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雷
單位:長春市中醫(yī)院
一、小半夏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28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20條: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2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條文中論及嘔吐,心下痞,噦,谷不得入,皆心下有痰飲故也,或痰飲上逆,或痰飲阻滯氣機,故取半夏降逆止嘔,生姜溫中逐飲。本方加茯苓,即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小半夏湯而有茯苓證者,不但心下痞,膈間有水,還兼有眩暈或小便不利,或煩或悸者。馬家駒老師常說,“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此方加厚樸,蘇葉,即半夏厚樸湯,治外邪里飲,痰氣互結(jié)。加陳皮,甘草,即是二陳湯,常見馮老于半夏厚樸湯的基礎(chǔ)上,適證選用陳皮、甘草、杏仁、桔梗、枇杷葉等,治療太陽太陰合病的咳嗽。
二、生姜半夏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21條: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生姜半夏湯,取大量生姜汁與半夏同用,加強了溫中止嘔的力量,適用在小半夏湯的基礎(chǔ)上,見痰飲更重,嘔惡甚者,馬老師課程里講說,欲取生姜汁一升,那么生姜的用量是遠(yuǎn)遠(yuǎn)大于一升的。
三、半夏干姜散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20條: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此小半夏湯重以干姜易生姜,溫中力量更大,偏于里虛寒者。
四、半夏干姜人參丸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6條;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胡老注解:婦人妊娠惡阻劇甚,服其他治嘔藥而嘔吐還不止者,宜干姜半夏人參丸。
五、甘草干姜湯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干姜湯的作用主要在于條文中的“以復(fù)其陽”,溫中逐飲,緩急生津,也為四逆輩的基礎(chǔ)方,常用于里虛寒的太陰病,厥陰病中。
六、生姜甘草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附方(三):《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參姜草棗四味藥,也被稱之為仲景四君子湯。是傷寒論中健胃生津液的主要組成,其加減變幻在眾多方劑之中,尤為多見?;蛱摵?、或虛熱、或防止發(fā)散與瀉下太過、或取一味、或取兩味、或取三味、或四味同用,幾乎涵蓋了六經(jīng)。
七、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此心下痞,為熱邪所致,未與有形邪實相結(jié),故按之不痛而濡,故以麻沸湯漬之,苦寒清熱除痞又不至于大瀉下。
幾個方證單元復(fù)習(xí)過后,再來看半夏瀉心湯的條文。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原具備小柴胡證的病人,應(yīng)以小柴胡湯治之,但醫(yī)者不察,用了巴豆類瀉下藥。
1、誤下以后,仍然存在小柴胡湯證,那仍然與小柴胡湯,可能出現(xiàn)戰(zhàn)汗,病遂解的情況。
2、小柴胡湯證誤下以后出現(xiàn)了變證,心下這塊,或按之石硬,或滿而硬痛,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那屬于實熱結(jié)于里之陽明病,大陷胸湯方證。
3、小柴胡湯證誤下以后出現(xiàn)了變證,心下這塊,覺得痞滿堵塞,脹悶但不痛,或有微痛,此為痞,也沒有胸脅苦滿了,小柴胡湯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主之。實則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干姜易生姜。于此可見三方之鑒別點。
觀半夏瀉心湯之組成,似有幾組用藥方向。
第一、誤下而致的胃虛(但不僅限于誤下而致,本質(zhì)是有胃虛)以人參所主的胃虛邪乘,心下痞硬。如理中湯,桂枝人參湯,厚姜半甘參湯,四逆加人參湯等。
第二、以芩連所主的熱痞。從瀉心湯變化而來,因為入煎劑,便去了大黃??喽篃?,向下降之,故方證中可見近似陽明熱擾的表現(xiàn)。即熱證,實則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熱。
第三、以甘草干姜湯溫中祛寒,故方證中可見近似太陰病的表現(xiàn),即寒證,實則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寒。
第四、以人參,大棗,甘草組成,健胃生津,甘緩補虛。既有前線戰(zhàn)士沖鋒陷陣,亦有后勤戰(zhàn)士鞏固后方。故方證中可見胃虛津液不足等表現(xiàn),即虛證。
第五,以干姜半夏散所主的,辛以散結(jié),降逆止嘔,因勢利導(dǎo),故方證中可見胃虛生飲,作嘔的表現(xiàn)。本方與人參相伍,即干姜人參半夏丸,治嘔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故半夏瀉心湯方證中含有虛,實,寒,熱,飲。以方中諸方證單元補虛瀉實,溫寒清熱,健胃生津。也就是馬家駒老師在書中所謂的辛開苦降甘調(diào)。
陳雁黎先生云:“干姜半夏黃連黃芩與干姜細(xì)辛半夏五味子,此兩大配伍為消化呼吸兩大系統(tǒng)經(jīng)典組合的主力軍。”
接著仲圣示人以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法,使學(xué)生們領(lǐng)悟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大法。
甘草瀉心湯:如比半夏瀉心湯證中氣更虛者(屢經(jīng)誤下)加甘草至四兩緩其急迫,(如在梔子豉湯證基礎(chǔ)上見少氣者,加甘草成梔子甘草豉湯。)以心下痞硬(比半夏瀉心湯的心下痞要重)下利數(shù)十行,完谷不化,干嘔心煩為著眼點。(或口舌糜爛,前后陰潰瘍屬于狐惑病者)
生姜瀉心湯:如痰飲更重,噯逆甚者。加生姜四兩,成小半夏湯。干姜從三兩減至一兩。治心下有水氣,腸鳴下利,但嘔吐重于下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1、如有陽明熱盛者,可適證加入生石膏。
如胡老一則醫(yī)案。 程某,女性,33歲,病歷號37488,1967年3月7日初診。原有肝炎,近1個月來惡心納差,心下痞滿,腹鳴便溏,舌糜且痛,苔黃,脈細(xì)弱。
證屬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半夏瀉心湯:
半夏12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干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結(jié)果:藥服3劑證愈。
2、如胸滿,腹脹納差,小便不利或眩悸者,可加茯苓,陳皮,枳實,即合用了茯苓飲,增加溫中化飲的力量。如跟診馬家駒老師時的一則醫(yī)案,具體如下:
患者:劉某
性別:男
年齡:38歲
初診時間:20201121
主訴:失眠
病史:尿常規(guī)潛血++
刻下癥:眠差易醒,臉上痤瘡,頭上起痘,納差,有食物停滯感,腰涼,腰疼,大便干稀不調(diào),四逆,口干,無明顯口苦,口氣重。易疲勞,精神差,記憶力差,胸悶氣短,胃脹,心下發(fā)堵,口中黏膩不爽,不敢貪涼,食則胃脹。
舌體胖大,苔膩,邊有齒痕。脈沉細(xì)弱。
方:
姜半夏15 黃連6 黃芩10 干姜6
大棗10 黨參10 炙甘草6 生白術(shù)18
茯苓30 陳皮30 枳實10 合歡花15
七劑。
3、如胸中煩熱與氣逆,加降沖逆的桂枝,或增量黃連,即合用了黃連湯,跟診馮老時記錄的一則醫(yī)案,具體如下:
患者:滕某
性別:女
年齡:52歲
時間:20201204
主訴:腹瀉
病史:糖尿病
刻下癥:腹瀉6-7年,日三四行。胃冷,腹涼,腸鳴,口干口渴,上半身烘熱汗出,盜汗,汗后易冷,納可,小便頻數(shù),無夜尿,脖頸后疼痛,手足覺熱,眠可,腳掌濕疹,發(fā)紅脫皮作癢。苔白,脈細(xì)。
方:
炙甘草6 炮姜10 黨參10 姜半夏15
黃芩10 黃連5 桂枝10 赤小豆15
當(dāng)歸10
自加大棗4枚,七劑。
4、如里虛寒甚,機能沉衰者,可增干姜加附子。
5、……
如此,我通過學(xué)習(xí)幾個小方證單元,對于理解三瀉心湯,甚至于舉一反三學(xué)習(xí)其他方劑,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傷寒論中如此的方證單元還有很多,如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麻黃甘草湯、大黃甘草湯、澤瀉湯、桔梗湯、枳術(shù)湯等等等,這些小的方證單元,婁紹昆先生與費維光先生稱之為“方基”,在其著作中,多有論述,這無疑是學(xué)習(xí)傷寒論方劑其中一個很好切入點,學(xué)習(xí)中醫(yī)任重而道遠(yuǎn),我將上下而求索。
推薦作者文章:一不小心得了個條文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