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尤其是動力學取向的心理咨詢師們一般都遵循一個原則叫“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意思就是說如果來訪者找咨詢師尋求幫助,無論是什么樣的來訪,想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尋求什么樣的幫助,我們都會在咨詢框架范圍內(nèi)和他進行工作;而如果來訪者中斷了咨詢,不管他是以什么樣的理由、什么樣的方式中斷咨詢,咨詢師都不應該去主動挽留或強行制止。
這樣的一個原則是基于咨詢師對來訪者絕對的尊重和信任;認為來訪者在潛意識里其實知道自己真正的問題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走出困境。
所以來訪者可能在意識層面并不一定能清楚地意識到,但是在潛意識層面,找什么樣的咨詢師、在什么時間點開始、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開始一個咨詢都能反映出很多內(nèi)容。整個咨詢的走向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來訪者的潛意識也非常清楚。
如果咨詢或者咨詢師沒有辦法滿足來訪者的需求,或者來訪者不愿意和咨詢師去看到某些問題,來訪者就會離開咨詢。而來訪者在什么樣的時間點、以什么樣的理由、什么樣的方式離開,也能夠反映出很多的問題。
咨詢師就像一面鏡子,非常樂意把來訪者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潛意識內(nèi)容反饋給來訪者,但動力學取向的咨詢師非常不愿意對來訪者進行任何主動的干預,并認為這些外在的干預大多是無效、甚至對來訪者有侵犯性的,咨詢師相信當來訪者在真正認識自己并真正想要發(fā)生改變的時候,會自然地發(fā)生改變。
前段時間和另一位咨詢師聊到了這個話題,她介紹了她的另外一種處理方式,是這樣的:
學校里現(xiàn)在的規(guī)定是可以給每位同學每學期提供不超過8次的免費心理咨詢,但有些在咨詢師評估看來需要得到長期支持的同學,在進行了一兩次咨詢以后,就不再來咨詢了。
在督導師的建議下,咨詢師主動給這樣的同學打了個電話,邀請同學再回到咨詢室來進行一次討論,于是很多咨詢又進行下去了,并且成為了長期的咨詢,給同學提供了幫助。
這樣的操作里面涉及到一些關于咨詢設置和咨詢倫理的討論:咨詢師的行為是否是在打破設置,是否符合咨詢倫理?這類討論很難得出一個定論,好在我知道北大的心理咨詢中心也是這么做的,所以這樣的操作在大的方向上是沒有問題的。
來訪者為什么會在咨詢一兩次后就不愿意再來做咨詢了呢?每個人的原因可能都不太一樣。有些可能是問題確實已經(jīng)解決了;有些可能是之前對心理咨詢不了解,后來發(fā)現(xiàn)心理咨詢確實不是自己想要的……我這里僅就一些我們覺得需要進行長期的咨詢,但是沒有進行下去的情況,舉一下例子:
1、比如說有些來訪者可能一直處在比較低的自尊(心理學學生的“黑話”,更像我們平常說的自信)水平,覺得自己哪兒哪兒都不好,不會有人喜歡自己,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后,很快就會否定自己,然后跳出這段親密關系。
這樣的一個模式很自然地就會被帶入咨詢,在咨訪關系中重演,覺得自己不夠好,咨詢師不會真地喜歡自己,于是一兩次咨詢以后就主動中斷咨詢。
2、又比如有些來訪者對身邊的人都充滿了懷疑和指責,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虛偽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辦法和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親密關系。
于是在咨詢中也會覺得咨詢師是虛偽的,一兩次以后中斷咨詢。
3、再比如有些來訪者的人格特質(zhì)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關注,才能夠體會到自身的一種存在感,如果自己覺得別人給自己的關注不夠就會非常害怕,從而切斷自己的親密關系。
這在咨詢中也會出現(xiàn),覺得咨詢師給到的關注不夠,咨詢師沒有辦法時時刻刻滿足自己被關注的需求。
4、還有些來訪者可能生活中就特別急躁,習慣了直接索取各種答案,一旦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確定性的回應的話,自己就會非常難受,非常無力。
而咨詢師不給直接的建議,在咨詢中讓來訪者慢下來,自己進行探索,這也會讓來訪者感到不適應。
……
所有的這些情況都是來訪者把自己生活中的狀態(tài)在咨詢當中進行了一次重演,用切斷關系這樣的方式把問題展現(xiàn)了出來,是很寶貴的素材。
所以在學校里面,如果我們把同學邀請回來,大家真誠地就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進行一個討論,同學其實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且愿意來和咨詢師進行工作,與咨詢師建立一個穩(wěn)定、親密、不斷促進的二元關系,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
這看起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很遺憾,在收費的商業(yè)咨詢里面,基本沒有辦法這么做。在學校免費的咨詢設置下,咨詢師邀請同學回來討論這個問題,大家的著眼點都在問題本身。
而收費的商業(yè)咨詢涉及到非常敏感的一個問題:錢。在已經(jīng)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的咨訪關系時,這個問題沒有那么明顯,但在剛進行了一兩次咨詢時,這個問題非常突出:咨詢師邀請來訪者回來,收不收費呢?
如果收費:“邀請我回來,是想要再收我一次的錢嗎?”;“咨詢師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有刻意地強調(diào)問題的嚴重性嗎?”;“咨詢師需要抓住這‘再來一次’的機會,打破節(jié)奏,‘強迫’自己和來訪者感覺到咨詢‘有效’嗎?”這些問題不光來訪者,甚至咨詢師自己也會有所顧忌,或多或少會影響到雙方的判斷和表達。
如果不收費,那整個咨詢的設置就會被完全打亂:“咨詢師這次不收費的目的是什么,是想留下我長期收費嗎?”;“來訪者會不會以后再用中斷咨詢的方式來獲取免費的咨詢呢?”;“之前收費,現(xiàn)在我不來了就免費,這個咨詢真的值這么多錢嗎?”;“咨詢師是不是在可憐我,施舍我?”
這些問題也會對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心態(tài),咨詢效果,乃至之前建立起來的自尊都產(chǎn)生影響。
所以在一個收費的咨詢里面,“再來一次”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告訴來訪者我們覺得他需要一個長程咨詢的支持;在咨詢過早中斷的時候讓來訪者知道咨詢師想到他了。僅此而已。
咨詢師要放棄自己的全能感。這一方面是我們要明白,不是來訪者所有的心理問題我們都能解決。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要知道,不是所有我們能解決的問題都一定要在我們這兒“此時此地”解決。
來訪者的成長更多是在咨詢室之外進行的。
成長的過程就好像在談戀愛一樣:初戀可能打開了愛情的大門,但是對方并不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完美;然后下一任可能又會有別的問題;直到經(jīng)歷過很多段關系以后才知道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也需要一些放棄和改變,需要一些新的追求。
所以,在需要長程咨詢的來訪者的成長過程中,第一任咨詢師很多時候可能只是讓來訪者了解咨詢,能夠掀開問題的一角;
當來訪者不斷地在自己的人生和咨詢過程中經(jīng)歷、思考以后,才發(fā)現(xiàn)咨詢和生活本來的面目;當
來訪者自己獲得了放棄、改變和追求的勇氣的時候才在合適的咨詢師的幫助下得到修通。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咨詢師能夠給來訪者提供的最強的穩(wěn)定性更多在于:“如果你還愿意再來咨詢室與我探討,我始終在這里,隨時愿意陪你走人生的一段。”
■ To Be Happier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