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 | 發(fā)布: 左岸
文/Yoga
一個人改變自己到底有多難,這恐怕將會是困擾我一生的問題,我一直熱衷于改變自己,并且尋找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但始終卻毫無變化,最起碼在自己看來是這樣的,我將毫無改變的歸咎于自己的無知與墮落,不安于現(xiàn)狀卻習慣的享受安逸,毫無根據(jù)的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漫無目的的追求卻不持之以恒,這是致命的弱點。
經(jīng)常反思自己到底為什么想要改變卻一直無法付諸行動,內(nèi)心明明擁有千百萬種的想法卻依然很平凡平淡和無趣的活著,日復一日。每天內(nèi)心都吆喝著要做跟現(xiàn)在不一樣的自己,卻又被現(xiàn)實的壓力打敗,看,我總是這樣,總是想要逃避于這個我不喜歡的社會秩序之外,渴望像那些自由的人一樣生活著,不用考慮其他任何身邊人的感受,無拘無束,完全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與精神世界。但卻始終無法邁出那一步,拼命的在原地打轉,這是我最可憐的一面。
習慣性的將自己想要培養(yǎng)的習慣和想要一直堅持的目標拋諸腦后,并給予他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斷的用我不是達不成這個目標而是我的時間不夠或者我又擁有了新的急需要完成的事情來將之前的目標給遺忘掉。這樣做的后果我自始至終都一事無成,也完全找不到認不清真實的自己,所以我開始不斷的用我很無力很無趣很庸庸碌碌來定位自己今后的人生,開始變的越來越悲觀,甚至悲觀到無法自拔的地步,但即使這樣,我也豪無改變現(xiàn)狀的動力,一直處于抱怨自己抱怨社會抱怨身邊一切的狀態(tài)中。
所以我愛拉里,我了解他越多就發(fā)現(xiàn)自己越想變成他,我對他印象最深之處是在故事開始時伊莎貝爾在為了裝修房子而絞盡腦汁,不停的想要變換裝修風格,在她媽媽不同意時,伊莎貝爾詢問拉里的意見,而拉里在這時卻說,姑媽明明住的很開心很舒適,為什么強求她換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呢,于是在剛開始,我就了解了拉里,并且很清楚的認識到拉里性格中的簡單與天真,拉里的這一面,同樣也是我最需要和最渴望的一面。
我想變成拉里,但卻不可能變成他,我無法像他一樣血液里都充滿著勇氣,他不拘束于生活中的瑣碎,不追求愛情與物欲,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和嘲笑,只是純粹的做自己,他在渴望獲得知識的時候就整日整夜泡在圖書館,他在追求自由的時候也同樣擁有說走就走的勇氣,他嘗試各種生活方式,去很多的國家,只為了認清自己,他所走的路是一條探尋自我之路,但往往這樣一條路走起來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困難無比甚至滿路荊棘,但在拉里看來卻是無比的有趣和豐富。
我很難看清拉里到底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還是一個徹底的享樂主義者,他在對探求人生意義和人性追尋道路上的執(zhí)著和努力也正代表著毛姆對自己人生道路的探索。這正是《刀鋒》的魅力所在。在追尋探索的過程中不乏困難和折磨,不論是生活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疲乏,這在拉里看來好像也都不重要,他只是頑強的做自己,沒有絲毫的妥協(xié)與不甘,只是一如既往的追逐著自己最初的目標,或者說拉里根本毫無目標,只是遵循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他不愛伊莎貝爾不愛蘇菲不愛任何人,甚至他也不愛自己,他只是想要去愛那個以后的自己,那個認清一切認清自己真實內(nèi)心的自己。這大概是真實的拉里,是我眼中看到的拉里。
《刀鋒》中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存在,這便是艾略特,如果拉里是精神的象征的話,那無疑艾略特便是物質(zhì)的代表。艾略特一生都混跡于虛榮浮華的名利場,有人說這是毛姆對自己多年混跡名利場切身經(jīng)驗的描寫,不得不說,艾略特的確是一個貪圖名利的勢力小人,但深度的勢力之前也不難看出他的善良與慷慨,以及對于親情之間的堅持與重視。他身上也有不少的發(fā)光點,正是因為這種真實的存在以及毛姆對艾略特語言行為上細致的刻畫使得艾略特形象無比的真實與貼近生活,相反,在回顧拉里,反而會覺得拉里對于精神上的追求以及他的一生來說是那么的虛無縹緲。
“毛姆從來都不是一個圣人,相反,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喜歡世俗的成功,他享受名利給他帶來的便利,他的小說和戲劇作品寫的大都是凡俗之人的凡俗人生,他對人性都透徹的認識,因此對人性的弱點也有無限的同情,也正因此,他被人認為憤世嫉俗,他被人稱為犬儒主義者。”
毛姆小說中人物的分化與反差總是極其大,同樣也是這種反差的帶動使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毛姆筆下的男主人公總是鮮少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只是出現(xiàn)在戲劇的故事中,而女主人公們卻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寫照。
先是伊莎貝爾,生活中不缺少伊莎貝爾這樣的女人,她是現(xiàn)實的同樣也是可愛的,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以及自己想要擁有怎樣的人生,她即使很愛拉里但也能克制自己,她明白愛情對她來說即使再重要也只是附屬品,她愛一切與現(xiàn)實有關的東西,愛時尚的裝修與奢華的衣服,所以在最終她并沒有選擇拉里,她無法想象那種居無定所的日子,她渴望自己的愛人有著體面的工作有足夠的金錢讓她去追求她渴望的東西,與其說是拉里放棄了她不如說是她徹底放棄了自己,放棄了愛情。
但同樣伊莎貝爾也是可愛的,她即使再愛拉里也忠于自己的婚姻,她享受著婚姻帶給她的一切安慰與幸福,但始終卻并沒有忘記拉里,但也僅僅是一種渴望與惦念而已。伊莎貝爾更多的將自己奉獻給了家庭,她并沒有錯,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也有很多人并沒有嫁給愛情,但也生活得很幸福,這類人往往都會愛上拉里這樣的人,但卻永遠接受不了嫁給他們,這便是現(xiàn)實的規(guī)則,也同樣是很多女人的生活準則。
毛姆對于伊莎貝爾的刻畫上也下足了功夫,從追求愛情至上的少女,到成熟理性的女人,伊莎貝爾這個人物的形象以及性格在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轉換,前后承接的又是如此的巧妙,為了愛情又為了現(xiàn)實與自己,這種變化看似理所應當,因為這本來就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規(guī)則,但卻在不知不覺中讓伊莎貝爾內(nèi)心深處的世俗與貪圖名利的欲望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這就是毛姆的偉大所在,故事中很少有對伊莎貝爾貪圖名利以及享樂主義的描寫,但不經(jīng)意間的細消刻畫已經(jīng)使得她“物質(zhì)”的一面深入人心了。
而與伊莎貝爾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蘇菲,這個被生活完全擊垮以至于崩潰的普通女人,她年輕時也曾是個浪漫如詩的少女,也同樣嫁給了愛情,并且滿足于平淡無實的生活,她愛自己的家庭,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奉獻著一切,可往往這種越是渴望平凡平淡家庭生活的女人卻越是不幸,丈夫和孩子的慘死使得蘇菲完全失控,整個人完全拋掉之前的性格與形象,過上了與之前截然相反的生活,要是說之前她的生活是節(jié)制的樸實的充滿溫馨的,那么現(xiàn)在的生活就猶如地獄一般,她開始酗酒吸毒縱欲,用盡一切手段享受生活,同樣也從這種生活中懲罰自己。她生活的并不開心,只是這種不開心一直隱藏于她浮夸的外表之下,所以她在遇到伊莎貝爾她們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所謂與自我墮落的極度釋放并不是為了彰顯過度張揚的性格,反而是用這種方式來遮蓋內(nèi)心的極度自卑。
蘇菲是可憐的,尤其是愛上拉里之后的蘇菲。像完全迷失自我一樣,為拉里改變著自己,控制著自己的一切欲望,但好像所有的改變都不是那么容易,她小心翼翼的生活中,但卻左右不了生活帶來的轉折,毛姆對蘇菲在重新酗酒后的心理描寫已經(jīng)到了極致,一種壓抑的病態(tài)美,一種渴望新生但卻重新歸于墮落的現(xiàn)實之美,蘇菲再次的崩潰以致于之后的死亡都表現(xiàn)出一種自我逃避的生活方式,拉里的出現(xiàn)并沒有讓她再次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也沒有使她的生活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只是讓一切變的更糟而已。毛姆筆下的蘇菲是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墮落女人,是拉里說過的那個這輩子唯一可能娶的女人。
整部小說通過對精神與物質(zhì)之間的矛盾以及探討人性到底從屬于精神世界還是世俗這一主題,來表現(xiàn)人性多元與執(zhí)著的一面。毛姆通過對拉里窮盡一生對追求自我以及在對到底該如何存在的探索上,將主題安放于人性應如何自我救贖?!斑@個主題可以說是毛姆這個表面看來憤世冷嘲的人世挑剔者和人性觀察家一生創(chuàng)作的潛流,也應該是所有偉大作家共同探索和詰問的母題?!?/p>
左岸記:毛姆非常會講故事,尖酸刻薄洋溢著滿滿的嘲諷,偏偏又看起來無比真誠。《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查爾斯,本書里的拉里,毛姆從不會去為一個人生贏家去寫一本書,相反,他筆下的人物大多在常人看起來都成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會被讀者當作盧瑟的反面典型去看待,但正如毛姆說的那樣,查爾斯和拉里都是這世界上鳳毛麟角的人物,他們沒有所謂的遠大前程和抱負,有的只是追隨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和旅程,然后各自毫不后悔地過完自己這一輩子,他們不需要活在別人認為和默守觀念建立的世界里,他們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由自在。這樣并不成功但心性自由的生活讓很多人向往但卻做不到。伊莎貝爾,這是個清醒且現(xiàn)實的姑娘,她非常明白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以及更重要的,怎樣才能過得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