻黃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fā)汗之峻劑也?!薄 》搅x2: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夫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wèi)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wèi),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由于本方證屬衛(wèi)郁營滯,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能解衛(wèi)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wèi)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净谩?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附方】 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大青龍湯、三拗湯、華蓋散  【附注】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寒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麻、桂相須,發(fā)衛(wèi)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fā)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絼┍容^:  麻黃加術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而成,都是治療外感風寒夾濕的方劑。但前方證屬素體多溫,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后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術相配,以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fā)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術雖發(fā)汗而不致太過,白術得麻黃則能盡去表里之濕,相輔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fā)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術,改用苡仁滲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笄帻垳涤陕辄S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姜、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郁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fā)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郁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姜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并除?! ∪譁c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為宣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素體痰多而風寒襲肺證,故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氣祛痰,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文獻】 方論 李時珍:“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y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wèi)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于衛(wèi),衛(wèi)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fā)熱而憎寒。夫風傷衛(wèi),衛(wèi)氣外泄,不能內護于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有汗發(fā)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wèi)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抑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薄侗静菥V目》  方論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此為開表逐邪發(fā)汗之峻劑也。古人用藥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jié),故能祛骨節(jié)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wèi)分發(fā)散風寒之品。桂枝枝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于玄府,輸精于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籍汗于谷也?!薄 ≡瓡髦巍秱摗け嫣柌∶}證并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辄S湯主之?!?/p>  【運用】 麻黃湯雖為發(fā)汗之峻劑,對外感發(fā)熱只要辨證準確,確可收汗出病愈之效。辛溫解表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方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出處】 《金匱要略》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6克) 杏仁(6克 ) 薏苡仁(12克) 甘草炙(3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  局髦巍?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一身盡疼,發(fā)熱,日哺所劇者?!  居梅ā?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12克)。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三拗湯  【方名】 三拗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根節(jié)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克)  【功用】 宣肺解表?!  局髦巍?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居梅ā?上為粗末,每服五錢(15克),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射干麻黃湯  【方名】 射干麻黃湯  【出處】 《金匱要略》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射干(9克) 麻黃(9克) 生姜(6克) 細辛(6克) 紫菀(6克) 款冬花(6克) 大棗(3枚) 半夏(9克) 五味子(3克)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局髦巍?痰飲郁結,氣逆喘咳證??榷蠚?,喉中有水雞聲者?!  居梅ā?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射干麻黃湯與小青龍湯同屬解表化飲方劑,但前方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上減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藥??梢娦∏帻垳伪頌橹?,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黃湯則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辛溫解表 香蘇蔥豉湯  【方名】 香蘇蔥豉湯  【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制香附(4.5-6克) 新會皮(4.5-6克) 鮮蔥白(3枚) 紫蘇(4.5-9克) 清炙草(2-2.5克) 淡香豉(9-12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調氣安胎?!  局髦巍?妊娠傷寒。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居梅ā?水煎服?!  窘伞?斟酌。辛溫解表 香蘇散  【方名】 香蘇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香附(120克) 紫蘇葉(120克) 炙甘草(30克) 陳皮(60克)  【功用】 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局髦巍?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本方多用于胃腸型感冒屬感受風寒兼氣機郁滯者。)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6克),入鹽點服)  【禁忌】 斟酌?!  痉浇狻?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兼氣滯之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與一般表證無異。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則為氣郁濕滯之象。但此證舌苔薄白而不膩,顯然偏于氣郁。風寒在表,不用發(fā)散之品則表證不解;氣郁于里,不用理氣之藥則氣滯不除。惟有解表與理氣并行,方為兩全之法。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發(fā)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郁,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保ā侗静菥V目》卷14)胸脘痞悶,雖緣于氣郁,亦與濕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濕之陳皮,一則協(xié)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濕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并調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净谩?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姜、荊芥等以加強發(fā)汗解表的作用;氣郁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郁之力;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以化濕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靖椒健?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加味香蘇散(《醫(yī)學心悟》)  【附注】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而兼氣滯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絼┍容^:  上述二方皆為香蘇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氣滯之證。其中香蘇蔥豉湯乃香蘇散與蔥豉湯合為一方,其發(fā)汗解表之力較香蘇散為強,且蘇葉又有安胎之效,故對婦女妊娠感冒風寒者,較為恰當。加味香蘇散增入防風、秦艽、川芎、蔓荊子等藥,則發(fā)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較強,宜于表寒證較重,頭身疼痛明顯者?!  疚墨I】 方論 江昂《醫(yī)方集解·表里之劑》:“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紅利氣,兼能發(fā)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四時溫疫、傷寒。”辛溫解表 小青龍湯  【方名】 小青龍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去節(jié),9克) 芍藥(9克) 細辛(6克) 干姜(6克) 甘草炙 (6克) 桂枝(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半夏(洗,9克)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局髦巍?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本方常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屬于外寒里飲證者。)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禁忌】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痉浇狻?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難經·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相搏,內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凰P南?,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苦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里雙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fā)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yǎng)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净谩?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以清郁熱;兼喉中痰鳴,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靖椒健?射干麻黃湯  【附注】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喘咳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因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應以確屬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視病人體質強弱酌定劑量?!  疚墨I】 方論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且:“前方(指大青龍湯)因內有郁熱而表不解,此方因內有水氣而表不解。然水氣不除,肺氣壅遏,營衛(wèi)不通,雖發(fā)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黃、桂枝解其表,必以細辛、干姜、半夏等辛燥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隨汗而出?!督饏T》所謂腰以上者,當發(fā)汗,即《內經》之‘開鬼門’也。水飲內蓄,肺必逆而上行,而見喘促上氣等證。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緩之,故以白芍、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肺氣之耗散,一則緩麻、桂、姜、辛之剛猛也。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以興云致雨,飛騰于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于波濤之內耳。”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毙翜亟獗?正柴胡  【方名】 正柴胡飲  【出處】 《景岳全書》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柴胡(9克) 防風(3克) 陳皮(4.5克) 芍藥(6克) 甘草(3克) 生姜(三五片)  【功用】 解表散寒?!  局髦巍?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初起以及婦女經期、妊娠、產后感冒等屬外感風寒而氣血不虛者。)  【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熱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窘伞?斟酌?!  痉浇狻?本方證屬外感風寒表證之輕者。風寒束表,毛竅閉塞,衛(wèi)陽被遏,因感邪較輕,故癥見微惡風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脈浮為風寒表證之征象。外感風寒,宜解表散寒;表寒輕證,只需輕疏肌表,微發(fā)其汗,病邪自可外達,不必用辛溫重劑,徒傷其表。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風祛風寒,止疼痛。生姜辛溫發(fā)散,助柴胡、防風解表透邪;陳皮疏暢氣機,以助祛邪外出;芍藥益陰和營,防辛散太過而傷陰,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本方藥性平和,對于氣血不虛而外感風寒較輕者頗宜?!  净谩?頭痛甚者,加川芎以祛風止痛;熱而煩渴者,加葛根以透熱生津;嘔惡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濕盛者,加蒼術以化濕運脾;寒盛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或蘇葉發(fā)散風寒?!  靖阶ⅰ?本方為張介賓所創(chuàng)平散風寒治法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微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文獻】 《景岳全書》卷51:“凡外感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痎(jie)瘧初起等證,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敝箍然?止嗽散  【方名】 止嗽散  【出處】 《醫(yī)學心悟》  【分類】 解表劑-止咳化痰  【組成】 紫菀(15克) 百部(12克) 白前(12克) 桔梗(15克) 荊芥(10克) 陳皮(15克) 甘草(6克)  【功用】 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 風邪犯肺證。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屬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本方用量僅供參考?!  窘伞?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者,不宜使用?!  痉浇狻?本方治證為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咳仍不止者。風邪犯肺,肺失清肅,雖經發(fā)散,因解表不徹而其邪未盡,故仍咽癢咳嗽,此時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惡風發(fā)熱。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方中紫菀、百部為君,兩藥味苦,都入肺經,其性溫而不熱,潤而不膩,皆可止咳化痰,對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開宣肺氣;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長于降氣化痰。兩者協(xié)同,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藥止咳化痰之力,為臣藥。荊芥辛而微溫,疏風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陳皮理氣化痰,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為佐使之用。綜觀全方,藥雖七味,量極輕微,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的特點。正如《醫(yī)學心悟》卷3中所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故對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加減運用得宜,均可獲效。  【化裁】 若外感風寒初起,頭痛鼻塞,惡寒發(fā)熱等表證較重者,加防風、紫蘇、生姜以解表散邪;濕聚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除濕化痰;燥氣焚金,于咳無痰者,加瓜萎、貝母、知母以潤燥化痰。  【附方】 金沸草散  【附注】 本方為治療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咽癢,微惡風發(fā)熱,苔薄白為辨證要點?!  疚墨I】 方論 程國彭《醫(yī)學心悟》卷3:“藥不貴險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蓋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過熱則咳;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過寒亦咳。且肺》為嬌臟,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經日: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啟門逐之即去矣。醫(yī)者不審,妄用清涼酸澀之劑,未免閉門留寇,寇欲出而無門,必至穿逾而走,則咳而見紅。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閉,喉竅宜閉而不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將啟,能無慮乎?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欽?”  《醫(yī)學心悟》卷3:“治諸般咳嗽?!鼻鍤夥譄?白虎湯  【方名】 白虎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清熱劑-清氣分熱  【組成】 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3克) 粳米(6克)  【功用】 清熱生津?!  局髦巍?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shù)?!  居梅ā?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渣溫服。清氣分熱 竹葉石膏湯  【方名】 竹葉石膏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清熱劑-清氣分熱  【組成】 竹葉(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麥門冬(20克) 人參(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小青龍湯
中醫(yī)脈診、人體穴位
【名醫(yī)方論】黃純琪教授:100組常用方劑的鑒別應用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湯
【圖說千方百劑】麻黃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