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到寫作
上周我們談到如何在古代作品與如今之間建立起通路,我自己在課程中重點做了2件事:一個是問題與思考,另一個是寫作技術的學習。前者我們已經(jīng)展開過了,現(xiàn)在來談談后者。
不僅限于古代作品,這也是很多學生和家長不斷地在問我的問題:很喜歡讀書,也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寫作仍然覺得很困難?——這是因為,從閱讀并不能直接跳躍到寫作,中間還有一段路。
總體而言,我把閱讀對寫作的幫助分為2類:
? 素材的積累。又可以分為2種情況:
一種是平時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起多方面、多種類型的素材,在碰到某個寫作課題時,可以調(diào)用其中相關的部分?!@也就是我從前說過的,除了觀察所得、個人的感受與思考、從旁人口中聽到的內(nèi)容這3類素材之外,來自書本/其他資料的第4類素材。
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首先,平時要多閱讀的是哪一類作品?——非虛構類,對不對?歷史類、自然科學類等等,被調(diào)用的概率比較高。小說等虛構類作品在素材積累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較少。
比如我們有一套《茶經(jīng)》閱讀課?!恫杞?jīng)》其實是一本非虛構類的書,介紹了從種茶、采茶到制茶、飲茶的方方面面,還介紹了從先秦到唐朝中期的茶歷史,這里面就有許多素材,是可以在寫作當中使用的呀。
其次,在閱讀時就不能一掃而過,而是要理解、并且大致記得所讀到的內(nèi)容,只有真的存儲好了,有需要時才能調(diào)用。如果一本書讀完,能記得的很少,那能調(diào)用的當然就更少了。
大家可能會問:記不住怎么辦?平時的寫作其實好辦,只需要大體上記得某些素材出現(xiàn)在某本書的大致某個位置,不要偷懶,去翻找、落實即可。考試的時候沒辦法,只能拼記憶——不過,要是閱讀時真的用心去理解了,用自己的語言也能寫出個大概。
這種廣泛閱讀所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基礎素材庫。對應到具體的寫作課題,相匹配的素材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時候很少、甚至在自己已經(jīng)積累的素材庫里找不到匹配的,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還有第二種情況——只出現(xiàn)在平時的寫作中,那就是針對寫作課題,專門去找素材。這當然也是一種特殊的閱讀。如何找、如何整理和使用素材等等,這里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話下次可以專門寫。
以上是從閱讀到寫作,大家都可以去操作的一條路徑,就是把所讀到的內(nèi)容處理為寫作素材,變成文章【內(nèi)容】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素材來源的,主要是非虛構類作品。
如果你非要問我,閱讀小說難道就沒有用了嗎?有,但需要繞個彎。
要學會分辨小說中的內(nèi)容。首先把虛構情節(jié)都排除掉,然后去找出可以作為素材的部分,比如小說中寫到某個地區(qū)某個時段會開某種花,你可以驗證一下,如果是真的,這就是一條可用的素材。
能理解這兩者的差別嗎?
其實散文也是如此,你要注意分辨,散文中所寫的作者的經(jīng)歷啊、感受啊等等,是無法作為素材直接使用的(除非處理為“某個作品曾經(jīng)寫到過某段經(jīng)歷”,很間接),但所寫到的現(xiàn)實內(nèi)容,比如蠟梅共分X種,其中生長在Y地區(qū)的主要是Z,開花時段為……這種是素材。
那么大家可能要問:小說等虛構作品、以及散文,都不能為寫作提供幫助了嗎?當然也不是,但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類情況了:
? 寫作方法的學習。這里也可以分為2類:
一類是結構、層次的學習。在這個角度上,單篇文章(散文,包括記敘文、論說文等等都在內(nèi)),對大家的幫助應該說是最直接的,因為你寫的也是單篇文章。但這需要一點點抽象的能力。
首先在閱讀時要學會拆解結構(而不是只關注內(nèi)容了),看清楚作者的結構布局,整篇文章的大框架是怎樣,每個段落內(nèi)部的細分層次又是怎樣,各個段落、各個層次之間又有哪些連接。
去積累這些框架結構。然后在自己寫到某個課題時,選擇對應的框架結構,拿出來用——當然,根據(jù)具體課題,往往還要略作調(diào)整。但大框架如果有了,文章的主體實際上就已經(jīng)穩(wěn)了。
比如在《古代散文選讀-3》論說思辨類中,最后一課我講蘇洵和蘇轍父子倆各自所寫的《六國論》(同一個題目,2篇不同的文章)。蘇洵這一篇歷來是被當作論述文結構的典范,就是最經(jīng)典的框架:
開頭立論,給出觀點;中間分層次展開(蘇洵用的是二分法,分正反兩面展開);結尾總結、回應開頭,并做拓展延伸。——這個框架,大家在寫論說文時,就可以直接使用。事實上回頭再去看蘇轍那一篇,會發(fā)現(xiàn)他的大框架也是如此。
在這個框架中,還可以再仔細拆分,例如蘇洵那篇文章的開頭立論部分,實際上又可以細分為幾個層次:先給出觀點,然后略作闡釋;之后提出一個反對問題,之后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進一步夯實觀點?!@個細分層次,大家在立論部分也可以學習使用啊。
再看蘇轍,他的立論部分層次就略有不同,是先談由頭(也就是這篇文章的討論對象),接著提出疑問(也就是這篇文章要分析的問題),之后針對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觀點,再對這個觀點略作闡釋?!@個細分層次,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嘗試著用用看?
很多人不會寫開頭,除了沒理清寫作順序、找不準內(nèi)容(事實上應該先思考文章的中間部分,再從中提取出最核心內(nèi)容,以簡潔的、吸引人的方式放到開頭,順序顛倒先寫開頭,的確是寫不好),另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開頭可以有怎樣的層次,寫出來永遠是僵化套路。
那么通過閱讀不同文章的開頭,去分析它們的層次,試著模仿、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學會了以后再嘗試做點變化……是不是寫作能力就可以獲得提升?
當然,要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大家可以先在我的課程中去看我所給的示范,從已經(jīng)拆解過的文章里就能學到很多(因為我選過的嘛)。先用起來唄!
還有一類是具體寫作技術的學習。
比如寫一個人,如何寫,你可以去散文中找找“寫人”的類型(在《汪曾祺閱讀課》中我們就講到過相關篇目),如果閱讀小說時看到集中寫某個人物的段落(比如小說在開頭部分會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讓主要人物一一出場,被介紹給讀者),也可以琢磨它是怎么寫的。
比如寫一個地方,同樣的,你可以去找“寫景”“游記”類型的散文,也可以在小說中找到比較集中的段落看一看(通常是進入新場景時會有一段,因為要讓讀者也跟著進入這個場景,建立起直感——當然后續(xù)還會有分散細節(jié),把它們匯聚起來也是一種學習)。
還有更具體的。比如在《古代散文選讀-3》中我講到歐陽修的一篇文章,主體部分談琴聲。琴聲是抽象的,如何用文字來描述,并讓讀者建立起對琴聲的感知和理解呢?歐陽修使用了類比。那么我們自己在寫音樂時、以及在寫其他抽象事物時,是不是可以參考這個方法?
此外在課上我更進一步分析了,歐陽修寫琴聲時,層層遞進的寫法:從最表層的音調(diào)、節(jié)奏寫起,寫到旋律與具象感受,再寫到更深層的情感,再寫到品格與調(diào)性……使得那巨大的一段,層次分明,絕非混沌一片。這種層層深入的寫法,是不是我們也能學習、模仿一下?
(當然,這其實跟我前面所談的結構、層次也有關聯(lián)。)
再比如講韓愈的文章時,我說到他的論說文往往氣勢很足,這種氣勢從何而來?比如他有時會使用大量的設問。把問題接二連三地拋出來,推動讀者快速展開思考,調(diào)動讀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拋出自己的回答,把讀者帶到他的思維軌道上。
有時候他還會使用歸謬法,把一個問題推到極致——推到非?;闹嚨某潭?,讓讀者在大笑之余接受他對這一問題的否定與批評。
這種種的方法與技術,我們在閱讀時都可以去細分出來,添加到自己的“寫作工具箱”里頭(前面咱們談的是“寫作素材庫”,這里再談工具箱),在自己的寫作中拿出來使用。
當然,這種細分、提取也不容易,因為你首先得要能識別出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方法,同樣的,可以先在我的課程里看示范,并且把我已經(jīng)提取出來的有效方法,嘗試使用起來。
其實上述路徑、方法,也是我自己【從閱讀到寫作】會使用的。我說過,我給大家的方法都是“親測有效”,并不是起個好聽的名字,讓大家“覺得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有沒有用管它呢!
但正因為是真實的,我實話實說,也都有一定的門檻,需要花力氣、以及花時間多做練習才能實現(xiàn)。這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種方法,又簡單、又好用、又一學就會……不花力氣就能學好,有嗎?
讓花下去的時間和力氣真的能起到作用,就是好方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