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我們正聊得開心,忽然被旁邊一陣吵雜聲打斷了。原來一位媽媽正在訓斥她的女兒。
“叫你快點,上學要遲到了,你在干什么!我說一、二、三,立刻馬上,別哭了!”
再看孩子,一臉委屈的樣子,眼淚止不住的往眼眶冒出來,一句話不說,就這樣任憑媽媽憤怒地數(shù)著一二三。
這個女孩費了很大的力氣,努力控制住情緒,想要自己好起來。 但一直走到校門口,小姑娘的情緒也沒有小雨轉(zhuǎn)陰,更別說轉(zhuǎn)晴了。
媽媽很氣憤的與孩子告了別,忿忿而去,嘴里嘟囔著,“你如果還這樣,看學校老師怎么批評你! ”
小姑娘背著書包,默默地進了學校,不知道她今天會怎樣度過這一天。可以肯定那些沒被媽媽看到的情緒,會長時間影響她的心情,影響她在學校的狀態(tài)。
一個孩子的傷,是從他的情緒不被接納開始的。
在生活的經(jīng)歷中,我們已經(jīng)習慣的去追求快樂、喜悅、興奮這些陽光而正面的情緒,而對于悲傷、抑郁、焦慮、憤怒等情緒是談之色變的。
上文的媽媽,之所以那么著急的想用強迫加威脅的方式制止孩子情緒的表達,可能有很多存在的原因。
上學快遲到了,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多時間來安撫孩子,此時此刻按時到學校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情緒不重要,她必須在3秒鐘內(nèi)解決。
孩子不能按照我的要求來做,她有情緒是不可理喻的,我已經(jīng)為她上學付出了那么多,她還耍小性子,這是不應該的。
她破壞了今天早晨我的安排,導致后續(xù)事件不能如期完成,這份壓力是我無法承受的。
我不能接受她一早上起來就磨磨蹭蹭,上學的態(tài)度不對,我很氣憤。
我們看到,在孩子鬧情緒的背后,其實蘊含著媽媽的諸多情緒。
孩子上課遲到,媽媽焦慮;孩子不按要求做,媽媽憤怒;孩子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媽媽委屈。
在整個事件里,更多存在的個體是媽媽,而不是孩子。
她并沒有去問:“女兒,你為什么不開心呢?”、“你心里在想什么呢?”、“你現(xiàn)在想要媽媽怎樣做呢?”......
孩子的情緒從一開始就沒有被接納,剩下的只是大人口中的“不可以這樣”、“不應該那樣”、“你簡直不可理喻”。 這些不被看見,成為孩子與父母情感聯(lián)結(jié)的大大缺口。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人類的特征之一,就是成年后會忘記幼年時的感受。
作為成人的我們,總是一廂情愿的用“無憂無慮”的詞語去描述孩子的童年,然而事實上,童年是多種元素的混合,其中的確有幸福和快樂,但一定有恐懼、憤怒和悲傷。如果這些負面感受悄悄積累起來,就會演變成孩子成長中最大的隱形障礙——童年焦慮?!?nbsp;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在情緒情感被忽視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中長大,他未來又以怎樣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建立情感基礎(chǔ)呢?
看到孩子的情緒表達,放下我,看見他。
在孩子情緒表達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需要,一味的讓孩子妥協(xié)退讓,服從作為父母的權(quán)威,勢必會讓孩子陷入無窮無盡的委屈之中。
因為我害怕你上學要遲到,所以你不能在這時候鬧情緒。
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你不能憤怒。
因為這樣做是正確的,所以你不能不開心。
在孩子面前,父母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那樣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當父母把“我”完全放在關(guān)系里,成為“我認為,我覺得,我感受”時,事實上,父母僅僅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孩子抉擇的權(quán)力沒有了。
他雖然是一個孩子,但也擁有表達的權(quán)力。 語言的表達、情緒的表達,思想的表達,都需要被尊重。
在看不見孩子的關(guān)系里,只能是養(yǎng)育者在唱獨角戲而已。 放下自己的需要,才可能通過關(guān)系,穿越情緒,與真實的孩子建立真誠而實在的關(guān)系。
好友那天和我聊天,談到早晨起床,孩子對于入學不太適應,哭著對她說,“媽媽,我不想上學?!?/p>
她就問孩子,“是學校發(fā)生什么事了嗎?”
孩子也講不出來是什么原因,就是一種很不情愿的狀態(tài)。
她就對孩子說,“天天上學確實挺累的,媽媽每天上班有時也有這樣的感覺,也有不想去上班的時候。 ”
孩子沒說什么,盡管眼瞼上還掛著淚珠,但是會拉著媽媽的手緩緩的邁著步子。沒走多久,他好像不再傷心,平靜的去上學了。
好友允許了孩子情緒的表達。她能夠放下自己的需求,蹲下來和孩子去探討情緒,去理解孩子不愿意去學校的一時不舒服狀態(tài)。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媽媽也有這樣的狀態(tài),對孩子的情緒做了全然的接納和共情。短短的幾分鐘,孩子的情緒回到了平靜的水平。
當養(yǎng)育者與孩子在關(guān)系里是平等的,能夠蹲下來去觀察孩子,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背后,其實藏著的是他想要我們看見他、關(guān)心他、安慰他的小小心愿,是愛的渴望。
就像,孩子碰傷流血了,哭著跑過來告訴你,“媽媽,我這里好痛,剛才碰到桌子了。 ”
如果你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活該。 ”
他的情緒不但沒有被看見,還被責罵一番,心中只剩下委屈。
如果你說:“啊,這么嚴重,媽媽幫你貼上創(chuàng)口貼,過兩天就會好了,別擔心,你很勇敢哦。 ”
他的疼痛不但能得到安撫,還能幫助他建立受傷后處理恐懼情緒的方法。他會更容易習得這次經(jīng)驗。下次如果遇到相類似的事件,也會更好的應對和處理。
正面管教師告訴我們,當一個孩子向你表達情緒的時候,要積極傾聽,注意一個孩子的感受,用平靜而明確的話語說出這些感受,是我們能教給孩子處理他的情感并最終控制自己行為的重要一步。看見孩子的情緒,懂得他的感受,最終會讓孩子擁有更多管理行為的力量。
不讓孩子的傷留在情緒里。
情緒專家羅伯特所羅門說,愛不是“內(nèi)心深處的感覺”,而是對方情緒上的共舞,愛的核心是兩者的關(guān)系。
愛孩子,是與孩子在情緒上共跳一支優(yōu)美的舞蹈。在共舞的路上,養(yǎng)育者需要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第一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
你感覺到委屈嗎?
他可能會點頭,然后進一步去描述事件,比如:我并沒有做什么,可是他們就打了我,我感覺到特別傷心,所以就哭了,一整天都不開心。
你感覺到憤怒嗎?
是的,我感覺自己想要炸開了,像火球那樣的,嘭嘭嘭......
孩子能夠通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事件過程和整個情緒感受,學習為情緒命名的同時,他已經(jīng)開始在管理情緒。
第二步,認可孩子的感受。
圍繞孩子說的事件,去體會他的感受。
假設(shè)我們處在孩子的位置上,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去共情孩子。
恩,是的,媽媽感覺到了你的委屈,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很不舒服。你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才想和媽媽談?wù)劦?,對嗎?nbsp;
哇,內(nèi)心裝個大火球,聽起來很難受的,你一定不容易的。
第三步,為孩子提供表達自己感受的恰當方式。
其實,一個人的情緒被理解,那一刻,情緒就已經(jīng)瓦解,因為他的感受被接納、被理解,被看見了。
被看見本身就是愛的力量。
媽媽非常開心你能夠給我講你的感受,我也愿意幫助你。沒有人喜歡被不公平對待的。
但當我們被這樣對待的時候,你需要勇敢的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的方式。 如果他不聽,那么你有權(quán)利選擇不要和他做朋友。 或者,你可以示范給他看,你希望他怎么對你,比如,像媽媽這樣,給你一個擁抱,好嗎?
讀懂孩子眼里的淚,你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