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尚魯智深是《水滸傳》這部名著塑造的最成功,也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他本來是宋朝西部對西夏前線的一個軍官,因為失手打死了鎮(zhèn)關西流落到了五臺山當和尚,雖然喝酒吃肉,殺人放火,不守清規(guī)戒律,但最終卻成佛了,原因在于魯智深本就是堂堂正正的好漢,其專管不平事,殺的也都是人間惡人。
不過,大家是不是覺得有一點不對勁:魯智深殺了人,然后就逃到寺廟,然后呢?官府就再也不管了,他就沒有危險了?這解決問題的手段也太簡單了吧,在現(xiàn)在完全不可想象,現(xiàn)在要是有人殺了人跑到寺廟,估計里面的和尚會直接叫警察來抓人——來路不明的人寺廟可不敢收。
古代殺了人,如果有機會躲到寺廟里出家,確實是一個相對很安全的選擇,但這個機會實際相當難得。
這首要原因大家都明白,中國古代叫和尚、道士為“出家人”,因為這些人選擇出家實際上就是和社會基本脫節(jié)了,一般情況下,官府是不會去打擾這些出家人的,因為這屬于空耗行政資源卻沒有任何收獲。
其實不只是古代,現(xiàn)代也是一樣,如果一旦有人真的混到寺廟里面了,確實有極高的隱蔽性。比如上面這件事兒當時就曾經(jīng)轟動一時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如此,古代一些殺人越貨的人全部藏到寺廟、道觀里面不就行了,這種想法那就是純屬做夢了。
大家仔細想想啊,古代和尚、道士是“出家人”,“出家人”某種程度相當于脫離了社會管轄,能夠逃避一些官府和皇帝的義務,你覺得官府可能不管嗎?
中國的寺廟和日本的可不一樣,經(jīng)過多次行政力量打壓后,寺院基本無法形成強大的政治勢力,即使是“出家”也不可能完全和社會脫節(jié),至于行政俗物,那是必須服從官府的。
寺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
為了管理和尚和道士,中國古代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度牒。這是指古代中國為了管理僧道,允許他們出家所頒發(fā)的證明文書。因為這個文件由尚書省祠部司所發(fā)放,又稱祠部牒。最早始于唐代。
這個是不是想要就要呢?怎么可能,從唐朝開始,這個就不是免費的,想出家是吧?先交錢——度牒銀。事實上度牒銀一直成為各朝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手段。由于度牒具有經(jīng)濟特權,每當朝廷遇上災難或戰(zhàn)亂等經(jīng)濟緊張時期,便會公開鬻賣度牒來籌款,吸引寺院或紳商爭相購買,為佛教及社會帶來許多問題。
而且,想出家是要考試的
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才廢除這個制度,下詔免費發(fā)放度牒(但嚴加管制剃度方面,規(guī)定了發(fā)牒的數(shù)量與時間,出家的年齡和考試的準則),清朝,乾隆皇帝認為僧綱衰敗,加上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朝廷無須再規(guī)管出家人數(shù),于是廢除公度制,停止發(fā)放度牒和戒牒;從此改為寺院“自家”印發(fā)戒牒予新戒弟子。
官府規(guī)定,但凡有僧侶往生或還俗,必須將度牒及戒牒交還銷毀,否則其本人及所屬寺院均受到懲處。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經(jīng)官府發(fā)現(xiàn),將會給予處罰,勒令還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掛單,必須隨身攜帶戒牒,作為身份證明。
明朝正德年間的度牒
那魯智深所在的宋朝呢?宋朝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于鴻臚寺。各州府或大剎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于出家許可證,沒有度牒就屬于不合法的“私度”。
也就是說,古代當和尚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旦真的有逃犯去當和尚,大概率還沒當成功就被當場篩查出來。
那問題是,魯智深是怎么當成和尚的呢?咱們看看原文。
“趙員外道:“若如此,最好。離此間三十馀里有座山,喚做五臺山,山上有一個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薩道場。寺里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這條愿心。如是提轄肯時,一應費用都是趙某備辦。委實肯落發(fā)做和尚么?”——《水滸傳》
看到了吧,人家趙員外是花了錢的!不僅花了大價錢還有關系,這才成功混進去當了個和尚,這才是根本原因!一般的歹徒可沒有這種好條件。
至于武松,他也是運氣好,孫二娘之前殺了個頭陀,就把衣服給了他,還有一本度牒
然后呢?長老賜名已罷,把度牒轉(zhuǎn)將下來。書記僧填寫了度牒,付與魯智深收受。這算是有身份了。
所以說,這實際上魯智深還是用錢擺平了問題,在封建社會,這還真不算是什么大事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