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正脊兩端的獸形(鴟尾—鴟吻—螭吻)
鴟尾是鴟吻的前身,早在晉代就已經出現,原本只能皇室成員和“位列三公”的高官所居住的建筑上使用。但在南北朝時期,如宗教、墓室建筑中的壁畫、石窟中所示,鴟尾當時的使用范圍已比較廣泛。隋唐時期逐漸成熟,大約到了唐代中晚期,鴟吻逐漸取代了鴟尾,占據了屋頂的兩處高點。由“尾”轉變?yōu)椤笆住钡倪@一過程中,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從上翹的尾部變?yōu)槭杉沟墨F頭。中晚唐時期,鴟尾轉向鴟吻,受到魚類形態(tài)影響的變化更為明顯。變化的原因一方面在早期典籍的記錄中,鳳鳥本身就含有魚的形態(tài)。另一方面,至晚在唐代,鴟的形象受到了來自佛教中摩羯魚造型的沖擊。到了元代,以龍為題材的鴟吻初創(chuàng),也稱之為龍吻。這一時期龍生九子的傳說,廣泛記錄于當時學者的著作中,鴟吻也稱之為“螭(chī)吻”,成為九子之一,形態(tài)上向龍形又邁進了一步。龍角張揚,龍身盤繞,增添了龍爪裝飾。
到了明清,這類龍形的鴟吻以更為華麗的姿態(tài)屹立在建筑的頂端。
螭吻,龍生九子之一,一般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其特點是龍頭魚身,口潤嗓粗而好吞.。螭吻由鴟尾、鴟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后逐漸演變成明朝以后的螭吻。經常被安排在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建筑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螭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防鴟吻逃跑,讓其永遠噴水鎮(zhèn)火;另一傳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里取避邪的用意。其寓意有驅兇辟邪、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作用。
?望獸是螭吻的變種 。螭吻是吞脊獸,口向內,多安裝在重要建筑上。望獸口往外,多安裝與門樓、鐘樓等之上,取瞭望之意。也安裝在歇山頂的垂脊、戧脊上,當作垂獸戧獸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