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羅拉多時間11月3日早上7時,哲學家李澤厚逝世,享年91周歲。李澤厚生于1930年,湖南寧鄉(xiāng)人,在195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
2010年,他的文字入選《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李澤厚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148個名字在一起,他是其中唯一的中國學者。
在他看來,人首先要活著。他還說過:“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p>
他的書,需要慢慢體味,他筆下的美,理性又哲學。今日,就讓我們一起在李澤厚的文字中送別他。
去年,九十歲高壽的李澤厚先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訪談的最后,特意向讀者說了一句話:“謝謝!這算是告別吧!”
現(xiàn)在,真的再見了。許多人緬懷道一聲:“先生走好!”然后重新捧起《美的歷程》。
這本書在文學生的閱讀書單里,在研究生的背包里,在老師的教案中……似乎,李澤厚是一本有些難懂的書。
因為對于我們來說,“美”是一種感覺。而對哲學家李澤厚來說,“美”是道理,是邏輯,是他走過的歷程。
什么是美?
1
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練,積淀下來,傳流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留戀不止。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得從哪里起頭?得從遙遠得記不清的時代開始。
——李澤厚《美的歷程》
2
究竟什么是美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美的范圍和對象愈益擴大,也愈難回答了,雖然我希望以后能做一個回答。但是,在這里,我想要著重告訴你的,卻正是它的難以回答。你千萬不要為一種固定的說法框住了自己、僵化了自己。
美是那樣寬廣豐富、多種多樣啊。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美,永恒不變,那該多么單調乏味!美學不應是封閉的體系,而應該是開放的課題。那么美是什么和美在哪里,你就自己去探索、體會、尋求、創(chuàng)造吧。雄姿嬌態(tài)均為美,萬紫千紅總是春,美的秘密等待著你去發(fā)現(xiàn)。
——《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
3
美學是第一哲學。
西方美學很多講的是藝術,中國美學概念比西方廣泛得多,包括人生、政治的選擇。當時美學是權威體制下的解放力量,因為政治禁忌,別的很多東西不能談,美學相對自由,成為一個突破口,引領了時代潮流。
到現(xiàn)在,美學越來越物質化了,成了商業(yè)化的裝飾品。
——李澤厚訪談
4
美學為什么能熱?那時候為什么一個工廠女工也要買美學書?
因為美學熱符合了社會的思潮,也是促進這個社會蘇醒的符號,當時社會從文革中剛剛蘇醒過來。之前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被壓抑住了。那個時代過去了,美學熱就消失了。
——李澤厚訪談
5
80年代是啟蒙的時代,也是有理想和熱情的時代。
90年代思想告退,學問方滋,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現(xiàn),是專業(yè)化時代。
21世紀,四星高照,何處人文?四星是影星、歌星、球星、節(jié)目主持星,四星高照。
到哪里去找人文呢?
——李澤厚訪談
美從何處來?
1
一般形式美經常是靜止的、程式化、規(guī)格化和失去現(xiàn)實生命感、力量感的東西(如美術字),“有意味的形式”則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xiàn)力量的美。
——李澤厚《美的歷程》
2
你看那各種形態(tài)的魚,那奔馳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鈍的鳥和蛙,特別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魚的形象,它們雖明顯具有巫術禮儀的圖騰性質,其具體含義已不可知,但從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傳達出來的藝術風貌和審美意識,卻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這里還沒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緊張,而是生動、活潑、純樸和天真,是一派生氣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
——李澤厚《美的歷程》
3
為什么廢墟能成為美?為什么人們愿意去觀賞它?因為它記錄了實踐的艱辛歷史,凝凍了過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受?!?/p>
青銅器為什么不要擦光,它本是金光閃閃的,但它身上的斑斑綠苔記錄了歷史的沉埋,使它的社會美增添了更深沉的力量。
——《美學四講》
4
如僅就個人偏愛來說,我寧肯欣賞一個真正的歷史廢墟,而不愿抬高任何仿制的古董。
記得在成都,我對游人冷落的王建墓非常贊嘆,這是五代藝術的真跡;而一點也不喜歡那著名的、掛滿了名人字畫的、虛構的杜甫草堂。
——《走我自己的路·偏愛》
5
“朗朗如日月之入懷”,“雙眸閃閃若巖下電”,“濯濯如春月柳”,“謖謖如勁松下風”,“若登山臨下,幽然深遠”,“巖巖清峙,壁立千仞”……這種夸張地對人物風貌的形容品評,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風貌表達出高超的內在人格,正是當時這個階級的審美理想和趣味。
——李澤厚《美的歷程》
“慢慢走,欣賞啊”
1
要是沒有冒險,人一輩子單調地就很快地過去了。
——《走我自己的路(對談集)·偉大的真理就是簡單的》
2
“慢慢走,欣賞啊。”活著不易,品味人生吧?!爱敃r只道是尋?!?,其實一點也不尋常。
即使“向西風回首,百事堪哀”,它融化在情感中,也充實了此在。
——《世紀新夢·哲學探尋錄》
3
中國人受過許多夢的欺騙,所以現(xiàn)在許多人宣布不再做夢,只講實惠、實用,但是在實惠中耗費生命,生命的意義又在何處?當然,新的夢會不同于舊的夢,各種各樣的夢都可以做。夢也應當是多元的,多種色彩的?!?/p>
當世界都在擁抱金錢物質潮流的時候,總還有知識者在做著新的夢,否則,誰去關懷教育,關懷孩子,關懷未來?
——《世紀新夢·與劉再復的對談》
4
生活畢竟遠大于學術。
——《走我自己的路·無題》
5
實惠的人生我并不羨慕?!總€時代都有局限性。理想的人生我是看不到了,生活還是要有一些責任感為好,享受并不最快樂。
——李澤厚訪談
6
中國古老的吃飯筷子上??逃小叭松粯贰睅讉€字,把吃飯當成是人的快樂與享受,而不是純功利性的填飽肚子。這樣,人的感性也就失去了非常狹窄的維持生存的功利性質,而成為一種社會的東西,這也是美感的特點。
——《美學四講·美感的二重性與形象思維》
7
我的哲學的第一個命題就是“人活著”,這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上帝啊,語言啊,意識啊,人生意義啊。
這次疫情恰恰證明我的“吃飯哲學”是對的。大家首先關注的是失業(yè)怎么辦,沒有工作,沒有錢了,沒有飯吃了。
最普通的常識其實常常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寸步不讓。越罵我,我就講得越多。
——李澤厚訪談
8
中國人即使在困難時,總愿意相信前途美好,明天時來運轉,所以只要堅持下去,好日子總會來。中國民族也好,海外的千萬華人也好,因此能夠經歷各種艱難困苦而生存下來。
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這就是儒學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養(yǎng)了一種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態(tài)度。
——《世紀新夢·為儒學的未來把脈——在馬來西亞的演講》
9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李澤厚《美的歷程》
10
人生無常,能常在常駐在心靈的,正是這可珍惜的真情“片刻”,此中大有深意在。只有它能證明你曾經真正活過。
——《世紀新夢·哲學探尋錄》
在接觸李澤厚之前,我們以為他筆下的“美”有點遠,但其實他對美的思考也會脫胎于生活,立足現(xiàn)實,美很細節(jié)也很具體。
我們以為他離我們太遠,但他其實也個性十足。他會跟好朋友打學術仗;也會在給學生的書中作序,批評學生背著自己寫書;也會對人生有迷茫和懷疑。
“滄海桑田,如同幻夢;朱樓玉宇,瓦礫頹場。
前景何在?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么?
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渺茫,也不可能找到答案。
于是最后歸結于隱逸漁樵,寄托于山水花鳥?!?/p>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也許沒有答案。但是美有意義,答案在生活里,也在書里。他讓我們看見美從何而來,也許我們就能從中發(fā)現(xiàn),美的生活將走向何處。
圖|擬見 ?
參考資料:
九十李澤厚 最后的訪談 | 封面人物 . 南方人物周刊
《美的歷程》. 李澤厚
《華夏美學·美學四講》. 李澤厚
部分圖片由物道拍攝,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