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兩句詩出自宋代文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意思是說,人的一生中,就算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只要胸中有學問,氣質(zhì)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诖餂]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夸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很多讀者所熟知,但其中的那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于它經(jīng)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yǎng)的關系。
那就是,華美的氣質(zhì),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
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占有知識,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讀書,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yǎng)成高雅、脫俗的氣質(zhì)。
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讀書的書生氣,就會遍身的粗俗氣和市井氣,是不能站在士大夫列的。
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在氣質(zhì)與素質(zhì)是絕不相同的。
腹有詩書,滿腹經(jīng)綸,成就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氣質(zhì)。華美的氣質(zhì),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
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兩句詩出自南宋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其全詩如下: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也就是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陸游借這首詩,告訴他的兒子,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很值得推崇,因為說做學問艱難所以,要在少年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陸游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告誡兒子,做學問一定要勤奮用功、孜孜不倦,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干好工作,創(chuàng)下事業(yè)。
3、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顏真卿的《勸學》,全詩如下: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他的意思是告誡人們,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勤奮學習。
踏上社會的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悟。感悟當初在學校里,沒有好好的學習。現(xiàn)在這個社會,知識豐富,懂得少的人在社會上都沒有辦法混下去,何況是不學習的人呢?
顏真卿從學習的時間這一角度立意,勸勉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要及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后悔。
作為一個有志氣的人,要注重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修身養(yǎng)性,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在三更、五更,晨讀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堅持,才能真正學到報國、興家、立業(yè)的本領。
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兩句詩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代表作,原題為《觀書有感》,這是第一首,原文如下: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這是一首典型的借景喻理詩,它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
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弄懂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體現(xiàn)出一種讀書有悟、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這正是朱熹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身臨其境讀書感受。
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
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提振精氣神,展現(xiàn)新作為,實現(xiàn)新突破,
5、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這兩句詩也是出自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原題為《偶成》,也叫《勸學詩》,全文如下: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這首詩里有一個典故,那就是池塘春草夢。說的時南朝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嘗于永嘉西堂四詩,競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兩句是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可惜的是,這首詩在國內(nèi)流傳不多,卻在小日本那邊流傳的比較廣。
這首詩主旨是勸青年人要珍視光陰,努力向學。
時間不等人,此時不學,更待何時?
6、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首詩出自宋真宗的《勸學詩》,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
我記得上學那會,學過一篇文章,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的已故總理周恩來先生讀書的故事。其中就引用了這兩句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富貴的人家,根本不用買良田,書中就有一千鐘粟米;安定的居所并不是高堂宅子,書中就有黃金屋;出門的時候不要怕沒有仆人跟隨,書中的車馬多如牛毛,也不要怨恨自己沒有好媒人給自己提親,書中有美顏如玉的姑娘,一個男人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志向,就應該坐在窗前苦讀六經(jīng)。
在這首詩里,黃金屋指代榮華富貴的生活,顏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出了過去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
其實列舉這兩者只是一種借代的說法,它們是一朝金榜題名出人頭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獲,這里也就代指出人頭地。
古人讀書與現(xiàn)代人讀書的目的,截然不同。
古代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就是求得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進而出人頭地,所以人們也就常用這句話鼓勵別人或子女讀書。
這兩句詩的字里行間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
用現(xiàn)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能,更好的投身社會建設,服務社會發(fā)展。
可能有人覺得,投身社會建設、服務社會發(fā)展離自己很遙遠,其實并不是,你在這個社會上努力工作,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是在投身社會建設、服務社會發(fā)展。
7、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這首詩出自明代忠臣于謙的《觀書》,全文如下: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這首詩說的是,我對書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憂愁還是快樂總有它的陪伴。眼前瀏覽過無數(shù)的文字后,胸中再無半點塵世間世俗的雜念。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諒也不信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這首詩盛贊了讀書的好處,高度贊美了讀書的樂趣。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和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jié)一樣名傳后世。
這首詩寫他自我親身體會,抒發(fā)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尤其是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化用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是在說明,堅持經(jīng)常讀書,就像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yǎng),永遠清澈。
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像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都知道,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吸收書中知識,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的情景之中,豈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閑之輩能領略到的。
8、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王貞白的《白鹿洞其一》,全詩如下: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
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并不是道人過來嘲笑,周公的精義孔子的思想教導投入鉆研中。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王貞白讀書入神,每天都過得緊張而充實,全然忘記了時間。春天快過完了,是他不經(jīng)意中猛然發(fā)現(xiàn)的。
這一發(fā)現(xiàn)令他甚感意外,頗多感慨,可以說是為了讀書,廢寢忘食,連時間都忘記了。他覺得光陰過得太快了,許多知識要學,時間總不夠用似的。特別是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一句,指以金子比喻光陰,指出時間寶貴,應該珍惜。這樣一句,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應該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