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茶器。使用茶器,進行茶道活動,必須講究禮儀和規(guī)范,飲茶是至好至精的過程,用器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
中國的茶器,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茶經》中精心設計了適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茶,飲茶成為一種藝術化的活動,直到宋代,點茶興盛,以“茶亞圣”盧仝名字命名,叫作 “大玉川先生”的全套茶具出現(xiàn),把茶文化推向高潮;而明代后,散茶出現(xiàn),直沖法流行,瓷器的普及,茶文化的平民化,唐宋以來的茶文化典雅漸漸,被束之高閣。而進入清代,出現(xiàn)“三才碗”的蓋碗,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三才 者,天、地、人也,自有一種獨特的高雅。
唐代以團茶的“北白南青”風行,邢州白瓷,越窯青瓷在有唐一代達到了頂峰,出現(xiàn)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作品——“秘色瓷”。宋代以“黑瓷”斗茶流傳,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明代散茶直接導致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鎮(zhèn)的白瓷,而直接沖泡法,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fā)展。紫砂器制作的開創(chuàng)者是供春,供春是學仕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供春在一旁侍讀,聰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學習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壺。因紫砂土質細膩,含鐵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壺來沖泡散茶,能把茶葉的真香發(fā)揮出來,此后紫砂壺一直是明代以后茶壺的主流,到了清代,傳統(tǒng)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已全部形成。
建窯,福建建陽。始于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shù)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xiàn)藍色光澤。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德化白瓷又稱象牙白,福建德化。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白瓷是漢民族傳統(tǒng)磁器,最早創(chuàng)燒于東漢,唐代有過渡性灰白瓷邢窯,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窯,汝窯。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現(xiàn)倒退現(xiàn)像。明代又恢復白瓷的本像。德化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xiàn)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稱。流傳歐洲后,外國人又稱為“鵝絨白”。直到現(xiàn)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