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地理知識精選
免責聲明:圖文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公眾號予以處理
氣壓帶和風帶的相關知識
1、氣壓帶
氣壓帶,是由于地球表面緯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氣壓區(qū)域,這些區(qū)域稱為氣壓帶。赤道附近受太陽輻射熱量多,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同理可推知;地球有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假設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勻的,氣壓水平分布表現出緯向帶狀。地球上的水平氣壓帶有七個,它們是:
①2個極地高壓帶: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qū),使空氣受冷收縮、積聚,而高空氣流輻合,質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
②2個副極地低壓帶: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各約五度。由于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熱空氣向北移動來自極地高氣壓帶的冷空氣南下(北半球)兩者相遇熱空氣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壓而形成的。
③2個副熱帶高壓帶:分布在南、北緯20~30°的強大高壓帶,是自低緯高空向極流動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發(fā)生質量輻合形成。它隨季節(jié)南、北移動達幾十個緯度,活動范圍約占地球的一半,是對大氣環(huán)流影響最大的氣壓帶。
④1個赤道低壓帶: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終年高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到高空向兩側外流,引起氣柱質量減少,低空形成低壓帶。全球七個緯向氣壓帶排列規(guī)則,而且高、低壓帶交錯分布。
氣壓帶可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氣壓帶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動各約五度。
2、風帶
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陸分布差異的情況下,由于三圈環(huán)流,在氣壓帶之間形成的全球性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大氣環(huán)流分布在不同緯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質的大氣水平運動地帶,叫做風帶。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huán)流。分別為:0~30--低緯環(huán)流;30~60--中緯環(huán)流;60~90--高緯環(huán)流。在簡化后(認為大氣在均勻地面上運動,忽略海陸因素等對風帶影響),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huán)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余的幾個風帶。同時,在海陸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jié)變化,出現了季風環(huán)流(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位置移動也是成因之一)。
二、理解記憶
在理解三圈環(huán)流成因的基礎上可采用以下簡易記法。
1,掌握氣壓帶的分布與名稱。氣壓帶以赤道為中心對稱分布,高低壓相間。
2,掌握風帶名稱、分布及風向。相鄰兩個氣壓帶之間為風帶,風向總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運用地轉 偏向力的知識來畫風向。風帶也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3,高氣壓帶均為下沉氣流,晴天為主;低氣壓帶均為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但通過分析三圈環(huán)流成因可知,赤道低氣壓帶與極地高氣壓帶均是冷熱不均引起的,屬于熱力成因;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屬于動力成因。
4,注意上圖所繪的是太陽直射點在赤道附近時的風、壓狀況,而實際上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移動而移動。
5,假設地表均勻狀況,而事實上受海陸分布的影響,氣壓帶、風帶要復雜得多。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