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讓孩子吃零食嗎?
當(dāng)我敲下這幾個字的時候也在問自己。
其實我內(nèi)心是糾結(jié)的,希望孩子能選擇性地吃零食;
可我們選擇的零食他們未必愛吃,而我們阻止的零食恰恰是他們的最愛。
比如我家大寶特別喜歡吃果凍之類的零食,每次進(jìn)超市看著那些五顏六色的果凍,他的雙眼就移不開了。
我苦口婆心地跟他講果凍都是添加劑、色素,人家根本就聽不進(jìn)去。說那都是水果的味道,香香的,很好聞。
大寶知道跟我們出去,我們不肯買零食,他就逮住了機會和爺爺去逛超市。如他所愿,爺爺每次都會讓他自己選一堆果凍回來,什么形狀的都有。
每次因為買零食的事,我們家都要鬧點不愉快。
爺爺奶奶認(rèn)為孩子能吃是福,沒必要管著孩子。
長此以往,大寶每次飯前都要先來幾個冰鎮(zhèn)果凍才肯勉強吃飯。爺爺奶奶才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身體會搞壞。
后來我們達(dá)成了一致意見,零食這塊全權(quán)由我負(fù)責(zé),他們不再參與。
其實,在一個家庭里,真的要分工明確。
不管是對孩子的學(xué)習(xí)還是娛樂零食這塊,有專人負(fù)責(zé),其他人最好不要過多干涉,免得孩子“鉆”了空子。
“孩子有權(quán)利選擇自己喜歡的零食,不管是果凍還是辣條。”
這個想法是我的新同事啟發(fā)了我。
公司前段時間來了幾個新同事,都是才20出頭剛畢業(yè)的女大學(xué)生。大部分女孩一發(fā)工資先買衣服和包包,可有一個同事一發(fā)工資就先買零食。
某寶和某貓的哪款零食好吃她如數(shù)家珍,每個月花在零食上的錢快一千。她最喜歡各類夾心餅干和辣條。
聊天時得知,她讀小學(xué)的時候,班上同學(xué)經(jīng)常帶零食到班上等課間休息了吃。
可是媽媽不讓她吃,帶的零食永遠(yuǎn)是沒有味道的面包。
她想把面包和同學(xué)們換餅干和辣條,同學(xué)們都不肯,還嘲笑她的面包是老人家吃的,沒有牙齒的人才吃沒有味道軟綿綿的面包。
她覺得很難過,放學(xué)回去求了媽媽很久,希望媽媽給她換餅干糖果之類,可就是說破了嘴皮媽媽也無動于衷。
媽媽還告訴她,那些零食吃了不健康,吃了會變笨,考試會不及格。
可是,她班上的那些同學(xué)沒有人因為吃了零食而生病啊,也沒有人因為吃了零食而考試不及格。
想要痛痛快快地吃一次零食成了同事整個童年時期求而不得的夢想。每次看著同學(xué)們吃得津津有味,她就非常羨慕,覺得很香。
如今長大了,自己可以賺錢了。就想為所欲為地買自己喜歡的零食。
同事辦公室的抽屜儲存了滿滿一大袋的餅干和辣條,每次看她心滿意足地吃零食,簡直比完成了業(yè)績得到獎金還開心。
同事說,但凡家人能適當(dāng)引導(dǎo),不加阻止,自己也不至于成年了對零食還這么執(zhí)迷不悟。
她當(dāng)然知道吃零食是弊大于利,可不吃零食就會感覺整個人很空虛,對不起小時候的自己。
她只能選擇適量地吃點,而且選擇口碑好的零食,這樣能減低對身體的傷害。
你越是阻止,反而越是渴望。
由此可見,小時候被禁止吃零食的陰影,被壓抑的欲望甚至?xí)绊懙胶⒆咏窈蟮娜松?/span>
看同事這樣的情形,我開始審視自己,是不是一味地禁止,大寶就能聽我的話不吃果凍呢?
對啊 ,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是按照我的意思去做了。
那么,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大寶是不是也跟同事小時候一樣,眼饞地盯著別人手里的零食呢?
再說我能管他一時,我能管得了一世嗎?
孩子總會長大,會離開父母身邊,那時你的諄諄教誨對他來說就是嘮叨。
看吧,小時候的遺憾,長大后有能力了總要狠狠地回報自己。
就像有的孩子特喜歡飲料,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些都是添加了大量糖精的糖水而已;
有的喜歡果味型牛奶,我們也知道那種牛奶根本沒有任何營養(yǎng)價值,除了口感好喝之外,喝下去除了糖分還是糖分。
但又能怎么辦呢?
別說孩子,就連我們大人的天性也是喜歡有口感、刺激味覺的東西。
一刀切真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反而讓孩子適得其反。等到他能反抗你的時候,他會極大地滿足曾經(jīng)的遺憾。
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我改變了想法。
首先,我不再絕對禁止不能吃果凍,而是有選擇地買一些有牌子的果凍給大寶嘗試,當(dāng)然一次最多不能吃五個。
其次,我覺不能禁止孩子吃零食,而是可以給孩子吃健康的零食,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制作一些健康的零食。
我從網(wǎng)上搜集做果凍的教程,買了白涼粉、榨了果汁,跟著視頻一遍遍實驗。
這個有趣的過程也讓大寶一起參與了,我們聯(lián)手最終做出了形狀可愛、口味香甜的果凍。
大寶甚至覺得媽媽做的果凍比超市賣的還好吃。
現(xiàn)在去超市,那些眼花繚亂的果凍對他反而沒那么有影響力了。
看到孩子最后對果凍的喜愛變得可有可無,讓我明白與其一味地禁止孩子嘗試,不如放手讓他一試。
看過一個新聞,小女孩家里條件不錯,媽媽每天研究菜譜給娃補充營養(yǎng),家里的水果牛奶應(yīng)有盡有。
可媽媽就是不同意給她買零食吃,糖果餅干巧克力,八歲的她甚至不知道棒棒糖是什么味道。
有次放學(xué)的路上,她看見前面的同學(xué)手拉手吃著巧克力棒走出校門口,不小心掉了一根在地上,小女孩趁無人注意偷偷撿起來放進(jìn)嘴巴。
這一幕剛好被過來接她放學(xué)的媽媽看見,媽媽馬上破口大罵說家里是少她吃了還是喝了,為什么這么不講衛(wèi)生吃別人掉地上的東西?
小女孩的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小聲嘟囔著我就是想嘗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
但凡是媽媽,聽到這句話都五味雜陳吧。
媽媽肯定想不到自己在零食上的嚴(yán)格控制反而成了小女孩沒有見過世面的樣子。
心理學(xué)上有個稱呼叫“潘多拉效應(yīng)”,說的是——
想要求他人做什么,最好有個充分的理由,不然,他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就會無限膨脹。
所以,在要不要給孩子零食這件事上,不要太絕對專制,可以做一些變通。
比如在重要的日子,可以偶爾放肆一次;
比如兒童節(jié)或者孩子的生日,當(dāng)然盡量選擇健康安全的零食。
其次我們規(guī)定一次的量是多少,可以搜集一些科學(xué)的案例來說明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因為媽媽不想你吃。
與其一味地說教,不如眼見為實。
你跟她講糖果吃多了,會蛀牙,小孩子不信啊。
可以直接給孩子看看那些蛀牙的圖片,明白蛀牙的危害,相信比苦口婆心的說教要有用得多。
這樣孩子也能理解這樣做的苦心。
當(dāng)然,還有一點是家里的成員對孩子吃零食這件事要達(dá)成默契。
在零食這條路上,與其成為孩子們的“攔路虎”,不如成為孩子們的“同行者”。
美味而健康的零食,也是孩子們童年快樂的回憶。
值得我們?nèi)ビ眯氖刈o(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