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篇
一 內(nèi)科病證
1.感冒
感冒證,最常見,感風熱,或風寒。
⑴風寒感冒
風寒型,惡寒重,流清涕,發(fā)熱輕,
舌苔白,脈浮緊。肺衛(wèi)郁,寒凝因。
疏風寒,宜辛溫,麻桂選,虛實分。
⑵風熱感冒
風熱型,發(fā)熱重,口咽干,惡寒輕,
脈浮數(shù),舌連紅,陽邪犯,傷津重。
散風熱,宜涼辛,銀翹散,桑菊飲。
2.咳嗽
咳嗽證,因兩端,分內(nèi)傷,或外感。
外感風,挾熱寒,燥傷肺,較多見。
內(nèi)傷咳,肺氣虛,脾失運,肝火及。
⑴風寒咳嗽
風寒咳,痰清稀,身惡寒,流清涕。
疏風寒,兼化痰,宣肺氣,杏蘇散。
⑵風熱咳嗽
風熱咳,痰黃稠,身發(fā)熱,濁涕流。
疏風熱,并宣通,桑菊飲,加減行。
⑶肺燥咳嗽
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陰津耗。
潤肺燥,宜桑杏,溫涼燥,加減用。
⑷痰濕咳嗽
脾不健,生濕痰,漬于肺,壅痰涎。
咳痰多,苔白膩,脈濡滑,身乏力。
若燥濕,必健脾,平胃散,六君宜。
⑸肝火犯肺咳嗽
肝火盛,犯肺經(jīng),陣咳嗽,胸脅痛,
舌咽燥,面色紅,苔薄黃,脈弦洪。
瀉肝火,潤肺臟,用清金,化痰湯。
⑹肺虛咳嗽
干咳嗽,肺陰虛,五心熱,身乏力。
用沙參,麥冬湯,虛熱清,肺陰養(yǎng)。
3.喘證
論喘證,呼吸難,甚張口,并抬肩。
分虛實,辨熱寒,調(diào)氣機,重化痰。
⑴實喘
①風寒襲肺喘
風寒喘,兼外感,身惡寒,咳白痰。
散風寒,以平喘,麻黃湯,酌加減。
②風熱犯肺喘
風熱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
脈浮數(shù),熱燥煩,散風熱,麻杏甘。
③痰濁阻肺喘
痰濁犯,痰量多,胸痞悶,兼嘔惡,
苔白膩,祛痰濁,降肺氣,三子酌。
⑵虛喘
①肺虛喘
肺氣虛,咳聲低,伴短氣,自汗溢,
脈象虛,語無力。宜生脈,合黃芪。
②腎虛喘
腎氣虛,動喘息,口唇紺,脈沉細,
形消瘦,神困疲,吸氣難,呼出易。
宜溫補,納腎氣,用桂附,八味寄。
4.肺癰
風熱毒,肺受蒸,氣血瘀,肺癰成。
咳嗽時,胸脅痛,吐膿血,痰臭成。
⑴初期
病初期,咳胸痛,痰粘少,兼表證。
散風邪,清肺經(jīng),銀翹散,桑菊并。
⑵成癰期
成癰期,咳上氣,胸悶痛,轉(zhuǎn)不利,
痰腥臭,熱勢增。解熱毒,用葦莖。
⑶潰膿期
潰膿期,膿血吐,米粥狀,腥味惡。
桔梗湯,葦莖會,魚腥草,斟酌配。
5.驚悸
心驚悸,或怔忡,隨情志,起波動。
驚悸證,多外因;怔忡證,內(nèi)因成。
驚悸輕,怔忡重,分虛實,標本明。
⑴心神不寧驚悸
心動悸,臥不安,善驚恐,寐失眠,
診舌脈,常一般。用安神,定志丸。
⑵心血不足驚悸
心動悸,頭暈眩,面無華,舌質(zhì)淡,
肢乏力,細脈見,補氣血,歸脾丸。
⑶陰虛火旺驚悸
悸不安,伴失眠,腰膝痠,頭暈眩,
脈細數(shù),五心煩。阿膠湯,補心丸。
⑷瘀血阻痹驚悸
心動悸,胸悶痛,顴紫紅,唇甲青,
舌瘀斑,脈不整。紅花煎,活血行。
⑸陽氣虛弱驚悸
陽氣弱,胸痞悶,心中悸,頭眩暈,
尿不利,全身腫,四肢冷,脈不整。
宜助陽,真武湯,喘不臥,黑錫方。
6.胸脅痛
胸脅痛,常風證,肝膽患,心肺病。
⑴氣滯胸脅痛
肝氣郁,胸脅痛,隨情志,常波動,
走竄痛,位不定,脈象弦,肝膽病。
疏肝郁,柴胡用,理氣機,合金鈴。
⑵血瘀胸脅痛
胸脅痛,痛固定,如針刺,入夜重,
痞塊生,舌紫黯。逐瘀湯,鱉甲煎。
⑶風熱壅肺胸脅痛
胸悶痛,咳嗽滿,咯咳血,吐膿痰,
伴發(fā)熱,口咽干,脈滑數(shù),鼻翼煸。
用麻杏,合石甘,解熱毒,銀翹散。
⑷肝膽濕熱胸脅痛
脅肋痛,伴口苦,胸煩悶,或嘔吐,
或黃疸,脈數(shù)弦。清濕熱,取龍膽。
⑸胸陽阻痹胸脅痛
胸背痛,位固定,遇寒甚,得熱輕,
面蒼白,四肢冷,脈沉細,心悸動。
用辛溫,通陽氣,半夏湯,或四逆。
⑹陰虛內(nèi)熱胸脅痛
脅隱痛,遇勞甚,口干熱,頭眩暈,
脈弦細,腹脹滿。養(yǎng)陽劑,一貫煎。
7.胃脘痛
痛之機,責不通,疏氣滯,止疼痛。
祛病因,虛實判,別瘀滯,肝胃辨。
⑴寒邪犯胃胃痛
胃受寒,痛暴作,身畏寒,脘喜熱。
輕熱敷,甚良方,調(diào)飲食,痛即除。
⑵食滯胃痛
食過多,積胃中,輕脹悶,重疼痛,
嘔吐后,痛勢輕。宜消導(dǎo),保和用。
⑶肝氣犯胃胃痛
肝氣郁,犯胃脘,脘腹痛,頻噯氣,
痛引脅,怒增劇。用柴胡,疏肝宜。
若化火,胃燒灼,嘈雜感,胃酸多。
黃芩湯,瀉肝火,合左金,調(diào)緩和。
⑷脾胃虛寒胃痛
中焦寒,痛隱隱,喜暖按,肢不溫,
大便溏,舌胖嫩。宜溫補,建中飲。
⑸瘀血停滯胃痛
胃脘痛,久不愈,疼如刺,位不移,
痛拒按,舌紫黯?;鲅?,逐瘀權(quán)。
8.嘔吐
嘔吐證,責之胃,失和降,氣逆隨,
尋病因,寒熱區(qū),辨虛實,法降逆。
⑴實證嘔吐
①外邪犯胃嘔吐
感暑濕,冒風寒,犯胃腑,病突然,
胃脘痛,身惡寒,胸懊惱,口膩粘。
化濕濁,和胃脘,用藿香,正氣散。
②停食嘔吐
食停滯,胃氣逆,吐酸腐,噯食氣,
腹脹滿,少食欲,脈滑實,苔厚膩。
宜消導(dǎo),化食積,保和丸,或承氣。
③痰飲內(nèi)停嘔吐
痰飲停,胸脘悶,吐痰涎,伴眩暈。
宜溫中,化痰飲,小半夏,合二陳。
④肝氣犯胃嘔吐
肝郁久,犯胃氣,吐吞酸,頻噯氣,
胸脅滿,法降逆,和胃脘,選四七。
⑵虛證嘔吐
①脾胃虛寒嘔吐
食稍多,即不舒,甚惡心,伴嘔吐,
面晄白,便溏稀,身倦怠,苔白膩。
溫脾胃,降逆氣,理中丸,加吳萸。
②胃陰不足嘔吐
頻嘔吐,納不多,或干嘔,口干熱。
養(yǎng)胃陰,降逆氣,麥冬湯,加減宜。
9.泄瀉
泄瀉證,腸胃病,感外邪,飲食停,
脾胃病,怒傷情,腎陽虛,濕氣盛。
⑴急性泄瀉
①寒濕泄瀉
感寒濕,水樣便,脘腹痛,腸鳴轉(zhuǎn)。
祛寒濕,脾胃健,用藿香,正氣散。
②濕熱下迫泄瀉
痛即瀉,糞色黃,腹瀉急,熱灼肛,
溲短赤,苔膩黃。用葛根,芩連湯。
③傷食泄瀉
痛而瀉,瀉后減,糞便臭,噯腐酸,
伴腸鳴,脘痞滿。宜消導(dǎo),保合丸。
⑵慢性泄瀉
⑴脾胃虛弱泄瀉
便溏瀉,反復(fù)發(fā),食油膩,次數(shù)加。
健脾胃,除濕患,用參苓,白術(shù)散;
氣下陷,致脫肛,宜補中,益氣湯。
②腎陽虛弱泄瀉
黎明前,臍周疼,先腸鳴,瀉后輕,
腹畏寒,四肢冷。四神丸,溫腎功。
③肝氣乘脾泄瀉
平素常,胸悶恙,情志怒,大便溏。
宜抑肝,扶脾襄,標本治,痛瀉方。
10.痢疾
夏秋季,痢多見,食不潔,疫毒犯,
實熱證,忌收斂,虛實雜,攻補兼。
⑴濕熱痢
濕熱痢,腹痛急,肛灼熱,伴里急。
芍藥湯,初期宜;白頭翁,濕熱祛;
兼表證,宜葛根;挾食滯,消導(dǎo)品。
⑵疫毒痢
疫毒痢,發(fā)病急,身壯熱,腹痛劇,
下膿血,甚昏迷。解熱毒,紫雪宜。
噤口痢,開噤散,玉樞丹,徐徐咽。
⑶寒濕痢
寒濕痢,伴畏寒,純白凍,身困倦。
溫脾胃,燥濕兼,溫胃湯,人參減。
⑷休息痢
休息痢,虛實雜,病纏綿,時常發(fā)。
發(fā)作時,當清化;間歇期,宜香砂。
⑸虛寒痢
虛寒痢,腹隱痛,便清稀,兼白凍,
甚滑脫,便失禁,腰痠冷,肢不溫。
溫脾胃,以壯陽,佐固脫,養(yǎng)臟湯。
11.黃疸
濕熱患,寒濕感,陰中焦,迫于膽,
膽汁溢,目黃染,胸脅痛,常躁煩。
分虛實,陰陽辨,重利濕,余法兼。
⑴陽黃
陽黃證,色鮮明,辨濕熱,孰重輕。
①熱重于濕黃疸
熱邪重,舌質(zhì)紅,身目黃,色鮮明,
身壯熱,口渴伴,溲短黃,便結(jié)堅,
苔黃膩,脈弦數(shù),胸懊惱,兼哎惡。
宜清熱,佐利濕,茵陳蒿,加減施。
②濕重于熱黃疸
濕邪重,口不渴,頭身重,胸痞作,
食欲差,脘腹脹,苔厚膩。大便溏。
利濕濁,佐以清,用茵陳,配五苓;
兼表證,邪未透,用麻黃,赤小豆。
③熱毒熾盛黃疸
急黃證,病情險,身目黃,出血點,
身壯熱,易昏譫,苔黃燥,脈數(shù)弦。
解熱毒,犀角散,至寶丹,牛黃丸。
⑴陰黃
①寒濕阻遏黃疸
寒濕阻,膚色黯,脘痞悶,神疲倦。
溫脾胃,祛濕寒,用茵陳,術(shù)附煎。
②脾虛血虧黃疸
身目黃,色不澤,肢無力,便溏薄。
養(yǎng)氣血,脾胃和,小建中,黃芪合。
12.鼓脹
腹脹大,形似鼓,色蒼黃,青筋露,
素嗜酒,肝氣郁,或蟲積,傷肝脾,
審標本,辨實虛,補為常,權(quán)攻宜。
⑴實脹
①氣滯濕阻臌脹
腹與脅,腹脹滿,手按之,柔不堅,
進食甚,矢氣減,納減少,伴躁煩,
頻噯氣,小便短,苔白膩,脈沉弦。
理氣機,法疏肝,健脾胃,散濕寒,
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酌加減。
②寒濕困脾臌脹
寒濕困,脾不健,水濕濁,停腹間,
胸脘悶,得熱減,身困倦,形怯寒,
大便溏,小便短,苔白膩,脈遲緩。
宜溫中,散濕寒,實脾飲,可予煎。
③濕熱蘊結(jié)臌脹
濕熱蘊,結(jié)脾肝,腹脹大,且堅滿,
伴口苦,兼熱煩,苔黃膩,脈數(shù)弦。
標證急,逐水先,暫選用,舟車丸,
緩健脾,濕熱蠲,繼可服,分消丸。
④肝脾血瘀臌脹
腹脹大,質(zhì)堅滿,腹靜脈,怒張顯,
蜘蛛痣,面色黯,癥積大,堅如盤,
舌紫紅,或瘀斑。調(diào)營飲,理脾肝。
⑵虛脹
①脾腎陽虛臌脹
腹脹滿,早晨減,入暮重,身畏寒,
面蒼寒,神疲倦,下肢腫,小便短。
理中湯,五苓散,或濟生,腎氣丸。
②肝腎陰虛臌脹
腹堅滿,筋怒起,身消瘦,面黑黧,
心中煩,脈數(shù)細,常衄血,溲短赤。
宜養(yǎng)陰,滋腎肝,地黃丸,一貫煎。
13.水腫
肺脾腎,功不全,體蓄水,易泛濫,
風邪犯,肺不宣,水道遏,風水患。
宜發(fā)汗,肺氣宣,溫脾腎,利小便。
⑴陽水
①風水泛濫水腫
風水犯,身惡寒,兩目腫,似臥蠶,
身腫遍,小便難,微發(fā)熱,伴咳喘。
越婢湯,白術(shù)襄,宣肺氣,水道暢。
②水濕浸漬水腫
水濕漬,全身腫,按沒指,身困重,
苔白膩,伴惡心,胃納谷,少食飲。
宜通陽,行水氣,五苓散,合五皮。
③濕熱壅盛水腫
濕熱蒸,全身腫,皮光亮,膚晶瑩,
胸脘悶,口干渴,大便干,脈沉數(shù)。
藶黃丸,清濕熱,功分利,選疏鑿。
⑵陰水
①脾陽虛弱水腫
脾陽虛,下肢重,按之陷,肢畏冷,
溲短少,脘痞悶。宜溫陽,實脾飲。
②腎陽虛弱水腫
腎陽虛,腫更甚,面灰黯,舌胖嫩,
肢逆冷,腰痠疼,陰下濕,臉浮壅。
溫腎陽,水氣行,真武湯,解寒凝。
14.癃閉
癃閉證,小便難,點滴出,少而短,
或全閉,尿不通,定病位,膀胱經(jīng),
責三焦,氣不行,或尿道,阻塞成。
⑴濕熱蘊積癃閉
濕熱郁,結(jié)膀胱,尿不利,便不暢,
或尿閉,小腹脹。通關(guān)丸,八正幫。
⑵肺熱壅盛癃閉
肺熱壅,尿不通,點滴瀝,溲不凈,
呼吸促,口渴煩。清肺飲,利小便。
⑶氣機郁滯癃閉
情志郁,易激動,多煩怒,尿不通,
脈象弦,兩脅痛。沉香散,疏肝經(jīng)。
⑷尿道阻塞癃閉
瘀血結(jié),膀胱腑,或結(jié)石,尿道阻,
尿滴瀝,如線細,甚不通,腹痛急。
宜行瘀,兼通利,抵當丸,有效益。
⑸腎氣不足癃閉
腎氣虛,排無力,腰膝軟,脈沉細,
下肢冷,神萎靡。腎氣丸,補腎氣。
15.遺精
遺精證,多腎虛,或濕熱,下焦移,
心與肝,有關(guān)系,分滑精,和夢遺。
⑴陰虛火旺遺精
夢遺精,心動悸,肢乏力,神萎靡,
頭眩暈,陽易舉。地黃丸,知柏取;
心動欲,定志丸;寡欲念,是關(guān)鍵。
⑵腎虛不固遺精
腎氣虛,頻滑精,腰痠楚,伴耳鳴。
滋脾腎,大補元,益腎陽,固精丸。
⑶濕熱內(nèi)蘊遺精
遺精作,口苦渴,尿短赤,脈濡數(shù)。
宜清熱,化濕濁,二妙散,豬肚酌。
附:陽痿
致陽痿,多手淫,不良習,必絕禁,
因縱情,泄太過,濕熱盛,傷經(jīng)絡(luò)。
命門衰,溫下元,常用方,衍宗丸;
思傷脾,恐傷腎,大補元,安心神;
濕熱注,尿黃短,六味丸,知柏添。
16.腰痛
腰痛癥,因兩端,分內(nèi)傷,或外感,
受濕熱,或濕寒,素體虛,久病纏,
腎精耗,因勞倦,瘀血痛,因跌閃,
分虛實,辨熱寒,祛邪瘀,或培元。
⑴寒濕腰痛
寒濕侵,腰冷痛,轉(zhuǎn)不利,冷加重。
祛寒濕,以溫通,用獨活,桑寄生。
⑵濕熱腰痛
濕熱痛,位腰髖,局部熱,尿赤短。
宜清熱,化濕兼,舒筋絡(luò),二妙散。
⑶瘀血腰痛
痛如刺,瘀血注,位固定,難仰俯,
重痛劇,轉(zhuǎn)不利,舌紫暗,按壓拒,
跌仆損,卒然痛,久瘀滯,累它經(jīng)。
化瘀血,經(jīng)脈暢,理氣機,逐瘀湯。
⑷腎虛腰痛
腰膝軟,痛綿綿,遇勞甚,臥則減,
偏陽虛,肢冷逆,面白光,少腹急,
舌質(zhì)淡,脈沉細。右歸合,青娥宜。
偏陰虛,五心煩,脈細數(shù),或盜汗。
滋腎陰,左歸丸,瀉相火,補陰丸。
17.遺尿
患遺尿,頻不禁,老年人,久病損,
三陰臟,虛所致,膀胱腑,失其職。
⑴小便不禁
①脾肺氣虛失禁
少腹墜,尿意頻,滴瀝下,甚失禁。
補脾肺,益氣丸,標本治,固澀兼。
②腎氣不足失禁
腎氣虛,神疲倦,體消瘦,腰痠軟,
頭眩暈,舌質(zhì)淡,小便清,淋不斷。
溫下元,固澀兼,菟絲子,并縮泉。
⑵夢中遺尿
夢遺尿,不覺曉,精神倦,形體消。
固脬湯,桑螵蛸,補脾腎,止遺尿。
18.消渴
消渴證,三多顯,食與飲,并小便。
定臟腑,肺胃腎,上中下,三消分。
⑴上消
肺胃火,大煩渴,口舌燥,小便多。
清肺胃,消渴方;生津酌,白虎湯。
⑵中消
胃火積,腹善饑,消谷多,大便秘,
脈滑實,兼有力,舌質(zhì)紅,芒刺起。
瀉胃火,存陰津,承氣湯,玉女斟。
⑶下消
小便頻,尿量多,尿味甜,有浮膜,
尿如膏,口干渴,善多飲,脈細數(shù),
腰膝痠,五心煩。法滋陰,地黃丸。
19.血證
⑴咳血
肺出血,色澤鮮,有泡沫,痰血兼。
①風風熱傷肺咳血
咳嗽作,痰血兼,口咽燥,身熱伴,
脈浮數(shù),舌質(zhì)紅。散風熱,宜桑杏。
②肝火犯肺咳血
痰帶血,色鮮紅,咳嗽時,胸脅痛,
伴心煩,躁不寧,大便干,舌質(zhì)紅,
苔薄黃,脈數(shù)弦。瀉白散,黛蛤添。
⑵衄血
衄血證,有諸端,鼻齒齦,最常見。
①肺熱衄血
鼻衄血,口咽燥,咳逆嗆,痰涎少。
桑菊飲,肺熱清,地黃湯,加減用。
②胃熱衄血
鼻衄血,因胃熱,血色鮮,口煩渴,
伴口臭,脈數(shù)顯。清胃火,玉女煎。
③氣血兩虛衄血
鼻齒衄,送顏色淡,面恍白,頭暈眩。
宜補氣,攝血兼,十全湯,歸脾痊。
⑶吐血
吐血證,多胃病,血溢出,不循經(jīng)。
①胃中積熱吐血
胃積熱,嘔血患,色鮮紅,柏油便。
清胃熱,止血兼,瀉心湯,十灰散。
②肝火犯胃吐血
肝火犯,吐血鮮,胃脘痛,脅肋牽,
性善怒,多躁煩。瀉肝火,取龍膽,
花蕊石,吐血痊,犀地湯,逍遙散。
⑷便血
便前血,責直腸,其色鮮,多痔瘡;
便后血,胃腑傷,血色黯,柏油狀。
①脾胃虛寒便血
脾胃寒,血紫黯,大便溏,倦懶言。
歸脾湯,氣血安,固腸散,黃土煎。
②濕熱蘊蒸便血
便純血,色澤鮮,口中苦,苔黃染。
赤小豆,當歸煎㈣,血如濺,地榆散。
⑸尿血
尿血證,病因眾,診斷難,細辨證,
辨虛實,定補攻,清與滋,酌其情。
①陰虧火旺尿血
悄赤短,腰痠痛,頭眩暈,兩耳鳴。
清虛火,滋陰用,地黃丸,小薊共。
②脾腎兩虧尿血
脾腎虧,頻小便,血色淡,腰膝軟,
面萎黃,頭暈眩。法益氣,補腎肝,
宜補中,益氣湯,兼固澀,山藥嘗。
20.頭痛
諸陽會,聚于首,臟腑精,會于頭,
邪上受,六淫襲,內(nèi)傷精,氣血虛。
⑴外感頭痛
①風寒頭痛
風挾寒,傷頂巔,喜裹頭,惡風寒,
疏風寒,頭痛安,用川芎,茶調(diào)散。
②風熱頭痛
風熱盛,頭脹痛,身發(fā)熱,兼惡風。
疏風熱,頭痛康,選芎芷,石膏湯。
③風濕頭痛
風濕盛,胸脘悶,首如裹,肢重困。
祛風濕,勝濕湯,兼暑熱,香薷良。
⑵內(nèi)傷頭痛
⑴肝陽頭痛
頭脹痛,或暈眩,煩易怒,寐不安,
脈象弦,法平肝。用天麻,鉤藤煎;
頭痛劇,脅肋牽,脈數(shù)弦,用龍膽。
②痰濁頭痛
頭昏痛,兼嘔惡,胸滿悶,吐痰濁,
舌胖大,脈象滑。夏白術(shù),合天麻。
③瘀血頭痛
久頭痛,如錐刺,位固定,痛不移,
舌質(zhì)黯,脈澀細。通竅選,活血宜。
④氣虛頭痛
綿綿痛,身無力,遇勞甚,脈弱細。
宜補氣,和中鄉(xiāng),和中湯,順氣⑧。
⑤血虛頭痛
頭暈痛,心中悸,肢無力,脈澀細。
四物湯,補血劑,酌加入,炙黃芪。
⑥腎虛頭痛
頭空痛,耳蟬鳴,腰痠軟,或遺精,
或帶下,舌質(zhì)紅。補元煎,益腎經(jīng)。
21.失眠
夜不寐,責心脾,膽氣弱,胃失宜。
虛火旺,腎陰虛,水與火,不相濟。
⑴心脾兩虧失眠
夜失眠,心動悸,善健忘,精神疲,
面色黃,脈弱細。補氣血,養(yǎng)心脾,
歸脾湯,氣血益,養(yǎng)心湯,均相宜。
⑵陰虧火旺失眠
失眠證,腰膝痠,頭眩暈,五心煩,
心中悸,口咽干。制火亢,用黃連。
⑶痰熱內(nèi)擾失眠
常失眠,胸痞悶,頭困重,伴眩暈,
苔黃膩,心中煩。宜清熱,用溫膽。
22.中風
風火痰,氣血并,互影響,卒發(fā)病,
標雖實,本屬虛,監(jiān)證時,分緩急。
⑴中經(jīng)絡(luò)
①絡(luò)脈空虛風邪入中
經(jīng)絡(luò)虛,腠不密,風邪入,氣血痹,
輕口歪,語不利,重半身,不隨意。
宜祛風,兼通經(jīng),活氣血,并和營,
醫(yī)面癱,牽正散,大秦艽,療偏癱。
②肝腎陰虛風痰上擾
素頭暈,雙目眩,耳蟬鳴,寐不安,
卒舌強,語言謇,口眼斜,身偏癱。
宜滋陰,兼鎮(zhèn)肝,熄風湯,兼化痰。
⑵中臟腑
①閉證
卒昏仆,不知人,手握固,牙關(guān)緊,
二便閉,肢痙強,據(jù)熱候,分陰陽。
陽閉證,躁不寧,氣粗臭,面赤紅;
陰閉證,臥寧靜,肢不溫,面唇青。
開陽閉,宜辛涼,至寶丹,或羚羊;
啟陰閉,宜溫香,蘇合并,滌痰湯。
②脫證
氣將脫,卒昏迷,口張開,雙目閉,
兩手撒,二便遺,肢逆冷,汗淅瀝,
舌體痿,脈微細,肢癱軟,鼻鼾息。
急救脫,參附濟,地黃飲,龍牡芪。
23.痹證
風寒濕,侵人體,或濕熱,釀成痹,
痹不通,關(guān)節(jié)痛,祛外邪,活血并。
⑴風寒濕痹
上下肢,關(guān)節(jié)痛,無紅腫,游走性,
伴惡風,甚怕冷,膝痠楚,肢沉重。
散寒濕,兼祛風,蠲痹湯,可通經(jīng)。
⑵風濕熱痹
灼熱痛,肢紅腫,得冷舒,遇熱重。
宜清熱,兼通經(jīng),白虎湯,忍冬藤。
二 外科病證
1.概述
古外科,瘍科稱,癰與疽,癤及疔。
病因廣,瘍科稱,熱毒犯,氣血瘀,
紅腫熱,痛癢潰,局部癥,虛實推,
分初期;中成膿;后潰破,三期成。
重走黃,危生命,伴神昏,發(fā)熱增。
內(nèi)外治,結(jié)合行,初宜消,中透膿,
后期補,重扶正,此三法,是綱領(lǐng)。
2.常見病證
⑴癰
感風熱,火毒攻,氣血瘀,易成癰。
項背處,常易生,初結(jié)塊,白腫疼,
欲成膿,色轉(zhuǎn)紅,痛加劇,感波動。
初清熱,兼散風,消毒飲,金黃用;
成膿期,邪尚盛,清熱毒,并托膿,
活命飲,醒消用,必要時,切排膿;
膿已潰,促新生,氣血虛,八珍應(yīng)。
⑵癤
單個生,小癤言,多發(fā)性,稱癤丹。
隨處發(fā),病纏綿,生頭面,有危險。
清熱毒,涼血兼,五味飲,七星劍;
外敷藥,玉露散,紅藥膏,九一丹。
⑶疔
疔之證,名異同,手足面,皆可生,
共同點,小而硬,或木癢,或劇痛,
化膿慢,轉(zhuǎn)移膿,易走黃,膿毒癥。
忌擠壓,強排膿,毒擴散,禍旋足童;
清熱毒,消腫痛,玉露散,外敷用。
⑷流注
深膿瘍,流注稱,肌豐處,初微疼,
漫腫脹,色不紅,起病因,多癤疔,
見紅點,膿形成,憎寒作,高熱生,
正氣虛,邪必勝,此處愈,彼處生。
清熱毒,必扶正,醒消丸,消腫痛,
活命飲,十全并,外用藥,參見癰。
⑸乳癰
曰乳癰,婦產(chǎn)病,初產(chǎn)婦,尤易生,
因感染,傷七情。奶頭破,乳腺腫,
腫彌漫,紅脹痛,兼寒熱,全身癥。
治大法,消與通,通乳汁,消腫痛,
常用藥,蒲公英,全瓜蔞,不留行;
金黃散,外敷用,成膿期,托透膿。
⑹痄腮
痄腮證,流行性,冬春季,學齡童,
腮腺炎,大嘴風。腮腫大,邊不清,
礙咀嚼,耳后痛,睪丸炎,卵巢腫。
清熱毒,消毒飲,敷患處,青黛粉。
三急腹癥
1.概述
急腹癥,系總稱,絞腸痧,縮腳癰。
發(fā)病急,劇疼痛,變化快,易危生。
腑不通,瘀血成,繼感染,為其終。
治大法,重疏通,瘀則化,熱必清,
此類病,宜慎重,中西法,結(jié)合用。
2.常見病癥
⑴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
尿結(jié)石,膀胱腎,輸尿管,尿道侵。
運動后,突然痛,腰部起,沿尿徑,
尿頻痛,色鮮紅,結(jié)石大,手術(shù)行。
濕熱熏,痰作崇,視體質(zhì),行利推。
導(dǎo)赤散,合五苓,尿石湯,相兼用。
⑵急性闌尾炎
闌尾炎,即腸癰,氣血滯,濕熱凝。
初嘔吐,臍周疼,繼轉(zhuǎn)移,麥氏征,
腹拒按,反跳痛。內(nèi)服方,金匱中;
加外敷,姜芋餅;針刺法,可選用。
⑶膽道蛔蟲病
傷寒論,蟲尤厥證。體失調(diào),蟲難寧,
四處竄,膽囊行。右上腹,鉆頂痛,
頻嘔吐,膽汁傾,大汗出,躁不寧,
脈弦緊,體征輕,有蟲征,劍突痛。
法安蛔。兼溫中,疏肝膽,兼止疼,
烏梅丸,安蛔功,大承氣,可同用。
⑷膽結(jié)石與膽囊炎
肝膽脹,及脅痛,膽囊炎,膽石癥。
名雖異,病機同,諸異物,刺激成。
失飲食,犯七情,寒溫變,誘因生。
右是腹,突然痛,寒熱作,黃疸增。
疏肝氣,利膽行,小柴胡,承氣共。
清膽湯,加公英,金錢草,務(wù)實用。
⑸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多發(fā)病,結(jié)胸證,脾心痛。
食失節(jié),煙酒重,脾失運,濕熱生。
猝發(fā)作,上腹疼,勢劇烈,持續(xù)性,
難安寧,嘔吐頻,痛拒按,上腹緊。
清熱毒,理氣行,大柴胡,加減用。
四 婦產(chǎn)科病證
1.婦科病證
⑴概述
①生理
女之本,血為用,沖任督,帶脈通,
肝脾和,氣血充,先天本,腎之精。
女二七,腎氣盛,天癸至,月事行;
一月來,為常情;二月始,稱并經(jīng);
三月至,名居經(jīng);一年者,避年名;
終身閉,經(jīng)不行,若無病,稱暗經(jīng)。
②病理
氣血損,傷七情,寒濕熱,經(jīng)帶病,
產(chǎn)育多,臟氣弱,勞倦過,正氣奪。
③治法
婦人病,重調(diào)養(yǎng),沖任調(diào),氣血暢。
青益腎,中舒肝,年老者,培中元。
熱則清,瘀則通,虛宜補,實宜攻。
病邪祛,血脈行,正氣復(fù),體康寧。
⑵常見病證
①月經(jīng)病
月經(jīng)病,證多端,監(jiān)證時,細分辨。
月經(jīng)先期
經(jīng)先期,色鮮紅,經(jīng)量多,血妄行。
四物湯,芩連并,熱邪祛,血安寧。
月經(jīng)后期
經(jīng)推后,質(zhì)清淡,小腹寒,色紫黯。
首選方,溫經(jīng)湯,寒邪祛,血脈暢。
月經(jīng)先后不定期
肝氣郁,經(jīng)錯亂,乳房脹,胸脅滿。
調(diào)情志,當為先,解肝郁,逍遙散。
月經(jīng)過多
經(jīng)量多,因兩端,氣血虛,熱為患。
屬虛證,色偏淡,質(zhì)如水,頭暈眩。
益氣血,滋化源,四物湯,酌加減。
熱邪迫,血妄行,如泉涌,色鮮紅,
里熱重,大便干。清火熱,玉燭散。
月經(jīng)過少
經(jīng)量少,期縮短,因血虛,最多見。
益氣血,培中鄉(xiāng),首選用,八珍湯。
痛經(jīng)
青春期,多此證,氣血阻,經(jīng)不通,
伴血塊,色紫黯,宜桃紅,酌加減。
絕經(jīng)
年未老,經(jīng)先停,心肝脾,郁不行。
調(diào)三臟,補腎精,益經(jīng)湯,可通經(jīng)。
②崩漏
經(jīng)期長,血不斷,似水淋,如涌泉,
崩勢急,漏勢緩,舒清補,三法選。
氣虛崩漏
氣虛者,經(jīng)水淋,身乏力,肢體沉。
法益生,新血生,固氣湯,漏下停。
郁結(jié)崩漏
肝郁滯,色紫紅,痛拒按,經(jīng)水崩。
平肝氣,開郁閉,止血湯,功全齊。
血熱崩漏
血熱盛,經(jīng)妄行,脈洪數(shù),面色紅。
滋陰液,泄熱淫,清海丸,化裁飲。
③更年期見證
經(jīng)將絕,肝腎弱,天癸竭,月事錯,
頭暈眩,性急躁,夜失眠,精血耗。
滋肝腎,療虛損,知柏丸,二仙飲。
④帶下證
帶下證,五色見,青黃赤,黑白兼,
嗅氣味,顏色參,分稀薄,辨稠粘。
帶量多,質(zhì)稀薄,流不盡,似水濁。
命門衰,腎中寒,選金匱,腎氣丸。
赤白帶,黃綠兼,味臭穢,口苦干。
利濕濁,并清肝,柴梔芩,合龍膽。
帶惡臭,黃稠粘,陰瘙癢,濕熱原。
完帶湯,易黃煎,除濕熱,體康健。
⑤子宮脫垂
多產(chǎn)婦,過勞累,沖任帶,互不隨,
中氣陷,脾失維,宮脫垂,小腹墜。
舉下陷,益中陽,可選用,益氣湯。
2.產(chǎn)科病證
⑴概述
①妊娠生理
胎成形,十月整;一月孕,二具形;
三月末,性別分;四五月,聞胎音;
六月至,器官成;七月初,發(fā)甲充;
八九月,形體成;十月末,胎足生。
②妊娠月份判斷
妊娠月,需觀察,觸宮底,細檢查。
妊一月,宮飽滿;妊二月,似鵝卵;
妊三月,如握拳;妊四月,兒頭圓;
妊五月,平臍線;妊六月,臍上沿;
妊七月,三指全;妊八月,達胃脘;
妊九月,劍突沿;滿十月,復(fù)降脘。
⑵常見病證
①妊娠嘔吐
妊嘔吐,痰濕堵,肝郁熱,氣機阻。
舒肝氣,解郁阻,化濕濁,和脾土。
姜半夏,茯苓煮,參術(shù)草,香砂屬。
②妊娠中毒癥
妊中毒,分三度。虛風乘,痰濕助。
輕度者,頭眩暈,血壓高,體沉困。
平肝陽,鉤藤飲,加白術(shù),合黃芩。
中重者,浮腫顯,蛋白尿,兼目眩,
甚抽搐,吐痰涎,神昏迷,曰子癇。
滋腎肝,浮陽潛,鉤藤湯,羚角散。
③妊娠跌損
偶跌損,傷胎元,腹墜脹,痛難言。
補氣血,固胎元,取救損,安胎餐。
④胎漏
懷孕時,胎血漏,氣虛陷,血滲透,
固其本,胎安詳,宜助氣,補漏湯。
⑤子懸
妊娠時,胸中煩,脅肋痛,名子懸。
因郁滯,先舒肝,解郁湯,胎自安。
⑥正產(chǎn)
孕產(chǎn)婦,易氣滿,臨產(chǎn)時,莫驚喊,
沉住氣,處泰然,蓄精氣,待分娩。
⑦難產(chǎn)
血虛難產(chǎn)
產(chǎn)期盡,痛難生,血虛滯,胎不行。
養(yǎng)陰血,益氣兼,助順產(chǎn),送子丹。
交骨不開
交骨閉,難張開,氣血虛,或初胎。
通陽氣,佛龜板,虛加參,開骨散。
手腳先下
產(chǎn)之際,手腳下,雖危證,莫驚嚇。
其原因,氣血虧,轉(zhuǎn)天湯,化險危。
胞衣不下
胞衣滯,多初產(chǎn),強用力,氣血散,
急補氣,助血生,送胞湯,胞衣行。
⑧產(chǎn)后四證
產(chǎn)后病,證候多,三大證,詳細說。
一曰痙,二曰冒,三便難,原因找。
惡露多,久不斷,當加之,即四端。
辨虛實,別熱寒,定補攻,擇溫散。
痙
生產(chǎn)后,虛汗多,腠理松,氣血奪。
感風邪,頸項強,牙關(guān)緊,角弓張。
八珍湯,配桂防,補氣血,功善長。
郁冒
分娩后,氣血脫,痰火乘,話難說,
眼發(fā)黑,頭暈眩,生化湯,加味痊。
大便難
便難行,失傳導(dǎo),津血枯,胃腸燥。
滋陰血,增水源,歸芎草,麻仁全。
惡露不盡
惡露淋,多原因,虛或瘀,細辨認。
虛則補,十全固,瘀則通,佛手助。
⑨乳汁不足
生產(chǎn)后,乳不足,氣血虛,肝郁阻。
生乳湯,郁滯疏,扶正氣,用通乳。
五小兒科病證
1.概述
⑴生理特點
嬰幼兒,體嬌嫩,形未充,變化迅,
氣機旺,臟氣清,易康復(fù),生機萌。
⑵診斷特點
診小兒,頗為難,稱啞科,重經(jīng)驗。
望形體,發(fā)育看,筋骨堅,肉豐滿,
膚柔嫩,毛發(fā)潤,性活潑,邪未侵。
筋骨軟,皮膚干,肌瘦羸,病態(tài)現(xiàn)。
望神色,性活潑,面目澤,氣血和。
神疲乏,少言笑,頻哭鬧,病魔擾。
望面色,觀病情,青驚風,主寒痛;
面色赤,心火生;黃主濕;白寒征。
察苗竅,診五官,前后陰,也當看。
白睛赤,風熱見;濕熱熏,睛黃染;
淚汪汪,目赤腫,防麻疹,辨?zhèn)L;
目直視,多驚癇;腎氣絕,瞳仁散。
流清涕,感風寒,肺熱盛,鼻翼煽。
喉與咽,肺相連,觀乳蛾,白喉驗。
舌診法,同成年,小兒病,有特點,
霉醬舌,宿食潛;地圖舌,脾胃患。
察前陰,觀腎經(jīng),陰囊緊,腎氣充,
陰囊癢,多蟲證,若囊縮,病危重。
查肛門,癢蟯蟲,濕熱注,肛灼痛。
望指紋,分三關(guān),辨色澤,別長短。
紫紅熱;鮮紅寒;色澤青,多驚癇。
風關(guān)輕,重氣關(guān),命關(guān)危,射甲險。
曰聞診,同成人,多觀察,細辨認。
小兒哭,聲宏亮,無它證,屬正常。
哭聲尖,急忽緩,心腹痛,因多端。
喘氣促,肺郁閉;風痰涌,似拉鋸;
呼氣長,吸氣短,肺氣絕,病危險。
咳聲揚,有涎涕,多外感,風寒疾;
聲干澀,痰量少,聲嘶啞,多肺燥;
咳聲重,出氣粗,痰黃稠,肺熱屬。
肺胃熱,口氣臭,食滯停,噯酸餿。
腸積熱,便臭穢,若傷食,酸腐味。
小兒科,問診難,由父母,常代言。
三歲內(nèi),切診難,一拇指,定三關(guān),
息六至,正常觀,分脈象,四診篇。
半歲內(nèi),按囟門,陷如坑,陽氣損,
久滯利,或慢驚;高突起,火熱沖。
2.常見病證
⑴麻疹
因毒邪,麻疹患,病一次,終身免。
論病程,期有三:曰初熱;疹形見;
后收沒,順自然。細護理,病自痊,
疹不透,升葛煎,合檉柳,萍荽蟬。
⑵水痘
水痘證,傳染病,濕熱侵,脾肺經(jīng),
輕護理,勿需診,重解毒,清熱淫,
臘梅花,板藍根,金銀花,木通斟。
⑶百日咳
天哮嗆,鷺鷥咳,皆屬于,百日咳。
六歲內(nèi),多此病,冬春季,常發(fā)生,
風疫邪,犯肺經(jīng),郁熱蒸,釀痰壅。
咳回聲,如雞鳴,病纏綿,三月程。
潛伏期,約十天,前驅(qū)期,似外感,
中度熱,咳痰涎,三四天,諸證減,
唯咳重,夜不寧。宜宣肺,化痰并。
痙咳期,第十天,陣發(fā)性,嗽痙攣,
面紅赤,青筋顯,入夜甚,痰多粘。
肺熱型,化痰丸;肺寒型,金沸散。
恢復(fù)期,養(yǎng)脾肺,固本元,宜參味。
⑷新生兒嚴重感染性疾病
新生兒,體嬌嫩,瘟熱邪,最易侵,
常見病,患肺炎,敗血癥,腦膜炎。
感染病,癥多種,特征少,不典型,
測體溫,常不升,易煩躁,弱哭聲,
面蒼白,唇紫青,脈細數(shù),肢厥冷。
肺炎病,三凹征,點頭息,或息停。
生十天,敗血癥,見黃疸,肝脾腫,
出瘀斑,面蒼容,血培養(yǎng),細菌生。
腦膜炎,征不顯,無哭叫,前囟滿,
目凝視,驚厥見,腦脊液,異常顯。
感染病,迅變情,瞬入氣,即入營。
氣分病,白虎湯;入營分,取安宮;
至厥逆,煎附參;兼黃疸,予茵陳;
兼瘀斑,犀角粉;用生地,丹皮斟。
⑸支氣管肺炎
馬脾風,肺熱喘,名數(shù)種,指此言。
論病因,風邪患,易化熱,是特點。
熱而咳,氣急喘,唇紫青,鼻翼煽。
熱喘方,麻杏甘;寒閉肺,華蓋散;
心陽虛,四逆煎;正氣虛,桂龍餐;
或沙參,麥冬湯,養(yǎng)肺陰,體安康。
⑹驚風
急慢驚,屬雜病,風抽搐,曰驚風。
急驚風,風外因,感時邪,或驚恐,
熱痰宿,風邪乘,除病因,詳辯證。
散風寒,葛根用;解熱毒,羚鉤藤;
消食滯,樞保寧;痰壅盛,取青礞;
鎮(zhèn)驚恐,宜抱龍,安神丸,亦可行。
慢驚風,責脾腎,更甚者,傷氣陰,
理中湯,或固真,氣陰虛,地黃飲。
⑺疳積
疳積證,兒易生,失調(diào)養(yǎng),病漸成,
脾胃弱,吐瀉蟲,正氣損,患他病。
形體瘦,是特征,腹脹大,青筋盈,
毛發(fā)枯,骨軟松,面無光,耳失聰,
始傷陽,久傷陰,成龜背,或雞胸。
脾胃弱,宜四君,兼食滯,一捻金,
屬蟲積,肥兒行,可捏脊,刺四縫。
⑻積滯
夏秋季,多發(fā)病,兩歲內(nèi),兒易生。
脾氣虛,飲食傷,感寒邪,暑濕戕。
吐瀉頻,腹?jié)M痛,糞酸臭,瀉后輕,
不思食,眠不寧。宜消導(dǎo),保和靈。
濕熱瀉,分兩般,偏熱重,葛芩連;
濕偏盛,胃苓餐;暑熱瀉,益元散。
虛寒瀉,脾腎傷,取桂附,理中湯。
瀉不止,急澀腸,罌粟殼,禹余糧。
⑼佝僂病
五遲病,五軟病,或解煩,并雞胸。
肝脾腎,氣血精,本元損,佝僂成。
治為次,重調(diào)養(yǎng),調(diào)飲食,曬太陽,
大造丸,久服良,動適宜,可復(fù)康。
⑽夜啼
兒夜啼,非皆病,除生理,夜啼稱。
因濕熱,或受驚,脾虛損,細辯證。
心熱型,舌尖紅,口氣熱,躁不寧。
導(dǎo)赤散,梔芩并。脾寒型,面色青,
肢欠溫,口中冷。勻氣散,可溫中。
受驚駭,多猝病,用安神,或抱龍。
⑾滯頤(流涎)
滯頤證,口流涎,責脾胃,分熱寒。
熱宜清,瀉脾散,寒宜溫,溫脾丹。
⑿鵝口瘡
新生兒,或早產(chǎn),口腔內(nèi),白屑滿。
心脾熱,瀉脾散,虛火浮,知柏餐,
潔口腔,涂龍膽,或兼用,點舌丹。
六皮膚科病證
1.概述
斑丘斑,水泡起,屑痂落,與脫皮,
癢與痛,皮色異。風濕熱,外邪襲,
毒蟲咬,諸刺激,體質(zhì)別,致變異。
中醫(yī)學,重整體,外治標,內(nèi)治里,
理氣血,調(diào)情志,清熱毒,化瘀滯。
2.常見病證
⑴濕疹
濕疹病,內(nèi)外因,脾腎虛,濕熱淫,
風濕熱,致急性,脾虛寒,慢性成。
疹多形,名不同,癢難忍,隨處生。
除病因,詳辯證,霸道藥,避免用,
小柴胡,平胃等,舉數(shù)味,兼外用。
⑵奶癬
嬰濕疹,稱奶癬,好發(fā)處,頭與面。
濕疹型,有兩端,胖多濕,瘦多干。
名胎毒,實有關(guān),懷孕期,飲食偏,
食過量,失后天,癢難忍,兒鬧煩。
調(diào)飲食,為治先,母服藥,最方便,
或清熱,或祛痰,外用藥,青蛤散。
⑶癮疹
曰癮疹,變?nèi)顼L,致病原,因數(shù)種,
風與血,濕熱蒸,傷飲食,塵粉蟲。
發(fā)病迅,奇癢征,或氣悶,吐瀉并。
分時令,詳辯證,常用方,風丹崇,
單味藥,熏洗并,撲爾敏,結(jié)合用。
⑷牛皮癬
牛皮癬,難愈癥,初奇癢,頻發(fā)性,
繼紅疹,扁平形,疹群集,色褐紅。
情志郁,氣血凝,風濕熱,血虛成。
消風散,加減用,消風湯,麻鉤藤,
調(diào)情志,寬心胸,激素膏,可外用。
⑸纏腰火丹
纏腰丹,單側(cè)患,條帶狀,腰脅間,
疹群集,水泡兼,疼痛烈,燒灼感,
春秋季,多感染,患一次,終身免。
清濕熱,涼血兼,解熱毒,痛自安。
蛇丹湯,首推選,涂蚤休,醋磨研。
七五官科病證
1.概述
耳鼻喉,口腔眼,中醫(yī)著,各有專,
內(nèi)外治,諸法全,常見病,舉數(shù)端。
2.常見病證
⑴天行赤眼
風火起,本病患,眼睛紅,是特點,
畏風光,淚如泉,膿眵多,腫痛兼,
惡寒熱,脈浮弦,勝風湯,散熱煎。
⑵眼弦赤爛
慢性病,眼赤爛,山區(qū)間,較常見。
澀癢并,揉頻繁,睫毛脫,瞼糜爛。
感濕熱,風邪犯,爛眼膏,黃連煎。
⑶綠風內(nèi)障
綠風障,青光眼,眼壓高,是特點,
頭疼重,視力減,甚失明,致身殘。
肝熱型,充血見,發(fā)病急,瞳孔散。
清肝熱,潛陽兼,瀉肝湯,可加減。
陰虛型,黑蒙現(xiàn),視力疲,出彩環(huán)。
法滋陰,兼平肝,六味丸,余藥參;
夏枯草,及車前,霜桑葉,槐花添。
⑷中耳炎
言耵聹,中耳炎,兒童期,最常見,
濕熱毒,中耳犯。耳內(nèi)痛,周圍連,
初流水,膿液現(xiàn),重犯腦,病危險。
有表邪,銀翹散,熱毒盛,五味添。
⑸內(nèi)耳眩暈病
內(nèi)耳眩,發(fā)突然,失平衡,天地旋,
頻嘔吐,并出汗,面蒼白,眼球顫,
伴耳鳴,聽力減,久發(fā)后,聽覺斷。
思慮過,怒傷肝,郁化火,迫及膽,
脾失運,濕生痰,清不升,均作眩。
調(diào)肝脾,濕熱蠲,疏肝散,或龍膽。
⑹鼻淵
言鼻淵,分急慢,失時醫(yī),終身纏。
膽經(jīng)熱,邪毒犯,鼻息肉,齒疾患。
急性作,流涕涎,鼻腔阻,嗅覺減,
患病側(cè),頭痛連,鼻旁竇,壓痛顯。
反復(fù)發(fā),慢性變,濁涕出,腥味竄,
頭昏痛,精神倦,礙呼吸,妨睡眠。
蒼耳散,鼻炎片,辛夷散,藿膽丸。
⑺牙疼
牙疼證,因多端,最常見,胃火燔。
大便干,小便短,舌苔黃,齒齦炎。
清胃散,玉女煎,大承氣,導(dǎo)赤散。
⑻乳蛾
曰乳蛾,風熱盛,陰不足,虛火攻。
驟發(fā)病,咽部疼,吞咽難,咽紅腫,
寒熱作,血象升。反復(fù)發(fā),轉(zhuǎn)慢性,
抵抗弱,誘它病。解熱毒,消瘀腫,
大青葉,蒲公英,錫類散,或冰硼。
⑼口瘡
口瘡證,曰口疳,濕熱蒸,虛火炎。
唇內(nèi)側(cè),腭舌面,潰瘍點,疼難言,
忌冷熱,怕辛酸,反復(fù)作,病纏綿。
利濕熱,導(dǎo)赤散,清虛火,玉女煎,
理脾胃,香砂丸,補脾腎,金匱添。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標我,又沒點贊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統(tǒng)會默認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藥知識的相關(guān)資訊,最后就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覺得好看,請在底部點個'贊'和'在看'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