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
哪種行為讓你覺得這個人不可交往?
其中答主 @驚蟄 的高贊回答,讓很多人深感共鳴:
仗著和你的關(guān)系,讓你無條件幫忙的,或覺得“我弱我有理”的人,不能深交。
其實這類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明明是出于善意為TA們提供了幫助,不但沒換來對方的感謝,甚至還演變成了某種理所應(yīng)當;
你對TA們的行為提出質(zhì)疑,TA們卻反過來指責你斤斤計較,不懂得體諒別人的不易;
你拒絕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無理要求,TA們便直接對你進行道德綁架,仿佛拒絕幫忙,就是某種程度上的道德敗壞。
評論中,很多網(wǎng)友都表示曾“深受其害”:
“我也遇到過這種人,被不停吸血?!?/span>
“這種人很多,把太多次的無償幫助認為是理所當然,一次不幫就和你翻臉?!?/span>
“利用、索取,就是在榨干你對他有利的價值?!?/span>
那么,為何這類人會引起眾怒?如果遇到了,我們又該如何應(yīng)對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生活中那些“我弱我有理”的人。
曾看過一個新聞。
安徽有位盲人考上了大學,由于學校沒有專門的殘障設(shè)施,便和他的父母商議在校外為他租了一套房子。
房子離學校僅有一墻之隔,空調(diào)、洗浴等設(shè)施都非常齊全。
他的母親也可以專門過來陪讀照顧,且這期間所有的費用都由學校承擔。
更值得稱贊的是,學校還專門為他配備了特殊的教師團隊。
這本是一件好事,他的父母一開始也欣然接受了學校的安排。
但沒過多久,他們就開始各種不滿,找到學校,要求提供護工、助殘車和導(dǎo)盲犬。
這種過分的要求,校方自然是沒辦法完全滿足。
誰知這家人,竟然到處投訴校方不照顧殘疾學生,對學校之前提供的各種幫助只字不提。
他們這種行為,就是“我弱我有理”的經(jīng)典表現(xiàn):
認為自己應(yīng)當被特殊關(guān)照,一旦被拒絕,就會開始無理取鬧、道德綁架。
總是把自己標榜為一個“弱者”,做錯事的永遠是比他們強大的人。
我想起讀高一時,班上來了一個轉(zhuǎn)學生,身為班長的我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她的職責。
無論她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盡我所能幫她解決,生怕她在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感到孤單。
可久而久之,事情就開始變得不對勁了。
她不按時完成作業(yè),怪我沒有提醒她。
她考試成績不佳,怪我沒用心給她輔導(dǎo)。
文理分班她不知道怎么選,就讓我根據(jù)她的成績寫個分析報告,供她參考。
就連周末,她自己出去玩坐錯了車,都會怪我沒有給她指好路......
我稍微表達不滿,她就會馬上辯解道:
“我不是不熟悉嗎?”“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嘛!”“就是覺得你對我好才找你呀。”
一開始,我竟覺得她說的有點道理。
但后來我才察覺到,她這樣的行為和霸凌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只不過她的方式,比一般的霸凌行為更難察覺罷了!
《弱者的武器》一書中指出:
弱者的武器是指一部分人由于不具備話語權(quán),所以只好通過裝糊涂、開小差、假裝順從等非常規(guī)的方式,去爭取自己的利益。
弱者的武器本應(yīng)該是對抗世界不公平的一種工具,但如果總是不加以限制地濫用,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恃弱凌強”的霸凌。
可悲的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
有的老人仗著自己年紀大,就要求年輕人應(yīng)該無條件讓座;
聽說你升職加薪,聚餐時其他同事非要你給大家買單;
看到你是老師,張口就要求你給TA的孩子補課;
在親密關(guān)系中,一方總是會要求做得更好的另一方付出更多,并把這種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TA們抱著'我弱我有理'的心態(tài),竭盡所能地壓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最可怕的是,TA們的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永遠不會被填滿。
'我弱我有理'是一個相對來說非常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
在朋友、戀人、親子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都有可能發(fā)生。
為什么會這樣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原因可能有以下3點:
1、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一直是一個看似十分虛幻的概念,我們很難明確說出“安全感”到底是什么?但又總覺得沒它不行。
在心理學上,安全感是一種渴望穩(wěn)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現(xiàn)在對自己存在的世界的信任感。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會表現(xiàn)得浮躁、不自信、疑神疑鬼、敏感脆弱等等。
就像我們常常開玩笑說的“總有刁民想害朕”,其實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語言表現(xiàn)。
換句話說,因為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對身邊的人都不夠信任,所以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調(diào)到“受害者”的視角。一旦感受到不被照顧、優(yōu)待,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
'我弱我有理'的觀念,為這種不安全感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決方式。
但真正的安全感,是靠自身內(nèi)心的強大才能建立的,完全通過依賴外界得到的安全感,也只會像“紙老虎”一樣,一戳就破。
2、嬰兒時期分裂機制發(fā)展不足
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在《兒童精神分析》中提出:
在嬰兒早期的心理發(fā)展模型中,存在著一種“分裂機制”,來幫助并不成熟的TA將自體與重要客體的矛盾經(jīng)驗區(qū)分開。
嬰兒會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將滿足自己感受的視為'好客體',與之相對的就是'壞客體'。
隨著嬰兒年紀的逐漸增長,當TA得到了足夠多的愛與照顧,情感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種簡單粗暴的分裂也會隨之減少,'好客體'與'壞客體'會逐漸發(fā)生整合。
反之,就會一直停留在采用'分裂'來處理外在現(xiàn)實的狀態(tài)里,容易發(fā)展成病態(tài)心理。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并不順利,心理成長沒有跟上身體成長,TA就很容易形成一個秉承著非黑即白、非好即壞、我弱我有理的“巨嬰思維”。
3、負面情緒的錯誤宣泄
'我弱我有理'有時候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嫉妒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嫉妒是因為別人的優(yōu)越折射出自己的缺陷,所引起的憤怒情緒。
有的時候關(guān)系越是親近的人,就越會產(chǎn)生嫉妒。
例如,我們往往不會嫉妒馬云的成功,但會嫉妒身邊的人過得比自己好。
克萊因的客體關(guān)系理論,把嫉妒看成了一種“投射性認同”:
將自己給予自身缺陷的恥辱感壓抑分離,之后把這種感覺都投射到別人身上,讓自己感覺擺脫了恥辱感。
換句話來說,有些人會將對自己無能為力的部分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用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tài)來換取片刻的滿足。
很多人都苦“弱者理論”久矣,可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這種認知。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比如拒絕為TA們提供不合理的幫助。
當那些總是秉承著“我弱我有理”就肆意妄為的人,失去了“綁架”的對象,這種現(xiàn)象說不定也會隨之減少。
具體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1、保持邏輯,客觀溝通
和一些'我弱我有理'的人溝通,會很容易被TA們的話語帶入到“情緒陷阱”里。
這種情況下兩個人的對話,就容易演變成本能的情緒宣泄,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給自己敲響警鐘!
在溝通時務(wù)必把注意力放在事實本身,專注于我們想要表達的需求與結(jié)果。
比如你覺得這件事是不合理的,幫忙的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你就直接說出你的感受。
無論對方說什么,你都堅定自己的立場,勇敢拒絕。
不要和對方進行過多的情緒拉扯,不然氣壞了自己,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2、明確邊界,拒絕冒犯
作家邦達列夫曾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span>
受傳統(tǒng)'熟人社會'的文化影響,人們對于'邊界感'的概念非常模糊。
那些秉承著'我弱我有理'原則的人,更是如此。
他們大都不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反而將接受別人的幫助、依賴他人視作理所應(yīng)當,甚至會認為他人的存在就是為了完善自己。
如果你不想一直做那個被冒犯的犧牲者,就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邊界,時刻謹記:
你不需要對他人的言行負責,更不應(yīng)該犧牲自己去成全對方。
生氣的時候就說生氣,該拒絕的時候就明確拒絕,不要將自己情緒的控制器交由他人處理。
3、量力而行,放棄幻想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到某些人設(shè)定的'我弱我有理'的陷阱中,多半還是因為對方是我們在意的人。
這個人可能是愛人、朋友,甚至是我們的父母、親人。
我們因為在意、關(guān)心對方,不想看到TA們身陷囹圄,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xié)。
可惜的是,我們的在意、關(guān)心,反而成了對方綁架我們的工具。
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再給你們之間最后一個機會,坦誠地向?qū)Ψ秸f出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
如果你是一個有足夠心理能量的人,也可以幫助TA了解、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
當然這意味著要承受來自“弱者”的情緒攻擊,所以要量力而行,不要輕易這樣做。
如果在你明確表示自己的想法后,對方依舊沒有任何改變的話,我的建議是:
及時放手。
不要再抱有“TA們會變好”的幻想,你也沒有責任去拯救TA們。
時刻謹記:我們沒有必要在不在意自己的人身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因為真正愛你的人,對你好的人,不會通過刻意為難你來達到目的。
就像有句老話說的:
“沒有任何一種付出是理所當然,沒有任何一種得到不需要心懷感恩。”
有時候,“保護弱小”,確實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互相幫助,才能得以前行。
但凡事有度,有些事情一旦超過了合理的邊界,就會傷人傷己,破壞關(guān)系。
請你記?。?/span>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誰都不應(yīng)該靠犧牲自己來成全他人。
無論這個人是你人生的過客,還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在對方完全不在意你的感受的那一刻起,你都應(yīng)該重新思量你們之間的關(guān)系。
與其陷入幫與不幫的無限糾結(jié)中,不如告誡自己保持距離來得重要。
我們不欠TA們的,這個世界也不欠TA們的。
多留一點愛給自己,多留一點愛給值得的人。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