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題失誤
審題是答題的第一步。只有審清題干問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們答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答對題,答全題。如果審題有了失誤,答題就會“驢頭不對馬嘴”,痛失全分。例如: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一問的正確答案是:描寫景物的特點是清新幽靜、超凡脫俗。
許多同學審題出現(xiàn)了錯誤,將“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看成是“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聯(lián)借景抒情,后一聯(lián)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寫動景,第二、三、四句寫靜景,動靜結合,等等。其實“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是指景物本身的特點,“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則指描寫方法或技巧的特點?;煜?#8220;描寫的景物”和“景物描寫”這兩個概念,答題就會失誤。
審題失誤常見的還有:混淆表現(xiàn)手法是全詩的還是某一兩個句子的,是處于主要地位的還是處于次要地位的;分析“異曲同工之妙”時大談思想感情,不明白這個“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對律詩詩句的賞析中錯把頷聯(lián)當頸聯(lián)或相反;忽視對背景注解的審讀,導致對詩歌特定思想內容的錯誤理解等。
對策:
審題要具備基本的知識背景,包括文學常識、語言知識,這樣才能讀懂題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和古人對作家作品的評價。讀題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個細節(jié);要專注細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關鍵詞語,對可能引起誤解的概念反復推敲。要弄清楚題目問的是什么,怎么問的。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做到問與答對縫合隼,準確無誤。
二、手法誤認
表現(xiàn)手法是詩人用來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同學們對全詩或詩中某一兩句運用的手法進行分析和指認,常常很容易出問題——把一種手法說成是另一種手法,造成該得分點失分。例如:
石頭城 [宋]劉 翰
離離芳草滿吳宮,
綠到臺城舊苑東。
一夜空江煙水冷。
石頭明月雁聲中。
“石頭明月雁聲中”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一問的正確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繪聲繪色/以動襯靜)。
分析詩句,作者借助月色、雁聲等意象來表達對石頭城昔盛今衰的傷感,所以說借景抒情;從寫作的心理過程看,又可以說成融情于景。作者是從聲音和色彩兩方面來描寫的,所以又可說成繪聲繪色。“石頭”、“明月”是靜景,“雁聲”是動景,所以又可說成是以動襯靜。但許多同學卻說成比喻、擬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說象征還有一定的道理(“雁聲”似乎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擬人就毫無道理可言了。
對手法的分析和指認,許多同學把握不準。有這樣一些問題最為常見:把對全詩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對一個局部、一兩個句子的,或者倒過來;實際上是襯托、虛實手法,卻動不動就說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與托物言志常?;煜磺澹划斒裁词址ǘ伎床怀鰜淼臅r候,則比喻擬人胡說一通。
對策:
整理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將它們系統(tǒng)化。我們這里提供一個表現(xiàn)手法的分類整理供同學們參考:(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描寫手法:襯托(正襯和反襯)、虛實、對比、動靜、細節(jié)描寫(細描和白描)、正側。(3)修辭手法:比興、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三、積淀先入
古詩內容豐富,主題多樣。大家積淀和內化的思想內容相對于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來說,還是有限的。有些名篇已經(jīng)非常牢固地積淀在同學們的心里,有些內容則接觸較少,相對比較淡薄。所以,一旦試題所選古詩稍微“冷”了一點,同學們常常會“積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內容調動起來,走入丟開文本亂答一氣的誤區(qū)。例如:
上面一首《石頭城》,還有兩道題目:
(1)“綠到臺城舊苑東”中的“綠”用得很有特色,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2)有人認為“一夜空江煙水冷”中的“空江”,與唐朝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談談你的理解。
第一道題正確答案:“綠”通過色彩形象地寫出了野草的連綿不斷,滿眼綠色顯示石頭城的衰敗與荒涼。但是有許多同學卻把連綿不斷的野草說成是生命力旺盛,是樂景,進而認為“反襯”了石頭城的寂寞。他們對野草意象只有一個很牢固的認識:寫其綠就是顯示生命力,寫其枯就是顯示衰敗荒涼。而對寫“黍離之悲”的古詩體驗和感受可能太淡了,一時想不起來,就“積淀先入”了。
第二道題正確答案:“空江”寫開闊的江面上空空蕩蕩。通過“江空”襯托城空;空城直接點明了荒蕪寂寞。都寫出故都的沉寂凄涼之感。有的同學將后一點答成“都寫出了作者思念故鄉(xiāng)的凄涼之情”。殊不知,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這是因為,思鄉(xiāng)之情在大家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了,而吊古傷今的詩庫存太少。
積淀先入的現(xiàn)象還有一些。例如,一個被賦予了歷史文化內涵的意象,在許多詩歌里作者用它來表達該文化內涵,但也不盡然。比如“垂釣”一般用來表示隱居生活,但在宋詩《江上》(董穎)中,卻表示對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積淀先入也常常表現(xiàn)在對手法的辨認上,借景抒情、比喻擬人平時接觸得多,因而在大家難以辨認或覺得似是而非的時候,就隨便挑一個最熟悉的說法搪塞過關。這一點與上文所說的“手法誤認”密切相關。
對策:
先說內容上的積淀先入。有了積淀才有喚起,因此,我們要多賞析一些內容可能比較“冷”的古詩。當然,內容的“冷”與“熱”因人而異。下面是就中學所學古詩從內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供大家參考。
(一)古詩中的時間觀念
1.“人生忽如寄”類——人生無常;2.“花開堪折直須折”類——“失時”主題(及時行樂和成就事業(yè));3.“暮去朝來顏色故”類——“失樂”主題;4.“明年花開誰復在”類——對未來的迷茫不安;5.“此生此夜不常好”類——好景不常
(二)古詩中的季節(jié)觀念
1.“人生幾何春已夏”類——惜春主題;2.“滿地蘆花和我老”類——悲秋主題;3.“人生看得幾清明”類——傷春主題
(三)古詩中體現(xiàn)的人生觀
1.“榮名以為寶”類——自警自勵;2.“服藥求神仙”類——譏諷誤國;3.“思為雙飛燕”類——愛情主題;4.“先據(jù)要路津”類——權利意識;5.“為樂當及時”類——珍惜時間;6.“縱浪大化中”類——自我超越
(四)古詩中的歷史智慧
1.“無情最是臺城柳”類——吊古傷今;2.“舊時王謝堂前燕”類——富貴難保;3.“商女不知亡國恨”類——亡國之憂
(五)古詩中的政治觀念
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類——階級對立;2.“一將功成萬骨枯”類——反戰(zhàn)思潮;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類——思親主題;4.“振衣千仞岡”類——高潔主題
四、掛一漏二
掛一漏二主要指內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認的缺漏現(xiàn)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從而導致失分。例如:
秋曉行南谷經(jīng)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xù)。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貶謫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機心,機巧的心計。語出《莊子》。
(1)此詩寫景,處處緊扣“秋”字。請作簡要分析。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又是怎樣表達的?
第一題正確答案:霜露濃重,黃葉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斷續(xù),無不體現(xiàn)了秋的特色。第二題正確答案:第一問:落寞,孤憤,曠達而又無奈。第二問:前六句借景抒情,后兩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這道題容易“掛一漏二”。第一題,答了霜露、黃葉、寒花,而漏掉幽泉,其實“斷續(xù)”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嗎?看來與季節(jié)常識缺失或者模糊有關。第二題,第一問,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類,沒有體會出“憤”味和曠達而又無奈來,其實結合注釋細細揣摩最后兩句就可以體會到。第二問,只看出后兩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視了注釋③,漏掉了化用典故。
掛一漏二的問題比較普遍,以上這道題比較典型,代表了內容和手法兩個方面。有一種試題,似乎不是考內容和手法的,其實不然,它首先包含了內容和手法的考查。例如“試分析詩歌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容易只答為全詩奠定了什么基調,其實還要從題目和結構的角度來回答才算完整。
對策:
做古詩鑒賞類題時要仔細審讀,嚴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還有別的角度、別的意味,是不是還沒答到位。還要加強積累,多閱讀和訓練,多體驗、領悟和評價。特別是借助寫作背景,讀懂注釋,用心品味詩歌語言里蘊含的情感因素。
五、思路紊亂
關于答題思路,人們總結出好多類型,一般有六種也有八種的,但是還有一種題目很單一卻易出錯。先看例題:
送人還荊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
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
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
[注]青門,長安東南門。
結合具體詩句,說說這首詩是如何圍繞“送”字,表達送別之情的。
正確答案:先寫送別友人同出秦川,表達留戀之情;再用想象手法寫將去之處的風光和途中情景,表達牽掛之情;最后寫一別難再相見,直接表達不舍之情。在這道題中,“送”是題眼,命題人抓住這個字設置了這道題,可以說這是一種“題眼題”。像“送”這樣關涉全篇的字,有時還會出現(xiàn)在詩歌的開頭一兩句,可以稱之為統(tǒng)領全篇的詩眼。大家由于沒有正確的視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答,有的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答,有的從意象意境的角度答,等等。
對策:
通過研究答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答題的規(guī)律:抓住題眼,循著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層展開分析就可以了。這一句推進一句、一層推進一層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圍繞”的。這種答題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層分析法。
這種方法對每一層的分析要找切入點,一般從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寫什么;如果某個層次有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也可從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上題答案中的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
六、比較粗疏
比較粗疏指對比較鑒賞題里詩歌的鑒賞和答題粗糙疏忽,不細心品味和比較。這種題目相同點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點非仔細揣摩不可得。例如:
京口月夕書懷> [南宋]林景熙
山風吹酒醒,秋入夜燈涼。
萬事已華發(fā),百年多異鄉(xiāng)。
遠城江氣白,高樹月痕蒼。
忽憶憑樓處,淮天雁叫霜。
有人說,本詩第二聯(lián)頗有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之詩意。請簡要說說兩者的異同之處。
正確答案:兩詩均在蕭瑟的秋風里借景抒發(fā)自己長期漂泊在外,年老而無歸的孤獨悲涼之情。但林詩多了萬事不如意的郁悶之情,并把感情寫得含而不露;杜詩則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獨登臺的凄苦,“悲”、“獨”二字尤為傳神。大多數(shù)同學能從季節(jié)、處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兩聯(lián)的相同點,但對不同點的回答就顯出粗疏的缺點了。他們不能從“萬事已華發(fā)”里品出杜詩里不甚突出的萬事皆空的悲嘆,也難以從杜詩里體認到林詩里沒有的百病纏身;不能從林詩里看到感情的相對含蓄,也難以從杜句里意識到“悲”和“獨”有直抒胸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對這種題型,更多的是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鑒賞。命題人往往從意境、感情、技巧和語言等方面擇其一點或兩點來設置比較性的試題,我們平時要多練習。
對策:
做好比較鑒賞題,必須以獨詩鑒賞為基礎,所以首先要重視獨詩鑒賞題的訓練。在訓練中加強古詩鑒賞常識的積累和內化,提高對意境、感情、技巧和語言的感受力。其次,要仔細審題,看清楚題目的關鍵,這個關鍵通常是設題角度:有景物、感情比較、技巧比較、語言比較、構思比較等,抓住了設題角度,才能為比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再次,要用細心去感受和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比較景物的特點和表現(xiàn)技巧的題相對好做些,而分析情感異同類試題就難多了。所以你要從寫作背景、語言形式上去細心體會和感悟,揣摩它們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