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升,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的平均壽命有所提升。
生老病死是人類無法掌控的大自然生存法則,但是壽命的長短卻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有些人在中年時期就沉迷于養(yǎng)生,為的就是能夠延長自己的壽命。
從古至今,為了長生不死、延年益壽人們費盡了時間、金錢和精力,尤其是古代的帝王,為了尋找長生之術不惜犧牲普通人的性命。
而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除了追求長壽以外,他們更傾向于追求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和生活品質。
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依舊沒有尋找到真正的長生不老之術,所以大多數(shù)人已經不對此抱有幻想。
尤其是對于年輕人而言,活在當下才是他們的人生信念,著眼于當下的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和生活幸福感才是他們的實際需求。那么,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活到多少歲才合適呢?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沒有能力對抗死神,隨著個體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必然會隨之下降。
70歲的老者如何能與20歲的小伙子比身體呢?而隨著身體機能的不斷下降,人體也將逐漸呈現(xiàn)出衰老的狀態(tài)。
上天給予人類生的希望,同時也給予人們死亡的悲痛,新生對應著死亡。
普通人與富翁相比,在財力、人力、權力方面都不及富豪,但是在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確實眾生平等的,在死亡面前,財富已經沒有了意義,所以有多少錢都不如有個好身體。
一、無法避免的衰老
隨著個體身體機能的下降,個體的免疫能力也會越來越差,各種傷痛疾病也會統(tǒng)統(tǒng)找上門來,醫(yī)院里大多數(shù)病人都是老年人。
有一部分人并沒有患上重大疾病,只是一些慢性疾病或是老年病,時常折磨著老人們。而那些到了晚年身體依舊硬朗的老人,可以算得上是真正地安享晚年。
老人們能夠安享晚年,不遭受疾病的侵害,最終安詳?shù)仉x開人間,其實算得上是一件喜事,在我國老人壽終正寢也有喜喪的習俗。
那么,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一個人活到多少歲是最合適的呢實際上只要一個人能對人世了無牽掛,沒有任何痛苦,就是離開的最好時機。
二、看淡生死
既然生死都不受個體的主觀意識控制,而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意味著他有一天要面臨死亡。
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能夠看清俗世,看淡生死,不畏懼生死,對人世間再無牽掛的時候,就是離去比較合適的時機。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不斷地接受教育,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門功課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死亡總是被神秘圍繞著,
人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總是充滿了疑惑和不安,這種疑惑和不安會不斷累積,并且增強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感。
若是在個體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有人可以對死亡加以解讀,讓人們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死亡,正確的面對死亡。
那么,無論是面對衰老還是死亡,人們都會變得更加坦然,并且能夠在這一天到來之前盡量的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讓自己的生命留下遺憾。
三、有尊嚴的活著
隨著個體身體機能的不斷衰退,人們的心理也會逐漸衰老,衰老感會逐漸充斥老年人的內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并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在65歲之后就會逐漸進入身體和心理的共同衰老期,而由于個體免疫功能的下降,
各種各樣的病痛也會找到老年人,很多慢性疾病或是老年病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同時,子女也會因為照顧父母而承擔巨大的生活壓力,也會出現(xiàn)生活幸福感降低的狀況,尤其是對于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人而言,老年人若是患病很有可能會徹底押款一個家庭。
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講,老年人需要活得更有尊嚴,那么或許在徹底丟掉自己的尊嚴之前,我們就應該選擇離開。
但是生命是值得敬畏的,無論誰都不能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即使面對病魔的折磨,也應該極力的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人的壽命通常是不受個體主觀意識控制的,活到多少歲可以說是聽天由命,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開心自在,并且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
不要過度的恐懼死亡,盡量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幸福感,不讓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遺憾。
聯(lián)系客服