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學業(yè)而擔憂,成人為工作心累,壓力無處不在的現(xiàn)代生活,讓焦慮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情緒之一。
根據(jù)文獻的定義,焦慮,是指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將要發(fā)生某種不利情況,而難以應付的不愉快情緒,它是一種苦惱和受挫的個人感覺和體驗(樸松花 & 李春玉,2007)。
盡管焦慮會帶來很多負性體驗,甚至我們經(jīng)常將它稱之為負性情緒,但它本身也是進化過程中留下的一種心理機制——當人們覺得自己身處危險或巨大壓力的情境中時,焦慮可以幫助人讓自己的身體準備好“戰(zhàn)斗”或“逃跑”,也即“戰(zhàn)或逃反應”(the flight-or-flight response)。
焦慮是種本能,可幫助人們有效應對危險,但當危險已經(jīng)過去很久或者沒有處于危險情境中時,仍然存在的焦慮就可能帶來負性效果。比如:
在焦慮狀態(tài)下,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大腦想太多。對此我深有體會:
不久前就因擔憂嚴峻的就業(yè)形勢而十分焦慮,“明年XX還會招聘這個崗位嘛”“有些要求不達標怎么辦”“能否準時畢業(yè)”“我當初怎么不努力點考個更好的大學”……各種想法充斥著大腦,整個人也坐立不安。
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因為一直想事情,盡管身體很累但就是毫無睡意,折騰到凌晨三四點才勉強入睡。
這種過度思考,在某種意義上,能將我們從對負面情緒感受的關注上,轉移到思考當中;甚至能讓我們產(chǎn)生一種掌控感。
但很顯然,如果個體一直沉溺于這種過度思考中,必然會削弱了他的精力,影響他做事情。而且,當個體反復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等內容(專業(yè)術語稱為“反芻思維”),會進一步對我們的情緒、執(zhí)行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
焦慮,也有可能讓我們產(chǎn)生更多的回避行為:
比如說,為了回避社交焦慮,而不愿出門;為了回避不安全感,而反復洗手;為了回避學習中的困難,而選擇打游戲看電視等等……
采取的這些行為回避了誘發(fā)焦慮的場景,短期內,個體不會有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結果就是對回避行為進行 “強化”,使個體更樂于去重復采取這些回避行為。
雖然回避行為短期是很受用的,但我們也看到,它對我們真正想解決的問題無濟于事,比如:
一直打游戲看電視不做作業(yè),可以回避因作業(yè)中的難題而引發(fā)的不舒服,但并不能讓你提高學習成績;
不出門減少社交短期內是可以的,但最終卻會損害你的工作、溝通、社交等能力……
焦慮越嚴重,個體越傾向采取回避行為,回避行為又不斷得到強化,反過來又加重了對未來的擔憂,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最終讓人陷入到焦慮的無限循環(huán)中。
魯迅曾經(jīng)說過: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真說過!語出《紀念劉和珍》)勇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治療焦慮的藥。
正如前文提到的,采取回避行為往往在短期內能緩減不舒服感,但從長期來看,卻只會加重焦慮而已。因此,與之相反,采取行為應對才是良策。
采取行為應對,首先,能夠檢驗危險的真實程度。相信我們都會有類似的經(jīng)歷,在上臺演講前,會各種擔憂,怕演講過程中會吞吞吐吐,怕會被打斷,怕臺下的人會嘲笑自己……但當你發(fā)言完你會發(fā)現(xiàn)不過如此。
采取行為應對,個體往往會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其次,成功的經(jīng)驗反過來增加個體的信心,并樂于繼續(xù)前進,形成正面循環(huán)。
當然,這只是原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在咨詢師陪同下進行是最好的。因為一旦你前進的步伐太大,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搞不定,會把剛冒出來的勇氣給澆滅。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自己其實也是一個焦慮星人,這件事也促成了我尋求學校的心理咨詢幫助。
在咨詢中有一個場景我記憶深刻,咨詢師給了我一副長得很像七巧板的東西,讓我用這些東西拼成制定的圖案。一開始我覺得很容易啊,然后就拼,但拼了很久,始終拼不對。當時腦袋就有很多想法:我可是個研究生,怎么這么簡單的圖案都拼不出來;好糗啊,咨詢師肯定會覺得我很笨吧…..超級焦慮,甚至想放棄。
我把我的想法跟咨詢師說了,咨詢師一邊給了我提示,一邊鼓勵我堅持下去,并好好去體會這種情緒。于是各種想法在腦袋翻滾,十分焦慮;但同時,手邊沒停下來,拿著幾個小板不停地嘗試,終于拼出指定的圖案。
這件事對我來說,影響很大。
原來,接納情緒不是要你把這些負面情緒徹底感出你的腦袋中,而是能夠在焦慮存在的同時,專注于眼前的事。這就像在做正念的呼吸練習中的指導語提到的,當你走神的時候,不要批評自己,而是看看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哪里,然后輕輕地回到呼吸上就可以了。
正念的神經(jīng)科學原理認為:我們的大腦里有兩種活躍模式:“默認模式網(wǎng)絡”(Default Mode Network)和"任務積極網(wǎng)絡"(Task Positive Network)。前者是平時狀態(tài)下的活躍狀態(tài),負責評估危險,決定去戰(zhàn)斗還是逃跑。而后者則是當我們在處理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時的活躍狀態(tài),當“任務積極網(wǎng)絡/TPN”被激活的時候,“默認模式網(wǎng)絡/DMN”就處于停滯狀態(tài)。我們的大腦會意識到我們就在當下,沒有沉思,沒有擔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練習正念,把正念帶到生活中來,我們就能更好地面對每個焦慮來臨地時刻。
當然啦,以上的觀點更多是從正念以及認知行為療法地角度去剖析和闡釋,不同流派對于焦慮的理解和治療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最后還是要提醒一句:不同情況的患者可能適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因此,對于無法自我調節(jié)的患者,建議還是到醫(yī)院尋求專業(yè)心理治療的幫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