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后的大變革時期。戰(zhàn)國時期包括周朝滅亡前,周朝之后秦滅六國完成之前。東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志,奠定了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
戰(zhàn)國分為春秋亂世、百家爭鳴,大秦帝國的崛起。是中國的農業(yè)、紡織業(yè)、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并戰(zhàn)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zhàn)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涌現出了大量為后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七雄并立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zhàn),國際社會非常不穩(wěn)定。戰(zhàn)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三家分晉后的戰(zhàn)國七雄
三家分晉后的戰(zhàn)國七雄
后來晉國內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于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 [10] 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恒,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后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xù)的被吞并或淪為附庸。到了戰(zhàn)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前期形式
戰(zhàn)國前期形式
七雄疆域:
東南西北上中下 [6] ;
齊楚秦燕趙魏韓。
秦:約占有今陜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四川中東部。
戰(zhàn)國中原地區(qū)形勢
戰(zhàn)國中原地區(qū)形勢
魏:約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一部分。
韓:約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占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占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秦吞六國
秦滅六國之戰(zhàn)
秦滅六國之戰(zhàn)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而卒,秦莊襄王繼位,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國,取韓之成皋、滎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莊襄王三年(前247)崩,十三歲的秦王趙政(先秦時期姓氏并未統(tǒng)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即位,他就是后來的秦始皇帝。秦王政五年(前242),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共推楚考烈王為縱約長,龐暖為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聯軍攻至函谷關時,秦軍出擊,諸侯聯軍敗退。聯軍轉而進攻秦國的盟國齊國,奪取了饒安(今河北省鹽山縣西南) [23-24] 。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于秦的郡縣長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之亂,秦王嬴政親自執(zhí)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史稱秦滅六國。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攻占趙都邯鄲;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趙;
前221年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