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320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咳喘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類癥狀,有時讓人寢食難安,困擾程度可見一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趙錫武先生怎么治療咳喘吧!
—本文約3000字,預計閱讀12分鐘—
趙錫武,1902—1980,河南省夏邑縣人。全國知名中醫(yī),中醫(yī)教授。 學術代表著作有《趙錫武醫(yī)療經(jīng)驗》等。 |
一、咳喘的病因
中醫(yī)歷來論咳嗽:分為暴嗽、久嗽、冷嗽、熱嗽、五臟嗽、上氣咳嗽、食積咳嗽、肺燥咳嗽,以及肺癰、肺痿、肺脹、支飲、風水等;后世歸納為外感、內(nèi)傷兩類。
祖國醫(yī)學認為肺為清肅之臟,喜溫而惡寒,喜潤而惡燥。其病理為:外感風邪舍于肺,其人即咳。肺主皮毛,開竅于鼻,外邪侵入皮毛鼻孔而犯肺,此為病從外受。
另外寒飲內(nèi)受,傷肺亦致咳喘,此乃飲冷寒食入胃,從肺脈上至肺則肺寒,肺寒則內(nèi)外合邪致病,故曰:“聚于胃,關于肺?!狈沃骱粑?,五氣入鼻歸于肺。
故凡無形之氣、有形之味及辛辣燥烈之嗅,皆能直接犯肺,反之肺部之邪也能由呼吸、汗液排泄于外。但肺感邪后即不宣達,鼻塞不通,腠理不開,肺邪不得外泄。此時必須宣達肺氣,開發(fā)腠理使“然汗出而解”。
從理論與實踐中得知,表寒不解則郁而化熱,汗出不徹則水停心下,水遇熱則化氣,氣遇寒則化水。
二、咳喘的治則
麻黃功能宣肺發(fā)汗,通過汗出,肺氣宣達而腠理開,發(fā)汗之目的在于泄熱、泄水、排毒。故凡因無汗所造成的病,大多可用麻黃治之。
但用麻黃取汗,也會給臨床帶來新的問題。若陽虛水盛者熱必少,發(fā)汗不僅泄水而熱也隨之散發(fā),使陽氣更虛,甚者造成亡陽。故必須佐以溫陽之劑,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既能泄水,又能溫陽,而不傷陽氣。
若熱盛者,水必少,發(fā)汗泄熱時,水也同時隨之排出,甚者造成亡津液。故在用越婢湯、麻杏石甘湯等時,不但宜重用涼藥配伍以助其清熱之功,而且宜佐以甘寒養(yǎng)陰之品以增津液。
蓋喘咳之癥在臨床上治療時,不僅需發(fā)汗,還應化痰、逐飲、利水。因氣體由呼吸排出,液體由汗和小便排出。肺為水之上源,膀胱為水之州瀆,喘者服麻黃,若汗出,則邪由汗解,若不汗出則小便增多而由下泄。
治喘應分辨虛實,“虛喘在腎,實喘在肺”,“有邪為實,無邪為虛”。所謂邪者,指人身之“本無”,如風、寒、暑、濕、燥、火、飲食以及塵埃、毒氣等。
所謂虛者,指人身之“固有”,而非以上諸邪,只是五臟六腑本身正氣虛損以及疲勞過度、病后體衰等。所以中醫(yī)書中有“治內(nèi)傷復其所固有,治外感去其所本無”之說。
治療總則是皆須宣肺,新感者宜清散,久病者宜溫化。
急性喘咳,多由外邪侵犯,重點在祛邪。慢性者多由正虛體弱、邪戀不去所致,老年尤甚,重點在扶正。平素不發(fā)作時,應固表扶正以防外感。病發(fā)作時祛邪以治標,喘止咳停則應補正以治本。正虛邪盛時標本兼治,扶正以祛邪。始終重視治痰。
三、分類
(一)外感咳喘,大致分為風寒、風熱兩大類
1.風寒喘咳為麻黃湯證
以發(fā)熱,惡寒,無汗而喘,脈浮緊,頭痛,體痛,骨節(jié)疼痛等癥為主,其主要證狀為無汗。而麻黃湯之作用即在于發(fā)汗,如汗得出則身覺溫暖,惡寒消除,余證皆隨之而解。
但是,若感冒而不惡寒,體不痛或脈沉弱者則不可用麻黃湯類方劑。若麻黃湯證兼見項背強急者可加葛根。
2.風熱或風溫咳嗽如麻杏石甘湯證
可用麻杏石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治療多用辛涼方劑,但桑菊飲類不如麻杏石甘湯類療效顯著。
因麻黃不僅取其發(fā)汗,且能開達肺氣,再重用生石膏,更能急清肺熱以定喘,麻黃乃治喘之要藥,臨床見到重癥喘者用麻黃,有的能止喘而不見汗,有的使尿多而邪從尿利下。
凡屬新感暴喘或久病急性發(fā)作表現(xiàn)高熱、咽痛、口渴、脈數(shù),以及肺炎等急性傳染病,均以本方合增液湯加銀花、連翹、板藍根、川連等藥急清其熱,可以縮短病程。
另外,小兒頓咳,乃熱邪襲肺犯血,咳嗽逐漸加劇,呈痙咳,日久不愈可轉(zhuǎn)致肺炎或腦病等危候,表現(xiàn)痙咳頓作,面赤胸悶,氣憋欲死,咳息吸氣時可出笛聲,痰稠不利,眼臉浮腫,日輕夜重。
此不可輕視,當急治之,宜清熱宣肺涼血,麻杏石甘湯加白茅根、生地、白芍、丹皮、百部、生側(cè)柏葉、膽星,危重者可加局方至寶丹。
據(jù)老友黃堅白醫(yī)生談油炸蚱蜢及油炸麻雀均有驗效。
(二)慢性咳喘,虛證居多,其中也兼有實證,但為數(shù)不多
多為老年病、久病、職業(yè)病。久病必虛,但本病非完全純虛。在治療時,重點在于補虛或補正祛邪。但此與腎不納氣純虛之喘本質(zhì)不同。
證型 | 方劑 |
---|---|
1.輕性痙攣性咳嗽 | 麥門冬湯加厚樸杏仁栝蔞湯治之 |
2.濕性痰飲性咳嗽 | 苓甘五味姜辛湯 |
3.胃咳 | 大柴胡湯 |
4.酒濕咳嗽 |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 |
5.脾虛咳嗽 | 六君子湯或小建中湯加味 |
6.腎燥脾濕咳嗽 | 黑地黃丸 |
7.火郁干咳 | 逍遙散、清燥救肺湯 |
8.喘息(亦即哮喘) |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與麻杏石甘湯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黑錫丹 |
9.支氣管擴張咳嗽 | 千金葦莖湯、小陷胸湯、甘桔湯、葶藶大棗瀉肺湯 |
10.肺源性心臟病之咳喘? | 真武湯合麻杏石甘湯加唐氏參蘇飲、消水圣愈湯、真武湯、越婢湯合劑 |
11.心咳(即肺氣腫咳喘) | 心咳湯 |
1.輕性痙攣性咳嗽:痰粘稠不易咯出,并氣逆上沖,或咳聲嘶啞者,麥門冬湯加厚樸杏仁栝蔞湯治之。
2.濕性痰飲性咳嗽:略有浮腫、貧血、手足易冷、小便自利,無發(fā)熱惡寒頭痛肢酸之表證,故不用小青龍湯,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湯。
3.胃咳:心下痞塞,脅下堅硬,大便秘結(jié),頻發(fā)咳嗽,各藥無效者可用大柴胡湯下之,此即“腹?jié)M而喘病在胃”之證。
4.酒濕咳嗽:酒客嗜酒日久,多于秋末冬初咳嗽兼見胸背脅腹攣緊而惡寒。用桂姜草棗黃辛附湯治之,年老者尤多用之。
5.脾虛咳嗽:平素胃腸虛弱,咳嗽日久不愈者用六君子湯補之。虛弱小兒,脾胃虛弱易感冒而咳嗽不止者,以小建中湯加味治之。
6.腎燥脾濕咳嗽:上嗽下利,胃納不振,黑地黃丸治之。
7.火郁干咳:火郁干咳而無痰者,先以逍遙散發(fā)之,繼以清燥救肺湯補陰清肺。
8.喘息(亦即哮喘):以小青龍湯為主方,夾有熱象者,小青龍湯與麻杏石甘湯合用。脈微細惡寒嗜睡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黑錫丹治之。
9.支氣管擴張咳嗽:以千金葦莖湯、小陷胸湯、甘桔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合劑治之。
10.肺源性心臟病之咳喘:主以真武湯合麻杏石甘湯加唐氏參蘇飲治之。浮腫甚者加消水圣愈湯。兼見肝大腹水者以真武湯、越婢湯合劑加活血、利尿劑治之。
11.心咳(即肺氣腫咳喘):咳喘多年,胸悶氣短咳逆倚息,胸呈桶狀,指端粗大,偶咳兼心痛,中醫(yī)舊名心咳,即現(xiàn)代醫(yī)學之肺氣腫。乃因其多兼見心虛證象,宜用清·王旭高心咳湯治之。
臨床對咳喘辨痰施治,亦為常用方法。
1.痰黃者:新感或舊病新發(fā)作者,均可用麻杏石甘湯合增液湯加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
2.樹膠液狀稀痰:聽診為濕性啰音者,小青龍湯主之,煩躁者加生石膏。
3.稠痰:喉中水雞聲,聽診為干性啰音者,宜射干麻黃湯。
4.稀稠混合痰:而聽診為混合啰音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5.泡沫痰:而脈數(shù)心悸者,宜麻杏石甘湯合栝蔞薤白半夏湯及生脈散治之。
6.膿痰:晨起量多,胸痛并有周期性吐血者,千金葦莖湯治之。
7.肺結(jié)核之三層痰:以生脈散、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化裁治之。
8.痰膠粘難出,量多:咳逆倚息,時時睡濁,坐不得臥者,可用《金匱》皂莢丸主之。
四、小結(jié)
總而言之,外感咳嗽,先中肺而后傳于他臟,以肺為本,他臟為標。病在表,寒證宜辛溫宣散,熱證則宜辛涼宣散,禁忌苦寒酸斂。
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當形病俱虛時則當補中氣,配合和解,緩緩宣散。
內(nèi)傷咳嗽,臟氣受傷,病自他臟而后傳于肺,以他臟為本,肺為標。病在內(nèi)宜甘以壯水,潤以養(yǎng)金,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忌辛香燥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