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倫敦時間上午11時,在王室成員、多國政要、英國民眾和全球數(shù)以億計的觀眾見證下,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隆重舉行,在布道、表彰、祝頌和集體默哀等儀式后,女王靈柩由炮車承載,在百余名水兵的牽引下,在超過6000名軍人的護衛(wèi)下,在軍號、國歌及哀樂聲中,開始了由教堂至惠靈頓拱門的盛大送葬游行。在此期間,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在海德公園內鳴放96響禮炮,向女王致以最后的哀悼。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身穿傳統(tǒng)制服的皇家炮兵們操縱的6門禮炮樣式頗為古老,而運載靈柩的炮車也充滿古風,那么它們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2022年9月19日,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在海德公園為伊麗莎白二世鳴炮致哀。
百年禮炮,老兵不死
鳴放禮炮是在國家典禮活動和外交場合中常見的一種致敬方式,而現(xiàn)代鳴炮禮的發(fā)源地就是英國,比如以21響禮炮為最高禮節(jié)的規(guī)則就是由英國確立的。在英國軍隊中有一支專門負責鳴放禮炮的禮儀部隊,這就是駐扎在倫敦東南部伍爾維奇的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每逢英國舉行重大慶典活動或外賓到訪,該連都要悉數(shù)出動,前往指定地點執(zhí)行禮炮鳴放任務,同時也在各類皇家閱兵中與禁衛(wèi)騎兵部隊一道亮相,他們華麗奪目的軍裝和復古的馬拉火炮總會引來關注。
■位于倫敦伍爾維奇的納皮爾線列軍營,2012年成為英國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的駐地。
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是在英王喬治六世的授意下,于1946年4月7日在舒伯里內斯組建,是英國陸軍騎馬炮兵這一兵種的最后遺存,當時騎兵和騎馬炮兵早已被戰(zhàn)爭所淘汰,轉型為裝甲機械化部隊,出于保存?zhèn)鹘y(tǒng)的目的才特意成立了國王連,擔負禮儀任務。國王連現(xiàn)役編制員額為140人,他們接受的訓練就是操縱和維護老式馬拉火炮,下轄六個炮班,每班配備一門由6匹馬牽引的禮炮,他們通常在倫敦的海德公園或格林公園內鳴放禮炮。
■2012年11月中旬查爾斯王子生日當天,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在海德公園內鳴放禮炮,以示敬意。
雖說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是一支禮儀部隊,但其成員也曾被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參加實戰(zhàn),不過主要執(zhí)行彈藥運輸任務,因為他們裝備的火炮實在太過老舊,早已退出戰(zhàn)爭舞臺。國王連裝備的6門禮炮是QF 13磅速射野戰(zhàn)炮,是20世紀初葉專為騎馬炮兵開發(fā)的輕型火炮。QF 13磅野戰(zhàn)炮的問世與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直接相關。當時英軍騎兵部隊在與機動靈活的布爾游擊隊交戰(zhàn)時,常常因為隨行炮兵行動遲緩,缺乏炮火支援而貽誤戰(zhàn)機,甚至蒙受損失。在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陸軍要求軍火商設計一款更為輕便、機動性強的騎兵用火炮,其強化騎兵部隊的伴隨火力,最終在1904年推出了QF 13磅野戰(zhàn)炮,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與伍爾維奇皇家軍械廠聯(lián)合制造,產(chǎn)量為416門。
■2009年英國閱兵式上,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攜QF 13磅禮炮行進在倫敦街頭。
QF 13磅野戰(zhàn)炮口徑76.2毫米,炮管長度1.8米,全重1014千克,高低射界-5°至 16°,方向射界8°,炮口初速510米/秒,最大射程5400米,可發(fā)射5.7千克的榴霰彈,采用配備防盾的雙輪桿式炮架,在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征是液壓彈簧駐退筒置于炮管上方,先后發(fā)展出MkI和MkII兩種型號。一門火炮連同24發(fā)待發(fā)炮彈總重1528千克,由6匹馬牽引,9人炮組也都騎馬隨炮行動,具備了良好的機動能力,可以為騎兵提供及時的炮火支援。在騎馬炮兵連中,每門炮的備彈量是176發(fā)。
■在倫敦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內陳列的QF 13磅野戰(zhàn)炮,炮口的凹痕表明它參加過實戰(zhàn)。
QF 13磅野戰(zhàn)炮服役后立即被英國陸軍和加拿大陸軍的騎馬炮兵部隊列為標準裝備,在野戰(zhàn)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優(yōu)良的戰(zhàn)術性能,令騎兵部隊贊不絕口。在一戰(zhàn)初期的運動戰(zhàn)階段,QF 13磅野戰(zhàn)炮也有出色表現(xiàn),英國炮兵在一戰(zhàn)中打出的第一發(fā)炮彈就來自這種火炮。然而,隨著西線戰(zhàn)場轉入靜態(tài)的塹壕戰(zhàn),QF 13磅野戰(zhàn)炮的機動優(yōu)勢無從發(fā)揮,射程近、威力弱的缺點反而暴露出來,很快退居二線,或調往北非、中東等次要戰(zhàn)場使用,部分火炮經(jīng)過改裝后轉用為高射炮(MkIII型)。在一戰(zhàn)結束后隨著騎馬炮兵部隊的消亡,QF 13磅野戰(zhàn)炮也被作為儲備武器封存在倉庫內。
■一戰(zhàn)末期,在巴勒斯坦地區(qū)作戰(zhàn)的QF 13磅野戰(zhàn)炮。
1940年5月,英國遠征軍從歐洲大陸敗退,英國本土面臨德軍入侵的危險,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英軍又將部分QF 13磅野戰(zhàn)炮從倉庫里搬出來,準備作為反坦克炮對付沖上海灘的德軍坦克,當然最后并未得到再戰(zhàn)沙場的機會。二戰(zhàn)結束后,當皇家騎馬炮兵國王連成立時,這些原本應該銷毀的古董火炮又有了用武之地,被選為禮儀火炮,成功二次上崗。除了鳴放禮炮外,在某些王室成員或重要人物的葬禮上,QF 13磅野戰(zhàn)炮也會被改裝為運棺炮車,比如2013年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上就是用一門QF 13磅野戰(zhàn)炮來運送棺槨。
■2013年,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上由QF 13磅野戰(zhàn)炮承載運送棺槨。
運棺炮車,至高儀仗
在中國古代有馬革裹尸的說法,而在西方有炮車運棺的傳統(tǒng),很多歐洲國家的君主國王、國家元首或重要人物去世后,會選擇用炮車運送靈柩,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靈車。這種做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的法國革命戰(zhàn)爭,當時參戰(zhàn)部隊從前線撤離時,會將陣亡官兵的遺體放在炮車或空置的彈藥車上,運回后方便于收容、安葬,久而久之就發(fā)展成為各國間流行的喪葬習俗,而在英國國葬中使用炮車運棺的做法則是由維多利亞女王開創(chuàng)的。
■受前蘇聯(lián)的影響,越南國葬也采用炮車運棺,還加裝了一座香爐,東西結合。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前,英國君主去世通常舉辦帶有中世紀遺風的“紋章國葬”,出席葬禮的貴族悉數(shù)身著黑色長袍與頭罩,以此表達哀悼,并在長袍外面披著繡有家族紋章的斗篷,或者舉著帶有紋章的旗幟。維多利亞女王對這種葬禮儀式非常反感,決定做出改變,她希望能以“軍人之女”的身份舉行國葬,運送靈柩的載具也由豪華靈車改為炮車,隨行送葬人員除王公貴族外,還增加了軍官。還有說法稱,維多利亞女王在出席兒子利奧波德王子的葬禮時,發(fā)現(xiàn)棺槨由炮車運送,于是也萌生了自己的葬禮如法炮制的想法。
■1890年代的維多利亞女王,她在生前對自己的葬禮做了安排,包括采用炮車運棺。
基于女王的要求,王室隨即向伍爾維奇皇家軍械廠發(fā)出指示,尋找適合擔負這一特殊使命的炮車。軍械管理人員在軍械庫內左挑右選,最后選定了一臺BL 12磅6英擔MkII型火炮的炮車,由維克斯公司和馬克西姆公司制造于1896年,入庫時的編號為146號。BL 12磅6英擔火炮是當時英軍炮兵的主力裝備,全重僅911千克,最大射程約4900米,其炮車結構簡單且堅固,很適合改裝。
■存放于加拿大希洛馬尼托巴省皇家炮兵團中央博物館內的BL12磅6英擔火炮。
146號炮車制造完成后一直作為儲備物資存放在軍械庫內,從未使用過,保存狀態(tài)良好,于1899年移交給皇家馬廄,供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使用,在此之前還要經(jīng)過改裝,加裝了承載棺槨的靈柩臺,為車輪增加了橡膠輪緣,減少行進時的震動,改裝完成后炮架的重量增加到2.5噸。
■經(jīng)過改裝的146號炮車,加裝了靈柩臺,車輪也增加了橡膠輪緣。
1901年1月,維多利亞女王在懷特島的奧斯本宮去世。根據(jù)葬禮安排,146號炮車被交給皇家騎馬炮兵X連,負責將女王的靈柩由溫莎火車站運往溫莎城堡,以安葬于皇家陵園。然而,在葬禮當天出了點意外狀況。負責牽引炮車的馬匹在等待皇家列車抵達時顯得焦躁不安,而在靈柩放置到炮車后,馬匹更為驚恐,甚至揚起前蹄險些把棺材打翻。眾人驚駭莫名,急忙將馬匹控制住,并從炮車上解開。經(jīng)此驚嚇,無論如何不敢讓馬來拉車了,在場的路易斯親王急中生智,找到海軍護靈隊的阿杰爾農·博伊爾海軍上尉,讓他帶領手下水兵負責拖行炮車,很快幾根臨時找來的長繩被固定在炮車上,由水兵拖曳安穩(wěn)地將女王靈柩送達目的地,還呈現(xiàn)出一種別具一格的儀式感,于是此后國葬炮車由水兵拖行就成了一項慣例。
■維多利亞女王葬禮上由炮車運送的靈柩。
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結束后,皇家海軍卻把運棺炮車據(jù)為己有,拒絕交還給陸軍,理由大概是你們的馬不靠譜,還是我們的水手更可靠,這段公案直到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去世時,才由新王喬治五世裁定炮車所有權歸海軍而告終,此后這架特殊炮車就有了“皇家海軍國葬炮車”的正式名號。
■“皇家海軍國葬炮車”運送伊麗莎白二世的靈柩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注意車軸上的繩索,它的用途類似于剎車。
從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葬禮到2022年伊麗莎白二世葬禮,在121年間皇家海軍國葬炮車僅使用了七次,除了兩位女王外,還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喬治六世、溫斯頓·丘吉爾和路易斯·蒙巴頓。拖行炮車的士兵人數(shù)固定為142人,分為前后兩隊,在車架和車軸上均連接有特制的繩索和鏈條,前隊負責牽引,后隊負責制動和保持方向。
■位于樸茨茅斯附近鯨島上的皇家海軍“優(yōu)異”號訓練學校,國葬炮車就存放在此。
國葬炮車在不使用時保存在樸茨茅斯附近鯨島上的皇家海軍“優(yōu)異”號訓練學校內,由海軍派專人負責維護保養(yǎng)。炮車被放置于校內一處恒溫恒濕的特別房間內,溫度保持在16℃~20℃之間,濕度維持在40%~70%之間,以防止真菌生長和銹蝕。工作人員每周會對炮車進行定期養(yǎng)護,還會把車輪轉動1/4圈,以防止因重力變形。正得益于頗為考究嚴謹?shù)谋U瞎ば?,國葬炮車在歷經(jīng)123年歷史滄桑后,仍然能以嶄新的姿態(tài)亮相于世人眼前。
■近年來負責維護國葬炮車的保羅·巴克少校,可見這臺有著123年歷史的炮車依然嶄新如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