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往下談,就是對于一些病證來說,它有表證,有里證。表里先后,把握什么樣的原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處理?這是我們下面要談的一個問題。表里先后緩急的治療原則
* 如果你去先攻里的話,就會使人體的正氣趨向于體內(nèi),邪氣呢,雖然在里的實邪有可能被驅(qū)除出體外,但是在表的表邪隨后乘機內(nèi)陷,使病情復雜化。
** 如果是先解表,后攻里的話,把表邪解除了,在解表的過程中,在里的實邪它會原地不動,不會說是在解表的過程中里邪往外走,這是不可能的,在里的實邪它是原地不動的,等把表邪解除了以后再去攻里的時候,就沒有后顧之憂,一攻里,病證就全好了。所以對一表證兼里實的在原則上應(yīng)當先解表后攻里。
**** 在《傷寒論》中,表證和里證是分開的。只有在特別特殊的情況下,表里同病,里證重而且比較急的時候,這就本著急則先治緩則后治的原則,可以考慮先攻里,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里證重而且急,表證比較輕,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先攻里。這就是急者先治的原則。但是這種情況在《傷寒論》的原文中是非常少見的。
我們前面在學桃核承氣湯適應(yīng)證的時候,原文說“其表不解,尚未可攻,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那就是表證兼里實,應(yīng)當先解表后攻里的例子。這就叫:“實人傷寒發(fā)其汗”。
《傷寒論》“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低檔湯主之”這一條就是里有蓄血的重證,瘀熱互結(jié),病情比較急,比較重,雖然有表證仍在,他也沒有在意,先用低檔湯來治療。
有的注家認為只有這一條是是先攻里的一個例子。當然也有的注家認為,現(xiàn)在脈微而沉,脈已經(jīng)沉了表證已經(jīng)不存在了。先攻里后解表的情況,在《傷寒論》中是極少見的。
治療要先補里后解表。因為中藥發(fā)汗是通過人體的正氣才能夠運藥,才能夠驅(qū)邪外出,所以如果里氣虛,它不能夠運藥,它不能夠在藥力的幫助下振奮力量來驅(qū)邪的話,你就是用了解表藥它也發(fā)不出汗來。因此《傷寒論》的第12條,桂枝湯方后說,“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所以對于表證兼里虛的,張仲景要求是先補里后解表。這個原則后世醫(yī)家總結(jié)為:“虛人傷寒建其中”。
“實人傷寒發(fā)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div>
這是對表里同病,先后緩急治療原則的兩句概括性的話。
表證兼里實的要先解表后攻下,表證兼里虛的先補里后解表。
里氣充實了,有時候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解,如果說里氣充實了以后,里氣恢復以后,表邪還沒有解除,你再解表也不遲。
現(xiàn)在我們就提出一個問題,表證兼里實先解表用什么方子呢?
這個表證可能是有汗的,也可能是無汗的,這時解表通通用桂枝湯。即使是無汗的也不能用麻黃湯,因為麻黃湯是純辛溫的方子,發(fā)汗力強,容易傷津液,容易助里熱,容易增里實。
我們接著要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虛人傷寒建其中”,里氣補了之后,里氣充實了之后,如果表邪仍然存在,這個時候解表用什么方子呢?
也仍然只能用桂枝湯,而不能選用麻黃湯,因為里氣剛剛恢復,如果你用純辛溫的發(fā)汗力比較強的麻黃湯,它的正氣是不能夠支持的,所以也只能是用桂枝湯。可見桂枝湯的適用范圍是非常廣泛的。
第三種情況是表里同病
一種情況是表里證的病機關(guān)系密切,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里證不是大虛大實證,這兩個條件都具備,那么我們就可以表里同治。
大家想一想,我們講過的方證中,那些方證符合這兩個條件,而且又是表里同治的?
* 一是大青龍湯證。
大青龍湯證是外有表寒,寒邪閉表,陽郁化熱,郁熱擾心,那當然也是里證,出現(xiàn)了不汗出而煩躁,不汗出是寒邪閉表的表現(xiàn),煩躁是里熱擾心的表現(xiàn),它是不是表里同病啊,但是這個表里證病機的關(guān)系非常的密切,因為寒邪閉表才導致了陽郁化熱,符合第一個條件。
這個里證是大實大虛證嗎?它不需要用承氣湯,用大黃這一類的藥來瀉下。所以這個里只是個里熱,不是一個大實證,所以大青龍湯外散表寒,內(nèi)清郁熱,是表里同治的。
** 緊接著我們又想到了第二個方子,小青龍湯證。
小青龍湯證是外有表寒,內(nèi)有水飲,在它疾病發(fā)作的時候,是外寒引動了內(nèi)飲,導致了水寒射肺,所以表里證病機關(guān)系密切。而其這個里證也不是大虛大實證。所以用小青龍湯,外散表寒,內(nèi)化水飲,表里同治。
*** 五苓散證,表邪循經(jīng)入里,影響了膀胱的氣化機能,這個里證呢,它不是虛證,水邪內(nèi)蓄它不是需要用承氣湯用大黃來瀉下的實證,所以符合這兩個條件,五苓散外疏內(nèi)利,表里兩解,使表里同治的。以上是我們已經(jīng)講過的三個方證。
我們還沒有講過的,但是我們在這里可以作一個提示,當然教學應(yīng)當禁忌、忌諱這個講前面的聯(lián)系后面的,可是對于在座的同學來說,實際上在上《傷寒論》之前,大家對于后面的內(nèi)容都作過預習,所以不妨我在前面就把后面的這些內(nèi)容,給大家簡單作一個提示,這也是可以的。
比方說,我們后面將會講到葛根芩連湯證,實際上葛根芩連湯,我們在《方劑學》里已經(jīng)講過,也不算大家沒有學過。
**** 葛根芩連湯證是外有表證,內(nèi)有里熱的下利,而用葛根芩連湯外散表邪,內(nèi)清里熱治療下利,它是表里同病,里證不是大實大虛證。
***** 還有,桂枝人參湯證,這是外有表證,里有里虛寒的下利,但是這個里虛寒,僅僅是脾陽的不足,脾家的虛寒,沒有涉及到少陰腎陽的虛衰,所以這個里虛證不是很重的,所以它也是表里同治。
******我們再舉個例子,這個方子我們在《方劑學》中學過,那就是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從藥物組成來看,麻黃是散太陽表寒的,附子是溫少陰里陽,散少陰里寒的,而細辛這個藥既可以散太陽表寒的,又可以散少陰里寒的,所以它是一個太陽和少陰同治的方子,這是從藥物的分析。
它的臨床適應(yīng)證是有輕度少陰里陽虛,僅僅是輕度的,又兼太陽表證,這是太少兩感,太陽少陰同時感受了外來的寒邪而發(fā)病,少陰里陽虛的程度呢,僅僅是見到了一點脈沉,沒有出現(xiàn)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這些嚴重的里陽虛衰的證候,所以它也符合表里證病機關(guān)系密切。
為什么病機關(guān)系密切?太陽和少陰臟腑相連,經(jīng)脈相通,經(jīng)脈相互絡(luò)屬,它們是相表里的,同時感受了邪氣,這等于表里兩經(jīng)同時感受了邪氣,所以它們的病機關(guān)系還是很密切的。
里證不是大虛證,沒有下利清谷,畏寒蜷臥,四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僅僅是一點脈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溫經(jīng)發(fā)汗,這也是表里同治的例子。
在《傷寒論》中,表里同病提示的表里先后緩急治則,大體不外這三大方面。
前兩個方面,我們歸納了,“實人傷寒發(fā)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這樣的一個原則,這是需要大家記住的。
注意這里的“建其中”的“中”不是局限于指脾陽、脾氣,它是泛指里,比方腎陽虛的,又兼有表證的,下利清谷,畏寒蜷臥,四肢厥逆又兼有太陽表證的,也要先補里,用四逆湯,所以這個“中”不局限于中焦,不局限于脾陽,而是指的整個體能內(nèi)。
我們現(xiàn)在看看《傷寒論》原文,是不是我們歸納的這個內(nèi)容,能夠概括進去。
打開講義第44頁,看原文第90條,
《傷寒論》“九零 、本發(fā)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這一條講的是表證兼有里實,在治療上有兩種情況。
“本發(fā)汗” - 就是原應(yīng)當發(fā)汗。
“而復下之” - 復就是反的意思,復反、反復是同義詞。
那么這個復你怎么不當又講,而當反講啊?因為在這個條文里,后面有“本先下之,而反汗”,用了“反" ,在這個條文里復和反同用,在同一個位置用的,那這個復字就是反字,就是反的意思。
“此為逆也” - 表里同病,表證兼里實,本應(yīng)當先發(fā)汗,而反用了下法,這就是錯誤的。文字非常通順,非常明白。
“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 - 如果你先去發(fā)汗,就不算錯。
下面這一條講的是表證兼里實,里證重而且急,表證比較和緩那就應(yīng)當先瀉下,
“本先下之” - 原本應(yīng)當先瀉下。
“而反汗之” - 你反而用了汗法。
“為逆” - 這就算錯,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 如果你先攻下的話,就不算錯。
第90條,正是我們在黑板上所歸納的第一種情況。
第91條,
《傷寒論》“九一、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醫(yī)下之” - 一個外感病,醫(yī)生用了下法。
“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 - 下是個動詞,利是指的稀,下利指拉的是稀。清是名詞廁清的清,活用如動詞,當便、排、拉來講,谷指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下利清谷是兩個并列的動賓詞組,拉的是稀,排泄的是不消化的食物。這個清,不是一個形容詞,不要把它當成清稀的谷子。什么叫清稀的谷子?清它是個動詞,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后世醫(yī)家怕大家不明白,才補充上一句話說“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完谷不化”這種情況呢?
中醫(yī)把中焦比作鍋,把下焦比作火,當下焦火衰的時候,這就是腎陽虛衰,腐熟無權(quán),就象你把鍋放到了火上,放上米,加上水,你底下沒有開火,你中午回家,你以為你把飯已經(jīng)煮好了,打開鍋一看,米還是生的,那么下焦腎陽虛衰,火不暖土,腐熟無權(quán),飯就做不熟。所以吃的是糧食,拉出來的還是糧食,吃的是小米粥,拉出來的糞便里頭還有一粒一粒的小米,這就是完谷不化的表現(xiàn)。所以見到下利清谷,這就不是單純的脾陽虛了。
脾陽虛就是大便稀溏,只有腎陽虛才能見到下利清谷,完谷不化。這里的下利清谷不止,說明里虛的程度已經(jīng)很嚴重了。
“身疼痛” - 這是有表證。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情況,表證兼里虛。
“急當救里” - 救就是治療的意思,這種表證兼里虛,應(yīng)當本著“
虛人傷寒建其中”的原則,積極的,當即立斷的去治療里虛。
“后身疼痛” - 等里陽恢復以后,還留下身疼痛這種表證。
“清便自調(diào)者” - 這個清又是廁清的清,活用如動詞,當便、排、拉來講,這個便就是大便,拉的大便。自調(diào)者,拉的大便正常了,這說明里陽已經(jīng)恢復。
“急當救表” - 這個時候趕快再去解表,為什么不能等待觀望呢?
因為里陽剛剛恢復,如果你不去積極的解表的話,表邪可能留連不解,沒準表邪還能夠內(nèi)陷,造成里證的復發(fā)。
在這一條里用了兩個清字,一個是清谷,一個是清便,有的書上把這個清當做小便這是錯誤的,這個清 就是廁清的清,名詞活用如動詞,當做便、排、拉來講。
清谷就是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清便就是排的大便,清便自調(diào),就是排的大便正常了。不是指的大小便正常,就是指的排的大便正常。因為在這一條里講的就是下利清谷,講的就是腎陽虛,火不暖土,腐熟無權(quán)的這種臨床表現(xiàn),所以講排的大便正常了,那就是里陽恢復了,這個時候再去解表。
“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治里用四逆湯,回陽救逆,治表用
桂枝湯,為什么不用麻黃湯我們剛才已經(jīng)講過了。因為里陽剛剛恢復,這種表證既是是無汗的你也不能貿(mào)然用純辛溫的發(fā)汗力量比較強的麻黃湯,以免發(fā)汗太多,再傷陽氣。
第92條,
《傷寒論》“九二、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
“病發(fā)熱頭痛” - 這是太陽表證。
“脈反沉” - 這里為什么用了個反字? 發(fā)熱頭痛,太陽表證,脈應(yīng)當是浮,而這個病人見到了沉脈,當然就是異常現(xiàn)象,反常現(xiàn)象,所以他說“脈反沉”。
“若不瘥” - 這個差字,印成加病字旁的瘥實際上是多余的,《傷寒論》原書是不加病字旁的差字,所以我們應(yīng)當把它改回來。
差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引用《方言》的話,“差、間、知、愈也?!闭f這三個字都是病愈的意思。若不差就是若病沒有好。
在《傷寒例》里有一句話說,“若不間”,那就是說,如果病沒有好。實際上非常簡單,但是有一個地方,在把《傷寒論》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他把這個間字翻譯成了間斷,說如果這個病不間斷的話。因為他沒有明白這個間字就可以當病愈來講,實際直接翻譯成如果這個病不愈,就對了。
這個“知”字,你看吃完麻子仁丸以后,開始先吃多少粒,然后逐漸加,“以知為度”,有的人在翻譯這段話的時候,說你有了感覺了就行了,就不要再吃了。什么感覺呀?不知道。所以這個“知”不是感覺,而是病愈?!安睢㈤g、知,愈也。”這都是病愈的意思。
有些醫(yī)生把“差”字念成
[cuō],我在上學的時候也把它念成
[cuō],我記不清楚哪一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織中醫(yī)講座,我在這個講座里講《傷寒論》,當我講到“辯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篇的時候,我就按照傳統(tǒng)的讀法,說“陰陽易
[cuō]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當時陪著我的那個播音員,就把這個機子給關(guān)了,對我說:“老師,您這個差字,為什么念
[cuō]呢?”我說:“我的老師就念
[cuō]”她問:“
[cuō]是什么意思呀?”我說:“
[cuō]是病愈?!彼R上拿出《新華字典》說:“您看,差字當病愈講的時候,讀
[chāi]”她說:“您在考慮考慮讀什么好”她說:“我不敢違背這個字典,我得讀
[chāi]”,因為節(jié)目前面播音員有一段解說詞,我說:“那你要是讀
[chāi]的話,我就不能讀
[cuō]了,我就也讀
[chāi]?!?/div>
然后我回去問了我的老師,他讀[cuō]的根據(jù)是什么,我問劉老,我說:“老師,為什么這個差字讀[cuō]?”劉老說:“我的老師就讀[cuō]。”我說:“您問過您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讀嗎?”他說:“問過呀,我的老師說他的老師就這么讀。”,實際上中醫(yī)一代傳一代,大家都讀[cuō],現(xiàn)在恐怕你們的老師,別的老師也有讀[cuō]的吧,又沒有?也有吧。
后來從那兒以后,我就把這個字按照我們播音員的要求改成[chāi]了,因為這個是規(guī)范的呀。再后來,我說:“這個衄字,怎么現(xiàn)在都可以讀[niu]了呀?”她說:“那是讀的人太多了?!蔽艺f:“那個蕁麻疹,本來應(yīng)當讀[qian]麻疹,怎么現(xiàn)在都讀[xun]麻疹啊?”她說:“那也是因為讀的人太多了。我們國家就把這個讀音給改了。”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但是到現(xiàn)在這個差字到了現(xiàn)在還沒有改,所以我現(xiàn)在翻回來,按照字典上的讀音讀[chāi]?!叭舨徊睢本褪遣]有好。)]
這個“若不差”與前面的“脈反沉”話之間省略了一段話,省略了一段什么話呢? 為什么他說若不差呢? 那就是省略了中間一段關(guān)于治療的話。
我們剛才談到過,當太少兩感,少陰病并不重,只是見到脈沉的時
候,而沒有見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畏寒蜷臥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考慮表里兩解,表里兩解用什么方子呢?我們剛才提到過,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第一天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第二天考慮到怕這個病用了麻黃細辛附子以后還沒有好,怕腎陽進一步有所虛衰,所以細辛就不敢用了,就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這樣更加溫和,用麻黃來發(fā)太陽之汗,以解太陽表邪,用附子來溫少陰里陽,散少陰里寒,然后加上一味甘草使藥物作用和緩,怕的是使腎陽更加虛,但是用上這兩個方子以后,病發(fā)熱、頭痛、脈沉,這是太少兩感,里陽虛的程度不重,用上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后,如果不好。
所以這個“若不差”,是省略了之前的這一段關(guān)于治療的過程的話
,這句話完整的說應(yīng)該是: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如果用上了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溫經(jīng)發(fā)汗后],若不差,還不好的話。
“身體疼痛,當救其里” - 身體疼痛,強調(diào)了有表證的存在,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也是要先治其里的。
“宜四逆湯方” - 治里用什么方呢?用四逆湯方。這就表示了表證兼有里虛的人,即使這個里虛不重,你用了表里同治的方子以后如果不好,也要補里為主。強調(diào)了張仲景重視正氣,尤其是重視人體陽氣的這種學術(shù)思想。
在治療表證兼里虛的時候,張仲景是非常小心翼翼的,這個里虛的程度很輕,僅僅是見到了脈沉,首先考慮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第二天改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用完這兩個方子不行,這兩個方子不能再吃了,直接用四逆湯補里,對于表證兼輕度里虛,就是這么小心翼翼的。
如果是重度里虛的,已經(jīng)見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那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第91條所說的“急當救里,宜四逆湯”
這就是表里同病、表證兼里虛的證候出現(xiàn)時,張仲景的治療思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