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
最近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因為搬桌椅的事情,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跳樓身亡,引起眾人唏噓的同時,孩子的承受能力再次成為網(wǎng)友們的熱門話題,“這是未來的接班人嗎?如果一點壓力都承受不了,指望接什么班?”
或許是這個孩子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失了面子”,一氣之下跳樓,導致這一無法挽回的結(jié)局。
每次小寶看到這類新聞,都在想,都還是一個小孩子,怎么可以如此輕易地拿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兒?
這個孩子的極端情緒,其實在我們現(xiàn)在不少孩子中并不少見。后臺曾有一位老師發(fā)來他自己經(jīng)歷的一個令人后怕不已的事情:
有一次班里小測驗,考察同學們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結(jié)果一個平時成績一直都不錯的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老師剛把卷子分發(fā)完,這個孩子突然情緒失控,當著老師和全班同學的面把卷子撕得粉碎,這還不算,他又抱著自己的頭在課桌上拼命地撞。著實把全班的孩子和老師都嚇了一跳,老師只好趕緊給孩子家長打電話。
測驗應該是學校里最平常的事了,這個孩子因為一次測驗的失敗就做出如此自殘的行為,確實令人擔憂不已,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輸不起”?
孩子為什么“輸不起”?
孩子“輸不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楊瀾曾感慨:“中國孩子的壓力太大了,輸不起啊…”孩子的壓力來自哪里呢?那就是不可更改的社會競爭原則。很多父母知道單靠成績和分數(shù)去定義一個孩子,并不表示這個孩子就是優(yōu)秀或不優(yōu)秀,更不能代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
但這就是目前的社會規(guī)則,你不遵守,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將會被淘汰出局,所以必須要抓住一切成功的可能!
這個“社會背景”下,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yǎng),于是不斷地給孩子爭第一的心理暗示:成績爭第一、特長爭第一、游戲爭第一……
父母給孩子灌輸?shù)母偁幰庾R,一般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會導致孩子“輸不起”:一是孩子競爭意識太強,導致無法接受失??;二是,長期的競爭壓力之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無法負荷,導致他面對失敗會崩潰。
孩子競爭意識太強,無法接受失敗
這類孩子的家長要么是自己的事業(yè)不如意,把出人頭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么是自己事業(yè)有成,但孩子也絕對不能輸。這類家長喜歡給他灌輸弱肉強食的道理,對孩子的教育也喜歡計較量化的得失,比如孩子是否考了全校第一、獲得了多少證書、將來能否上重點學校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類孩子的父母自身的競爭意識非常強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還記得軒軒和楊陽洋真人秀里的輸贏表現(xiàn)嗎?一場小游戲,鄒市明輸了,軒軒不依不饒要爸爸“現(xiàn)在就贏”,節(jié)目組只好增設一輪游戲讓鄒市明取勝;楊陽洋更因為在游戲中慢半拍被其他小朋友說“你輸了”時,當場爆發(fā),哭喊:“我不喜歡你們了?!毕啾韧诘钠渌⒆?,或許是他們的爸爸運動員的身份之下,輸贏意識更強烈,對孩子的輸贏心態(tài),影響也更為明顯。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對失敗會崩潰
現(xiàn)在孩子獨生子女比較多,一個家庭的所有關注點全在一個孩子身上,父母也總是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盡量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在這樣的“溫室”里,孩子沒有遭遇挫折、沒有經(jīng)歷磨練,一旦面臨別人或社會施加的壓力時,就會缺乏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也極度脆弱,無法承受失敗。
另外,現(xiàn)在又提倡鼓勵教育,“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之類對孩子的贊揚泛濫成災,父母總是把孩子夸得太強、捧得太高,讓孩子產(chǎn)生錯覺:我很厲害、什么都難不倒我、我最聰明……久而久之,孩子只愛聽表揚、受不了批評。
只能贏、不能輸?shù)男膽B(tài)下,一旦不如意,孩子就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導致精神防線崩潰,無法面對失敗。
不可否認的是,競爭是必須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競爭意識也未嘗不可。但我們應該知道,冠軍的桂冠只有一個,而過早的強調(diào)競爭和無孔不入的競爭意識,從短期看或許有所作用,但長期看更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迷失自我。
輸不起的孩子找借口,輸?shù)闷鸬暮⒆诱曳椒?/span>
競爭本身是個中性詞,對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極作用的是良性競爭;使人變得自私、狹隘、退縮的就是惡性競爭。
孩子“輸不起”就是競爭的消極影響。
輸不起的孩子常常是這樣的:
情緒化非常明顯,甚至傷害自己。輸不起的孩子一旦在競爭中失敗,容易情緒低落、心里痛苦,常常表現(xiàn)出生氣、任性、說謊、攻擊等行為,比如那個考試失敗、拿自己的頭撞桌子的孩子。
拒絕繼續(xù)加入到競爭中以逃避失敗。這種情況的孩子更常見了,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哭鬧不休、拒絕繼續(xù)參加。經(jīng)常有家長說,“我們家孩子不會交朋友,做游戲、參加比賽他只能贏、不能輸,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了?!奔议L以為是孩子社交能力差,殊不知是太過爭強好勝害了他。
為自己的失敗找各種理由。人都擅長為自己的錯誤找各種借口,小孩子也一樣。面對失敗的事實,不想讓大人知道自己失敗而失望,于是學會找各種理由來掩蓋事實。有些家長表示,“孩子考試一失敗就喜歡發(fā)脾氣,我們也不敢說他,生怕給他更大壓力?!逼鋵嵾@也是孩子找借口的一種,害怕面對失敗,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蒙混過關”。
輸?shù)闷鸬暮⒆邮沁@樣的:
情緒不受輸贏的控制,懂得克制自己。這類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表面上看嘻嘻哈哈的,但關注輸贏,不過也不會對輸表現(xiàn)出過激的行為。而且,這類孩子一般都屬于“陽光型”的,比較開朗、善于交流,別人也愿意與他競爭和分享。
懂得享受比賽的過程。競爭的結(jié)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才是競爭中最具價值的地方。比如高考,說它是一項長期競爭不為過吧,但是縱覽今年高考的“狀元經(jīng)”,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狀元的心態(tài)都不是緊繃的,他們興趣廣泛、各有特長,考試取勝不是唯一的競爭目標,可就是他們摘得了桂冠!
即使輸了也會吸取經(jīng)驗教訓,為下次的成功做準備。在這類孩子的眼中,競爭不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出色,而是為了找到自己的不足。與自己同一水平,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問題,一旦跳開這個圈子,與更多的人競爭、比賽,就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了,這是促使自己進步的一種方式。所以,在競爭中,所謂的“黑馬”,往往都是這類孩子。
成王敗寇、崇拜勝利者,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共性,但我們不能因此給孩子這樣一個價值標準:只要你能贏,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方法,都貴為王侯;如果你輸了,不管你如何努力,就會被棄之如敝履。
在日本,曾有一匹屢戰(zhàn)屢敗的賽馬深受民眾喜愛,這匹叫春麗的賽馬在它的“職業(yè)生涯”中,從未贏過一場比賽。退出賽場后,按照日本賽馬界的規(guī)矩,從未獲得過冠軍的賽馬將被屠宰,但民眾強烈要求刀下留馬,春麗得以破例逃生,并靠捐贈安享晚年。
日本是一個好勝心非常強的民族,他們看不慣弱者,但為什么日本民眾卻喜愛“吊車尾”春麗?因為這匹從來沒有贏過的馬每次出場都精神抖擻、盡全力奔跑,從不懈怠。
正是這一點感動了經(jīng)濟不景氣的日本,許多人事業(yè)失敗,每年自殺人數(shù)超過三萬,而春麗讓人們看到了榜樣,春麗奮力奔跑的樣子使他們找回生活的勇氣!
所以,他們不是簡單地同情弱者,而是欣賞、鼓勵、崇拜奮斗者。在他們看來,春麗的努力奮斗值得尊敬,結(jié)果并不重要。
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孩子輸不起怎么辦?
如何讓孩子“輸?shù)闷稹保?/span>
避免心理暗示,減緩孩子對“輸”的焦慮情緒
家長的行為和言語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哪項行為比其他孩子好,就拼命地表揚他,而孩子哪一項比其他孩子差了,就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一定的失望,甚至一直在孩子耳邊念叨“別人家孩子”——
“你看誰家的誰誰,上過那么多興趣班,多才多藝”
“你看誰家的誰誰,排名從來都是年級前十名”
“你要是能像你們班某某那樣,我得省多少心!”
……
諸如此類的言行,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巨大的壓力和強烈的自卑感,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這樣的錯覺:爸爸媽媽喜歡“優(yōu)勝的我”,所以我不能輸。
一旦孩子心中形成這樣的想法,就會過分在意輸贏,導致孩子“輸不起”。
所以,家長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對孩子的言行舉止,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以免“逼”出一個輸不起的孩子。
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輸贏的反應,強化對他“輸?shù)闷稹毙袨榈恼J可。比如,為了讓孩子明白“輸?shù)闷稹币彩且环N好品質(zhì),在競爭性活動中,如果孩子輸了,但孩子對此反映并不激烈,家長就可以借機表揚孩子“不僅贏得起,也能輸?shù)闷?,很有擔當!?/span>
當然對“輸?shù)闷稹钡恼龔娀膊荒転E用,以免矯枉過正。
讓孩子理解競爭的意義,從而勇于直面失敗
喬布斯的成功成為多少人的勵志,但卻少有人關注喬幫主和他“對頭”——比爾·蓋茨之間的競爭。他們兩個人如同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頂尖高手,既爭鋒相對又惺惺相惜,一面相互競爭著,一面又因為各自的失敗而促使著彼此進步,而他們的共同進步,又促進了人類科技的進步!這才是競爭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中的失敗不是為了打壓你,而是讓你在失敗中汲取寶貴的經(jīng)驗,從而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所以不要逃避競爭,不要害怕失敗。
只有孩子能正確理解競爭的意義,他的競爭意識也就不會過于強烈,從而才能夠理性地看待輸贏。
利用失敗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競爭的失敗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比如告訴孩子:“要是每次都是你贏,別的小朋友就不愿意再跟你玩了,那怎么辦呢?”
“媽媽贏了比賽,你耍賴,媽媽覺得不公平;要是你贏了,媽媽也耍賴,你會怎么想?”
當然,父母和孩子玩游戲時,也不要總是刻意讓著孩子,要善于利用游戲讓他知道有輸有贏是很正常的,鍛煉他承受輸局帶來的心理壓力。
等到孩子具有相應的失敗心理承受能力,他面對失敗時才不會容易崩潰。
讓孩子認識到失敗并非一無是處
如果孩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輸不起”的習慣,家長就要想法設法是孩子明白——失敗并不是一無是處。
比如,孩子參加某項非常擅長的競爭活動,本來勝券在握,結(jié)果因為游戲機制,導致孩子與冠軍失之交臂,這時候孩子非常沮喪和懊惱,甚至不愿意繼續(xù)參加同類競爭了。這時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游戲有游戲的規(guī)則,因為你沒有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導致失敗,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沒有去參透游戲規(guī)則。你看這次輸了,長了記性,下次就不會因為沒有看比賽機制而輸?shù)簦@不是很好嘛!”
不要讓“失敗是成功之母”成為一句空話,通過競爭中的失敗與成功,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沒有失敗過,也就沒有真正成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