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歷史頭條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李白,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也是唐朝詩歌史上的最為杰出的兩個代表人物。李白的詩激情澎湃,奔放不羈,是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而杜甫的詩則沉郁頓挫,恢弘厚重,被譽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杜甫比李白小10多歲,但他們卻結成了一對忘年交。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失去翰林供奉的職位,黯然離開長安,途經洛陽。在這里,他平生第一次見到了杜甫。當時的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詩人,杜甫卻還默默無聞,但對文學的共同愛好,卻使得兩人一見如故。
兩人的許多作品,都間接反映出他們之間的深厚友情。李白寫杜甫的詩如《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以輕松戲謔的口吻,對杜甫的苦吟作風進行善意的調侃。
而杜甫寫李白的詩歌就更多了,如《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對李白的深深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李杜兩人不僅詩才絕世,而且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兩人的仕途都極為坎坷蹭蹬。李白雖然滿腹經綸,一腔雄心壯志,想要治國平天下,但他狂放不羈、棱角分明的個性,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使得他不為官吏場中所容,一生之中,只在天寶初年當了兩年翰林供奉,此后就笑傲湖山,漂游四海。
而杜甫的命運更為艱澀。他先是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中,“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奔走于權貴之門,獻上自己的詩賦,希望博得他們的青睞,最終只得到河西尉、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等芝麻官,職務卑微而收入微薄,連養(yǎng)家都難。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離開長安追隨唐肅宗,被授予工部右拾遺之職,但很快又丟官罷職,又前往成都充當軍閥嚴武的幕僚。嚴武死后,杜甫孤苦無依,被迫返回故鄉(xiāng),在耒陽去世。
兩人雖然仕途都很不順,但李白的日子要比杜甫好過得多。李白周游天下,所到之處飲酒作樂,花錢如流水,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曾說過,他游歷揚州期間,一年時間內,花了30多萬兩銀子,可謂揮金如土。
李白這么做當然是有底氣的,有史學家考證認為李白祖上很可能是西域富商,家中本就不缺錢。加之李白從翰林院辭職時,唐玄宗“賜金還山”,賞了他一大筆錢。李白的兩個妻子,一個是前宰相許圉師之孫女,一個是前宰相宗楚客之孫女,丈人家也有的是錢,故而李白總是有錢花。
但相比之下,杜甫一生卻窮困潦倒。他祖上沒有留下遺產,也沒有有錢的岳父,自己的收入又極不穩(wěn)定,導致家里經常揭不開鍋,甚至他的一個兒子都被餓死,“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連溫飽都難以保證。
李白杜甫是好朋友,李白揮金如土,杜甫窮困不堪,李白為什么不幫杜甫一把?其實也不奇怪。李杜雖是知音好友,但兩人一生相聚的時候并不多,只在744年和745年短暫相聚。
除此之外,兩人漂泊江湖,天各一方,“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幾乎再沒有見面的機會,李白就是想幫他也幫不了。況且李白后半生也逐漸陷入經濟困境,自顧不暇,更沒有幫助杜甫的實力了。了解更多李白與杜甫的歷史,請閱讀《李白與杜甫》,走進詩仙和詩圣的人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