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吳萸,茶辣,左力,吳于。
【炮制】
每100kg吳萸,用甘草6.5kg,取甘草切片或粉碎,加水適量煎煮,去渣,趁熱加入凈吳萸,泡至裂開或煮沸至透,湯液被吸盡,再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曬干。經甘草制后的吳萸,降低了毒性和燥性。
【應用】
(1)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疝痛、頭痛及虛寒泄瀉,如吳茱萸湯、四神丸等。
(2)燥濕,用于寒濕腳氣疼痛,或上沖入腹,如蘇長史茱萸湯、雞鳴散等。
(3)疏肝下氣,用于嘔吐吞酸,如左全丸。
【劑量】
內服常用量1.5~5g,外用適量。
中毒量為25g以上,中毒潛伏期,約3~6小時。
【成分】
含揮發(fā)油0.4%(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等),另含生物堿類如吳茱萸苦素、吳萸堿、吳萸次堿、吳茱萸素、羥基吳萸堿等。
有毒成分為揮發(fā)油和生物堿。
【藥理】
(1)具有鎮(zhèn)吐、鎮(zhèn)痛作用。
(2)擴張外周血管,減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起到降壓作用,且與組織胺釋放有關。
(3)能夠排除消化道內氣體,制止胃腸異常發(fā)酵,有健胃作用,能夠興奮胃腸及子宮平滑肌。
(4)能夠抗霍亂弧菌和病毒,利尿殺蟲。
(5)吳萸堿的分解產物云香胺對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
【毒理】
揮發(fā)油對胃腸道及子宮,過量時呈強烈刺激和興奮作用;生物堿的分解產物對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大劑量時引起錯覺和視力障礙。
【中毒反應】
嘔吐、腹痛腹瀉;視物模糊或色視,錯覺或幻覺;體溫升高,毛發(fā)脫落,孕婦可導致流產。
【診斷】
(1)過量服用或長期服用吳茱萸史。
(2)體溫升高,毛發(fā)脫落。
(3)視覺和感覺障礙。
【處理】
(1)以0.02%高錳酸鉀溶液或任氏液洗胃,并灌腸,也可在洗胃之前先行催吐(若病人不嘔吐時)。
(2)用硫酸鈉或硫酸鎂30g沖服導瀉或以大黃9g,枳實6g煎水,沖服元明粉15g導瀉。
(3)口服吸附劑鞣酸蛋白,5%活性炭懸浮液以及蛋清、牛乳等粘膜保護劑。并給予中藥解毒劑黃連15g水煎服;或用黃柏9g,蘆根30g,綠豆30g,甘草15g,水煎代茶頻服,每日1劑。
(4)腹痛劇烈時,皮下或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0.6mg或鹽酸嗎啡15mg;或口服顛茄合劑,10ml/次,每日3次。或用秦皮12g,黃柏9g,地錦草24g,元胡9g,水煎2次,合在一起,分為2次服,每4小時服1次,連服4~6劑。
(5)視力障礙,毛發(fā)脫落時,采用組織療法,補充B族維生素類?;蛴檬?5g,枸杞15g,谷精草15g,菊花12g,黃芩9g,甘草9g,生地9g水煎內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
(6)孕婦中毒,腹痛下墜者要保胎治療,用黃芪15g,黃芩10g,杜仲15g,川斷10g,甘草9g,生綠豆60g水煎內服,每日1劑。
【預防】
(1)藥用吳茱萸要炮制,并控制劑量。
(2)不要長期大量用藥,以免蓄積中毒。
(3)陰虛有熱及孕婦忌用。
【偽品】
臨床有將蕓香科植物奧辣樹果實作吳茱萸入藥者,臭辣樹果實又叫野米辣,產于江西、浙江及長江上下游地區(qū),果實呈梅花狀,直徑0.4~0.7cm,5個果瓣多已完全裂開,且各果瓣之間相互裂離,可見黑色種子,表面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但突起的油點不及吳茱萸明顯。果柄絨毛稀少。氣味淡,不具有吳茱萸的特異香氣。不可作為藥用。
【附注】藥用吳茱萸除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實以外,同科植物疏毛吳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erbodinieri(Dode)Huang和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erofficinalis(Dode)Huang也作吳茱萸入藥用,其功能與吳茱萸相同。
吳茱萸生用外敷可治療口瘡,濕疹瘙癢,牙痛等證。吳茱萸的炮制除甘草水煮以外,還有酒制治心腹氣滯作痛,醋制疏肝鎮(zhèn)痛,鹽制治疝痛,姜制祛寒鎮(zhèn)痛,黃連水制用于止嘔的記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