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目內(nèi)眥(睛明穴),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百會穴)。
分支: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從頭頂部分別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nèi)測,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膂),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cè)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
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jīng)肩胛內(nèi)側(cè),從附分穴挾脊(三寸)下行至髀樞,經(jīng)大腿后側(cè)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cè)緣至小趾外側(cè)端,交于足少陰腎經(jīng)。
病候:寒熱,頭痛,項強,腰脊疼痛,鼻塞,目痛多淚,大腿,膝窩,小腿及腳痛。
內(nèi)臟病侯:小腹脹痛,小便不利,癃閉或遺尿或神志失?;蚪枪磸?。
睛明:部位:在面部,目內(nèi)眥角稍上方凹陷處。功能:疏風清熱,活血明目。主治:一切眼病。
攢竹:部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功能:疏風清熱,通絡明目。主治:一切眼病及頭痛、面腫、失眠、口眼斜、眉棱骨痛、鼻炎等。
眉沖:部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fā)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功能:清腦散風。主治:頭痛、眩暈、鼻塞、流涕、目赤腫痛等。
曲差:部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上。功能:清腦散風。主治:頭頂腫痛、鼻衄、鼻塞、流涕、目視不明等。
通天:部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功能:清頭散風。主治:頭痛、眩暈、偏癱、鼻衄、鼻塞等。
玉枕:部位:在后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功能:清頭散風。主治:頭痛、眩暈、鼻塞、流涕、目視不明、近視等。
天柱:部位:在項部,大筋(斜方?。┩饩壷蟀l(fā)際凹陷中,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功能:清頭散風,通經(jīng)活絡,升清降濁。主治:頭痛、眩暈、鼻塞、流涕、頸項強痛、落枕、失眠、健忘、目視不明、感冒、肩臂酸痛等。
大抒: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疏風解表,疏調(diào)筋骨。主治:發(fā)熱汗不出、感冒、頭痛、項強、目眩、咳嗽、哮喘、咽喉腫痛、抽搐、脊背酸痛、肩胛酸痛等。
風門: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祛風解表,清熱宣肺。主治:頭痛項強、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胸背疼痛、麻疹、肺炎、支氣管炎等。
肺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疏散風熱,養(yǎng)陰清肺。主治:氣喘、胸痛、感冒、咳嗽、哮喘、盜汗
肺結(jié)核、腰肌勞損、肺炎、發(fā)熱、蕁麻疹、肩背強痛等。
厥陰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理氣活血,疏通血脈。主治:心痛、嘔吐、胸痛、脅痛、咳嗽、冠心病、心悸等。
心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理氣活血,化痰寧心。主治:胸悶、哮喘、心痛、嘔吐、吐血、咳嗽、心悸、遺精、健忘、盜汗、癲癎、心臟病、癔癥、肩臂酸痛等。
督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寬胸理氣。主治:胸膈滿悶、心痛、氣逆、腹脹、腸鳴、寒熱、腹痛、脊背疼痛等。
膈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寬胸降逆,調(diào)補氣血。主治:胸悶脹痛、胃痛、嘔吐、呃逆、咳嗽、哮喘、飲食不下、盜汗、便血、貧血、肩臂酸痛等。
肝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清泄肝膽,養(yǎng)血明目。主治:胸脅脹痛、胃痛、黃疸、吐血、癔癥、癲癎、眩暈、青盲、夜盲、肝炎、膽囊炎、目赤腫痛、視網(wǎng)膜出血、視神經(jīng)萎縮、乳汁不足、脊背酸痛等。
膽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清泄肝膽,理氣解郁。主治:胸脅脹痛、黃疸、口苦、感冒、惡寒、無汗、胃痛、嘔吐、肝炎、膽囊炎、肺結(jié)核等。
脾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健脾利濕,益氣活血。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黃疸、水腫、腸鳴、痢疾、消化不良、崩漏、出血性疾病等。
胃俞:部位: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健脾助運,滋養(yǎng)胃陰。主治:胃痛、胃下垂、腹脹、饑不思食、渴思冷飲、干嘔、泄瀉、疳積、營養(yǎng)不良、腰酸背痛等。
三焦俞: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溫陽化氣,通調(diào)水道。主治:腹脹、嘔吐、瀉痢、消化不良、水腫、腸鳴、腰背酸痛等。
腎俞: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益腎固精,清熱利濕。主治:陽痿、遺精、遺尿、尿血、腎炎、耳鳴、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神經(jīng)衰弱、視網(wǎng)膜出血、視神經(jīng)萎縮、腰背酸痛、早泄、盆腔炎等。
氣海俞: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增補元氣。主治:下焦虛寒、腰腿酸軟、陽痿、遺精、腹脹、便秘、崩漏、帶下、痛經(jīng)、痔瘡、腰背強痛、下肢癱瘓等。
大腸腧: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通調(diào)大腸。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秘、闌尾炎、痔瘡、坐骨神經(jīng)痛、腰腿痛、腰背酸痛、腰肌勞損、腸炎等。
關元俞: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功能:溫腎壯陽。主治:腹痛、泄瀉、遺精、遺尿、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赤白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盆腔炎、下肢麻痹等。
小腸俞:部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功能:清利濕熱。主治:小腹脹痛、小便淋漓、遺尿、遺精、消渴、痢疾、赤白帶下、盆腔炎等。
膀胱俞:部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1.5寸,平第二骶后孔。功能:清熱化濕,疏調(diào)膀胱。主治:尿赤、遺尿、小便不利、遺精、陽痿、泄瀉、便秘、腰脊酸痛、會陰部濕癢、腫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麻痹等。
中膂俞:部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功能:清利下焦。主治:腹痛、瀉痢、腰脊強痛、腰腿痛、麻痹等。
白環(huán)俞:部位:在骶部,當骶正中脊1.5寸,平第四骶后孔。功能:疏調(diào)下焦。主治:遺精、疝氣、二便不利、腰背酸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下肢麻痹等。
八髎:部位:在第1 、2、3、4骶后孔中,分雖稱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兩側(cè)合稱八髎。功能:壯腰補腎,清熱利濕。主治:腰腿痛,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盆腔炎,痔瘡等。
會陽:部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功能:壯腰補腎,舒筋活絡。主治:瀉痢、脫肛、痔漏、便血、陰部濕癢、白帶等。
附分: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清熱散風,疏經(jīng)活絡。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攣痛、上肢麻痹等。
魄戶: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疏散風熱,養(yǎng)陰清肺。主治:肺癆、咳嗽、哮喘、吐血、盜汗、健忘、遺精、支氣管炎、肩背痛等。
膏盲: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補益虛損,養(yǎng)陰清肺。主治:咳嗽、咯血、哮喘、吐血、盜汗、健忘、遺精、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肩背痛、虛損等。
神堂: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清肺寧心,理氣安神。主治:胸滿、心慌、心痛、咳嗽、哮喘、脊背強痛等。
譩譆: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主治:咳嗽、哮喘、熱病汗不出、呃逆、嘔吐、胸背痛等。
膈關: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寬胸利膈,和胃降逆。主治:飲食不下、嘔吐、噯氣、呃逆、胸悶、脊背酸痛等。
魂門:部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舒肝理氣。主治:胸脅脹痛、腰背痛、飲食不下、嘔吐、泄瀉等。
陽綱:部位:在背部,當?shù)?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清肝膽熱。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黃疸、消渴、飲食不下、背痛等。
意舍:部位:在背部,當?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調(diào)和脾胃。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食欲不振、背痛等。
胃倉:部位: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和中理氣。主治:腹脹、胃痛、水腫、小兒食積、便秘、背脊痛等。
盲門: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通調(diào)胃腸,化滯消痞。主治:腹痛、便秘、痞塊、婦人乳積、食積、消化不良、背脊強痛等。
志室:部位: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功能:補腎培元。主治: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水腫、陰部腫痛、腹脹、腰肌勞損、遺尿、尿閉、腰背強痛、腎炎等。
胞盲:部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功能:疏調(diào)下焦。主治:腹脹、腸鳴、遺尿、癃閉、二便不利、坐骨神經(jīng)痛、陰腫、腰背強痛、下肢麻痹等。
秩邊:部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功能:壯腰補腎,疏通經(jīng)絡。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二便不利、坐骨神經(jīng)痛、痔瘡、陰腫等。
殷門:部位: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功能:疏通經(jīng)絡。主治:腰脊強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酸痛麻痹等。
浮郄:部位:在腘橫紋外側(cè)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功能:舒筋利節(jié)。主治:腹痛、吐瀉、腿膝攣痛、下肢麻痹等。
委陽:部位:在腘橫紋外側(cè)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功能:舒筋利節(jié)。主治:腰痛、小腹脹痛、小便不利、下肢疼痛麻痹等。
委中:部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功能:清熱散邪,舒筋利節(jié)。主治:腰痛、髖關節(jié)活動不利、腹痛、吐瀉、丹毒、膝腫痛、下肢攣痛、麻痹、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等。
合陽:部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功能:舒筋利節(jié)。主治:腰脊強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疝痛、下肢酸痛麻痹等。
承筋:部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功能:舒筋利節(jié)。主治:腰痛、腿痛轉(zhuǎn)筋、便秘、脫肛、痔瘡、下肢腫痛麻痹或抽筋等。
承山:部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排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尖角凹陷處。功能:舒筋利節(jié)。主治:腰痛、腿痛轉(zhuǎn)筋(腓腸肌痙攣)、痔瘡、便秘、脫肛、腳氣、足跟腫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腫痛麻痹或癱瘓抽筋等。
飛揚:部位: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功能:疏經(jīng)活絡。主治:頭痛、目眩、鼻炎、鼻衄、痔瘡、腰背痛、膀胱炎、腿軟無力、下肢腫痛、麻痹、抽筋等。
跗陽:部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功能:舒筋利節(jié)。主治:腰痛、下肢酸痛、癱瘓、外踝腫痛、腳氣等。
昆侖:部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功能:舒筋利節(jié),解表散寒。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肩背腰、足跟痛、難產(chǎn)、胎衣不下、陰腫、踝關節(jié)扭傷、坐骨神經(jīng)痛、腳氣、下肢麻痹癱瘓等。
仆參:部位:在足外側(cè)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cè),赤白肉際處。功能:開竅醒神,舒筋活絡。主治:暈厥、癲癎、神經(jīng)病、腳氣、下肢麻痹等。
申脈:部位:在足外側(cè)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功能:祛散風寒,舒筋活絡。主治:頭痛、眩暈、熱病惡寒、癲癎、癔癥、精神病、腰腿酸痛、下肢麻木、無力、癱瘓等(位置仆參后面,金門前)。
金門:部位:在足外側(c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功能:清熱散風。主治:暈厥、癲癎、驚風、腿痛、下肢麻痹轉(zhuǎn)筋等。
京骨:部位:在足外側(c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功能:清熱散風,疏經(jīng)活絡。主治:頭痛、目痛、眩暈、心痛、腰胯酸痛、腿腳攣痛等。
束骨:部位:在足外側(cè),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節(jié))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功能::清熱散風,疏經(jīng)活絡。主治:頭痛、項強、目赤、目眩、目黃、耳聾、腰痛、小腿酸痛、抽筋等。
至陰: 部位:在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cè),距趾甲角0.1寸(指寸)。功能:清熱散風,通利下焦。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塞、遺精、尿閉、滯產(chǎn)、難產(chǎn)、胎衣不下、胎位不正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