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饃名奇妙,餅從口入 —— 更新:粉腸羊血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1)—— 序言



    陜西面食中,饃和餅是關(guān)中地區(qū)的主食,這里農(nóng)村吃米飯很少,主食以饃或餅,以及面食為主。對于饃和餅的區(qū)分,我定義為 —— 饃是蒸出來的,餅是烤出來,但實際中的叫法卻沒那么明晰,最典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和肉夾饃,其實嚴(yán)格說是羊肉泡餅和肉夾餅,當(dāng)然,有時是不能太摳字眼的,這是生活,不是文學(xué),習(xí)慣也是一種文化。

    隔壁有個陜西面食的帖子,主攻陜西各地的面食中的面條,而本系列將和其成為姊妹系列,專門講述陜西各地面食中的饃和餅。

相關(guān)鏈接:
【肚量三秦】陜西面食,面面俱道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gourmet/491622,0,0,0.html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2)—— 臘汁肉夾饃


      肉夾饃是陜西大名鼎鼎的小吃,號稱中式漢堡,我覺得比肯德基麥當(dāng)勞之流好吃多了。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有心人一定都認(rèn)為是個病句,肉怎么能夾饃?于是便有好事者考據(jù)其叫法源自古漢語,認(rèn)為是一種賓語前置法,其意為“肉夾于饃”,我覺得有時是不能太摳字眼的,這是生活,不是文學(xué),習(xí)慣也是一種文化。

      陜西肉夾饃最主流的兩種是關(guān)中地區(qū)的臘汁肉夾饃和陜北地區(qū)的豬頭肉夾饃,除了這兩種主流品種外,還有一些偏門的肉夾饃,比如合頁餅夾饃、孜然夾餅等等。陜西肉夾饃系列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關(guān)中地區(qū)流行的臘汁肉夾饃,除了單吃外,臘汁肉夾饃一般都是與其它主食搭配,比如涼皮、牛肉拉面、米線等等。臘汁肉夾饃的核心就是臘汁肉,臘汁肉的制作講究用臘汁湯文火燉制煮臘汁肉,不但肉要好,要選上好的豬肉去骨;料要精,配料中有桂皮,草果,丁香,八角,小香等物,當(dāng)然最主要的是煮臘汁肉那鍋陳年的老湯,燉臘汁肉時湯鍋里都放什么調(diào)料,那是人家的商業(yè)秘密,除了常用的配料外,那些名店都有一些獨門配方不傳外人。

      和臘汁肉配套的餅叫白吉餅,用火爐的炭火烙制,而在做臘汁肉夾饃的時候還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只能肉等饃,決不能饃等肉。這是因為烤好后的白吉餅放置的時間稍微一長,就會皮軟了失去了皮焦酥,瓤綿軟的口感。因此做肉夾饃的時候,應(yīng)先將已經(jīng)酥軟的肉慢慢的從鍋中用漏勺托出,放到案上,用刀將肉的精肥分均,等饃出鍋。饃一但出鍋,就將剛出鍋的熱饃立即送到肉案,隨即將剛出鍋的熱饃從側(cè)邊刨開將肉夾入饃內(nèi),這時的臘汁肉經(jīng)熱饃一夾,臘汁肉中的臘汁就全部浸入饃瓤之中,饃瓤含臘汁為飽和狀并有少量的臘汁從焦酥的饃皮開口處溢出。接下來就可以品嘗了,吃臘汁肉夾饃要趁熱,一口咬下,臘汁肉夾饃的饃皮的酥,饃瓤的軟,肉的香,汁的淳全在不言之中!這里肉夾饃一般分為純瘦和肥瘦兩種,推薦肥瘦型,價格不但便宜點,最主要比純瘦要好吃。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3)—— 豬頭肉夾餅


      陜西兩大主流肉夾饃系列,關(guān)中地區(qū)流行臘汁肉夾饃,而陜北地區(qū)則是豬頭肉夾餅,又名“油餅豬頭肉”。豬頭肉夾餅和關(guān)中的臘汁肉夾饃有一定的區(qū)別,關(guān)中一帶把夾肉的餅喚作饃,肉是臘汁肉,剁的細(xì)碎,然后又澆上臘汁。陜北地區(qū)流行的是源自綏德、米脂一帶的豬頭肉夾餅,它不同于關(guān)中肉夾饃的是 —— 陜北肉夾餅的“餅”是真正餅,肉夾餅所用的餅是指陜北一帶常見的千層油餅或油旋(關(guān)中一帶是白吉餅),另外肉選用的是豬頭肉、豬肘子或豬耳朵,與青椒或黃瓜,加佐料調(diào)拌好的片狀或塊狀的肉,因此要比關(guān)中的肉塊要大得多,味道也清淡不少,沒有關(guān)中臘汁肉夾饃那么口味重。

    豬頭肉夾餅這種小吃體現(xiàn)了陜北人豪爽的性格,制作時油餅從棱間切開,中間飽飽塞滿豬頭肉、豬肘子肉,這本身像極了獅子大張口;吃時你也得張大了嘴巴咬才能達(dá)到餅肉混合而食的效果,因此豬頭肉夾餅在綏德一帶又有一個“獅子大張口”的昵稱。和關(guān)中地區(qū)類似,陜北肉夾餅所用的油餅也有講究,其制作得要經(jīng)過和面、制酥、制餅、烙烤四個環(huán)節(jié)。用溫水和面,揉面搟薄抹油酥面,卷為長條分劑,再擰團(tuán)壓扁搟餅拓上花紋,在爐鏊上先烙后烤而成。由于餅芯加入用油和的酥子,出鏊子才有千層油餅的效果,做好的油餅外脆內(nèi)虛,層層可口,若乘熱用刀側(cè)面中間切開,填入涼拌豬頭肉,一個肉夾餅就好了。

    我是在綏德路過北門坡旁當(dāng)?shù)刈钣忻哪昙邑i頭肉店,本來純屬打醬油,但看見師父在制作肉夾饃時,將滿滿一把肉夾在一個個油餅時,頓時嘴饞,其實當(dāng)時的確也肚子餓了,就跟著也要了一份,不過價格不菲,小餅賣完了,大餅要7元一個。油餅似乎不是新烤制,白吉餅涼下來后就變軟,油餅涼下來就便得死硬。口感沒有臘汁肉夾饃重,吃得有些不習(xí)慣。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4)—— 臊子肉夾饃


      上述兩種肉夾饃算是主流肉夾饃,陜西各地還存在著不少非主流肉夾饃,因為非主流,所以不太為人知曉,臊子肉夾饃就是其一。岐山哨子面大名鼎鼎,但其附屬的臊子肉夾饃一樣好吃,臊子肉夾饃所夾的肉源自做哨子面的臊子肉,因此要吃臊子肉夾饃一定得在做岐山臊子面的面館。

      陜西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他的《陜西小吃小識錄》中,對臊子肉的制作工藝有這樣一段細(xì)致入微的描寫 ——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姜末、調(diào)料面煽炒。待水分干后,將醋順鍋邊烹人,沖冒白煙。后以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做好的臊子肉兼具“酸、辣、香”的特點,夾到饅頭、燒餅或白吉饃里面就是臊子肉夾饃,夾在合頁餅中也叫合頁夾餅。

      陜西很多開蘭州拉面的面館都和臘汁肉夾饃作坊搭伴,因為一碗牛肉拉面的量一般不夠,加個肉夾饃是經(jīng)常的事情,臊子肉夾饃一樣,也是和岐山臊子面搭伴,我吃的就是合頁夾餅這種,合頁餅就是蒸饃的一種,不過做成兩片可以對折的合頁狀,方便夾肉,我覺得臊子肉夾饃比陜北的豬頭肉夾饃好吃多了,和臘汁肉夾饃各有千秋。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5)—— 三原封肉夾饃


    三原封肉夾饃也是一種地方特色的肉夾饃,為三原城北十里處的東里堡所出,最早創(chuàng)于清末,后傳入縣城,和陜西其它幾種肉夾饃一樣,三原封肉夾饃也有自己獨有特點。首先,饃所夾的肉叫“白封肉”,它以豬五花肉為主料,加特殊輔料制成,具有色白如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瘦肉酥脆、醇香味長等特點。其二,白封肉所配熱餅不是白吉餅或油餅,而是關(guān)中特產(chǎn) —— 鍋盔。做好的封肉一般放涼夾入鍋盔中,這點和陜北的豬頭肉類似,而且兩者口味都偏清淡。

    我知道三原封肉夾饃還是看鼠曲草的博客,不知這家伙怎么找到的,估計是他居住的客棧老板常叔推薦?據(jù)鼠曲草的博客敘述,三原城內(nèi)先前有家經(jīng)營東里堡封肉夾饃的店鋪,他這幾年每次來三原都要去吃,他感覺封肉夾饃要比肉夾饃好吃,看來他口味較淡。吃封肉夾饃的時候配蔥,饃酥脆,肉肥而不膩。和牛肉拉面搭配臘汁肉夾饃,臊子夾饃搭配岐山臊子面一樣,封肉夾饃也有自己的湯面搭配 —— 饸饹,一般有豆腐和羊血兩種。三原當(dāng)?shù)嘏D汁肉夾饃很流行,而本地的封肉夾饃卻難以立足,可能是封肉過于清淡的緣故,當(dāng)?shù)厝擞X得沒味道而很少光顧,那家店的生意相當(dāng)冷清。去年端午,鼠曲草來三原時去吃,老板已經(jīng)把店名都改了,不再以封肉夾饃作為招牌,等國慶期間再來三原,那家店面就已經(jīng)轉(zhuǎn)讓了。

    三原封肉夾饃和很多美食一樣,也是墻里開花墻外香,雖然在本地?zé)o法立足,在外地倒是也開創(chuàng)了空間,據(jù)說西安就有兩家分店 —— 長安南路店和長纓路易初蓮花店。鼠曲草聽我想去吃,給我推薦,讓我去三原封肉夾饃的發(fā)源地“東里堡”看看。不過我在三原瞎球轉(zhuǎn),東里堡倒是路過好幾次,印象中村子雖然在公路旁,但極其冷清,看不到什么商業(yè)氣息,沒有什么飯鋪,等有機會再去東里堡轉(zhuǎn)轉(zhuǎn)尋覓吧。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6)—— 孜然夾餅


      孜然夾餅也算是肉夾饃的一種,在關(guān)中地區(qū)比較常見,這玩意在夜市攤點上比較普及,一般夜市的炒面攤點上都做孜然夾餅,倒是平時飯鋪攤點不多見沒有專營。所謂的孜然夾餅,就是用青椒和肉絲拌上孜然炒熟,夾在烤好的白吉餅中間,其味道不比臘汁肉夾饃遜色。

      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平時那些面館都做孜然炒面,但做孜然夾餅卻為數(shù)不多,主要原因就是這些面館自己不做白吉餅,要做孜然夾餅的前提,一般都是旁邊有家做白吉餅的配套作坊,面館自己做白吉餅成本太高,除非是專營店,但我還沒見過孜然夾餅的專營店。當(dāng)然也有一些面館平時也做孜然夾餅,但夾餅所用白吉餅都是事先統(tǒng)一做好放涼,如果客人點孜然夾餅,則將已經(jīng)涼下來的白吉餅回鍋油煎加熱,再夾上青椒孜然炒肉,當(dāng)然這種油餅肯定沒有現(xiàn)烤的白吉餅好吃了,比較硬失去了現(xiàn)烤的白吉餅的那種脆性。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7)—— 炒饃花


      三年沒來蒲城,發(fā)現(xiàn)蒲城也開始“裝修”了,縣城內(nèi)一座座高樓聳立,昔日羞澀的村姑開始出落成大家閨秀了。因為一個人旅行的緣故,不太喜歡去門面高檔的飯館就餐,小飯館是俺的最愛,不過最近在整陜西面食這個專題,因為這些飯館可能制作一些地方特色的面食,于是也只好硬著頭皮進(jìn)這類門面不凡的飯館。

      紅旗街上有家以“紅色”為主題的餐館 —— 紅旗飯店,看樣子應(yīng)該是原來蒲城老食堂改制,諸如五一飯店之類,飯館外面裝飾以革命紅旗作為主打,突出紅色印跡,不過里面早就資本主義哈,被人承包經(jīng)營了,不賣憶苦思甜飯。這家飯館應(yīng)該也算是蒲城老字號,主營蒲城當(dāng)?shù)孛?,不過我對面食更感興趣,但它那里只有一款旗花面中我意,價格也不貴,只是人家是當(dāng)菜上,要做就是一大盆供一桌人吃,沒有小碗,只好再換一家飯館。

      感覺蒲城當(dāng)?shù)剡@類中高檔飯館的東西不貴嗎,價格其實就比一般飯館貴一點,因此里面客人很多。換了這家飯館沒啥特色面食,只好點了一份排骨砂鍋,才10元。記得五年前初次來蒲城,夜市上也吃過一頓排骨砂鍋,當(dāng)時價格就是10元,五年過去了,像面食、涼皮、泡饃等等面食的價格都翻番了,嘿嘿,這里的砂鍋竟然沒漲價,除了排骨量肯定少了一些外,仍然可以接受,其它其它配菜量都沒變。單吃砂鍋不夠,只好點個主食吧,翻看菜譜,看到炒饃花,就是它了。

      炒饃花就是把饅頭切成指甲蓋大小的饅頭丁,翻炒后再將打好的雞蛋均勻澆在饅頭丁上,繼續(xù)翻炒,直至饅頭丁表皮微黃,然后再拌上韭菜。炒好的饃花口感非常松軟,軟綿綿吃上去感覺就像豆腐,可惜沒有放鹽,口味很清淡。點的這份炒饃花滿滿一大盤,就著砂鍋只吃了一部分,剩下的大半盤饃花只得打包,第二天早上做了早餐。饃花放了一晚,變硬了一些,但口感更好,韌性加強了,只是感覺配韭菜味道還是清淡,要是撒上鹽或許更好吃。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8)—— 綏德油旋


    陜北古諺: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綏德不光出人才,飲食也很有特色,面食中大名鼎鼎的四十里鋪羊肉面,小吃中的豬頭肉夾餅,而以綏德命名的還有油旋。

    早在單位里的陜北同事聽說我要去陜北時,她便給我推薦綏德特產(chǎn) —— 綏德油旋,不過當(dāng)?shù)厝艘话阍谠绮统杂托?,因此我沒有單吃油旋,后來只是吃豬頭肉夾餅時順道品嘗了一頓。綏德油旋就是油餅,其做法就是用精粉,溫水和面(加少許鹽、堿水),再和硬后蘸水踩軟,醒2小時,分劑置油案上搟為長片,抹上化開的熟豬油,邊搟邊拉薄,撤上蔥花、鹽、花椒粉,卷為面團(tuán),壓扁成餅狀,上爐鏊抹豬油翻烙,待見火色后排入平鏊之下爐圈內(nèi)烘烤至熟。其色澤金黃油亮,層層餅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綿軟,油香撲鼻,因為分層,也有千層餅的叫法。

    綏德油旋也常用做當(dāng)?shù)靥禺a(chǎn)豬頭肉夾餅中的夾餅,可惜我吃得那頓豬頭肉夾餅中的油旋放置時間有些長,不是現(xiàn)煎制,油餅晾涼后有些硬,失去了原有的脆性,可惜了。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09)—— 鎮(zhèn)川干爐


    鎮(zhèn)川鎮(zhèn)屬于榆林市管轄下的一個鎮(zhèn)子,不過距離市區(qū)有60多公里,倒是和米脂很近。鎮(zhèn)川鎮(zhèn)的前身就是明代鎮(zhèn)川堡,為防止蒙古騎兵突破長城防線后沿?zé)o定河南下威脅綏德,明嘉靖29年在取道綏德必經(jīng)的無定河河谷中依河筑土為堡,修建了鎮(zhèn)川堡,“鎮(zhèn)川”兩字便是取鎮(zhèn)守川道之意。

    到了明末清初,明代邊疆的主要矛盾轉(zhuǎn)向與北方的滿清國,而與蒙古方面的矛盾卻相對緩和,于是陜北很多邊堡便成了開放口岸成為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做生意的據(jù)點,鎮(zhèn)川堡就是其一,當(dāng)年陜北有四大名堡的說法 —— 神木的高家堡、定邊的安邊堡、榆林的鎮(zhèn)川堡、子長的瓦窯堡,這些軍堡能成為陜北名堡,主要與它們擁有當(dāng)時主要的商貿(mào)集市有關(guān)。陜北這四大名堡中除了子長的瓦窯堡靠煤炭起家外,其它三個名堡的發(fā)家都是與當(dāng)時的皮毛生意有關(guān)。

    隨著時代的變遷,皮毛生意的衰敗,使得高家堡和安邊堡兩處沒落,而“陜北四大名堡”的旗號就被新興的“陜北四大名鎮(zhèn)”勢力所取代 —— 子洲的周家鹼鎮(zhèn)、子長的瓦窯堡鎮(zhèn)、榆林的鎮(zhèn)川鎮(zhèn)、綏德的義合鎮(zhèn),但鎮(zhèn)川依舊引領(lǐng)潮流,身處不敗之地而名列其中。在變局中鎮(zhèn)川能獨善其身,靠的就是其地理優(yōu)勢,除了皮毛集散地外,它還擁有百貨市場、棉布市場、皮毛市場、五金市場、煙酒市場、糧食市場、建材市場、牲口市場和萬善橋菜市場等九處商品市場,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多種經(jīng)營成為鎮(zhèn)川能獨善其身的法寶,而使得鎮(zhèn)川擁有“塞上小香港”和“旱碼頭”的美譽。

    鎮(zhèn)川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其特產(chǎn)干爐也聞名遐邇。干爐的樣子和大小和燒餅很像,色黃干香,便攜耐藏。因為鎮(zhèn)川和米脂相鄰,米脂縣城也有很多制作鎮(zhèn)川干爐的店鋪,我特地圍觀了一下干爐的做法。干爐饃的做法首先是和面,和好的面塊,按量分成小塊,揉圓拍平,將少許的鹽放在面團(tuán)中心,包住收口,搟成小圓托,最后在干爐中心像蓋章一樣蓋上一個刻印的花紋,即成干爐饃;干爐饃要放在火熬上,烙制時熬子加熱要均勻,烙至面皮發(fā)硬略見火色時,用針在饃皮中間扎幾個小孔,以防饃鼓起,翻兩次身,待兩面皮黃有縫裂時即成。我是在去鎮(zhèn)川羅兀城的途中吃過一回干爐,那天早餐沒吃,到了路口下車,剛好有干爐作坊,于是要了一個,但印象不好,餅做的太硬,感覺更適合老鼠磨牙哈。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0)—— 子長煎餅


    陜北諺語: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瓦窯堡就是如今陜北子長縣城所在地,如今這兩地在飲食圈都以煎餅聞名陜北。子長煎餅是瓦窯堡一帶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食品,和清澗煎餅并列陜北中部兩大名小吃,子長煎餅采用蕎麥糝加水拌成糊狀,以手搓揉至面筋,兌水后經(jīng)紗網(wǎng)過濾在鐵鏊上用文火攤煎而成。面餅成橢圓形,碗口大小,薄如紙,白似銀,具韌性。食用時,往往卷以豬頭肉、紅燒肉、酥肉、雞肉、炒菜、涼拌菜、熱豆腐、豆腐干等,配以醋、蒜湯、油潑辣子,醇香撲鼻,酸辣味濃,是當(dāng)?shù)厝俗钕矏鄣男〕?,子長縣大街上到處都是煎餅店,1990年統(tǒng)計過縣城就有煎餅作坊104家,估計現(xiàn)在只多不少,但這里很少見面皮。

    我是去年春節(jié)去的子長,下午從安定鎮(zhèn)趕回便慕名進(jìn)了路邊一家煎餅店要了一份卷豆腐煎餅,等端上來一嘗,怎么是涼的?在關(guān)中煎餅都是現(xiàn)熱的,我怕店里賣放涼的煎餅,因為大冬天我不喜歡吃涼的東西,因而進(jìn)門時特地看了一下,店里幾個人正在攤煎餅,故而認(rèn)定肯定是熱煎餅,但沒想到還是涼的??!后來知道,子長煎餅和清澗煎餅都是特地晾涼后卷肉或豆腐才端上來,唉!早知道是涼的就不吃了。后來和陜北同事說起此事,她告訴我包的豆腐是熱性的,吃上去涼但到肚子里是暖和的,會越吃越熱。

    除了煎餅是涼的外,吃子長煎餅時的各種作料是要自己放,而關(guān)中這類小吃都是老板調(diào)制拌好后再端上來,結(jié)果我傻呼呼地啥作料不放,直接干吃了一根,吃了幾口就吃不下去了。還好桌子對面坐著的一個阿姨看出來我不會吃,于是主動拿過來調(diào)料盤,里面有七八種調(diào)料碗,幫我將幾種主要調(diào)料放進(jìn)碗里和煎餅攪拌,俺再吃味道就不一樣了,呵呵。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1)—— 清澗煎餅


      清澗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故鄉(xiāng),我去年國慶期間去清澗,還專程探尋了路遙筆下的石圪節(jié)公社和雙水村的原型。清澗和子長兩縣相鄰,同屬陜北黃土高原腹地,一條清秀的河川貫穿兩縣,子長境內(nèi)叫秀延河,流入清澗便叫清澗河。中華文明屬于大河文明,河流對于中華文明的撫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一條黃河貫穿中華五千年文明并孕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陜西也不會例外,同樣也依附于河川,但陜西地域中陜北文明對于河川的依賴和劃分要更盛于關(guān)中地區(qū)。

      河流在關(guān)中地區(qū)對于文化帶的影響不是很大,但在陜北由于溝壑縱橫且地域貧瘠,當(dāng)?shù)乜晒└N的平地基本都位于大小河川形成的川道中,因此幾條縱貫陜北的河川流域匯集了陜北大多數(shù)居民,比如無定河流域的米脂/綏德,蘆河流域的靖邊和橫山,清澗河流域的子長/清澗/延川,延河流域的安塞/延安/延長,洛河流域的吳起/志丹/甘泉/富縣/黃陵/洛川,以及大理河流經(jīng)的子洲和綏德。雖然大家同處陜北,但這些不同河流流域的居民由于陜北縱橫溝壑的分隔便形成了相互差異的文化帶,在文化和語言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小圈子,飲食方面也不例外,清澗和子長行成了“煎餅小圈子” —— 陜北最有名的兩大煎餅小吃。


      清澗煎餅和子長煎餅雖為同門兄弟,但和子長煎餅各有所長,可以說是“求大同,存小異”。和子長一樣,清澗縣城的大街上的煎餅店隨處可見,如同關(guān)中隨處可見的涼皮店。到清澗的第二天早上隨便找了一家煎餅店,要了一份端上來一看,果然與子長煎餅不同。清澗煎餅個頭要比子長煎餅大得多,要是把子長煎餅比作小家碧玉,那么清澗煎餅就如同大家閨秀,由于清澗煎餅個頭大,因此這里是按個數(shù)賣,一塊錢2個或更多,而子長是按份數(shù)賣。兩地煎餅包裹的餡都分豆腐和肉兩大類,我都選擇了豆腐餡。雖然都是包裹豆腐,子長是豆腐塊,而清澗是整條。

      另外,就是吃煎餅的作料用法也不盡相同,子長是把各種作料澆到碗里的煎餅上面混拌,和吃涼皮一樣,而清澗則是要在小碗中蘸著吃,有點像關(guān)中這里的蘸水面吃法。清澗煎餅店的老板端過來兩個作料碗,一個湯碗里的調(diào)料據(jù)說是以姜蒜湯汁和番茄醬汁混合,另一個嘗了一口好像是酸梅湯,老板說酸梅湯那種可以蘸也可以當(dāng)湯喝,我選擇當(dāng)湯喝而用姜蒜湯汁和番茄醬汁做調(diào)料蘸著吃煎餅,口感嗎覺得沒子長煎餅好。末了,桌對面又來了一位食客,他的吃法到干脆,將整大條煎餅往酸梅湯中一泡,然后拿起來一揚脖整條吞進(jìn)嘴里,看得我頓時目瞪口呆,哦原來清澗的煎餅還有怎么吃法啊,對于兩地煎餅的喜愛,我還是喜歡子長煎餅更多些。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2)—— 三原千層油餅


      千層油餅是三原當(dāng)?shù)匾淮竺〕?,亦名金錢油餅、金錢油塔,俗名抹布串油餅。相傳是清末三原當(dāng)?shù)亟?jīng)營餐館的趙伯安研制而成,后由趙志正子承父業(yè),在椽巷開設(shè)門面,獨家經(jīng)營,如今傳至第三代,在三原城隍廟廣場旁開立門面經(jīng)營,名為趙家千層油餅。1983年被評為陜西省名貴食品,2009年被列入陜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千層油餅做出來和先前的三原特產(chǎn)疙瘩面很相像,與其說是餅,不如更像面。千層油餅由一條條細(xì)絲團(tuán)成一起,松綿不膩。其做法是用豬板油加調(diào)和揉面,制成一絲絲盤繞的長長的一條疙瘩后,上籠蒸出,立起便如寶塔一般,泛著油光,這千層油塔之言實實不虛。三原當(dāng)?shù)厍佑惋灥某苑ㄖv究搭配泡菜和豆?jié){,吃油餅時須用筷子一絲絲地抖開,挑到小碗里拌上泡菜一丁丁慢慢品嘗,一般吃一到二疙瘩足矣,再往多里吃也不好,一是不好消化,二是也會感覺有些膩,說白了也就吃個新鮮,吃完后再配碗豆?jié){喝,利于消化。

      雖然城隍廟前的趙家是三原當(dāng)?shù)亟?jīng)營千層油餅的正宗老字號,但趙家后人似乎不善經(jīng)營,時隔三代還是窩在一間小門面里小作坊制作。小作坊也罷,走曲高和寡路線也沒啥,關(guān)鍵還偷工減料。吃千層油餅除了就泡菜外,還講究搭配豆?jié){喝,利于消化。但是聽鼠曲草講,趙家為了節(jié)約,竟然將豆?jié){換成面湯,服務(wù)態(tài)度也不好,照實讓鼠曲草很失望。三原其它經(jīng)營千層油餅的山寨作坊不少,與趙家固步自封相比,尤以老黃家善長經(jīng)營,三原本地人多在老黃家吃,我也是在老黃家品嘗的千層油餅,城隍廟前的趙家通常是留給外地來參觀城隍廟預(yù)留著的,嘿嘿。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3)—— 菜夾餅


      都知道陜西肉夾饃出名,不過即使大家都富裕了,每天一個肉夾饃也不是絕大多數(shù)人消費得起的,因此與肉夾饃對應(yīng)的廉價版就是 —— 菜夾餅。菜夾餅顧名思義,就是餅里夾菜了,我們這里菜夾餅一般是早餐吃的比較多,平常時間少見。菜夾餅的餅和肉夾饃一樣,選用白吉餅,配菜就豐富多了,跟自助餐類似,有七到八種式樣的菜供選擇,夾餅的時候隨便點菜,夾滿為止。不過據(jù)說夾餅用的菜是菜市場收撿的剩菜,爛菜,嘿嘿。

      除了菜以外,還有俗稱“花干”的豆腐干,就是整塊豆腐油煎后切成片狀,和雞蛋放在一起用花椒大料等煮,我挺喜歡夾花干,外配咸菜和其它一些蔬菜,也可以夾雞蛋,但要多加錢。菜夾餅用的白吉餅和肉夾饃一樣,要現(xiàn)烤才好吃,不過早上上班人流那么大,現(xiàn)烤那里來得及,都是事先烤好放在棉被底下保溫,味道自然差了許多。不過早上大家都是為填飽肚子,口味差些無所謂了。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4)—— 牛羊肉泡饃


      在陜西大眾面食中,最受歡迎并最能代表陜西飲食文化特色的風(fēng)味小吃,非牛羊肉泡饃莫屬了,其烹制精細(xì),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饑,素為關(guān)中一帶人所喜愛,除了烈日炎炎的夏季,春秋冬三季節(jié),尤其是冬季是吃牛羊肉泡饃的最佳時節(jié)。

      關(guān)于泡饃的來源,據(jù)說是由古代的羊羹演變而來的,早在西周時就有將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的傳統(tǒng),而據(jù)《宋書》記載,南北朝時的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xiàn)出羊羹這一絕味,競由俘虜升至太官令。民間傳說牛羊肉泡饃則是與宋代開國皇帝有關(guān),趙匡胤未得志時流落長安街頭,饑餓難忍,曾向路邊一賣牛肉的小店討來肉湯泡饃吃。十年后,他當(dāng)上了皇帝,盡管皇宮里山珍海味應(yīng)有盡有,但他總覺得不香。一次他出巡長安,又去找當(dāng)年的店主給他泡了一碗饃吃,這件事很快傳遍長安,品嘗牛肉泡饃的人越來越多,有時牛肉供應(yīng)不上,便以羊肉替代,又稱“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的煮肉工藝很講究,調(diào)料一般用精鹽、花椒、八角、草果、桂皮、良姜、蒜苗等配置。先把全羊骨或牛骨架放清水鍋中大火燉煮,用舊調(diào)料袋提味,然后下肉塊,換新調(diào)料袋加味,然后以肉板壓實加蓋,小火燉八小時,至肉爛湯濃,湯色如奶,將肉撈出放肉板上,依照顧客選擇的部位切配。牛羊肉湯之美,早在北宋時便有定論,蘇軾便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詩句就可以為證。另外,牛羊肉泡饃用的“饦饦饃”也不同于一般的燒餅,俗稱“死面餅”,是用十分之九的面粉、十分之一的酵面摻合揉勻,制成饃坯,入鏊烘烤而成。這種饃硬如生鐵,韌如膠皮,甘甜清香而人湯不散。


      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上也與別的食品不同,饃須自己掰,若能掰得細(xì)如黃豆大小方稱行家,因為如果饃掰得大了,羊湯味就泡不進(jìn),吃起來味同嚼蠟,令泡饃的風(fēng)味大減。另外,朋友聚在一起吃泡饃,掰饃的過程是邊掰邊聊天,與喝茶品咖啡聊天異曲同工。掰完饃的碗送進(jìn)廚房后,有經(jīng)驗的廚師“以饃定湯,以湯調(diào)料,武火急煮,適時裝碗”。吃泡饃時要順著碗邊一點一點的蠶食,方能品出其美味,不能用筷子來回攪動,否則饃將發(fā)瀉,難以保持鮮味不變。吃泡饃除了主餐外,配角的糖蒜和辣醬也必不可少。泡饃尤其是羊肉泡油性較大,吃糖蒜有助消化,好的泡饃館都是自己腌制糖蒜。如果幾個朋友或同事一起吃泡饃,通常要再點幾份涼菜和啤酒配著泡饃吃。

      一般牛羊肉泡饃館制作的泡饃分為羊肉和牛肉兩大類,我一般都點牛肉泡饃,羊肉相對膻味大些,也貴一些。如今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陜西各地的泡饃館很少讓顧客手工掰饃了,都是點好后由機器掰饃,這樣也衛(wèi)生,那些純手工掰饃的泡饃館估計都是給外地游客擺鮮一下而已。泡饃的吃法通常有“單走”、“口湯”、“干泡”、“水圍城”四種,單走是指饃與羊肉分開上桌;口湯就是泡饃吃完后,泡饃碗中還剩下一口湯;干泡則是煮得比較干,吃完了剛好沒有湯,水圍城則是饃在中間,四周以湯圍之;此四種吃法完全是以湯的多寡來區(qū)分。但現(xiàn)在除了少數(shù)泡饃館還講究外,大多數(shù)似乎以口湯吃法為主了。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5)—— 水盆羊肉


      牛羊肉泡饃油膩加上偏咸,不少南方人吃不慣,其實陜西關(guān)中一帶還有一種水盆的吃法很流行,俗稱“水盆羊肉”,只是外地人大多只知羊肉泡饃,而不知水盆羊肉。據(jù)說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渡郊仪骞芬粫校浭隽酥笱蛉鉁募记?—— 羊作臠,置砂鍋內(nèi),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數(shù)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爛。做好的水盆羊肉是肉爛湯清,鮮嫩爽適,味美可口,如與燒餅同吃,并佐以青蒜、芫荽、泡菜,則風(fēng)味尤美。  

      和油膩的牛羊肉泡饃相比,水盆羊肉則顯得清淡了許多,我覺得南方人來陜西如果吃不慣羊肉泡饃,可以嘗嘗水盆羊肉,別有風(fēng)味。陜西地方的泡饃館一般都經(jīng)營水盆羊肉,雖然沒法與羊肉泡饃平分秋色,但貌似也有四六開。西安地區(qū)以羊肉泡饃出名,西安及其周邊地區(qū)品食泡饃多些,而水盆羊肉則是渭南地區(qū)見長,那里的渭南市、浦城縣、澄城縣等經(jīng)營的水盆羊肉美譽關(guān)中。對于吃不慣北方重口味的南方人而言,來陜西不必拘泥于泡饃,可以點食口味清淡的水盆羊肉。



      和牛羊肉泡饃一樣,水盆羊肉也細(xì)分水盆羊肉和水盆牛肉,但點水盆牛肉的似乎少見,大家都愛點水盆羊肉。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白吉饃或鍋盔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和泡饃不同,水盆羊肉配的白吉餅是熟面餅,烤好的白吉餅習(xí)慣上盛放在竹制托盤中端上餐桌。但是掰餅放入湯中時,決不能像羊肉泡饃那樣掰成黃豆粒大小,那就麻嗒了,要掰成大片放入碗中浸泡就著羊肉吃。據(jù)說陜西澄城縣的水盆羊肉吃法還更特別,是用一種月牙餅搭配吃的,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月牙餅中,加些新鮮青椒丁,就著羊肉湯吃。


(水盆掰饃要掰大塊的哦)

      另外,去泡饃館點泡饃和水盆也很有講究,一般的泡饃館都同時經(jīng)營這兩種系列,進(jìn)陜西這里的泡饃館點泡饃,經(jīng)常會有服務(wù)員向你詢問 —— 泡饃還是水盆?這種情況很好回答,不會出問題。但是在渭南地區(qū),尤其是蒲城一帶,當(dāng)?shù)亓?xí)慣上將泡饃稱作煮饃,而將水盆稱作泡饃。如果你進(jìn)泡饃館,服務(wù)員問你 —— 煮饃還是泡饃時,想吃羊肉泡饃就必須回答要“煮饃”,想吃水盆羊肉時就要回答吃“泡饃”,千萬別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吃泡饃當(dāng)然點泡饃了,結(jié)果很可能給你算上來一份水盆。這種因為地域叫法差異引發(fā)的爭議,我在泡饃館見到好幾次呢。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6)—— 小炒泡饃


      陜西泡饃的種類不少,除了主流的羊肉泡饃和水盆羊肉外,還有不少非主流的泡饃品種,小炒泡饃就是一種。小炒泡饃是牛羊肉泡饃的一個變種或者說一個分支,貌似是回民泡饃館的特產(chǎn),和常見的牛羊肉泡饃在做法上有區(qū)別 —— 普通泡饃是煮出來的,而小炒則是炒出來的。小炒泡饃,就是把一般的泡饃單獨擱在一個小鍋里面燴,這燴的同時要加上青菜、木耳、番茄和紅燒的牛肉等等,還要放醋。小炒的味道既有泡饃的濃郁厚重,還有酸辣爽口的獨到滋味,吃起來比一般的牛羊肉泡饃要爽口且不膩,所以特別受女士的青睞。


小炒和泡饃之間的區(qū)別,簡單概括一下就是一種是清淡的肉片,一種是肉丁;一種是清湯,一種是湯少加醋。普通泡饃一般是湯的,而小炒湯少是干的。泡饃里面用的肉是放上繩載了各種調(diào)料的像枕頭一樣的大包煮上一定時間,并在肉上壓著石頭防止肉變散,煮到一定程度要撈出來放在專門的架子上晾著,制作泡饃的時候用刀一片一片的切下來,然后用來制作泡饃。而小炒泡饃跟普通泡饃的區(qū)別在于小炒所用的肉是切好的新鮮牛羊肉的肉丁,也是加上調(diào)料在鍋里燒煮,到了一定程度肉撈出來放在專門的竹簸箕里晾著,這個過程還要用大功率的電扇對著肉吹,定時翻肉,應(yīng)該是防止燒出來的肉太多捂著容易變味。

口感上,普通泡饃講究的是湯好口感清淡,而小炒講究的是配料多,口味重,一般會添加黃花木耳,必不可少的在制作中添加醋和辣椒。簡單說,小炒泡饃就是燴菜泡饃,如果覺得普通泡饃光是肉,沒有菜,小炒泡饃則彌補了這個缺憾。以前沒注意過小炒泡饃,最近吃過幾回,感覺口味真重,比較咸。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7)—— 葫蘆頭泡饃


      在陜西,經(jīng)營牛羊肉泡饃的商戶很多都是回民,但有一種泡饃卻是漢民獨有,就是享譽古城西安的“葫蘆頭”。葫蘆頭泡饃的掰饃方法與牛羊肉泡饃相同,但它卻是用豬腸和豬肚烹制的,因此千萬別跑到回民開的清真泡饃館里點什么葫蘆頭泡饃,會被轟出來的,呵呵。

      葫蘆頭泡饃源遠(yuǎn)流長,最早可追朔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shè)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藥圣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當(dāng)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diào)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制,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藥圣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藥葫蘆以示紀(jì)念,并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一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一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頭又有不少經(jīng)營豬肚腸的“豬雜羔”店。1923年原豬肉店的小掌柜何樂義也挑擔(dān)經(jīng)營起豬雜羔來,為了取得競爭優(yōu)勢,他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chǔ)上銳意改進(jìn),在大腸頭中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xì)作,烹制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diào)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1931年他在西安廣濟(jì)街開設(shè)一爿專營葫蘆頭漪饃的小店,當(dāng)時一位山西籍的美食家取杜甫《春夜喜雨》詩中“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之意,給這家小店取名“春發(fā)生”,從此“春發(fā)生”葫蘆頭濟(jì)饃館便成了譽滿大西北的名店?,F(xiàn)在陜西各地的葫蘆頭泡饃館,不好意思打“春發(fā)生”分店的旗號,于是統(tǒng)一口徑,一律掛“南院門葫蘆頭泡饃館”的招牌,連店面都是統(tǒng)一規(guī)格。

      和牛羊肉泡饃相比,葫蘆頭泡饃的湯口感更鮮美,雖然掰饃都一樣,但配菜一般不配糖蒜,而是一碟泡菜,湯里的辣子油是店家放,不像牛羊肉泡饃是自己拌辣醬。另外,葫蘆頭通常比較韌,不像牛羊肉泡饃的肉爛,好咀嚼,葫蘆頭不太容易嚼爛。據(jù)說葫蘆頭的大腸吸五谷之精華,性溫善補,理調(diào)生機,猶如藥中“甘草”,隨熱即熱,隨涼即涼,冬可暖胃健腸,夏可清熱爽腑。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8)—— 驢肉泡饃


    泡饃除了傳統(tǒng)的牛羊肉,非主流中除了最有名的葫蘆頭泡饃外,陜西還有一些非主流泡饃,驢肉泡饃就是其一。在陜西,蒲城或許真是泡饃的圣地,除了后面要提到的各色燴菜煮饃外,驢肉泡饃也是在那里見到并品嘗。在考院巷子里看到一家驢肉館,專營驢肉系列泡饃,按蒲城當(dāng)?shù)亟蟹?,泡饃和水盆分別叫做 —— 驢肉煮饃和驢肉泡饃。驢肉泡饃和你羊肉泡饃沒啥大區(qū)別,就是用驢肉置換了牛羊肉,但口感差多了。

    吃完驢肉泡饃后的感覺就是,泡饃這玩意還真得和牛羊肉搭配,驢肉泡饃吃不慣的,主要就是太膻,聞著別扭,加上泡饃做得油性大,真是難以下咽。羊肉也有膻味,但和泡饃搭配很好,即使湯油性很大,也感覺不出什么不適應(yīng),但是驢肉泡饃就不行。后來在三原見到過狗肉泡饃,徹底怕了沒敢去吃,泡饃這玩意還是老老實實和牛羊肉或豬肉搭配吧,驢馬肉或是狗肉做涼菜還行,要是做泡饃,俺是吃不慣。

    時值中午,這家飯館的生意不錯,很快我坐的那張圓桌又來了幾個人,她們點的是驢肉水盆,當(dāng)?shù)亟畜H肉泡饃。我后悔要是要份驢肉水盆或許能好些,驢肉泡饃油性和膻味太大,最后勉強把驢肉吃光,饃留了半碗實在沒胃口吃完。


(驢肉泡饃)



(驢肉水盆)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19)—— 碼子煮饃


    蒲城當(dāng)?shù)亓?xí)慣上把泡饃稱作煮饃,而把水盆叫做泡饃。蒲城人在羊肉泡饃的基礎(chǔ)上搞了不少衍生品種,比如前面提及的驢肉泡饃,但最多的還是一系列燴菜泡饃,最有名的碼子泡饃就是其一。

    碼子煮饃似乎是陜西特產(chǎn)三鮮煮饃的改良版,它是在水盆大肉和開水泡饃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于宋朝年間的食物,主要配料為肉丸子、油發(fā)豬皮、燒肉片、丸子、五花肉、木耳、黃花菜、粉條、青菜等,再加之用上好的肉骨全雞輔料熬制而成的骨湯,再配上和牛羊肉泡饃一樣的烙餅(即死面餅)烹制而成,碼子煮饃的饃掰制程度要比羊肉泡饃的饃塊稍大一些。和牛羊肉泡饃相比,碼子煮饃面湯油性較小,口感和普通肉湯類似。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20)—— 豆花泡饃


    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東府一帶的泡饃以水盆著稱,而西府當(dāng)?shù)匾灿凶约禾厣呐蒺x —— 豆花泡饃。豆花泡饃出自西府鳳翔,在西府周邊數(shù)縣廣為流傳,與前面提到的幾種泡饃不一樣,豆花泡饃一是素食,二是當(dāng)?shù)卦绮统裕顷P(guān)中西部一帶很有名氣的早點。豆花泡饃發(fā)源于秦地西府鳳翔一帶,源遠(yuǎn)流長,久負(fù)盛名。當(dāng)年蘇東坡任鳳翔太守時,據(jù)說在品嘗了雍城豆花泡饃后,稱贊其為 —— 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這里“金玉瓊漿”說的就是豆花泡饃,其中“金”說的是金黃的饃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瓊漿”是對豆?jié){的美譽。

    豆花泡饃其實就是豆腐腦泡饃,其配料是豆腐腦(當(dāng)?shù)厮追Q豆花)、豆?jié){、饃(鍋盔片)、麻花、咸菜末、辣椒油。豆花泡饃中的豆花如同常見的豆腐腦,但豆花軟硬的要求不同于豆腐腦,就是說既不能像豆腐腦那樣嫩,也不能像豆腐那樣老,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間的一種豆諩食品。這種豆花的口感講究吃到嘴里,是一種滑溜溜,清爽爽的感覺,再加上紅紅的油潑辣子和用上好的胑烙好的,切得又薄又寬的鍋盔饃,再配上麻花,做成美味的豆花泡饃。豆花泡饃用的饃不是白吉餅也不是死面餅,而是切成片狀的陜西特產(chǎn)鍋盔。鍋盔片一定要在豆?jié){煮一小會,不是在豆?jié){里面泡的,不過鍋盔要切的薄厚適宜,太厚的話,豆?jié){泡不透,味進(jìn)不去,太薄的話,等吃到后面就碎了。最后用濃汁豆?jié){加佐料將饃片和豆花滾湯燒煮燴成一碗,澆上西府一帶自產(chǎn)的辣椒油而成。

    或許是早點的緣故,豆花泡饃很便宜,滿滿一大碗不過二、三元錢,但很管餓,我在我們當(dāng)?shù)睾枉胗纬赃^兩頓做早餐。論口味與羊肉泡饃,甚至粉腸羊血或羊雜湯相比,或許放了豆?jié){的緣故,總感覺發(fā)甜,或許南方人特別江南一帶吃合適,對于口味偏重的我而言,總有股不適應(yīng)的感覺,但作為純素早點還是不錯的。

 
 
【肚量三秦】饃名奇妙,餅從口入(21)—— 粉湯羊血


    關(guān)中泡饃家族中還有一個非主流品種便是“粉湯羊血”,西安當(dāng)?shù)刈钪姆蹨蜓恰巴跤浄蹨蜓仭?,它是本世紀(jì)初由王金堂在南院門牛市巷口創(chuàng)設(shè)的。粉湯羊血和泡饃類似,粉湯羊血也有泡饃和水盆吃法,泡饃的吃法是由顧客先將白吉餅掰成小塊,放人碗內(nèi),廚師取羊血和豆腐片入鍋內(nèi)焯兩三滾,撈出放在饃的上面,加入粉絲,澆上熱湯稍泡,用手勺把湯潷去,再澆再潷,如此連續(xù)以滾湯漪三、四遍,直到把饃浸熱浸透,調(diào)入油潑辣子和煮臘汁肉時撇出的臘灸油,加蒜苗絲、香菜末,再澆入適量的熱湯即成。

    粉湯羊血制作工藝主要是牛羊血塊和漪饃,粉湯羊血中的羊血塊是在宰羊時把鮮血接在盆中,用馬尾籮濾去雜質(zhì),經(jīng)過適當(dāng)?shù)奈锢矸椒ㄌ幚恚蛊淠?,最后置?0度的熱水浸泡一小時,使羊血熟透,切成火柴桿細(xì)的血絲而成。粉湯羊血的鮮湯的制作很有講究,據(jù)說所用的五香調(diào)料達(dá)二十種之多,其中有許多溫中健胃和芳香開竅的中藥,因而適合年老胃弱者。我們當(dāng)?shù)匾灿蟹勰c羊血,不過以水盆吃法為主,因為只在早上賣,因此成為我們當(dāng)?shù)亓餍械囊环N早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混西安”必備!史上最全的西安“黑話”!
陜西美食大全之陜北篇
陜西超火的水盆羊肉,一天3只羊50斤羊骨一鍋煮,月牙餅夾肉特香
名震三秦水盆香,渭北風(fēng)味第一碗,吃一次好難,打卡西安美食十期
延安小吃大全*
伙計,來碗水盆羊肉,兩份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