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畫壇有四位最具代表性的僧人畫家,畫史中稱為“清四僧”,他們是石濤、朱耷、髡殘【kūn cán】和弘仁,其中朱耷【dā】和石濤名氣最大。今天,我們要為您介紹的是一幅由石濤和朱耷合作完成的畫作,名為《蘭竹圖》。有趣的是,這幅《蘭竹圖》是在兩人未曾見面的情況下完成的。目前此幅稀世之寶,珍藏在廣州藝術(shù)博物院內(nèi)。??
朱耷、石濤《蘭竹圖》 紙本墨筆 廣州藝術(shù)博物院藏
▼
畫中的蘭花和奇石是朱耷畫的,而竹子則由石濤描繪。
八 大 山 人
朱耷,號八大山人,他是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明朝滅亡后,他由皇室變成平民,為了躲避清廷的迫害,朱耷隱姓埋名,出家為僧,過著隱居山林的生活。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豐富了他的閱歷,使其畫藝達(dá)到很高的水平。
為僧時,八大的別號是個山,“八大山人”這個名號是他六十歲還俗結(jié)婚那年啟用的,從此就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
畫面上有一塊用淡墨描繪的奇石,它整體向右斜立,讓人感到岌岌可危。奇石下是左高右低的土坡,土坡上生長著一株用濃墨描繪的蘭花。奇石的張狂粗糙和蘭花的輕柔纖細(xì),構(gòu)成強(qiáng)烈的反差。
石 濤
石濤比朱耷小十幾歲,但兩人的命運(yùn)卻很相似。石濤原名朱若極,他是中國明太祖朱元璋重孫靖江王朱守謙的后裔,石濤出生時正值晚明戰(zhàn)亂時期,父親死于兵亂,4歲的石濤被人保護(hù)送入佛門,取法名原濟(jì),號石濤,別號苦瓜和尚、清湘滌子。石濤長大以后,也曾想求取功名,但其愿望最終未能實(shí)現(xiàn)。他在清高與不甘寂寞之間度過了一生。
石濤在繪畫上擁有很高的造詣,擅長畫山水和蘭竹。他筆下的蘭竹,不拘成法,筆墨淋漓清潤,極富個性。
在奇石的上方,一枝翠竹傲然挺立,它是石濤后來添畫上去的。竹葉用焦墨描繪,打破了畫面上幅的虛空。此竹旁石濤又以淡墨補(bǔ)畫一竹,體勢略微與石勢相背,以填補(bǔ)畫面左方之虛空,同時營造出前后的空間感和竹叢感覺。
▼
畫中的蘭花和翠竹,雖然分別出自兩位畫家之手,但都圍繞著奇石,無論是在石頭上伸出的竹子,還是在石腳下綻放的幽蘭,都表現(xiàn)出勃勃生機(jī)。翠竹與幽蘭遙相呼應(yīng),營造出空靈的美感。
畫作上留有石濤的一段題款:“八大山人寫蘭,清湘滌子補(bǔ)竹。兩家筆墨源流,向自獨(dú)行整肅。” 題款中的“清湘滌【dí】子”指的是石濤的別號,而“八大山人”則是朱耷的號。這段題款的大意是說,石濤與朱耷共同創(chuàng)作一幅畫,朱耷畫蘭石部分,石濤補(bǔ)竹子部分,原本兩人筆墨源流各有不同,但在這幅畫中,心靈、意趣以及筆墨,卻是和諧交融的。
石濤寫的題款
據(jù)專家考證,《蘭竹圖》最早由清宮內(nèi)府收藏,后流散出宮,二十世紀(jì)初,被上海一位大書商收藏。此畫后來流失海外。直到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后期,《蘭竹圖》被香港藏家從海外拍買回來,先后邀請當(dāng)時中國文物鑒定小組書畫鑒定專家啟功、謝稚柳等人到香港鑒定此畫。
20世紀(jì)90年代中期,《蘭竹圖》在美國拍賣,香港愛國商人楊永德和攝影家簡慶福將其買下,后捐贈給剛建成開館的廣州藝術(shù)博物院。
——廣州藝術(shù)博物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