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以其遼闊的疆土和強盛著稱于世,從“弒兄殺弟”的血泊中走向皇位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中也不乏殺人如麻的暴君。在死刑犯與劊子手之間展開生死競賽,堪稱史上獨一無二的消遣方式。
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宮,被處死刑的大維齊爾與劊子手展開生與死的賽跑。
奧斯曼帝國的劊子手,從來都是以殘忍著稱;對此,少年蘇丹(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稱號)奧斯曼二世最有發(fā)言權,據(jù)當代史家考證,他在1622年遭“壓碎睪丸”的酷刑折磨而死,處死他的殺手是當時知名的“油脂摔跤”冠軍。不過,這種殘忍也是有理由的;在奧斯曼王朝的大部分時期(實際上也是最成功的部分),帝國疆域廣闊,蓬勃發(fā)展,其統(tǒng)治區(qū)域覆蓋當今的土耳其、巴爾干地區(qū)、北非大部和中東,成就如此偉業(yè)的部分原因在于皇室以毫不留情的暴力手段對付其治下炙手可熱的權貴。
由此來看,認定奧斯曼王朝的衰微始于17世紀初期,也不無道理。準確地說,衰微進程的出發(fā)點便是王朝政策改弦更張的那一刻,即當前任蘇丹死去之后,不再依例殺掉皇室重要成員,而是代之以由長子直接繼承皇位。此前,奧斯曼王朝的皇位傳承方式依照“弒兄殺弟法”進行,它由默罕默德二世于15世紀中葉頒行。根據(jù)這項異乎尋常的法令,老蘇丹去世后,任何成功奪取皇位的家族成員,必須將其兄弟(以及可能會惹麻煩的叔伯和堂兄弟們)趕盡殺絕,從而降低隨后發(fā)生反叛和內戰(zhàn)的風險。盡管默罕默德頒行的這條法令并未貫徹始終,在150年間,它還是造成至少80名奧斯曼皇族成員死于非命,其中包括蘇丹默罕默德三世的19個兄弟——有些甚至尚在襁褓之中,在默罕默德三世于1595年登基的同時,全部被人依照特定程式用絲帕勒死。
奧斯曼二世:死于壓碎睪丸的酷刑。圖片:維基共享資源。
盡管存在種種不盡人意之處,“弒兄殺弟法”還是確保了最殘忍的王子在這場皇位爭奪戰(zhàn)中勝出,登上至尊寶座。個中滋味,自非其替代政策堪比;新政下,新王的所有兄弟均被關入“籠子”,即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宮中的后宮住處。自1600年起,一代代奧斯曼皇族被軟禁在那里,等待重見天日的那一天,有些人一等便是幾十年。他們有不能生育的嬪妃陪伴在側,娛樂活動受到嚴格限制,寥寥無幾,織做流蘇是他們主要的消遣。正如帝國后來的歷史反復示人的那樣,統(tǒng)治一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帝國之一面臨諸多壓力的挑戰(zhàn),而這種做法顯然不是應對那些壓力的理想方式。
年復一年,托普卡帕宮默默地見證了奧斯曼皇室殘暴無度的一面。在進入皇宮之前,賓客們必須穿過“帝國之門”,在大門兩側,分別設置了壁龕,上面長年累月不斷展示剛被處死的罪犯首級。進入大門后見到的是“第一庭院”,是賓客們進入皇宮深處的必經(jīng)之地。這個庭院向所有的蘇丹臣民開放,其中總是充斥著無以名狀的人群。任何土耳其人都可在此鳴冤叫屈,經(jīng)常有數(shù)百名焦躁不安的臣民團團圍住幾個亭臺,渴盼著疲倦不堪的書記員記錄下他們的冤屈。此外,庭院中還分布著眾多槍械庫和工具庫、帝國鑄幣局以及可容納3千匹馬的馬廄。不過,最顯眼的是兩個在進入“第二庭院”必經(jīng)的“中門”前巍然聳立的“儆戒石”。它們其實是大理石柱,上面置放著不知何故得罪了蘇丹的王公大臣們的首級,生前若是維齊兒,首級中便塞滿棉花;地位低于維齊兒的,塞入稻草。喜怒無常的蘇丹不時大開殺戒,并以首級示眾,以儆效尤,更有甚者,還伴有“中門”邊上警示:成堆被割下的鼻子、耳朵和舌頭。
“冷酷者”塞利姆一世。圖片:維基共享資源。
死刑在奧斯曼帝國如此盛行,以至于在第一庭院專設了“劊子手之泉”,首席劊子手及其助手在將死刑犯斬首之后在這里洗手。只有皇室成員及其最高等級的官員才能享受絲帕勒斃的待遇。這個噴泉“是蘇丹們掌握著對臣民生殺予奪的可怕威權的象征,令人深惡痛絕有心生畏懼,”歷史學家巴奈特?米勒寫道。 在“冷酷者”塞利姆一世(1512-1520年)當政期間,劊子手們頻繁光顧此地。塞利姆一世在位時間僅有短短的8年,但死于他手的大維齊兒(奧斯曼帝國首相的稱號)就多達7個,他還下令處死過近3萬人。腥風血雨之下,維齊兒之職令人膽戰(zhàn)心寒,身居其位者每天早晨離家上朝前,都會記著隨身攜帶自己的遺囑;米勒指出,在此后的幾百年,奧斯曼帝國境內最常用的詛咒便是,“愿你成為蘇丹塞利姆的維齊兒!”
不斷增多的死刑犯,令劊子手應接不暇。不可思議的是,土耳其人并沒有雇用專業(yè)劊子手接踵而至的斬首之刑,而是由蘇丹的侍衛(wèi)首領帕夏(bostanc? basha,直譯為“首席園丁”帕夏;“帕夏”是奧斯曼帝國時代授予的尊貴稱號)代行其職,他領導的奧斯曼皇室衛(wèi)隊多達5千人。他們除了管理蘇丹名下眾多花園以外,還集海關稽查和捕快之職于一身?;适覉@丁的職責之一是將被判死罪的女人縫入放置了沉塊兒的麻布袋里,然后沉入博斯普魯斯海峽——另一位蘇丹,即“瘋子”易卜拉欣一世(1640-1648年)曾一次就將280個后宮嬪妃以這種方式處死,僅僅因為他想要處理掉故人,另尋新歡而已。頭戴傳統(tǒng)紅色無檐帽、身著穆斯林馬褲和盡顯胸肌的低開襯衣的侍衛(wèi)們列隊踏步而來時,通常意味著他們所到之處,就會降臨絲帕勒斃或斬首的厄運。在漫長的歲月里,成千上萬的奧斯曼帝國臣民因此而命赴黃泉。
圖示為一名侍衛(wèi),或奧斯曼園丁行刑者一員。這位歐洲畫家依據(jù)旅游者的描述完成的畫像,張冠李戴,用土耳其氈帽取代了傳統(tǒng)無檐帽。
在位高權重的官員被處死刑后,由首席侍衛(wèi)親自動手執(zhí)行,但是——至少在蘇丹統(tǒng)治末期——他們最終未必真會赴死,而是由一種歷史上罕見的獨特習俗來決定:被判死罪者與首席侍衛(wèi)帕夏進行一場奔跑速度的比拼,早已魂飛魄散的大維齊兒或太監(jiān)總管能否活命,全看他們的腳力如何了。
這種習俗的起源至今無從考證。不過,自18世紀末期開始,這種存在于蘇丹宮殿中的古怪競賽已經(jīng)散見于各種記述中了。而這些記載在細節(jié)上的描述也大同小異,可資佐證?;蕦m內頒布的死刑令通常會傳交給“中門”的首席園??; 戈弗雷?古德溫對接下來要進行的這種儀式作了如下描述:
首席侍衛(wèi)帕夏的職責是召見被判死罪的名流顯貴……當命運不濟的維齊兒或者其它待罪官宦來到后,即使他對被召之由心知肚明,他也要咬緊牙關熬過繁文縟節(jié)的折磨,直到最后接過遞給他的一杯果子露。如果是白色的,他懸著的那顆心就會放下,但如果是紅色的,他便陷入絕望之中,因為紅色意味著死亡。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隸屬于皇家精銳之師的禁衛(wèi)軍當即執(zhí)行死刑,行刑隊由5名彪悍的年輕士兵組成,負責讓人犯喝下致命的果子露。然而,若是大維齊兒被判死罪,他仍有活命的機會:在宣布死刑之后,他被允許從皇宮開始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大約3百碼,穿過花園,到達位于皇宮南側的“魚市之門”,在那里可以俯視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指定的刑場。 (見下圖所示,“中門”的標號是109,“魚市之門”的標號是115。)
建在伊斯坦布爾的龐大托普卡帕宮建筑群。取自米勒所著《高門之內》
如果被廢黜的維齊兒先于首席園丁到達“魚市之門”,就會免于死刑,改為流放。否則的話,他將被立即處死,拋尸海中。
奧斯曼帝國的記載表明,這種古怪的習俗一直流傳至19世紀初葉。最后一位贏得生死比拼、僥幸生還的是大維齊兒哈吉?薩利赫帕夏,此事發(fā)生在1822年11月。他的前任走馬上任之后,僅過了9天便被處死。哈吉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還因贏得生死比拼備受推崇,后被派往大馬士革任行省總督。
自此以后,隨著帝國的衰微,這個習俗也逐漸消亡。奧斯曼王朝垂垂將死,幾乎沒熬過19世紀。到了1920年代,在凱末爾?阿塔蒂爾克領導下,土耳其共和國從帝國的廢墟上崛起時,它拋棄了舊帝國所代表的一切。
資料來源:
(省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