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wǎng)《道家文化》頻道《道家國學(xué)》版塊從今天開始,推出《百家論道》系列講座。將陸續(xù)邀請道教界諸位高道大德講經(jīng)釋道,對道家文化經(jīng)典進行解析,與大家分享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生智慧。
本期由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周高德道長開講,為您解析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
周高德,號東航道人,又號東方子?,F(xiàn)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北京市道家書畫藝術(shù)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道教學(xué)院教師。著有《道教文化與生活》、《大道溯源》、《道教的精神》;合著有《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jīng)注》、《道教常識》等。在《中國道教》、《中國宗教》、《道學(xué)研究》、《中國民族報》、《楚望詩刊》、《母愛頌》(詩集)等報刊雜志上多次發(fā)表文章和詩詞。周道長在中國道教學(xué)院,主要講授《道教經(jīng)典》,其中又主要講授老子《道德經(jīng)》。他在教學(xué)過程中,博覽和研讀有關(guān)《道德經(jīng)》注釋和研究方面的著作,并在此基礎(chǔ)上努力探索《道德經(jīng)》之本義,不囿于他說,并參以己見,并力爭使其闡釋符合當(dāng)今社會之進步要求。
《道德經(jīng)》,是一部神奇之作,從古代流傳到今天,從中國流傳到世界……這部神奇之作的作者——老子,是一位神奇之人?!妒酚洝分姓f,老子是“隱君子”,“以其修道養(yǎng)壽”而活了“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又說老子“莫知其所終”。自東漢我國道教形成時,老子被道教奉為道祖。據(jù)道書記載,老子為無上大道的化身。世人所崇拜的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者。并享有“中國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國哲學(xué)之父”的尊譽。道教徒所信仰的老子則是由“神”而化為“人”,再由“人”而歸為“神”。是一位常分身降世、隱圣顯凡、隨方設(shè)教、歷劫度人的至尊天神。其圣號全稱是“太清仙境虛無自然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古往今來人們對老子的崇拜與信仰,綿綿不絕。歷史上,其信奉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人們之所以崇拜和信仰老子,這其中與魅力無窮的老子思想密不可分。老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其《道德經(jīng)》中。該經(jīng),原稱《老子》,被世人譽為“中國人生哲理第一書”,被道教奉為祖經(jīng)和圣典。因漢時之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全書分為八十一章,后世習(xí)慣于將—37章稱為“道經(jīng)”,將38—8章稱為“德經(jīng)”,故《道德經(jīng)》由此得名。唐朝帝王崇奉老子和道教,于是尊為《道德真經(jīng)》。
《道德經(jīng)》,猶如一座神奇的智慧寶庫。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境界引人入勝,其魅力經(jīng)久不衰,其作用無窮無盡……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何平安生存并達到人生理想境界的大智慧!所以,自古及今對其探究者,難以計數(shù)。其有關(guān)著述,可謂汗牛充棟。歷史上,曾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及清世祖等皇帝亦為之作注。
特別令人欣慰的是:當(dāng)今世界范圍內(nèi)出現(xiàn)的“老子熱”,正方興未艾;老子《道德經(jīng)》中,所提出的“尊道貴德”、“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慈愛寬容”、“崇儉抑奢”、“知足知止”、“返樸歸真”、“知和曰?!钡然舅枷?,日益為人們所崇尚、所憧憬。
老子的智慧,不僅僅屬于道教,屬于中華民族,而且還屬于全人類。毫無疑問,為解決當(dāng)前(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獲得智慧與啟示。正如一位學(xué)者所說:“在二十一世紀(jì)的今天,我們更應(yīng)該將《道德經(jīng)》當(dāng)作解決新世紀(jì)人類各種矛盾和問題的睿智之書,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從而使我們短暫的生命獲得無盡的快樂與成功?!惫P者認為:老子所言之“道”,乃人生通往幸福與成功之路!毋庸置疑,當(dāng)人知“道”之后,只要“勤而行之”,就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境地。
蒙文通先生在其《道教史瑣談》一文中說“歷代道教徒莫不尊老子、注《老子》”。本人作為一名道教徒,尤其又擔(dān)任中國道教學(xué)院的教師,講授道教經(jīng)典這門課程,因此在我的生命中注定要與道教經(jīng)典,特別是與《道德經(jīng)》,結(jié)下不解之緣。說來也奇怪,在我從道以來,最能令我進入修道境界的時刻,就是誠誦和研習(xí)《道德經(jīng)》的時刻。盡管歷代有高道大德及專家學(xué)者早己為之作注,但由于《道德經(jīng)》她那過于簡約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她那具有象征性、多義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令人百思難解、撲朔迷離,連司馬遷也慨嘆“著作辭稱微妙難識”,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無論是社會人士還是宗教人士,對《道德經(jīng)》進行探索和研究皆未有窮期。正因為如此,筆者本著一名道教徒的身份,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走近“眾妙之門”,欲尋覓老子那“玄之又玄”的思想境界,故試著對老子《道德經(jīng)》進行探索性的注釋和分析。其旨在:弘揚老子思想,汲取太上智慧,提高道德素養(yǎng),利益天下眾生。
《道德經(jīng)》簡讀
第一章
本章為《道德經(jīng)》的首章,老子開宗明義,提出了“道”這一哲學(xué)范疇。全章緊緊圍繞這個作為哲學(xué)范疇的“道”進行了綱領(lǐng)性的論述。老子認為“道”不可言和“道”不可名;這個不可言和不可名的“道”,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同時可以用“無”和“有”來表述它。(這其中包含著矛盾對立統(tǒng)一之規(guī)律。)因此,稱“道”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4。此兩者5,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校釋]
1道可道,非常道:帛書甲本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乙本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恒道”,河上公本為“常道”?!昂恪薄俺!绷x同,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6年在位)之諱而改?!俺5馈保赣钪嫒f物的本原、本體。
2名可名,非常名:帛書甲本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乙本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贝司涑薪由暇洹暗揽傻溃浅5馈?,其“名”指“道”之“名”。
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帛書本甲、乙本均作:“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贝司?,河上公、王弼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讀,至北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則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讀。本書認為應(yīng)從后者?!盁o”、“有”同指“道”。蓋:“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它“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14章)因此謂之“無”?!暗乐疄槲铮┗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保?1章)總而言之,“道”是真實存在的,它“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因此謂之“有”。正因為“有”,宇宙萬物才得以化生?!坝小焙汀盁o”皆為“道”的屬性。因此,既可以用“無”來指稱“道”,同時也可以用“有”來指稱“道”。
4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帛書甲本、乙本“常”均作“恒”,并皆于“欲”后面有一“也”字。此句河上公、王弼等人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為讀,王安石、蘇轍等人則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為讀。本書認為應(yīng)從前者。
“妙”,微妙。此處指“道”的內(nèi)在本質(zhì),換言之即“道”的原始存在狀態(tài)。
“徼”,jiào,邊界。此處指“道”的外在現(xiàn)象,換言之即“道”所化生的萬物的運化狀態(tài)。
5此兩者:河上公《注》:“兩者,謂有欲、無欲也?!蓖蹂觥蹲ⅰ罚骸皟烧?,'始’與'母’也?!卑矗簹v代注家各抒己見,“此兩者”或指“道”與“名”,或指“常(恒)道”與“可道”,或指“無名”與“有名”,或指“無”與“有”,或指“始”與“母”,或指“無欲”與“有欲”,或指“妙”與“徼”。本書認為“此兩者”是指“無”與“有”。
[今譯]
“道”,(雖然)可以用語言來表述,(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真實本身;“道”的名字,(雖然)可以用文辭來命名,(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本來名字?!暗馈睙o法感知,它是天地的本始;“道”實有存在,它是萬物的根源。所以,人如果時時保持無欲狀態(tài),就能夠內(nèi)觀到“道”的本質(zhì);人如果常常處于有欲狀態(tài),就只能外觀到“道”的現(xiàn)象?!盁o”和“有”這兩者都同樣出自于“道”,它們是“道”的兩個相互對立的名稱。它們又都同樣可以稱呼為“玄”,蓋“道”渺冥幽遠、奧妙無極、神秘難測。玄之又玄的“無”和“有”(即“道”),是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guī)律所從出的總門戶。
[札記]
道不可言不可名,有無同出而異稱。
無欲觀妙有觀徼,玄之又玄眾妙門。
第二章
本章內(nèi)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自本章開頭至“前后相隨”)反映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對立的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將隨之失去)并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互相作用、互相轉(zhuǎn)化。一言以蔽之,即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
第二部分(其余內(nèi)容)老子論述“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旨在教人做到“無為”。在本章中指出了其根本的做法,即像“道”那樣——對萬物順其自然而不干涉;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有功利的事情而不占有、不圖報、不居功。“無為”是老子提倡的一種人類活動的重要原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1,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2處無為3之事,行不言4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5,生而不有,為而不恃6,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校釋]
1高下相傾:帛書甲、乙本為“高下之相盈也”。郭店楚簡《老子》為“高下之相也”。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云:“《老子》原本當(dāng)作'呈’,楚簡繁化增加水旁,寫作'’。'盈’、'呈’古音相近,帛書甲、乙本'盈’乃'呈’之借字,漢人避漢惠帝劉盈之諱,又改作近音字'傾’?!薄俺省?,呈現(xiàn);顯現(xiàn)。“相呈”,相互呈現(xiàn)。
2圣人:指體“道”而行的人?!暗馈彼哂械奶摕o、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都能從圣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
3無為:“無為”是《道德經(jīng)》中最重要的觀念,大致說來,它有三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指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為;其二、指無個人目的而為;其三、指不當(dāng)為之事情(或時候)而不為。
4不言:指不輕言、不多言、不妄言。
5不辭,意為不干涉。
6為而不恃:河上公注:“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贬尅笆选睘椤笆淹鋱蟆??!笆选保瑂hì,依賴;倚仗?!安皇选保鉃椴粓D報答。
[今譯]
天底下的人,凡是認為美好的事物之所以是美好的,這是因為覺得(或認為)與之相比較的另一事物顯得丑陋的緣故;凡是認為善良的行為之所以是善良的,這是因為覺得(或認為)與之相比較的另一行為顯得不良的緣故。所以,有和無因客觀存在與否而相互產(chǎn)生;難和易因客觀存在或主觀意識有別而相互形成;長和短因相互比較而映襯;高和下因存在差異而相互顯現(xiàn);音和聲因相互作用而和諧;前和后因相互行隨而發(fā)生聯(lián)系。
因此,體“道”而行的圣人處理世事堅持順其自然而不恣意妄為,施行教化注重以德化人而不妄言空談。像“道”那樣——任憑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加以干涉,化生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對萬物有所施為而不恃望其報,功業(yè)成就而不居功自傲。(換言之,即像“道”那樣——不干涉、不占有、不圖報、不居功。)正是由于圣人法“道”而不居功自傲,因此他的功勞(在人們心中)便永遠不會消失。
[札記]
對立統(tǒng)一天道恒,善者生存法圣人。
處事無為合大道,行教不言勝有聲。
第三章
本章老子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總原則——“無為而治”。老子針對當(dāng)時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具體地提出了“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主張;并教人“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本章旨在教人不追名逐利,并做到清靜無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1。常使民無知無欲2;使夫知者3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4。
[校釋]
1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其心”、“弱其志”,是說“凈化人們的精神世界”;“實其腹”、“強其骨”,是說“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這是就圣人治國而言的。若以個人治身而言,用道教的話說叫做“性命雙修”,其為道教修行的根本。所謂修性,廣而言之就是指心性品德的修養(yǎng);所謂修命,廣而言之就是指形體生命的修煉?!疤撈湫摹?、“弱其志”,則屬于“修性”的范疇;“實其腹”、“強其骨”則屬于“修命”的范疇。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其教理教義即淵源于老子之《道德經(jīng)》。道教(內(nèi)丹派)以“性命”為修煉的核心內(nèi)容,即源于此。老子《道德經(jīng)》中,其養(yǎng)生思想耐人尋味。隋薛道衡《老氏碑》文說,五千文“用之治身,則神清志清;用之治國,則反樸還淳?!保ā段脑酚⑷A》卷八百四十八)《道德經(jīng)》原文常以治國、治身分疏,河上公注文則以治身一方面闡發(fā)尤為精辟。
2無知無欲:“知”,這里讀zhì,通“智”,聰明,智慧。“欲”,貪欲?!盁o知無欲”,人們大多解釋為:沒有巧偽奸詐的心智,沒有非分妄想的欲念。綜觀全書,“無知無欲”是老子所言之“嬰兒”的寫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八章等章中多次提及“嬰兒”?!皨雰骸?,是老子哲學(xué)思想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嬰兒,無知無欲、純真無邪。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欲”,相當(dāng)于說“常使民'復(fù)歸于嬰兒’(28章)”。因此,河上公注為“反樸守淳”;王弼注為“守其真也(即保持心靈的純真樸質(zhì))”。
3知者:本書從河上公本。“知”,帛書乙本(甲本缺)亦為“知”,王弼本作“智”?!爸?,這里讀zhì,通“智”?!爸摺奔础爸钦摺保M義特指具有制作“難得之貨”(即所謂新奇之物)技能的人。(第五十七章中曰:“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或指有才智但卻很虛偽奸詐的人。廣義泛指有才智的人。(范應(yīng)元釋為“智巧之人”。)
4為無為,則無不治:帛書(甲本缺)乙本作“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今譯]
不以高官厚祿去重用那些自我標(biāo)榜有才德的人,以使民眾不趨之若鶩而爭相謀取功名;不重視、不貪求難得的珍稀物品,以使民眾不萌生占有念頭而為盜;不表現(xiàn)可能引起人們心生貪欲的行為,以使民眾的思想單純而不復(fù)雜。
因此,圣人的治國或治身原則是:凈化人的心靈,充實人的肚腹;減少人的貪欲,增強人的體質(zhì)。常使民眾沒有追名的心智、沒有逐利的貪欲,像嬰兒般的純真質(zhì)樸;使那些倚仗才智企圖獵取名和利的人,也不敢膽大妄為。如果以“無為”的原則治理國家,那么天下就沒有不太平的了。
[札記]
追名逐利是禍根,攪得天下不安寧。
虛心實腹能治理,弱志強骨利身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