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奉獻。
2003年,楊振寧先生回國,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一方面培養(yǎng)人才,一方面研究學術(shù)。
這段時間里,他做出了一個舉動,讓人瘋狂點贊。他先后捐出了心愛的2000多件藏品。
這些藏品當中,有字畫、圖書、文稿、雕像以及影音資料等,獨一無二,不可復制。
楊振寧先生認為,這些東西可能會對后來者產(chǎn)生價值,從而發(fā)揮它們最大的作用。
默默無聞地付出,是一種珍貴品質(zhì),也是一種大愛無疆。
很喜歡智者說過的這樣一句話,萬物為我所用,不為我所屬。
一日奉獻,可得心安;
一世奉獻,可獲長眠。
2
求索。
王陽明說,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
楊振寧先生年輕時代就立下宏圖大志,為科學事業(yè)奮斗終生。
1957年,是楊振寧先生劃時代的一年,他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并因此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時候,楊振寧先生剛35歲。作為華人首位諾獎獲得者,他名揚天下。
他孜孜不倦的追求,鍥而不舍的探索,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開花結(jié)果,滿園芬芳。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經(jīng)常用腦,對于健康長壽作用強大。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用進廢退。
經(jīng)常用腦,保持探索未知的習慣,往往是讓自己保持“年輕態(tài)”的一大秘訣。
3
樂觀。
曾經(jīng)有記者采訪楊振寧先生,跟他請教養(yǎng)生之道。他謙遜一笑,平和地說,“可能是基因好,也很幸運。”
在這里,楊振寧先生所說的“基因”,并不完全是先天因素,后天培養(yǎng)的習慣更為重要。
他指出,心態(tài)平和,情緒穩(wěn)定,精神達觀,是健康最好的幫手。
1997年,楊振寧在美國做了心臟搭橋手術(shù),至今再沒有重新搭橋。
楊振寧先生說:“我能這么健康,歸功于醫(yī)藥科技的發(fā)達,以及一個規(guī)律的生活和一個好的心態(tài)?!?/span>
他指出,一個人長壽與否跟心態(tài)很有關(guān)系,需要對很多事物感興趣。
4
少食。
楊振寧先生有個“特殊”習慣,就是及時給身體“補電”。
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每隔2到3小時,他會主動給自己進行“少量加餐”。
他說,這樣可以維持血糖值,達到身體所需能量的水平。
這也我們常說的“少食多餐”。
這種生活習慣,他一直堅持了多年,收到的良好效果,值得借鑒。
困難的日子里,人們吃得少,是迫不得已;當今時代生活水平高,吃得少是一種自律。
俗話說,美物不可多用。
遇到美味佳肴,切不可饕餮大餐,適可而止,是養(yǎng)生保健最起碼的要求。
5
讀書。
楊振寧先生還有一個“養(yǎng)心法寶”,那就是讀書。這個習慣從少年時代開始,一直到耄耋之年,從沒間斷。
楊振寧先生認為,讀書是心靈最好的滋補,它比任何保健品都有價值。
煩惱時讀書,快樂回歸心靈;
糾結(jié)時讀書,思想豁然開朗;
痛苦時讀書,記憶印象深刻;
孤獨時讀書,仿佛精神盛宴。
有研究表明,“80%的疾病,都來自于來不好的情緒。讀書不僅能增新知,促學問,博學多才,還能夠預防疾病,養(yǎng)德健身?!?/span>
愛讀書,不僅是自我刷新,還是進步的階梯,拾級而上我們會遇到更好的風景。對于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6
心靜。
楊振寧先生說,“心靜,也是極好的養(yǎng)生、長壽之道?!?/span>
高僧參禪發(fā)打坐,作家安心構(gòu)思,都離不開一個“靜”字。
科學家探索自然,很多時候都在“靜態(tài)”里浸泡,他們的壽命往往高過運動員。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一個人心境平和,恬淡安然,就是對內(nèi)心最好的保養(yǎng),給精神最好的賦能。
一個人心浮氣躁、焦慮不安,常常是百病之源,健康長壽的大敵。
7
規(guī)律。
我們常說,生活本身就是最高的藝術(shù),善于生活,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
毫無疑問,楊振寧先生是位“生活達人”。他非常善于生活的人,這一點在他的日常習慣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他認為,人上一點歲數(shù),吃東西一定要慢。
細嚼慢咽,有助于身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健康的重要基礎(chǔ)。
睡眠,一定要充足,有質(zhì)量;然后才能精力充沛,事半功倍。
活動也是需要的,但必須適可而止,遵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原則。
出外走走,接近自然;曬曬太陽,等于給自己補鈣。
情志方面,要開朗,心胸開闊,百毒不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