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3 15:48 |
評論 | 分享到:作者:來源:
心經(jīng)(泥金本) 50cm×310cm 2011年
蘊神得古韻,灑脫見性情
-----讀尤中會先生書法感言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張海先生對尤中會先生的書法藝術曾這樣評價:“真正的書法藝術,如果用兩句話概括,就是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這個合就是認真繼承傳統(tǒng),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離開,形成自己的面目。有一些人之所以最后未能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成為書法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離。尤先生不是這樣,他既能合,又能分,而且這個度把握得很好。這不僅對我自己,而且對所有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的人,都有一定的啟示?!?div style="height:15px;">
晉·王羲之《書論》選抄(紙本) 60cm×44cm×12 2011年
《墨華翰韻·尤中會書法藝術展作品集》就要問世了,這是他繼《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之后的第三部書法專集。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學習書法有一個基本規(guī)律,正是張海先生講的“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的漫長積累過程。從功力、技巧、性情、學養(yǎng)、氣韻到最后形成自我風格,對于一個書家來說,并非十幾年、幾十年所能完成的,而是一輩子的事。中會先生總結自己習書過程時是這樣說的:“得其法度,強其功力,尋其性情,求其氣韻,熔鑄自我”,一語道出了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創(chuàng)作之路。
書法之書是寫,法即法度。書法之法度是我們祖先和先賢們經(jīng)過幾千年的努力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如東漢蔡邕的《九勢》、鍾繇的《筆法十二意》、東晉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唐歐陽詢的《用筆論》、孫過庭的《書譜》、清包世臣的《藝舟雙楫》等等,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中國漢字書寫的基本規(guī)律和法則。而古代的先賢們正是依據(jù)這些法則,“以指劃字衣皆穿”,“臨池學書水盡墨”,從而成為書法大家的。中會先生作書十分強調(diào)法度,更重于用筆之法。他在《筆法論》一文中指出:“用筆中的提、按、疾、澀、頓、挫、正、側、翻、轉是用筆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紙后的筆毫產(chǎn)生不同的形態(tài),從而寫出不同形質(zhì)的筆劃線條來”。他寫道:“中鋒易流暢,偏側多峻健,圓勁存骨力,頓挫出險絕,迅疾見氣勢,徐緩現(xiàn)平和,捻裹藏筋肉,輕重留黑白,濃淡顯墨色,燥濕生韻味,翻轉增神采,抽切蘊生機”。可見他對執(zhí)筆運筆之法以及相應所產(chǎn)生的線條效果研究得十分精細,而且體會得相當深刻。他善于集功夫于點劃波撇之間,凡棱側、起伏、頓挫、方圓、仰俯、三過折筆等難以把握的細微之處,都力求準確、到位、精妙。這正是他探究、實踐筆法的成功之處。
古人云:“書為心畫”,“書道妙在性情”。中國書法強調(diào)抒胸臆,寫情趣。王羲之寫蘭亭,顏真卿寫祭侄,蘇東坡寫寒食,環(huán)境各異,心態(tài)各異,作品各異,但皆由情而成。后之臨者,即使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較深的學養(yǎng),但由于不具備他們的書寫環(huán)境、心態(tài)和性情,所以得其形易,得其神難。
中會先生認為,中國書法是一門性情藝術,古人作書是“情”“文”“書”同步而行,是猶如江河奔涌的復雜思緒、拔萃超群的文化學養(yǎng)、嫻熟精到的運筆技巧高度融合。沒有情感驅(qū)動的書法作品,沒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動人的。中會先生作書,不計工拙,隨意自然,情驅(qū)筆走,心性自露,字里行間蘊含著詩之意境及書寫者的情性與思緒,蘊神而得古韻,酒脫而見性情,這正是他作品的奇妙動人之處。
先賢們說得好,“書畫當觀韻”。韻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沒有氣韻的作品,則因失去魂魄而平庸失色。書法之韻有點畫之韻、線條韻律及通篇之文氣。中會先生書法之線條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猶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內(nèi),血浸其中。骨則支撐,筋則柔韌,肉則豐腴,血則潤澤。這樣的書法線條才濃纖得中,豐潤柔韌,溫韻遒勁,神清氣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書法的節(jié)奏韻律與音樂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書法中的單字比作音樂中的音符,書法中的字組和章節(jié)比作音樂中的小節(jié),而又把書法之大章法比作音樂中的主題旋律,從而賦予書法作品以輕重緩急、起伏跌宕的節(jié)奏與律動。他說:“書法韻律與書卷之氣是書者學養(yǎng)的流露。學養(yǎng)者,沃土也,書法者,禾苗也。只有將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葉繁茂。書法惟有學養(yǎng)的滋潤,才不會蒼白貧血?!彼沁@樣說的,當然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做得很成功。
無個性的書法作品,不是好作品。無個性的書者,成不了書法大家。就書法個性而言,中會先生的成功之處在于博采眾長,淹貫盡有。他在學書自敘中這樣寫到:“師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灑脫,法虔禮之用筆,取魯公之蒼渾,然后熔而化之,方樸拙厚重,血肉生焉,筆法豐富,意趣生焉,含文蘊詩,氣韻生焉。”他汲取諸大家作品之精華,并融入自我之情性,從而熔鑄出自我之書風。從其作品可以明顯看出,他合離有度,亦古亦新。隱隱乎蘊古人之氣韻,落落乎見個人之性情。剛毅峻健,灑脫飄逸,字里行間充滿著生命的活力,給人以精神與藝術的享受。
中會先生強調(diào):一位成功的書法家必須具備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學養(yǎng),三是技巧。唯博學廣覽,強其學養(yǎng),冶盡千碑,藏納萬卷,融其性情,蘊其氣韻,方能天人合一,此時,始稱書家才方感無愧。這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氣質(zhì)與對藝術理解的過人之處吧!
二○一二年六月于京華(作者系《中國書法》雜志原主編)
唐·孫過庭《書譜》節(jié)選四屏(紙本) 268cm×50cm×4 2002年
修學練性 承古追新
夏 潮
“墨華翰韻·尤中會書法藝術展”就要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了,他的第三本書法專集也即將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我應中會先生之約寫的這篇文章就算對他這次展覽和書法專集出版的祝賀吧。
自作詞《常相思》二首(黑絹本) 31cm×62cm 2010年
中會先生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與他的家學淵源分不開,他的祖父尤遂成(字燦章)是光緒十八年的秀才,不但是當時有名的鄉(xiāng)里賢達,而且是縣里名噪一時的教育家,老先生擅古典詩詞,寫得一手好書法,不幸的是三十二歲便英年早逝。留下的是十幾箱古文典籍和大量墨稿書抄,這些對后來尤先生走上書法藝術之路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中會先生四歲入鄉(xiāng)間私塾背誦《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描紅習字,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滋潤和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影響使他自幼就愛上了詩詞書畫。把人品和藝品捆在一起來審視,是東方藝術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歷來的審美習慣。尤先生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注重礪人修品,問書煉字,嚴謹治學,不圖虛名。他強調(diào)書法家必須具備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學養(yǎng),三是書藝。他在詩中說:“傾心翰墨弄丹青,煉性為人第一宗。畫海書山無短徑,修書勵志務真誠。”他不但以此律己,而且把這些詩詞寫在冊頁上分發(fā)給他的學生,作為他們品格修煉的警示和自律。在談到書法家學養(yǎng)時,他說:“書法是禾苗,學養(yǎng)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會營養(yǎng)不良,長不壯,花不鮮。”正如他在詩中所說:“高賢圣手耀群星,妙趣源追書外功。氣韻全憑才學孕,陽春白雪大家風”。因此,他把品格礪煉和學養(yǎng)的積累作為人生第一要務。長期以來,他在勤奮臨池之余,一直致力于中國古代書論、古典詩詞的研究和探索。他的理論著作《臨池余墨》就是他堅持走繼承基礎上創(chuàng)新道路的實踐總結。他的詩詞,師法唐宋,他的律詩,格律嚴謹,寄情抒性,煉句簡潔,詞藻優(yōu)美。他的論書古風詩《師物理,悟書道》、《中國六大經(jīng)典名帖詩贊》、《學書三歌》引經(jīng)據(jù)典,溶技巧、書理為一體,值得借鑒。除此之外,他從不輕易示人的大寫意花鳥畫,一樣是出手不凡,大家風度。但他卻說:“我寫書論不是要當書法理論家,我寫詩詞也不是為了當詩人,我畫畫也不是要當畫家,只是作為書法家的學養(yǎng)修煉而堅持不懈的”。做學問很難很苦,做學問要沉心靜氣,耐得寂寞,持之以恒。長期以來,尤先生認真埋頭做學問,從不張揚,低調(diào)做人,一直沉浸在自己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世界里,實在難得。
尤先生習書,大楷自歐陽詢、顏真卿啟蒙,小楷自鐘繇、文征明入道,繼專行草,攻二王、米芾、顏真卿、孫過庭四家。入中年,博采眾長,涉鐘鼎、隸魏。至花甲,主攻大草,法張旭、懷素,情性入書,熔鑄個性。他賴以沉靜,耐得寂寞,寒暑不輟,終得四家筆法之真諦。他作書尤其講究用筆、用鋒,妙在中側互換上把握得恰到好處。他在《用筆歌》一詩中說:“中鋒易流暢,圓勁骨力存。偏側多峻健,字形輕重分。迅疾見氣勢,遲澀墨跡沉。頓挫出險絕,捻裹藏肉筋。承鋒巧就勢,鉤環(huán)線力勻。翻轉增靈氣,抽切蘊風神。燥濕互交替,濃淡韻味純。宗法效經(jīng)典,用筆先做人?!彼谟霉P技巧上探究之細,下功之深可見一斑。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注情性于書里,蘊氣韻于卷中,以期達到和諧自然。他認為書法的點畫、線條、章法、構成仍屬技藝之談,唯冶盡千碑,藏納萬卷。注情寄性,天人合一,方得文氣清逸,性韻傳神。他的過人之處正在于此。
六十余載的習書實踐使他的書法功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探討。在不斷回到古代經(jīng)典中汲取營養(yǎng)的同時,依據(jù)時代的需求,在藝術風格和幅式的構成上不斷創(chuàng)新。他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他的藝術也在不斷的升華完美。在這里,我真誠的祝賀尤先生人健書臻,藝術長青!
二○一二年六月于京華(作者系中國文聯(lián)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紅樓夢 賈探春詠菊詩二首(黑絹本) 42cm×47cm 2010年
尤中會簡介: 尤中會先生,一九四四年出生在河南省臨潁縣一個書香世家,曾任湖北省書協(xié)秘書長,湖北書畫院副院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老子書畫研究院院長,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榮譽教授。
尤中會先生之書法融“二王”之雅逸,顏真卿之渾厚,孫過庭之峻健,米芾之灑脫,形成自己的獨特書風,他曾連續(xù)參加三、四、五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中韓首屆書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國·新加坡書法交流展,臺灣百名書畫家邀請展等國際國內(nèi)大型書展并獲獎。二○○四年十一月,應邀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香港、澳門地區(qū)交流書藝。二○○五年二月,榮獲中國國學研究會“國學杰出貢獻獎·書法金獎”,同時被授于“中國百名書畫名家”稱號。二○○六年二月,應新西蘭新中友好協(xié)會邀請,并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派,赴新西蘭講學月余并舉辦書畫展覽,被當?shù)刈u為“東方文化使者”。二○○六年五月,湖北電視臺為他拍攝的《冶盡千碑化墨香》電視專題片,先后在多家電視媒體播出。二○○六年七月,被中國國學研究會授于“國學十年明珠藝術家”稱號,并獲“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之書畫精品獎”。二○○七年十月,獲“首屆人類貢獻獎文化藝術金獎”。二○○八年九月,隨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訪問日本。他的簡歷及作品先后編入《當代中國書法作品集》、《中國書法名家作品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精品選集》及《中國書法年鑒》等二十多種專輯。他傳統(tǒng)功力扎實,實力雄厚,被中國藝術投資協(xié)會推舉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一百位書畫家”之一。有《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墨華翰韻·尤中會書法藝術展作品集》及理論著作《臨池余墨》出版發(fā)行。
他的作品被中央辦公廳、中央書記處、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單位以及東南亞、西歐多國的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國際友人珍藏。他強調(diào)書法家必須具備人品、學養(yǎng)、書藝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教人。
紅樓夢 賈探春詠白海棠詩(白絹本) 31cm×62cm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