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節(jié),我去舅舅家做客。剛剛上樓,就看到舅舅鄰居正在數(shù)落一個4、5歲的小男孩。
小孩揣著碗,碗里還有一半的飯,他一臉不開心,鄰居站在一邊喋喋不休。
“你的嘴是缺角了?吃個飯都吃不好?弄得到處都是,臟死了!”
一邊說,鄰居還伸手去扒拉孩子身上的米粒,孩子默默地低著頭,看著手里的碗,不知所措。
看見我來了,鄰居一把把孩子拽到旁邊,大聲說:“沒看見別人要走路嗎?給你說這么多遍了,還是這樣,整一個就是豬腦子!”
突然被拽的孩子,興許是受到了驚嚇,一下子就哭了,鄰居更加火大:“你還好意思哭?說你幾句,你還哭?再哭!再哭就打人了啊!”
孩子更加委屈,哭得更厲害了,也許是孩子的哭聲太大,怕影響不好,鄰居雙手提著孩子的胳膊,就進了屋。
我在一旁,看得既心疼又很無奈,心疼孩子,更無奈于很多父母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錯誤!
在現(xiàn)實當(dāng)中,像這位鄰居一樣的家長有很多!
他們覺得,孩子做錯事了,讓自己不滿意了,就得罵,不罵不長記性!
而且自己還沒有動手,不過是說教懲戒,可以說算得上是慈愛父母了。
但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粗暴的說教背后,是孩子難以承受的情緒暴力!這種隱性的暴力,有時候比打更傷人,乃至?xí)⑷擞跓o形!
曾看過一個非常有趣,卻震撼人心的實驗:一盆植物被活生生“罵”死了。
實驗發(fā)生在阿聯(lián)酋,實驗者挑了兩株生長情況一樣的綠植。
給兩棵綠植裝上保護套,放在學(xué)校大廳里,每天接受一樣的光照、一樣的澆水施肥。
唯一不同的,是學(xué)生對它們的態(tài)度。
左邊綠植被貼上標簽:“這株植物被霸凌”。
而右邊則是:“這株植物被褒獎”。
學(xué)生通過現(xiàn)場錄音的形式,留下積極或消極的話參與實驗,這些話每天在綠植“耳邊”被循環(huán)播放。
左邊綠植每天“聽著”惡狠狠的辱罵:
“你看起來像快爛了一樣”
“沒人喜歡你!”
“你就是廢物,你一無是處!”
右邊的綠植每天都被贊美,生活在幸福的天堂:
“你真的很美!”
“一見你我就特開心?!?/p>
“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
在錄音循環(huán)播放了30天后,被言語霸凌的植物,葉子枯黃,形態(tài)萎靡;而飽受稱贊的植物,則生機勃勃、朝氣十足。
▲左邊為被語言霸凌的植物,右邊為被贊美的植物
可以想見,語言暴力的威力有多恐怖?!無異于一場赤裸裸的“謀殺”。
同樣的情況,發(fā)生在孩子的身上,會怎樣?不寒而栗!
明乾教育首席家庭教育導(dǎo)師胡智晨老師曾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持續(xù)預(yù)言的結(jié)果!”
你認為孩子是什么樣,他就一定會成為你說的樣子!
但是!有許多的父母,甚至是老師,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簽。
記得我讀小學(xué)的時候,老師每周都會給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孩子發(fā)小紅花,然后把淘氣頑皮的孩子名單抄寫在教室后邊的黑板上。
盡管這樣做,我也沒有發(fā)現(xiàn)哪個上了“黑名單“的孩子變好,反而更加的調(diào)皮搗蛋!
有一個跟我玩的不錯的伙伴偷偷告訴我:“其實我很喜歡老師把我的名字寫黑板上!如果我認真讀書,根本都不會有人注意我的。“
如今想來,真的唏噓不已。
我們對待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發(fā)現(xiàn)孩子犯了錯就貼標簽,最后孩子越來越變成標簽描述的樣子。
因此,父母家長!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特別是負面的標簽,因為如果你說孩子淘氣,不聽話, 他就真的會“淘氣, 不聽話”。
給孩子正面,向上的評語,孩子就會按你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我們總是習(xí)慣于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盯著孩子的一時缺點或者小錯,反復(fù)提及!美其名曰:“為你好!”
孩子做錯事,我們生氣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當(dāng)我們在準備訓(xùn)斥孩子,發(fā)泄怒火時,能不能先冷靜想想。
自己的孩子,真有那么不堪嗎?和孩子好好說,一定是無效的教育嗎?
答案是否定的!
著名心理學(xué)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我在這里也與大家分享一下:
1、避免給孩子下定義
發(fā)生矛盾時,我們應(yīng)該客觀的描述孩子的行為結(jié)果。
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不要對孩子說:“你為什么不寫作業(yè)?”
一旦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更恰當(dāng)?shù)恼f法是,“作業(yè)為什么沒有完成?”
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yè)太難、太多等原因,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dǎo)。
2、分享感受
不少父母性子比較急,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打掃得不干凈,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無疑是傷害了孩子感受,也許他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簽。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感受,“媽媽是想教育你勤勞,可是你打掃得不太干凈,我就有點失望了?!?/p>
與此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是覺得媽媽對自己要求太高了,還是怎么樣。
要是孩子就是懶惰不愿意做,態(tài)度可以適當(dāng)強硬點,但要就事論事不要胡亂職責(zé)。
3、提出具體的要求
在清楚對方感受后,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別磨蹭,大家都在等你?!?/p>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威逼。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反而繼續(xù)慢慢悠悠。
這種情況下,媽媽應(yīng)該對孩子說:“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后出門吧?!?/p>
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其實,孩子并非不罵不成材,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春風(fēng)化雨般的教導(dǎo),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
不要等到孩子受傷了,甚至付出了更嚴重的代價,才來悔恨當(dāng)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