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六章,溫里劑/溫經(jīng)散寒/當歸四逆湯(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當歸三兩(12克) 桂枝三兩(9克),去皮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甘草二兩(6克) 通草二兩(6克) 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手足厥寒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背疼痛,口不渴,舌淡太白,脈沉細活細而欲絕。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
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作為當歸四逆湯證是寒傷血脈,血脈凝滯了。
當歸四逆湯證的基礎,一般認為本身就有陽氣不足,陽氣不足,陰血也不足。所以有的說它是血虛受寒,能夠受寒自身陽氣也不足。
陽氣不足,陰血不足,感受寒邪,所以既有體質的陰陽兩虛的特點,又有外邪直中的因素,所以從病機分析來說,外邪直中和體內(nèi)本身陽虛不溫,陽虛失溫有關,也和外邪直中有關,造成
*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
寒性收引凝滯,造成血脈不通,除了寒性收引凝滯,本身陰血不足,脈道不充也有關系,所以血行不暢以后,
* 不通則痛。
當它血脈不充,感受寒邪,出現(xiàn)
* 脈細欲絕。
在《傷寒論》上,這個方的主證以手足厥寒體現(xiàn)陽虛,脈細欲絕,體現(xiàn)陰血不足,寒凝血滯,這個為代表。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主之。
這個證候多發(fā)生在寒邪直中凝滯產(chǎn)生的一種手足厥寒兼有疼痛,包括現(xiàn)在很多象凍瘡、凍傷,以及痹證受寒發(fā)作,所以教材上寫到,各個關節(jié)部位反映出來的痹證,包括可以是手足、腰腿這類骨節(jié),由于這個寒邪凝滯,陰血不足,產(chǎn)生的痹證也是常用的范圍。
這個方在臨床治療象凍瘡報道很多,凍傷也很多,這在過去曾經(jīng)在有一段對外戰(zhàn)爭當中,我們?nèi)珖芯恐委焹鰝矫婧髞沓鰜碛行Х絼行е苿?,當歸四逆湯也是當時很重要的,很受重視的一個方。
這個方的功效,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反映了外來之寒,溫并兼散,養(yǎng)血通脈是考慮血脈瘀滯不通和疼痛,或者針對象脈細欲絕,體現(xiàn)出血行不暢,養(yǎng)血通脈。
這個方里的
* 君藥,用當歸和桂枝聯(lián)合作君藥,
@ 桂枝有溫陽作用,也有散寒作用,對于外寒來講,有溫經(jīng)散寒作用,對本身內(nèi)在陽氣不足,有這種溫助陽氣,有溫陽作用,同時它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 當歸,養(yǎng)血活血,針對了血脈瘀滯,血脈不充,這種血虛血滯的特點。
* 臣藥,以細辛和白芍作為臣藥,
@ 細辛增強桂枝的溫散作用,增強桂枝的能夠助陽,又能夠溫散寒邪。
@ 芍藥和當歸協(xié)同,有益陰養(yǎng)血,緩急止痛作用。
* 這個方里佐藥用通草,利用它可以通利血脈,偏于寒性,制約桂枝、細辛的溫燥。
這里的通草很多人認為是木通,因為在唐朝以前,木通都寫為通草。而這個木通的提出,是在唐的《藥性論》開始提出來的。這個方是在東漢張仲景的,所以當時很多寫的通草實際上是木通。
說到木通,這就是涉及到最近經(jīng)常談到的關木通,馬兜鈴酸引起急性腎衰的問題,實際上這個急性腎衰,我們國家六十年代已經(jīng)有認識到,關木通引起急性腎衰死亡病理報道,那還是在中醫(yī)的雜志上,所以這類副作用歷來是通過配伍的方法來解決它,這個關木通是北方的木通了,南方的川木通為代表,從功效來看,基本相近,略有差別,所以很多現(xiàn)代應用來說,很多都選用川木通,但就是關木通,它也有一個你通過配伍制約它,比如這類利水藥,利水清熱這類藥,中醫(yī)很少,就除了基礎方,很多常用方,或者滑石、澤瀉、木通這類,幾樣配伍,那可以減少每一種的用量,既有功效的協(xié)同,又有相近功效之間毒副作用的相互牽制問題。
所以歷來很多利水藥中間用到木通,很多常用方,這里不是指基礎方,常用方你看都是多樣相近功效的藥物的并用,聯(lián)用這種方式,你不能夠就是說單一味藥量大,所以在六十年代提出來它的用量,應該是6克以內(nèi),這個量是安全的,現(xiàn)在很多藥味少,而用量現(xiàn)在臨床上可以說上中藥用量越來越大,所以我自己看法跟配伍,跟用量這個有一定關系,當然研究當中沒有都解決以前,相對川木通安全一些。
這是談到這里的通草,因為這里通草根據(jù)考證實際上指的是木通。因為在唐以前這本草書都是瀉通草,從唐以后,通草和木通分開了。說到這個佐藥通草,通利血脈,是桂枝、細辛的溫燥減少。
* 大棗和甘草,可以益氣健脾養(yǎng)血,甘草能調和諸藥。
這個方它體現(xiàn)了,溫經(jīng)散寒,和養(yǎng)血通脈相結合,針對了這種體質上陽氣不足,陰血也不足,感受外寒,引起了血脈凝滯產(chǎn)生的一系列病證。
現(xiàn)在用的較多的那涉及到剛才說的,包括象凍傷、凍瘡、痹證、婦科通經(jīng),這方面用得比較多。
當然涉及到脾胃,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嘔吐這類,吐酸,可以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
這個方建立在桂枝湯的基本結構上,陰陽雙向調節(jié),它仍然有這種桂枝、芍藥,這一類陰陽雙向調節(jié)的架構,但由于用在以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為主,溫經(jīng)散寒,所以當歸四逆湯從這個方本意,它強調血脈凝滯,陽虛失于溫通,所以里面這個生姜這類它就沒有用。
如果用到加吳茱萸、生姜湯,用到內(nèi)在臟腑,特別涉及到胃氣,它用生姜降逆、溫里,有這種溫里散寒,和胃降逆作用,所以這個變化了,什么時候去掉,什么時候加進來,這個反映出對于這個藥物的應用,這個藥物的特點。因為一般來講,用到生姜和胃降逆來說,剛才我們說到和吳茱萸的相配,有它的特點,而且用量上要偏大,和胃降逆作用才強,它用來協(xié)助溫散表邪,或者調和氣血,調和營衛(wèi)都量較小。
這是這個方的一個方義分析。
這個方配伍的特點,
它是陰陽并調,也就是雙向調節(jié),還是和前面所講的桂枝湯的結構和小建中湯的結構,從思路上陰陽雙向調節(jié)是一致的,它陰陽并調,以散寒為主,溫補結合,同時補中寓通,它有活血通經(jīng)這類作用。
臨床掌握的證治要點,
按《傷寒論》上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當然陽氣不足,陰血不足為立足點,這種舌淡苔白,反映出陰陽氣血都不足的這種特點,所這個作為它的一個證治要點。
那不管是用在哪類病證當中,(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舌淡苔白)這是使用它的基本依據(jù)了。
在應用范圍方面,
* 經(jīng)脈受寒,血脈不利,疼痛,痹證,是一方面。
* 胃脘痛是指的中焦虛寒為基礎,這里原有中焦陽氣不足了,感受寒邪直中,內(nèi)外寒邪結合,不通則痛,引起了胃脘痛伴隨肝脾不和,胃氣上逆,往往可以加用吳茱萸、生姜這一類。可以有吞酸,也是制酸常用的。
* 作為頭痛,外有寒邪閉阻經(jīng)絡引起頭痛,增加活血止痛的力量。
* 作為腰腿痛,作用主要在偏中下,所以要加上祛風濕,壯腰膝這些藥。
* 寒滯經(jīng)脈方面,這里談到肢冷,肌膚紫暗這類,涉及到血脈瘀滯,凍瘡,這個方凍瘡、凍傷用得比較多。
* 在肝經(jīng),作為寒證,往往用于寒傷厥陰,以這個方為主方,也可以治療痛經(jīng),酸痛,前陰冷痛,這個方面都是肝經(jīng)循行的部位,相應的結合活血行氣這類藥物。
* 這個痛經(jīng),如果寒傷厥陰,血脈瘀滯引起通經(jīng),在這個溫經(jīng)散寒的基礎上加一些活血止痛的藥,桃仁、紅花、川芎、香附、澤蘭,這類常用的。
* 厥陰受寒,誘發(fā)酸痛,可以結合烏藥、茴香,這個方也是常用的。
* 肝經(jīng)絡陰器,比如前陰冷痛這一類,象烏藥、川楝子,都行氣疏肝,溫肝的一些,臺烏、淫羊藿都是溫性的,川楝子具有較強的疏肝行氣止痛作用,可以和相應的溫藥相配,去性取用。
(附:
2、加減變化
* 治腰、股、退、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
* 若加吳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證,內(nèi)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
* 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jīng)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摯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氣止痛;
* 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