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一直是文學圖書中的重頭戲,并以年產(chǎn)1000部左
內(nèi)容厚重的作品在上半年的長篇小說中不在少數(shù),最突出的是農(nóng)村題材創(chuàng)作,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鐵凝的小說《笨花》,作家出版社推出莫言的《生死疲勞》、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旅美作家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剛剛問世的湖北省作協(xié)簽約作家王建琳的長篇小說《風騷的唐白河》(長江文藝出版社),通過位于江漢平原祁星鎮(zhèn)20余年來的發(fā)展歷程,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nóng)村建設和變革的軌跡。城市題材也有新的突破。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梁曉聲的《伊人,伊人》,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趙玫的《秋天死于冬季》,安妮寶貝的《蓮花》等從不同角度對社會生活和人物內(nèi)心做了挖掘。
上半年的長篇創(chuàng)作中,不少作者把自己的目光移向社會生活的底層大眾,投向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百姓,以小人物的生死歌哭和悲觀離合書寫時代的曲折演進。余華的《兄弟》寫的正是“小人物”在特殊年代里異常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顧堅的《元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人公就是一個蘇北永鄉(xiāng)的小農(nóng)民。
題材回歸是上半年長篇的又一個突出現(xiàn)象,作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己擅長和熟悉的領域。比如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的劉慶邦的《紅煤》寫煤礦,馬麗華的《如意高地》寫西藏,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寫東北,而被稱為“中國的海明威”的鄧剛的新作《山狼海賊》講述了一群底層海碰子們命運。范穩(wěn)繼《水乳大地》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描寫西藏宗教、歷史及民族文化的《悲憫大地》(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哲的《轉(zhuǎn)場,帕米爾高原的消息》(同心出版社)以及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郭雪波的《銀狐》也屬這個類型。
整體打造、規(guī)模出版仍然是出版社重點手筆。4月中旬,湖南文藝出版社啟動了“大風長篇原創(chuàng)叢書”,以嚴歌苓的《一個女人的史詩》為開篇,用大手筆引領文學閱讀的新潮流。河南文藝出版社則推出“國風長篇小說文庫”,以石鐘山的《天下兄弟》為扛鼎之作。其他一些重點作品也不能忘卻,如史鐵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張揚潛心3年、幾近重新創(chuàng)作的《第二次握手》(人民文學出版社)。后者不僅可以喚起那一代中國人對歷史的復雜記憶與情感,也將感動當今時代的年輕人。
影視互動仍然是上半年長篇出版中不容忽視的特點。趙本夫的《青花》(東方出版社)已經(jīng)播出,西部作家陳繼明的新作《一人一個天堂》(花城出版社)正在改編劇本。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軍旅作家徐貴祥的《高地》(長江文藝出版社)在出版之前,影視改編權就被一家影視公司買走。
青春文學也值得注意。年初,春風文藝出版社啟動“布老虎青春文學星計劃”,陸續(xù)出版了周嘉寧的《往南方歲月去》和朱古力的《絕殺》。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上海新銳作家文庫”叢書,已推出薛舒的《尋找雅葛布》、滕肖瀾的《十朵玫瑰》等5部作品。作家出版社有4本來自春樹、小飯等人的新作問世。不過,與前兩年的集中出版相比,上半年的青春文學明顯有些縮水,特別是沒有出現(xiàn)太多有分量的作品。
散文隨筆:喜作舊翻新
散文隨筆以其短小的篇幅、自由的文思對讀者獨具吸引力。上半年散文隨筆出版的特點是分類明顯。一類是名家新作,一類是舊作翻新。
兩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張潔的新作《我們這個時代肝腸寸斷的表情》(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其最真摯的文字寫下了她所經(jīng)歷的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以及獨特感悟。高洪波的《充電的日子——中央黨校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則以獨特的視角,真實地記錄了自己2005年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的日常生活、學習狀態(tài)和組織活動。作家出版社的散文隨筆中名家眾多:匯集王蒙寫蘇聯(lián)與俄羅斯所有文字的隨筆集《蘇聯(lián)祭》,讓讀者重新記起“蘇聯(lián)”;韓少功的《山居心情》記錄了對山野自然和民間底層的深入體察;《范曾散文》能讓讀者一睹范氏散文的立意高遠,深厚博大。李國文最新作品《文人遭遇皇帝》(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文筆酣暢淋漓、文風狂放恣肆;畢淑敏的散文以其健康的格調(diào)、陽光的品質(zhì)備受廣大讀者的青睞,《寫給女兒們的散文》(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是她第一部以女性為主題的散文集。上半年散文新作還有黃裳的《來燕榭集外文鈔》、陳丹燕的《起舞》、韓石山的《此事豈可對人言》、陳彤的《舊愛新歡》、沈宏非的《笑場》、陳燕妮的《洛杉磯,已久》等,都頗值得一看。
《名家語錄叢書》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精選當代名家言論的新語錄體叢書,第一輯包括《王蒙語錄》、《梁曉聲語錄》和《畢淑敏語錄》。叢書的重點并不是作家的文學妙想和創(chuàng)作感言,而是他們的人生體驗和社會關懷。這種把舊作重新出版的方式,也是上半年散文隨筆出版的特色之一。據(jù)了解,以這種方式出版的圖書有相當不錯的市場銷路。虹影、海男、肖復興等作家的一些隨筆舊作,也因此被重新編排,成為一套新的《我的人生筆記》(時代文藝出版社)系列叢書。易中天的“品讀中國書系”(上海文藝出版社,包括《品人錄》、《讀城記》、《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前些年曾陸續(xù)出版,沒有產(chǎn)生太大影響,現(xiàn)在重新包裝整套推出,其走勢不次于紅火的《品讀三國》。
不過,仔細觀察,表面上散文出版雖然熱鬧,其實質(zhì)的飛躍不多,特別是新人及厚重作品缺乏。不是散文作家不寫,而是他們大多活躍于報刊,潛心研磨的作者稀缺。由于真正的新作不多,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隨筆集只好花樣翻新,這自然會讓人產(chǎn)生些許擔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