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老三百問(二)

   

66、老子之道的基本含義是什么
《道德經》開篇即言“道可道,非恒道也”,第一個“道”字的含義:
1)它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體;
2)它是“有物混成”(25章)之“物”,是一種基本的“物質性實在”;
3)它是宇宙萬物的內在生命力(動因、動力);
4)它是宇宙萬物的最后本質;
5)它是宇宙萬物發(fā)生、發(fā)展、消亡、轉化的根本規(guī)律;
6)它是人類認識宇宙、萬物、社會、人生和思維的方法;
7)它是宇宙萬物和人類的道德規(guī)范;
8)它是人生修煉的方法、途徑、境界和終極關懷;
9)它是宇宙萬物、社會、人生的最佳狀態(tài),最理想境界;
10)它是宇宙萬物和人類、人生的必然趨勢。
67
、何謂“有無相生律”
   
一是大道本體階段的有無,道含無有,有形與無形,存在與不存在的事物,它們是始母關系,是相生關系,如環(huán)無端,不可或離。
   
一是宇宙萬物階段的有無,“樸,散則為器”,(28章)道散而生萬物,于人也,則“出生,入死”,(50章)正是有無相生的顯現(xiàn)。
   
一是體內階段(層次)的有無,“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蕓蕓,各復歸于其根”,(16章)當其化而欲作之際,“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正是反映此有無相生律的顯現(xiàn)。
68
、何謂“難易相成律”
    事物的困難和容易,相輔相成。它們之間是“圖難于其易”而“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尤其是“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63章)由此可知,難易本相反,善于對待,難化為易,即可相成;不善對待,易者反難,成就無機。
69
、何謂“長短相形律”
    長之與短,相形而見,相較而存。無短,無以形長;無長,無以形短。宇宙萬物,受氣成形,各有長短,相形而見。同時,也說明長短的相對性,與比己長者比較,己則為短;與比己短比較,己則為長。
70
、何謂“高下相盈律”
    高之與下,相為盈虛,盈余則高,不盈則下。老子認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77章)
71
、何謂“音聲相和律”
  
“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禮·樂記》)音之與聲,相應相和,是和諧之樂,美在其中,至美也,至善也,亦至樂也。
   
宇宙自然,一體化為五位(五方),一氣化為五行,于是五音,五色,五味交相運行,相與和諧,乃成宇宙自然之美矣。
  
此乃大道之音,即老子論樂——音聲相和律也。
72
、何謂“先后相隨律”
    先之與后,相隨而生。無先,無以顯后;無后,無以明先。老子說:“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7章)“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66章)此圣人識乎“先后之相隨”之理,而以“不敢為天下先”(67章)為“三寶”之一,而“天下皆樂推而不厭”(66章)也。同時,宇宙自然之道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14章)先后相隨,如環(huán)無端,“周行而不殆”。(25章)
73
、為什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美在于自然,美在于真樸,而非“天下皆知”所強求者,否則乃“斯惡矣”!證之世人諸多追求功名利祿,追求難得之貨,追求高功異能,追求健康長壽,無盡的追求,皆屬于“天下皆知”之美,未有不走向反面的。是以大道之美,美在含德進道,時至機發(fā),于是乎!美之至也,亦不得不美,乃“道法自然”,(25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64章)的結果。
74
、為什么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大道之善,其善出于自然,出于 自我之玄德本性的自然流露,不以善為善,亦不自知其善,不善而自善,亦不得而不善,善亦咸我之自然,而不得不然。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反而弄巧成拙,走向“斯不善矣”,試觀古今的鄉(xiāng)愿,以及那些偽道學,偽善人,揭穿來看,其面目的猙獰,其心靈的丑惡,其手法的陰險,豈非正相反的嗎?
75
、老子的圣人概念是什么
    老子的圣人,系指“道法自然”,(25章)身化于道,而以道化天下為已任的得道真人。圣人的處事,符合自然,不違天道。
76
、怎樣理解老子的“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居事而無為,非不為也,乃不私自妄為,乃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64章)在尊重客觀自在的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起一個輔的作用,正是最積極有效的大為。
   
行教以不言,非無言也,乃言必有宗,自信于道,而戒絕不信的美言、不道的妄言,正是圣人具有大道的玄德。
77
、為什么“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賢名,貨利,貪欲,此三者是惑亂人心的禍根,是伐性之斧,亂世之端。而引發(fā)人民的爭、盜、亂。老子要求有道的統(tǒng)治者——圣人,要于賢“不尚”,于難得之貨“不貴”,于可欲“不見”,從而使民“不爭”、“不為盜”、“心不亂”,這是無為之治的基礎功夫。
78
、怎樣理解老子“虛其心、實其腹”之說
   “虛其心”者,無去“五自”——自貴、自見、自是、自矜、自伐,即無去一切世俗之心——私亡昧,“滌除玄鑒”(10章)而無疵,乃“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48章)也。“實其腹”者,腹為丹田之所處,醫(yī)家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是生命根柢所在。
79
、怎樣理解老子“弱其志,強其骨”之說
  “弱其志”者,弱其向外追逐奔競,貪得無厭之志,轉其“強梁”,“勇于敢”而為柔弱含藏,以為道之用也。“強其骨“者,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神不外馳,其精自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于是腎充髓滿而骨堅強,自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59章)也。
80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知”之說
    無知者,無去世俗的妄知謬見,非反對一切真知灼見。老子的無知,并非不要科學文明,提倡愚昧,而貶之為愚民政策。老子的無知,在于驚醒世人,必須棄絕“智慧出焉,有大偽”(18章)之知;棄絕“言者不知”(56章)和“博者不知”(81章)之知;此等之知,不過是假知、妄知。老子諄諄以教之知,是真知、大知。老子要求世人善于“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28章)
81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欲”之說
    無欲者,無去世俗的貪欲,私欲,非反對一切正常之欲。或誤解老子的無欲,以為是不近人情,提倡苦行,而貶之為禁欲主義。老子的無欲,在于驚醒世人,必須棄絕使民爭、為盜、心亂的“賢”,“難得之貨”和一切可欲之欲,棄絕使人目盲、耳聾、口爽、心發(fā)狂、行妨的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之欲。圣人非無欲也,其欲乃在于人之所不欲,乃在于大道與自然。老子一語驚人地說:“吾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20章)其所欲者,乃貴重食養(yǎng)于萬物之母——大道。                 
82
、怎樣理解老子的“天地不仁”之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芻狗,是以芻草扎為狗,以供祭祀,用過即棄之。它的見用和被棄,不是有心于愛憎,都是時勢使然。因此,天地與圣人俱無心于造化,無所仁愛于萬物、百姓,但任其適時而然,自生自長自化自滅而已。
   
“天地不仁”,即不用仁愛之心,無所作用其間。唯有不仁,方能復歸于樸。莊子說:“至仁無親”,(《天運篇》“大仁不仁”),(《齊物論》)老子的至仁反似不仁,就緣于他的玄德,純在自然。
83
、怎樣理解“谷神不死”
    ''谷神''''''的寫狀;''不死'',就道的永恒說。''谷神不死'',是指''常道''。”(車載語)因為道體虛無,如谷之善能生養(yǎng),善能容納,善能淵藏,是為宇宙之機,生化之機,其機神妙莫測,神化無窮,其作用是永生不死的。
84
、“玄牝之門”,何以能為“天地之根”
    牝者,是雌性的生殖器官,生物由是而生,推而廣之,宇宙萬物也莫不是,《易·系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玄牝者,乃是此天地以之氤氳,男女以之媾精,萬物從而化醇、化生也。此玄牝之門,正是天地、萬物所以從而產生的根源。
85
、天地何以能長且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7章)正由于“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它是自然而然的,從“不自生”的。它的存在,它的化滅,都沒有一個自字參預期間,所以能夠獲得長生、永恒之果。這是天地無私,天地不仁,天地自然的結果。
86
、何謂“上善若水”
     至高無上的德性,好象水一樣,善利萬物,甘“處眾人之所惡”,以其本性——玄德的柔和謙下,以低卑自處,唯往低處流,而能溥及于萬物。
87
、《老子》說水有哪“七善”
    上善若水幾于道,對于善為道者,對于圣人來說,體現(xiàn)于他們身上的德性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此“七善”,實乃法天之道的自然體現(xiàn)。
88
、怎樣理解“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當其成功遂事之際,引身而退,是為天之道,是老子教人效法天道,而且進而提倡“成功遂事,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以體現(xiàn)他的“不爭之德”。(68章)因為他“成功遂事而不名有”,(34章)所以就能夠急流勇退,不以功自恃,貪戀名位,更不“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可見,老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廢棄終身制的人。他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天道自然。
89
、怎樣理解“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執(zhí)持著一個事物,而使它盈滿,不如讓它適可而止。物極必反,盈滿招損,執(zhí)持不放,而汲汲乎“盈之”,勢必走向其反面,欲盈反虧。“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章)
90
、怎樣理解“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錘擊著利器而使它更加銳利,不可能長久地保持它。器之銳也,太過易折,而失去它一定的鈍度,那就不可長保,是謂利害相隨,過于銳利了,乃反害及自身。
91
、何以“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黃金美玉貯滿室內,沒有辦法能守護它。一是“甚愛必大費”,(44章)到了“金玉盈室”之時,非大耗其精氣神不可,自是加速了他生命的衰老死亡;二是“多藏必厚亡”,(44章)因為“難得之貨使人行妨”。(12) 覦之徒伺于其側,非厚亡不可。
老子予此等守財務以迎頭一棒:“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44章)“莫之能守”!
92
、怎樣理解“貴富而驕,自遺其咎”
    貴指名譽地位,富指金錢財富。人生在世,本當視富貴如浮云。若是戀戀乎富貴,當其既貴且富矣,本應益加謙遜待人,用其貴以救厄,散其富以濟貧,乃反而恃其富貴而傲世驕人,自己給自己遺留下殃咎,富貴將轉化為災禍。
93
、何謂“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承也。營魄,魂魄也,精神也。抱一,即神不外馳,形不外勞,形神相守,心身合一,抱一無離,自然負陰抱陽,沖氣為和,內外齊融,形神俱妙,返樸歸真,復歸自然。
94
、何謂“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摶氣致柔”,即指聚內外之精氣(真氣),使之充實飽滿,如嬰兒般的柔和,是人身相根相生的陰陽之氣,在心君的命令下,摶而使柔,就是沖氣以為和。
95
、何謂“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玄鑒者,喻心靈深處明徹如鏡。洗垢之謂滌,去塵之謂除。滌除者,去私除妄四字盡之。“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3章)吾身何以為患?就是私字作怪。善為道者,要滌之除之,務使心無雜污,一私不留,一妄不存,一疵不著,心靈純美,心光發(fā)現(xiàn),乃能玄鑒無遺,無所遁形。
96
、何謂“愛民治邦,能無為乎”
    老子是以民為本的民主主義者,他認為唯有愛民,方能治邦,是以“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49章)“是以圣人之治也,……無為而已,則無不治矣”,(3章)“是以圣人居無為人事”,(2章)“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8章)老子主張人生無為而愛民治邦。
97
、何謂“天門啟闔,能為雌乎”
    天門者,位于頭頂正中,為元神出入的門戶,其下泥丸宮是元神所在處。為道到此地步,天門自然開合,元神從此自動出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功能無量,神化無方,妙用無比。
  
但是,天門自動啟闔了,要掌握“為雌”的原則,即靜待而不主動,后應而不先行,雌伏如抱卵,不引不發(fā),唯其自然而已。
98
、何謂“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即大道的高境界,是明白四達,智慧大開,可以捕捉到宇宙中古今中外的種種信息,纖細必現(xiàn),幽隱皆燭,無遠弗屆,無所不知,而且功用無比,“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47章)而不受后天知識、意念的干擾,而仍然若愚,好似無知。
99
、怎樣理解“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者是實有的物質存在,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形有狀之物,比如車、器、室。唯因有車、器、室實際的存在,方能夠給人們以利益,所以這個“有”是發(fā)揮效益的客觀根據。如果沒有這個“有”可資以為利,“無”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然而,“車、器、室”這三者實有的利益,正借它們中間的虛空——“無”,方能發(fā)揮作用。如果沒有這個“無”,它們的作用便根本無從發(fā)揮了。
100
、圣人之治,何以“為腹不為目”
    
圣人之治,無論是治己治人,治身治世,都是“為腹不為目”。為腹就是“甘其食”,(80章)“實其腹”。(3章)民以食為天,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需要。提高一步說,“為''''即求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為''''即追逐外在貪欲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渦里,則越是流連忘返,使自己產生自我疏離,而心靈日愈空虛”。(陳鼓應) “為腹”乃生存之本,養(yǎng)生之本,修道之本。故老子教人明于棄取,“為腹不為目。”
101
、何謂“寵辱若驚”
     老子說:“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人皆求寵,而以寵為上,唯寵是趨。但是,老子竟以“寵為下”。寵之所以為下者,以其“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得失皆驚,以寵為得,驚也;以辱為失,驚也。反之,以得為寵,驚也;以失為辱,驚也。是謂寵辱若驚。
102
、“道”是由什么混成的
     道的本體,是“有物混成”的。此“物”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道由它們所“混成”;由不可致詰的微、希、夷所“混成”的。前者,說明道體的實質性存在;后者,說明道體的現(xiàn)象性存在,也可說是本質與現(xiàn)象、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103
、何謂“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把握上古流傳下來的大道,用以統(tǒng)御現(xiàn)今的萬有。
   
首先,他揭示此“道”,是中華先祖世代相傳,老子只是從高度理性思維上予以總結,升華為大道科學。

其次,他揭示須“執(zhí)”之而不失,是乃“孔德之容,唯道是從”(20章)也。如“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35章)亦是執(zhí)持不失也。
   
再次,“以御今之有”著重御字,用它來統(tǒng)御現(xiàn)今的萬有,老子強調以古御今,是他古為今用的殊異處,而非一般的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104
、如何永葆大道,持久而不離呢
    老子說:“葆此道者,不欲盈”。(15章)道無止境,悟無盡頭,修無了期,何盈之有?以其目標遠大高超,容不得絲毫的自足自滿。盈者自恃自矜,自伐自貴也。不欲盈者,永遠謙虛若谷,善于容納,循道而趨,不斷從有限走向無限,從個我走向宇宙,從剎那走向永恒也。
105
、老子從哪七方面來勉強形容善為道者的狀態(tài)
    老子從豫兮、猶兮、儼兮、渙兮、敦兮、曠兮、渾兮七個方面來勉強形容善為道者的狀態(tài)。
106
、老子怎樣啟示“天人合一律”
     它是配天,即從人之道合天之道,從而大順自然,即“沒身不殆”的大道規(guī)律。常、明、容、公、全、天、道、久,是乃修真成圣的八字真言,震古鑠今。它是為道臻于天人合一,沒身不殆的根本途徑。它們之間,由此及彼,逐層遞進,一字一個妙法,一字一個階梯,一字一個境界,是一部完整的修真成圣,天人合一之學。
107
、怎樣理解“大道廢焉,有仁義”
    大道,指無為而治的圣人之道。廢,指半途而廢,棄置不用。“大道廢焉”,是人類社會異化病的總根源,總病因,從此,人類乃自其自發(fā)自然地合道,而走向它的反面去。
   
于是,“有仁義”,“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有以為”。(38章)上等的仁,是泛愛大眾,一視同仁,而沒有自己的私心來為;上等的義,是裁正是非,以義制心,而有心于作為,可見仁義之治,已非大道,遠離自然無為。
108
、為什么“六親不和焉,有孝慈”
   “六親不和焉”,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為了私利而啟爭端,導致不和,才出現(xiàn)有孝順和慈愛。如果六親和睦,一團祥和之氣,其樂融融,無分彼此,哪有什么孝慈呢!
109
、怎樣理解“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老子所絕棄的,乃世俗無道的圣智,對于大道的圣智,非但沒有絲毫的輕忽,乃正欲上士聞道而勤行,以之修身化世,臻于大道圣人的至治,于是則“民利百倍”也。
110
、怎樣理解“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老子所絕棄之的,乃世俗無道的仁義,對于大道的仁義孝慈,非但沒有絲毫的輕忽,乃正欲世人以慈為寶,持而不失,而且雖是“戰(zhàn)勝”,亦“喪禮處之”(31章)也。
111
、怎樣理解“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老子所絕之棄之,乃世俗無道的巧利,對于大道的巧利,非但沒有絲毫的輕忽,乃正欲世人“有之以為利”,(11章)若“邦之利器”且“不可以示人”(36章)也。莊子說:“功利機巧必亡夫人之心”,(《天地篇》)它正是老子所揭示的:“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3章)
112
、老子為什么“吾欲獨異于人”
   “吾欲獨異于人”!老子一語,石破天驚,以一獨,傲然自處。吾欲非眾欲,吾欲非俗欲,吾欲者,乃大道之欲也。是乃天心、我心、人心之所同欲也。而于世俗奔竟所熱衷所迷溺的名利權位,聲色犬馬,難得之貨中,冷然鄙視,飄然解脫。欲問其所以然,世俗乃是道場,天堂即在人間,老子乃貴乎食母、以取食于母親——大道為天下貴。“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此即吾獨異于人之欲也。
113
、怎樣理解“道之為物”
   “道之為物”,老子明示處于本體境界的道是“為物”,姑且譯之為基本的物質性存在。這個“道之為物”的“物”,就是“有物混物”(25章)的“物”。老子將此“物”,“強字之曰道”。“道之為物”,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是這四者的渾然一體,而不可離析的。它為道的本質性存在,即其實質內容;而微希夷,此三者,為“道之為物”——“有物混成”之道的外在性存在,即其外在現(xiàn)象;是為道的表里關系——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
114
、為什么“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抱一者,就是抱守此渾然一體,純樸未散的道的本體始初狀態(tài)。得道的圣人,知一得一,而抱一不失,因此,自然合道,無為而治,是以可以作為天下之人效法的模式??!
115
、怎樣理解“不自見,故明”之說
    不囿于己見,而虛懷若谷,對于不同的意見,能夠善容善納,從而集思廣益,所以明白。
116
、怎樣理解“不自是,故彰”之說
    不自以為是,不師心自用,不一意孤行,不自我作古,不剛愎自用,而以謙下自居,善于以大道之是為是,以百姓之是為是,而無去一己之是非,善于以史為鏡,貴師愛資,從正反兩方面匡正、升華一己之是,從而把握要妙,而彰明于大道。
117
、怎樣理解“不自伐,故有功”之說
     不自我貪伐,不貪天之功為己功,不掠人之美為己美,雖然成功而不居,是以其名不去,仍然立足于零,著眼于超,視有若無,以其心中別的宇宙大道在也,所以反而有功。
118
、怎樣理解“不自矜,故長”之說
     不自我矜恃,不以功能驕人,不以傲氣凌人,善于持盈戒滿,居高思危,如臨深淵,似履薄冰,戒慎恐懼于其不聞不睹之際,而“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64章)所以長久。
119
、老子怎樣揭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效法它,“圣人之道,為而不爭”。(81章)所以,“莫能與之爭”,因為,一是“天道無親,恒與善人”。(79章)二是“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三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下皆樂推而不厭也”。“非以其不爭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章)
120
、何謂“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自然之言,是“大音希聲”,(41章)“聽之而不聞,(14章)“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無味”,(35章) 所以叫做希言,乃是大道的至言,而出于自然的。自然者,自然而然,出之于大道的玄德、本性,未落入后天的人為也。
121
、為什么老子強調人為“四大”之一,具有劃時代意義
     老子強調人為“四大”之一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是人類由自在進入自為,達到高度覺醒的偉大標志,即由自在——異化——自為——自由的巨大飛躍。人要成為“四大”之一,就要有自主性,方能與道大、天大、地大并列而“人亦大”,方能于宇宙的道、天、地之中,不再是蕓蕓眾生,苦海無邊,而是自覺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認識天地,認識自我,唯道是從,無往不利。
122
、人類怎樣方能成為“四大”之一呢
    “四大”之一的人,乃是古之善為道的人,即能夠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人,而不是一般意義的人,是指聞道勤行并經歷自勝自強,身心溶道的艱苦自我革命的歷程,方可成為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真正之人,即老子所稱頌的“四大”之一的人。
123
、如何領會把握“道體混成律”
    
道是宇宙客觀自在的永恒之道,是“有物混成”的,要從實際出發(fā),堅持自然辯證法,從事修煉和處世,要重視此規(guī)律于社會、于人體中的體現(xiàn),不可要求清一色,不可偏執(zhí)一隅。自身的精氣神、氣血等等要混成,我與宇宙萬物——內外環(huán)境要混成。“混成”即“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大道虛無之中。能夠含萬有,生萬有,出妙有。它要求我們既避免主觀隨意性,又要避免片面性、局限性。
124
、如何領會把握“獨立而不改”
    大道的本性是獨立而不改,是其絕對性的體現(xiàn)。要尊重大道的獨立性,不要有絲毫的主觀愿望,而妄想以道合我,或者盲目地偏離于它。要一切服從于道,絕不要妄作亂為,自取其禍。要培養(yǎng)此獨立不改的本性與風格,同其塵而不染,合其流而不污,寧可“被褐而懷玉”(70章)決不待價而沽,更絕不以道謀私。
125
、如何領會把握“周行不殆律”
    要在動態(tài)中修煉,在動態(tài)中前進。動與靜俱要周行不殆,靜僅是看不見的動,要在觀復上下功夫,要周行,就要復歸,要返本歸源。返樸歸真,不可往而不復,行而不反,一味貪得躁進,迷妄自誤。
126
、如何領會把握“道法自然律”
   “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王弼)要切實把握它,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64章)去私除妄,與道合真,而以人“配天”(68章)大順自然。
127
、如何把握“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于重與輕、靜與躁的矛盾對立之中,永遠以重為根,以靜為君,時時務使君主清靜,而神主自明,處處務使深根固柢,而枝壯葉茂;這是老子大道哲學的重點法、根柢法、基礎法。
   
處世行事,應不失其根,不失其君,立于不敗之地,而以輕身躁進為大戒,善為道者,尤應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為根本原則。
128
、何謂“善行者無轍跡”
    善行為什么沒有痕跡呢?原來圣人之行,非世俗之行,乃是善行于大道也。圣人的善行乃是唯道。唯其唯道,方能善行。當圣人進入大道的至高境界,“居無為之事”(2章)能夠“無為而無不為”(48章)“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47章)自然是沒有一絲行的車軌馬跡。
129
、何謂“善言者無瑕謫”
    善言為什么沒有瑕疵過失呢?原來圣人之言,非世俗的言論,乃是善言于大道也。不論是出口之言,還是“行不言之教”(2)圣人皆是“言善信”,(8章)言出于道,非道不信,所言都是有宗有根,信而有征,絕不故作“善言”惑世欺人,藉以漁利。因此“善言者無瑕謫”。
130
、何謂“善數者無籌策”
    善數為什么沒有竹籌蓍策呢?原來圣人之數,非世俗之數,乃是善數于大道也。達真子說:“善計者,以道為計者也,。以道為計,故計于心,不計于物,是以善計不用籌策也”。
131
、何謂“善閉者無關
而不可啟”
    善閉為什么沒有門關鎖鑰而不可以開啟呢?原來圣人之閉,非世俗之閉,乃是善閉于大道也。既閉之以目、耳、口、鼻、身,要求“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且又閉之以心,“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是以無關而不可啟。
132
、何以“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結為什么沒有繩約束而不可以解散的呢?原來圣人之結,非世俗之結,乃是善結于道也。“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20章)以大道為一切言行的最高標準,圣人與人民相忘于道術,相愚于大道。宇宙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并生,宇宙萬物與我俱結合與道,渾然一體,不可分解矣。
133
、何謂“知其雄、守其雌”
    對待萬物的雌雄兩種性質,既要真切知道它“雄”的一面,又要切實持守它“雌”的一面,善于以雌御雄,而把握住萬物的全面,得到大道的完全,陰陽高度和諧,精氣神異常飽滿,從而“深根固柢,長生久視”。(59章)
134
、怎樣理解“樸,散則為器”
     無名之樸,裂散則成為有名之器——萬物。樸是處于無名階段的道,而器則是處于有名階段的道。樸與器乃是道的一體兩面,俱從屬于道,相生相根,相互轉化,而又不離于道。樸散為器,反映樸與器的辯證關系。
135
、圣人何以“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去掉過分,去掉奢侈、去掉極端。甚、奢、泰三者,為世人的常見病,亦是世人的致命傷。其所以“不知常,妄作,兇”,(16章)其所以“不道,早已”。(30章)其所以“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50章)俱是由此的緣故。圣人“三去”用之以指導、規(guī)范人之道,也即是人生辯證法,尤其是修真辯證法必然要求,唯有如是,方合天之道。
136
、老子如何揭示“以道佐人主”的道理
     如何“以道佐人主”,其根本要點在于:“不以兵強于天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正是道士出身的魏征以道輔佐唐太宗,用《道德經》治世。這是“以正治邦”(57章)“不以兵強天下”,“以道佐人主”的典范。
137
、為什么說不得已用兵要“恬淡為上”
     老子對“兵者”的定性,一是不祥之器,一是非君子之器,有道的人不用它??墒堑搅似炔坏靡讯帽?,抵御外敵的侵犯,撫平內部的叛亂,以之保家衛(wèi)國,救亡圖存之時,固應“以奇用兵”(57章)“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67章)也應遵從一個總原則:“恬淡為上”。“恬淡”者,道德為心,恬靜平淡,“善戰(zhàn)者不怒”,(68章)既不耀武揚威,以兵強天下;又不意氣用事,逞一時之勇,而暴怒不已,更不貪圖他人的土地與財寶。
138
、為什么“樸雖小,而天下不敢臣”
     老子以樸來形容無名之道的本體,揭示它為萬物生化的本根,是無名之樸決定了萬物,而不是相反,是以“天下不敢臣”,從而顯示道之尊,德之貴,乃客觀存在必然的趨勢。“萬物將自賓”,顯示天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唯道是從”,(20章)說明大道無名之樸的無上性,明示它的主宰性——“天下不敢臣”。
139
、何謂“天地相合,以輸甘露”
     天地之間,陰陽兩氣相合,所以輸布甘露,天地相合者,乃是至陰之氣自天下降,至陽之氣由地上升,肅肅赫赫,相交相通,成為氤氳和氣,于是,甘露不令而自然輸布了。
140
、怎樣理解“知止,所以不殆”?

知止,所以不殆,這是老子告誡善為道者,告誡侯王,切切不可偏離于大道無名的本體。知止者,出之于道,止之于道,亦即“孔德之容,唯道是從”。(20章)止之于其所當止,止之于其所不得不止,即止之于“大制無割”,純樸不散的關節(jié)點上,決不越過雷池一步,把握了大道之度,自然是不會有任何兇險危殆的。于是乎!“知止,所以不殆”也。
141
、如何理解“知人者,智也”
     善于知人,方能夠“與善人”,(8章)交與善為道的人,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以道化自己,化天下為理想。
   
善于知人,方能夠虛心向善為道的人學習,以他為自己的老師,認真以不善于為道的人為鏡子,來對照和資助自己。
   
善于知人,方能夠辯證對待,因人施教。善為道者,能夠知人,方能夠善于相處,而“恒善救人,而無棄人”。(21章)《文子·微明》:“智莫大于知人,知人則無亂政。”
142
、如何理解“自知者,明也”
   “明”,是老子的特定術語,指明達大道,深知事物的本質,把握它的規(guī)律。
善于自知,方能夠“不自見,故明”;(22章)方能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52章)方能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53章)方能夠求道得道,身同于道,善始善終,立于不敗之地。
143
、如何理解“勝人者,有力也”
    力者,大道之力也,源之于道,蓄之于德,用之有方。雖然“有力”卻要行之以道,不可以兵強于天下,橫行霸道,恃強凌弱。“有力者可以勝人,力所不及,焉可以勝人”?(黃茂材語)
144
、如何理解“自勝者,強也”
     善于自勝,方能夠“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12章)方能夠虛其心,弱其志,而實其腹,強其骨。老子說:“守柔曰強”。(53章)“心使氣曰強”。(55章)“強”是指柔弱舒緩、戰(zhàn)無不克,出于事物內在力量的強,勝人容易勝已難,勝天下的百萬雄兵易,勝自己心中的強敵難,唯有善于自勝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145
、如何理解“知足者,富也”
    
善于知足,因為他深知“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貴富而驕,自遺其咎”。(9章)所以能夠迷途知返。因為他“少私寡欲”所以能夠“見素抱樸”。(19章)王弼說:“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
146
、如何理解“強行者,有志也”
     唯有大志者,能善于強行也。志者,進德之基,入道入門。志之所趨,無遠不達;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故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47
、如何理解“不失其所者,久也”
     善于不失其所,方能夠不離于道,不失于德,而深根固柢、長生久視;方能夠寵辱不驚,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方能夠有不爭之德,一切唯道是從。
修道者之所,乃是大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
久者,反映它的歷程性、堅持性、根本性和永恒性。自我人生升華于道自短暫而永恒,是為久也,乃以我合天,道乃久??!
148
、何謂“死而不亡者,壽也”
     善于死而不亡,身體縱然死了,有限的人生縱然結束了,他的精神永存不亡。善為道者,把握了真知,能夠無所不容,大公無私,全而不偏,與天合一,溶化于道,方能與道共長久,終其一生沒危殆。
149
、如何理解“執(zhí)大象,天下往”
    “大象”,即大道無名狀態(tài)的原始本體。“執(zhí)大象”者,即守樸,抱樸的要求。“圣人抱一為天下式”,(22章)“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也。
   
“執(zhí)大象”者,執(zhí)持“三寶”終身不失也。執(zhí)乎形而上的大道本體也;天下往者,以御乎形而下的現(xiàn)象界——“樸,散則為器”(28章)的現(xiàn)實界的萬有也。
150
、老子怎樣揭示天之道“微明”的規(guī)律
     老子揭示天之道的“微明”規(guī)律:一、將要歙聚它,必先擴張它;二、將要衰弱它,必先強盛它;三、將要廢棄它,必先興旺它;四,將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老子從四個方面來揭示天道——自然辯證法的“微明”,其公式是:將欲——必固。
“將欲”者,展示其將來必然的趨勢,雖是未然,而其幾兆早已內在隱伏于已然的狀態(tài)之中了。“必固”者,明示其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乃出于其自身內在固有的趨勢。
151
、何謂“道恒無名”
     老子揭示道經常處于無名的本體狀態(tài),似樸的未散,而為萬物的原始,即“無名”,萬物“之始也”。(1章)“道恒無名”,反映了作為道的本體來說,其原初的“無“是經常的狀態(tài),是一種恒態(tài),是大道之常。
152
、為什么說侯王若能守道,“萬物將自化”
     “侯王若能守道,和道體一樣的無為,則萬物將各順其性以自生自息,即所謂自化。”(張默生)老子要求有道的侯王守道不失,身心溶化于道,與道合一,以道蒞天下,修之于天下,于是侯王之天下的萬物,便將自化。
153
、何謂“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無名之樸,就是自然無為之道,渾全未散,純樸未割。天下萬物在自化的過程中,往往難免有個人后天的欲念發(fā)作,要加以引導、鎮(zhèn)服,不讓它擾亂。萬物的自然生化,當其幾兆初萌的時際,我即以無名之樸來鎮(zhèn)服它,不讓它隨波逐流,失其根本,而復守于道的無名狀態(tài)。這就是使它不再萌生欲念,于是“天下將自正。”吳澄說:“欲作之時,必將以此無名之樸鎮(zhèn)壓其有心之欲,以道自治也。既以此無名之樸鎮(zhèn)其欲,則其欲亦將不欲矣。”
154
、何謂“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不欲以靜者,是從原來萬物的“化而欲作”而“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乃復歸于不欲,其欲既無,其心身自靜,其內在的世界自然一片清靜氣象,于是“天下將自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白話老子》連載第37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章
《道德經》解
道德經及解譯
呂祖《道德經》解讀
《老子》《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呂祖《道德經》釋義 (道經28-37)【純陽真人呂洞賓祖師釋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