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按君臣”出自《水滸傳》第111回:“解寶身邊取出不按君臣的藥頭,張人眼慢,放在酒壺里。”后指中醫(yī)處方違反“君臣佐使”的用藥原則,不分主輔,胡亂用藥,可引申為使用毒藥的隱語。
中醫(yī)之偉大,不僅在于它研究生命的本源,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病機變化與治療,研究如何養(yǎng)生和防病,還結合歷史、人文、哲學和自然規(guī)律,形成一個天人合一的生命體系,即整體觀。即便在中醫(yī)方劑配伍上,也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象結構”的理念,形成“君臣佐使”相互扶助、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動態(tài)平衡,以達成最合理的方劑結構。所以,一張完整的中藥處方應有君藥、臣藥、佐藥和使藥,就像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在一個機構里各司其職一樣。值得提出的是,中醫(yī)也講究靈活,針對病證的情況不同,用藥味數(shù)可多可少,但是一方之中,君藥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藥則可酌情配置。比如有名的清暑良方“六一散”就是由滑石和甘草兩味藥組成的,其中滑石為君藥,甘草為佐使藥,其君藥和佐使藥用量6:1的劑量搭配也是方劑名的由來。
君藥 所謂君藥,就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是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一國不能有二君,一般來說,一張方藥配伍處方中,君藥只有一味。特殊情況下,方藥中也可以有二味君藥。
臣藥 所謂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的藥物,大臣們給力,輔助君王治國理政,國家才得昌盛。臣藥的作用也在于此,一般一張方藥配伍處方中,臣藥可以有二三味。
佐藥 所謂佐藥,意義有三個,一是佐輔治療兼證(與主證伴發(fā)而來的病證);二是為佐制君藥臣藥的副作用,以消除或減緩主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即與君藥藥性相反,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一般來說,一張方藥配伍處方中,佐藥可以有五到九味。
使藥 所謂使藥,其含義有二:一是引藥歸經(jīng),就是我們常說的引經(jīng)藥,指引或吸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二是調和諸藥,使其合力祛邪,比如素有中藥“老好人”之稱的甘草,就經(jīng)常作為使藥入方。
對于小方而言,一般君藥一味,臣藥兩味即可;稍大的方子可以有兩味君藥,三味臣藥,五味佐藥;再大一些的方子,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這些都是根據(jù)病情的輕重緩急和復雜程度確定的。麻黃湯就是合理配伍的好例子,麻黃發(fā)汗解表為君藥,桂枝助麻黃發(fā)汗解表為臣藥,杏仁助麻黃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簡單的四味藥,治傷寒表證屢試不爽。
真正好的中醫(yī)大夫,開處方時是需要動腦筋思考的,君臣佐使怎么搭配,怎么布局,藥量多少,怎么用最簡便的方子解決最棘手的問題,而不是隨意大包圍,動輒開幾十味的方子,不按君臣佐使,結果不是治病,而是致病。(鄧玉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