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23萬人打出了9.3的評分。
白玉蘭大獎上囊獲了最佳導(dǎo)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
國產(chǎn)主旋律劇《覺醒年代》火出圈了——
《覺醒年代》
作為一部主旋律獻禮劇,《覺醒年代》 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guān)刊物為貫穿,講述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六年。
這六年時間,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三件大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立。
在這期間登場的歷史人物個個如雷貫耳:
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
無論是歷史事件還是歷史人物,我們都不陌生。
但《覺醒年代》好就好在讓這些歷史人物從教科書中“活”了起來,讓那些教條式的歷史事件生動了起來。它打破了同類型電視劇偉光正的刻板印象,所以才能走進年輕人的圈層。
1915年,北平。
大街上,有人穿西裝,有人穿長衫,有人腦門后甩著大辮子,也有人一身時髦的西洋打扮。
學(xué)校里,先生和學(xué)生遇見了需要彼此鞠躬致敬,有人說著“good morning”,也有人說著“先生好”。
那時候,“磨剪子戧菜刀”的叫賣聲在巷子里回響,街邊能看到賣大餅的、賣雞毛撣子的,甚至還能看到扎紙扎的。
那時候的北平人下館子會去吃一頓銅鍋涮羊肉,家人要出遠門,總會炒上一袋花生路上帶著當(dāng)干糧。
這滿滿的人間煙火氣和濃厚的民國氣息,立馬就把人帶到了那個充滿變動的年代。
在這樣背景下出場的人物也不再只是教科書上單薄的一個名字。
這里的人是“活”的。
他們不僅有著偉大的理想和不凡的作為,也有兒女情長,有生活煩惱,作為別人的丈夫、父親、師長、朋友而生活著。
劇中展現(xiàn)人物感情的方式很含蓄,很克制,但總是恰到好處的給人會心一擊。
展現(xiàn)夫妻間的關(guān)切,劇中只需要一句話。
陳獨秀從日本回國那天,下著瓢潑大雨,妻子高君曼帶著兩個孩子早早的等著他。
陳獨秀下了黃包車,兩個孩子因為長久未見,怯怯的不敢認(rèn)他。
高君曼則快步跑進了雨里,把陳獨秀遮進了傘里。
見了面,夫妻倆也沒有更多的話,高君曼說出口的也只有一句“怎么不打傘?”。
再多的感情就在這句話里了。
展現(xiàn)復(fù)雜的父子之情,劇中只需要一瞥眼,一聲高腔。
因為復(fù)雜的家庭關(guān)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陳延年和陳喬年都不認(rèn)陳獨秀這個父親。
陳獨秀在院子里大談他的《青年雜志》,陳延年和陳喬年則在屋子里忙活,堅決和父親劃清界限。
但,即便對陳獨秀心存怨念,兄弟倆還是忍不住被他談?wù)摰拿裰骱涂茖W(xué)所吸引,小心翼翼的扒著門,豎起耳朵偷聽。
陳獨秀眼神一瞥,兄弟倆立馬就縮回了屋子里,但在此之后,陳獨秀談?wù)摰穆曇艟透甙毫似饋怼?/p>
父子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在這里就表現(xiàn)的很有意思。
延年喬年雖然不滿陳獨秀本人,但還是被他的理想所感召,最終走向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的道路。
兒子不認(rèn)自己,陳獨秀假裝看得開,但愛子情深,當(dāng)兒子縮回房間后,他暗戳戳的加大了音量,好讓他們也聽得見自己在說什么。
展現(xiàn)理想和家庭難以兩全,在這部劇中只需要一個不得已的借口。
李大釗和妻子趙紉蘭是包辦婚姻,趙紉蘭雖然不識字,15歲就嫁給了10歲的李大釗,但兩個人感情甚篤。
李大釗在北大擔(dān)任圖書館主任的時候,特意把趙紉蘭和兩個孩子從鄉(xiāng)下接到了北平。
一家人難得團聚,李大釗答應(yīng)帶兩個孩子去吃涮羊肉,正準(zhǔn)備出門,李大釗聽說有同學(xué)交不起學(xué)費,就把自己的錢給了他。
孩子們洗干凈了臉,換好了衣服,李大釗的兜里也空了。
怎么辦呢?
他給孩子們講起了吃肉的壞處,吃肉塞牙,挑牙太難受,不如不吃。而此時此刻,趙紉蘭已經(jīng)了然的和起了面,準(zhǔn)備在家做面條吃。
正是這些生活化的細(xì)節(jié),讓這些歷史中的人物變得飽滿鮮活了起來。
他們有高談理想的時候,也有吃癟無奈的時候,有高風(fēng)亮節(jié)的時候,也有自責(zé)內(nèi)疚的時候。
在劇中,我們看到這些人像我們一樣生活在家長里短之間,有過和我們一樣的生活煩惱,但他們卻跳出了家長里短,向往著更廣闊更光明的世界。
他們是普通人,但卻做出了不凡事,正因此而更加偉大。
類似這樣的小例子,劇中不勝枚舉。
整部劇,幾乎沒有多余的鏡頭和臺詞,在自然而然的劇情推進中,帶我們感受著各式各樣的情感震顫。
胡適一次次的說起“我的導(dǎo)師杜威先生即將來華”時,我們會覺得不耐煩,也會明白他為何會和陳獨秀分道揚鑣。
魯迅在教育部門前豎起“不干了”的牌子時,我們會覺得有趣好玩,也會為他的傲氣豎個大拇指。
辜鴻銘說“中國只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先生,一個是我”,我們會戲謔他是蔡元培唯粉頭子,也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這位老先生很可愛。
陳獨秀說“中國之所以這么窩囊,就是因為郭心剛太少,胡適之太多”,我們會覺得解氣,也會沉下心想想自己到底會是這兩類中的哪一類。
周恩來和鄧穎超在五四運動期間相識,當(dāng)鄧穎超發(fā)言時,鏡頭掃過周恩來,我們都會會心一笑。
集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主旋律電視劇終于活潑了起來,走進了年輕人之中。
此外,這部劇的鏡頭語言也很強。
延年喬年去法國讀書時這段用了蒙太奇,影視劇中常見的閃回在這部劇中變成了“閃前”。
延年和喬年去法國勤工儉學(xué),陳獨秀前來相送。
兄弟倆穿著皮鞋,行走在陽光中,但是畫面一轉(zhuǎn),是幾年后兄弟倆身陷囹圄,腳戴鐐銬,走在血水中奔赴刑場的畫面。
延年和喬年回頭望著父親微笑的畫面和在赴刑前滿臉血污微笑的畫面相交織。
這一刻,很難不讓人動容。
陳獨秀目送延年喬年前往法國,開始新的征程,但是他也明白延年喬年要走的是一條隨時可能犧牲的道路,前路兇險。
延年和喬年在死亡面前露出了微笑,目光澄澈,透過死亡,他們看到的是未來中國的興盛,后輩們的光明生活。
在看這部劇的時候,三不五時就會鼻子酸酸的,眼眶濕潤,這種情緒一直堆積,直到看到延年喬年的結(jié)局,眼淚徹底就忍不住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排斥一部劇傳達出過于濃的教育意義。
但是,《覺醒年代》給人的觀感是:
它并沒有刻意去傳達,是我們自己自然而然的走入劇情之中,不時熱血澎湃,不時熱淚盈眶,全方位沉浸其中學(xué)完了一本歷史書。
不需要說教,這教育意義就有了。
比如,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這段演講,我嚴(yán)重懷疑他在內(nèi)涵上學(xué)時期的我。
李大釗和毛澤東關(guān)于道德的探討就讓我受益匪淺。
辜鴻銘老先生關(guān)于“中國人的精神”的論述,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文化的自信”。
從這部劇的方方面面,我們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導(dǎo)演和編劇確實是下了苦功。
編劇龍平平用了六年的時間來寫這個劇本,大的修改就有九次之多,寫到動情處,他甚至?xí)艿綆怕暣罂蕖?/p>
導(dǎo)演張永新的選角也很符合歷史,在《覺醒年代》火了之后,一份角色和人物原型的對照圖在網(wǎng)上流傳,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劇中角色和人物原型高度相似。
而在此之前,劇中的演員也就只有于和偉和劉琳是叫得出名字的演員,但在劇播完后,每個演員都不負(fù)使命,完美的演繹出了他們所飾演的歷史人物。
導(dǎo)演張永新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作為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很尊重我們的觀眾,這是原則。今天的年輕觀眾,他們是有頭腦、有審美、有鑒別能力來審視一部藝術(shù)作品。
在常規(guī)觀念里,主旋律電視劇的受眾是中老年人,年輕人的追劇取向是帥哥美女談情說愛的古偶仙俠言情劇。
但是,《覺醒年代》打破了這一現(xiàn)象,魯迅“不干了”的表情包在網(wǎng)絡(luò)流傳,陳獨秀“禮義廉 ”“無恥”成了一個梗,陳延年陳喬年成了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所以,不要低估了年輕人的愛國熱情和鑒賞能力。從這方面來說,《覺醒年代》也算是給國產(chǎn)主旋律影視劇提供了一個正確的范例。
最后用魯迅先生在《熱風(fēng)》中文章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吧: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